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副标题: 理论、方法与实践
原作名: Archaeology: Theories, Methods, and Practice (3e)
译者: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出版年: 2004-10
页数: 631
定价: 16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101531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最近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教科书。自1991年问世以来,1996年、2000年先后发行第二、三版,每一版都把全球考古最新的重大发现和研究融入其中,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有权威、最为全面的一本书。
世界性、兼容性与前沿性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全书异彩纷呈,不同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全书600余页(包括600余幅图版),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炭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通过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和英国四个重要考古项目实施案例研究,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及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深入阅读资料指南,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本书的稍显不足之处,在...
本书是最近十多年来风靡全球、影响最大的一部教科书。自1991年问世以来,1996年、2000年先后发行第二、三版,每一版都把全球考古最新的重大发现和研究融入其中,是目前了解世界考古学发展最有权威、最为全面的一本书。
世界性、兼容性与前沿性是本书的最大特点,全书异彩纷呈,不同的读者都能在这里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全书600余页(包括600余幅图版),涵盖了考古学的历史、理论、方法、技术和实践等多个方面和多个层次:100多个专题专栏文字,涉及从水下考古到炭14测年、从农业起源到文明衰退等诸多领域,并简要总结了30个有影响的发掘实例;通过墨西哥、澳大利亚、东南亚和英国四个重要考古项目实施案例研究,展示了考古学理论方法在实际中的应用。书后还附有考古学专业名词解释及大量的参考文献和深入阅读资料指南,方便了有兴趣的读者按图索骥。本书的稍显不足之处,在于其未能完全摆脱西方的眼光,这是任何作者都具有的局限性,我们不能因此怪罪作者。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翻译,吉林大学的杨建华和彭善国、北京大学吴小红、复旦大学陈淳、社科院考古所陈星灿与赵志军、自由攥稿人张玉洁、加拿大多伦多皇家安大略博物馆沈辰、美国夏威夷毕晓普博物馆焦天龙、台北历史语言研究所李永迪、山东大学方辉、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东亚图书馆乔晓勤等参与了翻译,最后由陈星灿进行统校。
——摘自《译者序》
《考古学:理论、方法与实践》一书,即将在中国这块既有异常丰富而又多样的考古记录,也有纯粹考古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的土地商出版,令我们非常高兴。
中国对世界考古学已经做出的和将要继续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对现代考古学家说来,许多最令人感兴趣的问题,都有一般性的特点,它不局限于世界某个地区,却有非常广大的适用性。比如,“农业怎样发生”就是这样的一个问题;“城市的出现由哪些因素引起”也是这样的一个问题;“文字的早期起源如何”是第三个这样的问题。对所有这些问题来说,中国的考古学都会有很多贡献。因为在所有这些案例中,看起来似乎最根本的发明都在中国内部发生,与可能同时在世界其他地区比如西亚发生的事件没有关系。对试图理解农业起源的人说来,粟作农业在黄河流域的开始和稻作农业在华南的开始,同大麦、小麦在西亚的驯化、玉米在中美洲的栽培和其他作物在非洲的耕种一样有意义。正是从一系列这样的个案研究中,我们才有望对农业起源的一般过程有所了解。
同样地,研究复杂社会的兴起也不能遗漏商代考古及其前代考古的记录。对中国文明早期起源的理解,必将和目前正在西亚和中美洲进行的类似工作一样,为了解这些过程做出贡献。许多迹象表明,安阳的甲骨文有更古老的前身。当然,符号——也有的学者称其为原始文字——已经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比如半坡出现。我们也许更想多知道一些文字在中国发生的社会背景,无疑更多的证据也将应运而生。
我们确信,未来十年考古学的信息交流将剧增。本书中文版的面世即是对这种信息交流中流向中国的部分证明。当然,西方也迫切希望得到与某些这类关键问题相关的证据。
我们毫不怀疑西方人需要从中国同行那里学习他们处理一系列考古学问题的方法。我们意识到,许多年来把考古学展示给大众在中国一直是一件要紧的事情。当我们中的一个(伦福儒)20年前有机会参观中国的某些考古遗址时,对把像新石器时代的半坡村这样重要的遗址成功地展示给公众,把守卫西安附近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原地辉煌再现,留下了深刻印象。正如我们在本书第三编所讨论的那样,公众考古学的议题非常重要,它不仅仅是为了发展外国旅游业,更重要的是为了当地人民的利益。我们也更关心考古遗址的盗掘和因没有任何发现的背景记录(更不要说出版物)而被买卖的地点不明的文物所引起的考古记录的丧失等世界性问题。考古遗址的盗掘和出土地点不明的文物的非法交易,是中国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世界上大多数具有丰富考古遗址的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在本书以后的版本中,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吸收最近中国考古工作的信息,因为我们认识到有许多东西我们必须从中国考古学的经验中去学习。同样,我们也希望本书在中国的出版,将进一步推动那里的考古学理论和方法的进步。
——《中文版自序》
目录 · · · · · ·
译者序
中文版自序
前言
引论 考古学的本质和目标
第一篇 考古学的构架
1 探寻之路
推测阶段
现代考古学的开端
分类与巩固期
考古学的转折点
世界考古学
小结
深入阅读材料
专栏
庞培考古:过去和现在
进化观念的影响
19世纪北美考古的先驱
田野发掘技术的发展
考古学史上的女性先驱
过程考古学:基本概念
解释考古学或后过程考古学
解释考古学:CATAIHOYUK遗址
2 过去留下了什么?考古材料的基本种类
考古材料的基本
形成过程
文化形成过程: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考古材料
自然形成过程:自然如何影响考古材料
小结
深入阅读材料
专栏
实验考古
潮湿条件下的保存:OZETTE遗址
干燥条件下的保存:图坦哈蒙墓
寒冷条件下的保存例1:BARROW遗址
寒冷条件下的保存例2:冰人
3 何地? 遗存的调查和发掘
4 何时? 测年方法和年代
第二编 发现人类经历的多样性
5 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社会考古学
6 过去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环境考古学
7 他们吃什么?生存和饮食
8 制造和使用工具?工艺技术
9 他们有什么样的联系?
10 人们在想什么?
11 他们是谁?他们像什么?
12 社会文化为何演变?
第三编 考古的世界
13 实践中的考古学 当代考古研究四例
14 谁之过去? 考古学与公众
词汇表
参考文献
致谢
· · · · · · (收起)
喜欢读"考古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考古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Maboroshi (勇敢就好)
更为显著的是,盐与土壤的结合物还使波兰Starunia的披毛犀保存下来,披毛犀皮肤完好如初,围绕着它还有苔原地带的树叶和浆果。这头披毛犀被湍急的流水冲进池塘,池塘充满了原油和盐类,这种环境下细菌无法活动,有机物难以腐烂。 这和腌制的原理一样吧……披毛犀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犀牛,Starunia的发现应该属于古生物学,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一直对考古有兴趣,楼兰古尸马王堆女尸也看过,但对于动物的尸体始终有着强烈的畏惧。人...2011-09-15 23:31:39
-
Maboroshi (勇敢就好)
更为显著的是,盐与土壤的结合物还使波兰Starunia的披毛犀保存下来,披毛犀皮肤完好如初,围绕着它还有苔原地带的树叶和浆果。这头披毛犀被湍急的流水冲进池塘,池塘充满了原油和盐类,这种环境下细菌无法活动,有机物难以腐烂。 这和腌制的原理一样吧……披毛犀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犀牛,Starunia的发现应该属于古生物学,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一直对考古有兴趣,楼兰古尸马王堆女尸也看过,但对于动物的尸体始终有着强烈的畏惧。人...2011-09-15 23:31:39
-
Maboroshi (勇敢就好)
更为显著的是,盐与土壤的结合物还使波兰Starunia的披毛犀保存下来,披毛犀皮肤完好如初,围绕着它还有苔原地带的树叶和浆果。这头披毛犀被湍急的流水冲进池塘,池塘充满了原油和盐类,这种环境下细菌无法活动,有机物难以腐烂。 这和腌制的原理一样吧……披毛犀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犀牛,Starunia的发现应该属于古生物学,不知道为什么,虽然一直对考古有兴趣,楼兰古尸马王堆女尸也看过,但对于动物的尸体始终有着强烈的畏惧。人...2011-09-15 23:31:39
论坛 · · · · · ·
原书第六版(2012)中译本即将出版 | 来自Pinutile | 4 回应 | 2015-08-25 20:02:25 |
英文版有嗎? | 来自鹤眠雲 | 1 回应 | 2012-05-31 11:13:16 |
图书馆怎么借不到这本书呢? | 来自布诺尔的回想~ | 1 回应 | 2009-04-30 13:15:08 |
国外考古学的概述 | 来自MIRACLE | 2009-04-30 13:13:25 | |
好想读读啊 | 来自jeff | 4 回应 | 2008-05-07 00:19:22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0 )
-
Thames & Hudson Ltd (2004)9.0分 16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9.4分 211人读过
-
Thames & Hudson (2012)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Thames & Hudson (2016)暂无评分 4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考古学通论与专题研究 (丁丁)
- 艺术史专业英汉对读 (libi)
- 和孩子分享一本考古书 (发现中国小编)
- 历史人类学,或者历史和人类学的中间地带 (Islander)
- 对世间万物的一点好奇心 (柏林遇见北海道)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考古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June 2011-01-08 17:12:14
官方主义读书倾向下的“我读过这本书”。
4 有用 城市笔记人 2008-10-16 11:39:11
an overview, be careful of its stances
0 有用 豌豆·虾不掩鱼 2009-01-12 22:29:21
东一页西一页的看过
0 有用 襄儿 2010-04-23 20:20:29
这本书拖拖拉拉我看了很久,不过真的值得看
1 有用 小猪的拉面 2011-01-24 21:05:48
为啥不翻第六版呢?
0 有用 Mr.W 2022-05-11 00:18:18
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从哪来,以及我们的遥远的过去……突然想起《发掘》,很好的片子
0 有用 长风 2022-04-26 11:30:13
既有研究案例又有方法论反思,非常好。不过对艺术考古的关注并不太够,关于图像、风格、装饰、神话、美学的讨论非常有限。在风格问题上,接受贡布里希的观点,认为风格是一种可识别的行为方式或生产方式,尤指功能方面,重复的有意识的活动。对于美学问题,认为艺术品的审美价值是普遍的,古今都认为是精美的艺术品,这有些想当然了,今天不少古代的艺术品在当时不过是普通装饰或者工具。
0 有用 孙道德 2021-06-19 01:06:33
好友推荐。完全是可以当做工具书来使用的一本书,内容非常全面,具体的讲解比较通俗、科普,尤其是配图和排版,很有一种少儿读物的感觉,但也很大程度上地消减了了解考古领域的困难性。
0 有用 提摩西 2020-12-31 17:06:51
慕名要读。考试要读。
0 有用 小岛 2020-08-28 10:48:27
@2013-08-29 09: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