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作者简介 · · · · · ·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目录 · · · · · ·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 · · · · · (更多)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斯诺)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二.去西安的慢车
三.汉代青铜
四.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贺龙二三事
四.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苏维埃掌权人物
二.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三.论抗日战争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五.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一.童年
二.在长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国民革命时期
五.苏维埃运动
六.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一.第五次围剿
二.举国大迁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二.死亡和捐税
三.苏维埃社会
四.货币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一.同红色农民谈话
二.苏区工业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一.“真正的”红军
二.彭德怀印象
三.为什么当红军
四.游击战术
五.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政治课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一.红色窑工徐海东
二.中国的阶级战争
三.四大马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一.再谈马
二.“红小鬼”
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四.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国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五.那个外国智囊
六.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变前奏
二.总司令被逮
三.蒋、张和共产党
四.“针锋相对”
五.《友谊地久天长》?
六.红色的天际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读了《御批通鉴辑览》以后,得出结论,还不如自学更好。我在校六个月就退学了,订了一个自修计划,每天到湖南省立图书馆去看书。我非常认真地执行,持之以恒。我这样度过的半年时间,我认为对我极有价值。每天早晨图书馆一开门我就进去。中午只停下来买两块米糕吃。这就是我每天的午饭。我天天在图书馆读到关门才出来。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四 国民革命时期 -
虽然他们几乎全体都遭遇过人生的悲剧,但是他们都没有太悲伤,也许是因为年纪太轻的缘故。在我看来,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满足是普遍的现象,但是快活这种比较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西行漫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西行漫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50 条 )




不要沦为偏见的奴隶——读《红星闪耀中国》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慢慢读下去是,越发有种虔诚的感觉。 我想这本书能够到现在还为人所诵读,不仅是因为它通俗易懂,也不仅是它独特的历史价值,更重要的是因为这位敢于冒险的外国友人,拨开武装、交通、讯息的封锁,揭开中共真正面纱的勇气以及孜孜不倦寻求答案——追求真理的信念。 在那个国民... (展开)
-
在这本《西行漫记》里,一群中国的脊梁昂首挺立着,为当时黑暗的中国撑起一片红色的希望。 通过斯诺的笔触,中国和世界都第一次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人。 他们带给了这片土地平等、民主、信心,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希望。他们的理想和情怀,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 也通过斯诺的笔触,中国和世界都第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中国和世界都第一次看到了红军的真实面貌。红军战士们的严肃纪律、学习热... (1回应)
2021-06-27 23:37:17 6人喜欢
在这本《西行漫记》里,一群中国的脊梁昂首挺立着,为当时黑暗的中国撑起一片红色的希望。
通过斯诺的笔触,中国和世界都第一次看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等共产党人。
他们带给了这片土地平等、民主、信心,也给这个国家带来了希望。他们的理想和情怀,让人不得不为之叹服。 也通过斯诺的笔触,中国和世界都第一次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 中国和世界都第一次看到了红军的真实面貌。红军战士们的严肃纪律、学习热情、吃苦精神以及革命觉悟,让这支部队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革命力量。
1回应 2021-06-27 23:37:17 -
兔子晴 (解开所有烦恼,成就心中莲花开放)
“别忘了我的假臂!”蔡树藩叫道。 “别忘了我的照片!”陆定一提醒我。 “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杨尚昆笑道。 “给我送个老婆来!”李克农要求。 “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责怪道。 我走过红军大学的时候,红军大学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一棵大树下听洛甫做报告。他们都走了过来,向我握手,我嘴里喃喃地说了几句话。然后我转身蹚过溪流,向他们挥手告别,很快骑上马跟着我的小旅队走了。我当时心里想,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2016-12-29 11:32:17 4人喜欢
-
跟随着斯诺的视角,我们也得以看见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红色中国的真实面貌。那片红星照耀下的土地,有着怎样的崭新生活。 在苏区,斯诺看到,侵占耕地的鸦片已经彻底绝迹,农民们重新获得了土地。人们的生活面貌也变得焕然一新。 穷人和受压迫者都认识到,站起来为“人民当家做主”而斗争,为共产党心目中的具有正义、平等、自由和人类有尊严的生活而斗争。 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千千万万的人们起来欢迎它,因为那是希望和自由...
2021-06-27 23:21:22 2人喜欢
跟随着斯诺的视角,我们也得以看见那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红色中国的真实面貌。那片红星照耀下的土地,有着怎样的崭新生活。 在苏区,斯诺看到,侵占耕地的鸦片已经彻底绝迹,农民们重新获得了土地。人们的生活面貌也变得焕然一新。 穷人和受压迫者都认识到,站起来为“人民当家做主”而斗争,为共产党心目中的具有正义、平等、自由和人类有尊严的生活而斗争。 当红星在西北出现时,千千万万的人们起来欢迎它,因为那是希望和自由的象征。 斯诺看到了苏区农民的新生活,看到了苏区学校的新面貌,看到了苏区工厂的新气象。我们和斯诺一起见证,红星在西北升起,希望在西北升起。
回应 2021-06-27 23:21:22
-
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79年中文译本的作者,与《1984》中文译本的译者,是同一个人,董乐山。 《西行漫记》的写法,与近些年风迷一时的《江城》、《甲骨文》相似,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主,以作者的视角去展现他所接触到的社会、人与事件,生动,鲜活,有趣。作为历史切面的记述,是恰当的,是鲜活真实的,是真实历史;但作为史实著作来看,却是不恰当的。历史是由万千切面所组成,展现其中之一,多少有不...
2018-12-23 11:57:42
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79年中文译本的作者,与《1984》中文译本的译者,是同一个人,董乐山。 《西行漫记》的写法,与近些年风迷一时的《江城》、《甲骨文》相似,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主,以作者的视角去展现他所接触到的社会、人与事件,生动,鲜活,有趣。作为历史切面的记述,是恰当的,是鲜活真实的,是真实历史;但作为史实著作来看,却是不恰当的。历史是由万千切面所组成,展现其中之一,多少有不严谨、不全面之嫌。 《西》记述了中共革命中的几位大人物,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邓发、朱德、贺龙,多是作者直接接触,坐下来访谈,少者是从身边人讲述而得知信息,考虑到当时中共所面临的局势,信息真实可信度极高,极端珍贵。更是记述了作者在西行过程中接触到的普通人、红军战士、小战士,苏区农民,他们对待革命、对待局势的态度,坚决且热情,为了民族国家准备随时献身,考虑到1936年的那时,局势并不明朗,革命未必成功,普通人如此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无比感动。 补充一点:书中对毛泽东有精到的讲述,提到“毛倾向于从哲学角度看待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意如此)这个论述解决了我心中关于毛泽东的疑惑。毛泽东在革命初期,亲入湖南乡村,与农民座谈,了解实情,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没有深切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理解的。但为什么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文革时期,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肯定是了解得到万千人间惨状的,为什么依然固执坚持已见,而不肯改变,甚至在彭德情仗义执言时,冷酷回绝?是私德的问题吗?恐怕不是。那如何解决毛泽东的行为模式呢?从毛泽东的哲学思辩,也就是宏大述事思维模式来解释,就说得通了。毛泽东一定是认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一国建成共产主义,必然是要走牺牲农村支持工业化、通过颠覆社会基本面来重建社会结构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的种种牺牲,即使是巨大,即使是何等残酷,都是必须要付出的历史代价,是符合革命逻辑的,个人在社会变革面前,微不足道。彭德怀他不理解,是限于他的妇人之仁,他和我的其他同志战友们,为什么就不理解我?!
回应 2018-12-23 11:57:42
-
从此以后,我越来越相信,只有经过群众行动取得群众政治权力,オ能保证有力的改革的实现。 我的职位低微,大家都不理我。我的工作中有一项是登记来图书馆读报的人的姓名,可是对他们大多数人来说,我这个人是不存在的。在那些来阅览的人当中,我认出了一些有名的新文化运动头面人物的名字,如傅斯年、罗家伦等等,我对他们极有兴趣。我打算去和他们攀谈政治和文化问题,可是他们都是些大忙人,没有时间听一个图书馆助理员说南方...
2021-09-17 22:21:24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4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9.2分 24333人读过
-
每满100-50
-
Grove Press (1994)8.2分 110人读过
-
东方出版社 (2005)8.5分 850人读过
-
每满100-50
-
每满100减50
-
作家出版社 (2008)8.5分 4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加州大学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文献(中译本)目录 (benshuier)
- 我的三联书架 (greenegg)
- “因爲福樓拜早已經死掉了” (狐)
- 董乐山作品译作收集 (小米=qdmimi)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行漫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36 有用 一匹冒菜 2015-12-31 17:14:58
“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现象,但是快活这种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我深入苏区以后,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出的生气勃勃。”/有长征... “他们相当快活,也许是我所看到过的第一批真正感到快活的中国无产者。在中国,消极的满足是普遍现象,但是快活这种高一级的感情,却的确是罕见的,这意味着对于生存有着一种自信的感觉。""这些孩子真了不起。我从来没有在中国儿童中间看到过这样高度的个人自尊.....我深入苏区以后,就会在这些脸颊红彤彤的红小鬼——情绪愉快,精神饱满,而且忠心耿耿——的身上发现一种令人惊异的青年运动所表现出的生气勃勃。”/有长征亲历者的零散讲述;有毛泽东敞开谈自己青少年经历的长段记述;有蒋介石在西安事变时的表现;有蒋军在第五次围剿时对苏区人民的屠杀记述,现在为了政治需要而把蒋塑造成个智者的电视剧都该死 (展开)
10 有用 Sunrise 2011-10-28 21:14:21
北大自招救我一命的埃德加斯诺:)重点读长征一段(写paper用),发现徐国富讲长征用的全是这里面的史料,看到刘伯承和白彝首领喝血酒,我就会心地笑了...
21 有用 Xuer 2006-10-03 16:29:09
终身不得理想则终身不得真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112 有用 子非鱼 2015-05-06 16:19:15
完全读不出是译本,就像是自己写的。翻开书页一看,董乐山的大名,终于恍然大悟。
14 有用 兔子晴 2016-12-29 12:02:52
斯诺的确没有写到白灵们的故事,但那些反复出现的“亮晶晶的眼睛”、日夜惦记着“打回老家去”的年轻人,以及“新中国将由我们来创造”的确信感还是常常让我眼睛发酸。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本书的历史意义,都值得新闻系的学生读上一学期,这或许比讨论何伟更有价值。
0 有用 下士闻道 2022-08-01 14:21:38
永远的红星
0 有用 Chois 2022-08-01 10:45:36
一群真正的理想主义者
0 有用 璀璨 2022-07-23 16:11:41
延安那段岁月是多少人永远的精神支柱
0 有用 壹忻 2022-07-17 22:30:47
“我在北海湾的冰上散步。我沿着洞庭湖环行,绕保定府城墙走了一圈。《三国》上有名的徐州城墙,历史上也有盛名的南京城墙,我都环绕过一次。最后,我登了泰山,看了孔墓。这些事情,我在那时看来,是可以同步行游历湖南相比美的。”
0 有用 豆豆哎 2022-07-17 11:48:11
最近在看这个,从美国记者的视角来看共产党人,很多地方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