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编四章主要论证农业结构的转变。
第一章,首先从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条件,考察明初太湖南岸湖地自然环境的变迁,其中包括气候、土壤、地形、交通以及生等方面。分析自然环境的变迁与桑蚕业兴起的关系。
第二章,从农业内部发展的逻辑需要,考察明代以来以肥料为代表的太湖南岸地区农业的发展水平。认为,以粮食种植为主要内容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效用已难以提高。
第三章和第四章,从道义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农民的生存经济伦理,分别考察了“安全第一”的经济原则与“回避风险”的经济原则在农民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及其造成的影响。
第二编第三章主要考察由农业结构的转变所带动的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
第五章 考察桑蚕业兴起之后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链及其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从而论证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已逐渐形成一个经济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完整、地域分布合理、相互联系有序的经济...
(展开全部)
第五章 考察桑蚕业兴起之后所带动的一系列产业链及其在区域内的分布特征,从而论证在明清时期,这一地区已逐渐形成一个经济特色鲜明、产业结构完整、地域分布合理、相互联系有序的经济系统。
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考察了区域经济中具有鲜明特色的绸领和市镇。对绸领这一角色的考察有助于我们认识乡村手工业的性质;对于若干典型市镇内涵的剖析有助于我们客观展望江南市镇的发展前景。
第三编四章主要论述由经济结构转变所引发的乡村的社会变迁。
第八、九、十、十一章分别从家族人口、土客关系、区域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若干侧面考察了太湖南岸地区在经济变迁过程中的社会变迁。
环境与农业经济、区域与城镇、家族兴衰与代际不平等、人口、人均寿命、婚姻、土客关系、日常生活与空间,作者雄心勃勃,要做的主题很多,又没有很强的逻辑主线穿起来,就成了大杂烩。
一般。
吴江研究
还行……有点散
> 更多短评 4 条
卤味
2019-02-23 23:56
考察吴江的气候、土壤等因素。大致意思是明代以来进入小冰期气候,唐代以来吴江地区盛行的橘树种植日渐凋零,而从山东嫁接而来的鲁桑因抗寒性大增而成为理想的替代经济植物。又因水域与土壤分布原因,靠近太湖水域的西南成为桑蚕的主要种植基地。所以从明代起,吴江地区已经基本形成了鱼桑基这种生态经济产业链。
> 4人在读
> 25人读过
> 61人想读
订阅关于明代以来太湖南岸乡村的经济与社会变迁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抵门杠 2018-04-23
环境与农业经济、区域与城镇、家族兴衰与代际不平等、人口、人均寿命、婚姻、土客关系、日常生活与空间,作者雄心勃勃,要做的主题很多,又没有很强的逻辑主线穿起来,就成了大杂烩。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1-28
一般。
0 有用 周波 2014-11-28
吴江研究
0 有用 采蘩 2020-03-01
还行……有点散
0 有用 采蘩 2020-03-01
还行……有点散
0 有用 这么近,那么远 2018-11-28
一般。
1 有用 抵门杠 2018-04-23
环境与农业经济、区域与城镇、家族兴衰与代际不平等、人口、人均寿命、婚姻、土客关系、日常生活与空间,作者雄心勃勃,要做的主题很多,又没有很强的逻辑主线穿起来,就成了大杂烩。
0 有用 周波 2014-11-28
吴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