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的笔记(10)

按有用程度 按页码先后 最新笔记

  • Kurikaesu

    此刻我们处在一个后意识流的时期 工作为了填补空缺,因此我们已经抛奔了城市就者是任何寻常的方式。我们创造和维持的主旋律是我们的私有神话,我们的特殊化。我们不再为了土地的组织问题演说,不再为了解人类的共存问题演说。我们最好的工作是尽量地发掘和开拓一系列所谓可能性。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那些对本领域进行考古的人总是强调过去建筑的政治价值而当下的建筑师在体现能力时,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不具有政治性。

    2021-03-04 21:32:08

  • 阿冬

    这就好像,你在借由过程中的整合,不断地试验,寻找偶发的、潜藏在意识深处的能量…… 它几乎变成是以一种非自然的方法来创造潜意识。我相信未定数的影响。为了真正使自己相信某一些事,就必须打从心底讨厌其他的食物。所以,在设计的过程中,必须探索你的恐惧,才能增强你的信念。

    2017-03-06 15:45:34

  • 阿冬

    ——有人说荷兰的文化是一个在特别的临界点上的生存的“拥挤文化”:多样而极端。 ——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 ——建筑成为他发句和制造事件的方式,他将记者对事件的本能关注带入了建筑。对库哈斯来说建筑不仅仅是个容器,而是无数事件交互碰撞的集合体。将社会的关注和建筑交融在一起,以一个超脱建筑的身份来观察和创造建筑物。 理论构建——实践论证

    2017-03-03 16:56:15

  • 哼哈哈哼哈哈…… (无需言 做自己)

    在设计上坚持一种“粗旷”的态度,为整体的概念牺牲建筑的细节中精华部分。 一方面是作为一种解决简单概念的有效途径,以避免、脱离或超每一个传统的问题。正是“粗旷”的骄傲结合了文化的虚伪。就像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由于建筑长期经历了文化中的脆弱、细微、以及非理性的层面,从而得到更多的动力和激励。 另一方面,它必须创造某一种潜意识,在实现过程中加上一点干扰,反而能精确掌握我们的建筑经验。

    2017-02-02 13:35:19

  • 哼哈哈哼哈哈…… (无需言 做自己)

    库哈斯生平经历: 1944年出生荷兰鹿特丹,1952年8岁离开荷兰迁居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居住四年后12岁又回到荷兰1956年,此时荷兰在战后重建中。 19岁库哈斯在荷兰一家周报担任记者,主持“人、动物和东西”的闲话专栏,并为此撰稿。同时为电影创作。在此期间「访问苏联,看到了一些早期苏联节后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东西,受到政治和建筑上的冲击」 24岁,是他一生事业转折。正是“五月风暴”发生。随后放弃记者和剧作家的赴伦敦建筑...

    2017-01-23 09:47:15

  • 来真的

    库哈斯对于超大建筑的理解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风格存在矛盾,在《S,M,L,XL》中他曾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大”不属于任何城市的肌理,它只是存在,最多是共存,他的潜台词是“文脉去死吧”。

    2014-02-27 21:13:52

  • 来真的

    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创造力轰然倒地。

    2014-02-27 20:10:09

  • 来真的

    建筑学最有趣的东西在于抵达新的世界而非返回到就世界。

    2014-02-27 20:07:29

  • 来真的

    世界之所以会有粗暴,只因为我们需要它;会有细致,也是因为我们需要它。

    2014-02-25 20:56:56

  • 来真的

    我对解构主义之所以抱着怀疑的态度,因为他们在不规则的几何形体与片段化、价值多元化的世界之间画上了等号,预设了一个想法天真、粗糙庸俗的类比关系,然而这样的类比关系相当依赖视觉感官,且由个别分子组合而成,所以是相当传统的建筑结构。对我而言,这种现象是非常刻意修饰下的产物。

    2014-02-25 20:49:37

笔记是你写在书页留白边上的内容;是你阅读中的批注、摘抄及随感。

笔记必须是自己所写,不欢迎转载。摘抄原文的部分应该进行特殊标明。

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

>瑞姆·库哈斯的作品与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