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于1936年6月至10月对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实地考察,根据考察所掌握的第一手材料完成了《西行漫记》的写作。斯诺作为一个西方新闻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作了客观评价,并向全世界作了公正报道。全书共12篇,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作者简介 · · · · · ·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1905.7.11—1972.2.15),美国著名记者。他于1928年来华,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通讯员。1933年4月到1935年6月,斯诺同时兼任北平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斯诺访问陕甘宁边区,写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抗日战争爆发后,又任《每日先驱报》和美国《星期六晚邮报》驻华战地记者。1942年去中亚和苏联前线采访,离开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曾三次来华访问,并与毛泽东主席见面。1972年2月15日因病在瑞士日内瓦逝世。遵照其遗愿,其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地点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
目录 · · · · · ·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 · · · · · (更多)
1、关于红军长征的介绍;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3、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政策,红军的军事策略;
4、作者的整个采访经历和感受等。
以下目录来自本书1979年北京三联书店版:
中文重译本序(胡愈之)
一九三八年中译本作者序(斯诺)
第一篇 探寻红色中国
一.一些未获解答的问题
二.去西安的慢车
三.汉代青铜
四.通过红色大门
第二篇 去红都的道路
一.遭白匪追逐
二.造反者
三.贺龙二三事
四.红军旅伴
第三篇 在保安
一.苏维埃掌权人物
二.共产党的基本政策
三.论抗日战争
四.悬赏二百万元的首级
五.红军剧社
第四篇 一个共产党员的由来
一.童年
二.在长沙的日子
三.革命的前奏
四.国民革命时期
五.苏维埃运动
六.红军的成长
第五篇 长征
一.第五次围剿
二.举国大迁移
三.大渡河英雄
四.过大草地
第六篇 红星在西北
一.陕西苏区:开创时期
二.死亡和捐税
三.苏维埃社会
四.货币解剖
五.人生五十始!
第七篇 去前线的路上
一.同红色农民谈话
二.苏区工业
三.“他们唱得太多了”
第八篇 同红军在一起
一.“真正的”红军
二.彭德怀印象
三.为什么当红军
四.游击战术
五.红军战士的生活
六.政治课
第九篇 同红军在一起(续)
一.红色窑工徐海东
二.中国的阶级战争
三.四大马
四.穆斯林和马克思主义者
第十篇 战争与和平
一.再谈马
二.“红小鬼”
三.实践中的统一战线
四.关于朱德
第十一篇 回到保安
一.路上的邂逅
二.保安的生活
三.俄国的影响
四.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和共产国际
五.那个外国智囊
六.别了,红色中国
第十二篇 又是白色世界
一.兵变前奏
二.总司令被逮
三.蒋、张和共产党
四.“针锋相对”
五.《友谊地久天长》?
六.红色的天际
附一:《西行漫记》新译本译后缀语
附二:斯诺在西北苏区的摄影采访活动
附三:斯诺的客厅和一二·九学生运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常常在想,毛泽东本人对于武力、暴力、以及“杀人必要性”等问题的责任感。他年轻的时候,就有前列的自由主义的和人道之一倾向,从理想主义转到现实主义的过度只能是在哲学上开始的,虽然他出身农民,但是在年轻的时候,本人却不曾受过地主的压迫,像有许多共产党员那样;还有马克思主义虽然是他理想的核心,但是据我的推想,阶级仇恨对对他来说基本上是他的哲学题一种一种理性的产物,而不是本能的冲动。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页 -
我觉得他想把他的哲学,即“长期观点”的辩证法,作为任何大规模行动中的权衡标准,而在这个思想范围内,人命的宝贵只是相对的,他们往往置权宜于伦理之上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0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西行漫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西行漫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西行漫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西行漫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5 条 )

『禧玥可期』·《红星照耀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红星照耀中国》是西方记者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第一部采访记录,也是新闻史和报告文学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书中不仅记载了大量有关中国红军和苏区,以及毛泽东等革命领导人的第一手资料,而且深入分析和探究了“红色中国”产生、发展的原因,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出了客... (展开)

读《红星照耀中国》有感

-
Illusion·L (求之不得。)
特别特别有趣。站在一个“老外”的角度,深入延安,深入根据地,深入这片西方媒体眼中“土匪聚集的地方”,去真正了解一下“土匪”们的革命精神,去了解一下是什么让他们战无不胜,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 不想想象中那么“又红又专”,可以说,很感动。能想象得到很多情况。 感觉有点儿“历险记”的那个feel~还要继续看下去! (6回应)2012-03-28 15:02 1人喜欢
-
兔子晴 (解开所有烦恼,成就心中莲花开放)
“别忘了我的假臂!”蔡树藩叫道。 “别忘了我的照片!”陆定一提醒我。 “我们等着你的航空队!”杨尚昆笑道。 “给我送个老婆来!”李克农要求。 “把四两可可送回来。”博古责怪道。 我走过红军大学的时候,红军大学全体学员都露天坐在一棵大树下听洛甫做报告。他们都走了过来,向我握手,我嘴里喃喃地说了几句话。然后我转身蹚过溪流,向他们挥手告别,很快骑上马跟着我的小旅队走了。我当时心里想,也许我是看到他们活着的...2016-12-29 11:32 1人喜欢
-
人间草木 (拥有花朵的人不需要神祗)
斯诺: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环境。许多人有个疑问,就是,生活在比以前舒服得多的条件下的青年一代,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您的看法怎样? 毛:我自己也无从知道。这恐怕谁也无从知道。可是,能够想到两点。一点是继续革命,也许会向着共产主义进一步发展。另外一点是,也许现在的青年们会否定革命,表现不好。也就是说,或许会同帝国主义和好,把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分子领回大陆,投靠现在国内存在的少数的反革命分子。当然,我不...2020-11-29 11:41
斯诺: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环境。许多人有个疑问,就是,生活在比以前舒服得多的条件下的青年一代,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您的看法怎样? 毛:我自己也无从知道。这恐怕谁也无从知道。可是,能够想到两点。一点是继续革命,也许会向着共产主义进一步发展。另外一点是,也许现在的青年们会否定革命,表现不好。也就是说,或许会同帝国主义和好,把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分子领回大陆,投靠现在国内存在的少数的反革命分子。当然,我不希望他们反革命,可是未来的事情,要由未来的一代,根据当时的条件决定。 是什么样的条件,现在我们还不能预想到。将来的一代应该比现在的我们更聪明,问题是他们怎样判断,而不是由我们来判断。今天的青年以及接续他们的未来的青年,将根据他们自己的判断来评价中国革命的成果。 引自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真是卓越的眼光和境界 。
回应 2020-11-29 11:41
-
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79年中文译本的作者,与《1984》中文译本的译者,是同一个人,董乐山。 《西行漫记》的写法,与近些年风迷一时的《江城》、《甲骨文》相似,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主,以作者的视角去展现他所接触到的社会、人与事件,生动,鲜活,有趣。作为历史切面的记述,是恰当的,是鲜活真实的,是真实历史;但作为史实著作来看,却是不恰当的。历史是由万千切面所组成,展现其中之一,多少有不...
2018-12-23 11:57
斯诺的《西行漫记》(red star over china)1979年中文译本的作者,与《1984》中文译本的译者,是同一个人,董乐山。 《西行漫记》的写法,与近些年风迷一时的《江城》、《甲骨文》相似,以作者的切身感受为主,以作者的视角去展现他所接触到的社会、人与事件,生动,鲜活,有趣。作为历史切面的记述,是恰当的,是鲜活真实的,是真实历史;但作为史实著作来看,却是不恰当的。历史是由万千切面所组成,展现其中之一,多少有不严谨、不全面之嫌。 《西》记述了中共革命中的几位大人物,毛泽东、彭德怀、周恩来、邓发、朱德、贺龙,多是作者直接接触,坐下来访谈,少者是从身边人讲述而得知信息,考虑到当时中共所面临的局势,信息真实可信度极高,极端珍贵。更是记述了作者在西行过程中接触到的普通人、红军战士、小战士,苏区农民,他们对待革命、对待局势的态度,坚决且热情,为了民族国家准备随时献身,考虑到1936年的那时,局势并不明朗,革命未必成功,普通人如此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无比感动。 补充一点:书中对毛泽东有精到的讲述,提到“毛倾向于从哲学角度看待所面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大意如此)这个论述解决了我心中关于毛泽东的疑惑。毛泽东在革命初期,亲入湖南乡村,与农民座谈,了解实情,写下《湖南农民运动调查》,没有深切感情的投入,是不可理解的。但为什么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在文革时期,身为国家领袖的毛泽东,肯定是了解得到万千人间惨状的,为什么依然固执坚持已见,而不肯改变,甚至在彭德情仗义执言时,冷酷回绝?是私德的问题吗?恐怕不是。那如何解决毛泽东的行为模式呢?从毛泽东的哲学思辩,也就是宏大述事思维模式来解释,就说得通了。毛泽东一定是认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在一国建成共产主义,必然是要走牺牲农村支持工业化、通过颠覆社会基本面来重建社会结构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的种种牺牲,即使是巨大,即使是何等残酷,都是必须要付出的历史代价,是符合革命逻辑的,个人在社会变革面前,微不足道。彭德怀他不理解,是限于他的妇人之仁,他和我的其他同志战友们,为什么就不理解我?!
回应 2018-12-23 11:57
-
人间草木 (拥有花朵的人不需要神祗)
斯诺: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环境。许多人有个疑问,就是,生活在比以前舒服得多的条件下的青年一代,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您的看法怎样? 毛:我自己也无从知道。这恐怕谁也无从知道。可是,能够想到两点。一点是继续革命,也许会向着共产主义进一步发展。另外一点是,也许现在的青年们会否定革命,表现不好。也就是说,或许会同帝国主义和好,把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分子领回大陆,投靠现在国内存在的少数的反革命分子。当然,我不...2020-11-29 11:41
斯诺:您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环境。许多人有个疑问,就是,生活在比以前舒服得多的条件下的青年一代,将会变成什么样子?您的看法怎样? 毛:我自己也无从知道。这恐怕谁也无从知道。可是,能够想到两点。一点是继续革命,也许会向着共产主义进一步发展。另外一点是,也许现在的青年们会否定革命,表现不好。也就是说,或许会同帝国主义和好,把蒋介石集团的残余分子领回大陆,投靠现在国内存在的少数的反革命分子。当然,我不希望他们反革命,可是未来的事情,要由未来的一代,根据当时的条件决定。 是什么样的条件,现在我们还不能预想到。将来的一代应该比现在的我们更聪明,问题是他们怎样判断,而不是由我们来判断。今天的青年以及接续他们的未来的青年,将根据他们自己的判断来评价中国革命的成果。 引自 2、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主要领导人的采访; 真是卓越的眼光和境界 。
回应 2020-11-29 11:41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2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9.0分 16716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Grove Press (1994)8.0分 86人读过
-
东方出版社 (2005)8.5分 733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作家出版社 (2008)8.3分 407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加州大学近代中国历史研究文献(中译本)目录 (benshuier)
- 我的三联书架 (greenegg)
- “因爲福樓拜早已經死掉了” (狐)
- 董乐山作品译作收集 (小米=qdmimi)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西行漫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1 有用 羊向游 2019-07-07
斯诺眼中的不是社会主义伟人,是一群真正的理想主义者。现在的主旋律作品总是解释不明白为什么要跟着共产党走,原因其实看这本书就行了。中共夺权,真的是历史的选择。
13 有用 知愚 2019-08-30
看过后更加明白毛与蒋的差距,两人所倚仗的阶级从支持力度与坚定程度上都没办法比,穷人一无所有所以他们革命成功后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反观蒋的官员却大多是孔祥熙之流,在任拼命敛财,战败逃到美国。从结果上看,好像共产党的胜利是又一次成功的农民起义,但实际上这一次的革命不仅仅是重新对社会洗牌而已,同时使得我国组织形式以及文化观念朝着现代化迈进了,这点是蒋之政府万万做不到的。不过看到最后我也明白了,当时的共产党... 看过后更加明白毛与蒋的差距,两人所倚仗的阶级从支持力度与坚定程度上都没办法比,穷人一无所有所以他们革命成功后得到的是整个世界,反观蒋的官员却大多是孔祥熙之流,在任拼命敛财,战败逃到美国。从结果上看,好像共产党的胜利是又一次成功的农民起义,但实际上这一次的革命不仅仅是重新对社会洗牌而已,同时使得我国组织形式以及文化观念朝着现代化迈进了,这点是蒋之政府万万做不到的。不过看到最后我也明白了,当时的共产党高层可能真的是为了中国的未来而搏杀的,但大部分的民众也跟着上战场赴死根本不是因为什么革命理想,只是苛政猛于虎,蒋政府治下的农民过得太苦。因此我党治国的合法性也正是通过不断创造良好政绩得到百姓认同,卡里斯玛权威这一立党之基在一开始就已经确立了啊 (展开)
15 有用 ufo_basker 2018-01-19
比IS的宣传片差多了
17 有用 石浥子 2018-06-06
在20世纪上半叶,亚洲东部竟上演了这样的一幕歌剧,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古老文明用鲜血和骨肉战胜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一个背负着千年的积重难返的国家将封建主义的裹脚布甩进了历史的深渊,一个几乎没有多少产业工人的无产阶级队伍与这个国家最广大的细胞——农民——一起将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赶到了太平洋。三者竟能以一种如此自然而又悲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在一阵阵分娩的剧烈痛楚后,终于为华夏... 在20世纪上半叶,亚洲东部竟上演了这样的一幕歌剧,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幅员广大的”古老文明用鲜血和骨肉战胜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坚船利炮,一个背负着千年的积重难返的国家将封建主义的裹脚布甩进了历史的深渊,一个几乎没有多少产业工人的无产阶级队伍与这个国家最广大的细胞——农民——一起将官僚买办资本主义赶到了太平洋。三者竟能以一种如此自然而又悲怆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在一阵阵分娩的剧烈痛楚后,终于为华夏乃至人类的历史诞下名为PRC的婴孩。读此书,有随之潸然落泪处,有随之忍俊不禁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展开)
8 有用 兔子晴 2016-12-29
斯诺的确没有写到白灵们的故事,但那些反复出现的“亮晶晶的眼睛”、日夜惦记着“打回老家去”的年轻人,以及“新中国将由我们来创造”的确信感还是常常让我眼睛发酸。无论是写作手法还是本书的历史意义,都值得新闻系的学生读上一学期,这或许比讨论何伟更有价值。
0 有用 专业发呆选手 2021-01-19
属于报告文学,记述作者斯诺去陕北四个月的旅行经历,沿途感受红军的魅力。他尊重事实,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报告,沿途也采访了许多红区的人民,不仅只是共产党员,红军战士,还询问当地农民。《西行漫记》是了解陕北时期的中共的重要著作。 在书中也提供许多研究新角度,
0 有用 Eric86531 2021-01-17
时代的烙印很明显。对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人来说,了解陕北红军的哪怕微小的细节,都是很有兴趣的。而对我们来讲。讲述朱毛周等人的一些生活细节,以及边区财政等制度是此前在官方的书籍或者课本当中很少提及的。
0 有用 雪斋 2021-01-16
中国的社会革命运动也许要遭遇失败,也许要暂时退却,也许要暂时失去活力,也许要改变战术以适应当前的需要和目标,甚至有一个时期也许会被逼到秘密起来,但它不但依然继续成长,而且到底要获得胜利,只因为产生此一运动的各种基本条件本身就有完成此一运动的需要。
0 有用 肆意妄为 2021-01-15
0 有用 恩诺 2021-01-12
译本很流畅,对于重要人物的介绍虽不详尽但有意思。从一个西方外来者的眼光来审视红军的发展史,对共产党终将胜利的预测无非印证了“正义之争终将胜利”的历史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