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论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在中原流亡过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离散诸部措施,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地解体。随后,道武帝推行了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将平城政权推进了封建社会的门槛。不过,拓跋部落的遗制仍然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在皇位继承中兄终弟及遗制的干扰就是突出的反映,而且由此引发了道武帝末年的动乱。平息动乱以后即位的明元帝,采纳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以太子监国制消除了兄终弟及制的影响,确立了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使其长子太武帝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太武帝即位后继续实行太子监国制,但结果却使太子集团膨胀为与皇权对抗的势力,酿成了太武帝末年的正平事变。事变的结果,皇权与太子势力两败俱伤,母后势力乘机抬头。由于建立平城政权之前拓跋部尚...
本书论述的是公元398年游牧民族鲜卑拓跋部在今山西省大同市所建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历程。以道武帝为首的一批在中原流亡过的拓跋贵族,由于感受过中原封建制度和文化的影响,积极地推行离散诸部措施,促使拓跋部落联盟迅速地解体。随后,道武帝推行了一系列仿效中原传统制度的政治、经济措施,将平城政权推进了封建社会的门槛。不过,拓跋部落的遗制仍然顽固地影响着平城政权。在皇位继承中兄终弟及遗制的干扰就是突出的反映,而且由此引发了道武帝末年的动乱。平息动乱以后即位的明元帝,采纳汉族士人崔浩的建议,以太子监国制消除了兄终弟及制的影响,确立了父子相承的皇位继承制,使其长子太武帝顺利地继承了皇位。太武帝即位后继续实行太子监国制,但结果却使太子集团膨胀为与皇权对抗的势力,酿成了太武帝末年的正平事变。事变的结果,皇权与太子势力两败俱伤,母后势力乘机抬头。由于建立平城政权之前拓跋部尚处于脱离母系氏族社会不久的父系家长制时代,母权制在拓跋部的社会中具有深刻的影响,道武帝为了预防母后干预政治,建立了矫枉过正的子贵母死制度。然而,子贵母死却派生出来保母抚养太子的惯例,进而发展成为保母干预政治的现象。太武帝保母窦氏、文成帝乳母常氏都曾干预朝政。保母干政最终导向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出现了与道武帝建立子贵母死制度的初衷恰恰相反的结果。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是母后权力的一次伸张。然而,它的产生虽然与母权制遗俗相关,却并不意味着历史的倒退。因为此时拓跋社会脱离部落联盟而在封建轨道上运行已近八十年了,所以当文明太后将自己凌驾于皇权之上时她自己就成了封建专制集权的统治者,而决非母系氏族时代的代表人物。而且,文明太后推行的太和改制运动使得平城政权基本完成了封建化过程,并为其全面汉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在父子相承已经成为传统的封建社会里,虽然文明太后可以使她的政治权力膨胀到超越帝王的地步,却无法将这种母后至高的权力像皇权那样自然地传承下去。公元490年文明太后去世意味太后临朝听政时期结束,标志拓跋皇权重新伸张。但北魏平城时代还延续了四年,直到公元494年,孝文帝为了开拓新的政治局面,将国都迁到洛阳,才结束了平城时代。
本书是199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资助项目,原题目为《北魏平城京畿考察与研究》,1999年6月完成,1999年7月经祝总斌教授、朱大渭研究员、张泽咸研究员、蒋福亚教授、阎步克教授鉴定通过,1999年8月经朱大渭研究员、张泽咸研究员推荐成为1999年度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目 录
序章 北魏平城政权的发展轨迹 l
第一章 皇权初建 16
第一节 道武帝早年经历考 17
一、罪徙蜀地 17
二、再迁长安 25
三、中原文化的影响 32
第二节 离散诸部考 36
一、盛乐息众课农 37
二、河北屯田 44
三、繁時更选屯卫 49
四、离散诸部后的京畿 53
第三节 皇权的确立与危机 60
一、乙未、丙申两诏书的意义 60
二、祸起萧墙 67
第二章 太子监国 75
第一节 拓跋焘为太子考 76
一、拓跋焘称谓乖戾析 76
二、立太平王焘为皇太子辨 83
第二节 太子焘监国考 87
一、太子监国权力超越常规 87
二、明元帝自相矛盾的言论 90
三、北魏史上首位太子 93
四、清河王政变中提出的问题 98
五、拓跋烈是道武帝的同母弟 103
六、道武帝末年的皇位之争 108
七、崔浩窥破明元帝的心病 114
第三节 正平事变 120
一、正平事变的真相 120
二、太子监国的意义与弊端 130
第三章 乳母干政 138
第一节 道武帝杀刘夫人原因 139
一、始作俑者 139
二、“缚父请降”者考 141
三、卵翼之下 149
四、矫枉过正 157
第二节 子贵母死故事 159
一、后宫常制 159
二、终革其失 170
三、前后意义不同 173
第三节 乳母常氏权倾内外 175
一、常氏发迹 175
二、立冯氏为后 177
三、常氏势力 186
第四章 太后听政 194
第一节 孝文帝非私生辨 195
一、拓跋氏早育 197
二、“高祖不知所生”解 200
三、杨椿之语的意义 203
第二节 文明太后临朝听政 208
一、两次临朝听政之间 208
二、冯氏势力 218
第三节 太后听政的背景 225
一、冯、常身世 225
二、活动于政坛的“小人” 232
三、恒代之遗风 237
四、北魏宫廷内的女官 247
五、文明太后的汉文化素养 251
第四节 政归孝文帝 259
一、旁落的皇权 259
二、无法解脱的困惑 265
三、孝文帝迁都策中的感情因素 268
四、文明太后对孝文帝的影响 274
末章 平城时代的历史意义 281
附篇一 北魏平城畿内的城邑 287
第一节 北魏建都前平城及附近地区的变迁 287
第二节 平城畿内的城邑 291
第三节 平城畿内城邑的发展过程 341
附篇二 道武帝时期的大移民与雁北的开发 346
第一节 北魏迁都平城前雁北的状况 346
第二节 道武帝时期的大移民 349
第三节 道武帝时期雁北的开发 355
一、农业 356
二、牧业 357
三、都市建设 358
四、交通和贸易 361
第四节 雁北社会发展的奠基 362
附篇三 论宗主督护 365
第一节 宗主督护考 365
第二节 行宗主督护的社会背景 373
一、战乱与宗族组织的强化 373
二、屯聚自保的坞壁 377
第三节 羁縻汉族豪强地主政策的体现 382
第四节 初行宗主督护的时间 388
第五节 拓跋统治者与宗主豪强携手 393
第六节 宗主督护的消极作用 398
第七节 推行三长制 404
附表一 登国年间部落战争表 408
附表二 道武朝杀黜臣僚表 411
附表三 力微至北魏建国前拓跋氏诸王世系表 415
附表四 北魏王朝世系表 416
附表五 北魏平城时代诸帝年表 417
作者简介 · · · · · ·
李凭--1948年生,江苏省江阴市人。1981年在山西大学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89年在北京大学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山西人民出版社编辑,国家图书馆参考研究部研究室主任,书目文献出版社社长、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历史系教授。现任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二十四史研究中心主任。2004年当选第八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2007年当选第九届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会长。著有《北魏平城时代》、《东方传统》、《北朝研究存稿》等。
喜欢读"北魏平城时代"的人也喜欢 · · · · · ·
北魏平城时代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 条 )

政治史研究的一点思考


北魏平城时代,远比你想象的精彩

《北魏平城时代》读后小记

《北魏平城时代》读书笔记

拓跋不是成功者,他们是勇者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作者是田余庆先生的学生,从道武帝皇权初建、太子监国、乳母干政、太后听政、平城周边地理交通状况、宗主督护等方面,主要从制度层面剖析北魏平城时代,展开一幅北魏平城时期的政治图景。 草原上“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横向来看比较松散,纵向来看缺乏稳定的传承,因此,在南北... (展开)> 更多书评 20篇
-
天徒想 (如斯。)
上上户出绢数量为下下户出绢数量的五倍,表面上看似乎照顾了贫困户,实际上恰恰相反,受益的是富裕户。因为,下等小户大多为三、五口之家的自耕农,上等大户却往往如《李冲传》中所言“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上上户与下下户之间的劳动力之差却远不止于五比一。……何况,在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宗族权和行政权,采取种种方法去“纵富督贫,避强侵弱”,从而把一切负担都转嫁到农民的头上。2018-02-28 13:44:43
-
天徒想 (如斯。)
大约在北魏太和年间,汉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一番曲折的流散以后,又从河北、江左、河西等地区汇拢起来,在北魏都城平城撞击到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魏出现了文明太后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太和改制运动。 从以拓跋部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推行太和改制无疑是整个平城时代拓跋部的汉化运动的总结,也无疑是晋末以来北方各游牧民族汉化运动的总结。……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广阔历史背景来看,太和改制……实质上是...2018-02-28 13:34:53
大约在北魏太和年间,汉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一番曲折的流散以后,又从河北、江左、河西等地区汇拢起来,在北魏都城平城撞击到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魏出现了文明太后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太和改制运动。 从以拓跋部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推行太和改制无疑是整个平城时代拓跋部的汉化运动的总结,也无疑是晋末以来北方各游牧民族汉化运动的总结。……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广阔历史背景来看,太和改制……实质上是中华版图内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都参与了的一次弘扬中华文化的运动。而且,经过太和改制以后,中华文明虽然仍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实际上却已远不限于秦汉时代的旧的汉族传统内容,而是包含了由众多少数民族输入的大量成分复杂的营养,从而变得更加清新艳丽了。这是因为,从各地来到平城的文明早已不同于纯粹的汉魏以降的汉族传统文化了,它们都已陆续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所在地区各民族的文明。河北的文明中含有匈奴、揭和鲜卑族慕容部的文化因素,江左的文明受到了蛮、越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河西的文明则不仅有氏、羌而且还有鲜卑秃发等部的文化因素。这三个地区的文明虽然都主要源于汉族文化传统,但实际上彼此之间已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一旦它们被熔于一炉,中华民族的文明就升华了。 这,正是太和改制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北魏平城时代的历史意义。 引自第284页 回应 2018-02-28 13:34:53 -
天徒想 (如斯。)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丁亥,孝文帝“辞永固陵”。同月己丑,孝文帝以伐齐名义亲率步骑百万余南下。九月丁丑,孝文帝中止南伐,胁迫群臣定迁都洛阳之计。十月戊寅,诏命司空穆亮与尚书李沖、将作大匠董爵在洛阳进行营建。太和十八年(494年)十月戊申,孝文帝亲告太庙,奉迁神主。同月辛亥,孝文帝迁离平城宫。2018-02-28 13:27:24
-
天徒想 (如斯。)
皇帝与太子在军事和行政上的分工实质上是皇权职能的分化,这种分化的本身正意味着对于集权于一身的封建专制统治的否定,因而必然导致皇权运行的危机。……正平元年(451年)事变发生,结果太子与皇帝相继被杀……标志太子监国制的终结。接着发生了阉官宗爱篡权……后权便在政治权力斗争的夹缝中乘机而兴了。2018-02-28 11:38:06
-
天徒想 (如斯。)
尊崇母权的遗俗通过保姆干预政治的方式又顽固、曲折地表现出来了。窦氏、常氏的干预政治最后终于发展成为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 四风岂独新朝官场风气?千百年来皆如此。反四风而后又生出四风变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哉!实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文明太后是在天安元年(466年)平息文成帝去死不久发生的乙浑之乱后第一次临朝听政的。……文明太后罢令后,她与献文帝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2018-02-28 11:53:09
尊崇母权的遗俗通过保姆干预政治的方式又顽固、曲折地表现出来了。窦氏、常氏的干预政治最后终于发展成为文明太后的临朝听政。 引自第12页 四风岂独新朝官场风气?千百年来皆如此。反四风而后又生出四风变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与天斗与人斗,其乐无穷哉!实可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文明太后是在天安元年(466年)平息文成帝去死不久发生的乙浑之乱后第一次临朝听政的。……文明太后罢令后,她与献文帝之间的矛盾不仅没有缓和,反而更加激化,他们之间的斗争最后以献文帝被文明太后害死而告结束。决定二者高下的转折点是献文帝的禅位事件,而决定文明太后最终胜利的因素则是年幼的孝文帝。通过抚养的方式而被文明太后牢牢地控制的孝文帝成了文明太后手中夺取胜利的一张王牌,正是这张王牌使得文明太后在承明元年(476年)实现了再次临朝听政的愿望。 引自第12页 回应 2018-02-28 11:53:09 -
天徒想 (如斯。)
-
天徒想 (如斯。)
上上户出绢数量为下下户出绢数量的五倍,表面上看似乎照顾了贫困户,实际上恰恰相反,受益的是富裕户。因为,下等小户大多为三、五口之家的自耕农,上等大户却往往如《李冲传》中所言“五十、三十家方为一户”,上上户与下下户之间的劳动力之差却远不止于五比一。……何况,在宗主督护制下,豪强地主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宗族权和行政权,采取种种方法去“纵富督贫,避强侵弱”,从而把一切负担都转嫁到农民的头上。2018-02-28 13:44:43
-
天徒想 (如斯。)
大约在北魏太和年间,汉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一番曲折的流散以后,又从河北、江左、河西等地区汇拢起来,在北魏都城平城撞击到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魏出现了文明太后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太和改制运动。 从以拓跋部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推行太和改制无疑是整个平城时代拓跋部的汉化运动的总结,也无疑是晋末以来北方各游牧民族汉化运动的总结。……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广阔历史背景来看,太和改制……实质上是...2018-02-28 13:34:53
大约在北魏太和年间,汉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一番曲折的流散以后,又从河北、江左、河西等地区汇拢起来,在北魏都城平城撞击到一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北魏出现了文明太后领导下的大规模的太和改制运动。 从以拓跋部为首的北方游牧民族的角度来看,推行太和改制无疑是整个平城时代拓跋部的汉化运动的总结,也无疑是晋末以来北方各游牧民族汉化运动的总结。……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广阔历史背景来看,太和改制……实质上是中华版图内文化程度较高的地区都参与了的一次弘扬中华文化的运动。而且,经过太和改制以后,中华文明虽然仍以汉族文化为主导,实际上却已远不限于秦汉时代的旧的汉族传统内容,而是包含了由众多少数民族输入的大量成分复杂的营养,从而变得更加清新艳丽了。这是因为,从各地来到平城的文明早已不同于纯粹的汉魏以降的汉族传统文化了,它们都已陆续不断地吸收和融合了所在地区各民族的文明。河北的文明中含有匈奴、揭和鲜卑族慕容部的文化因素,江左的文明受到了蛮、越文化因素的影响,而河西的文明则不仅有氏、羌而且还有鲜卑秃发等部的文化因素。这三个地区的文明虽然都主要源于汉族文化传统,但实际上彼此之间已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因此,一旦它们被熔于一炉,中华民族的文明就升华了。 这,正是太和改制的价值所在,也正是北魏平城时代的历史意义。 引自第284页 回应 2018-02-28 13:34:53 -
天徒想 (如斯。)
太和十七年(493年)八月丁亥,孝文帝“辞永固陵”。同月己丑,孝文帝以伐齐名义亲率步骑百万余南下。九月丁丑,孝文帝中止南伐,胁迫群臣定迁都洛阳之计。十月戊寅,诏命司空穆亮与尚书李沖、将作大匠董爵在洛阳进行营建。太和十八年(494年)十月戊申,孝文帝亲告太庙,奉迁神主。同月辛亥,孝文帝迁离平城宫。2018-02-28 13:27:24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4)8.7分 1002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1)8.4分 180人读过
-
京都大學學術出版會 (2021)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古都學 (澤倫勝之)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徐冲、仇鹿鸣中国古代史-魏晋至隋唐 (乌程若下)
- 魏晋相关 (老汉手植石榴树)
- 《禅让政治研究》参考书目(今人著作) (江湖遠人)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北魏平城时代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天徒想 2018-02-28 11:37:40
文化之兴盛,在于不断对他山之石的吸收与对自身的改造,以适应新形势新环境,而非一味在废纸堆中翻出死物去奉为正宗。
0 有用 abing 2008-01-13 17:34:36
有点罗嗦
0 有用 「樹木希林」 2020-03-19 12:34:08
二刷。自汉末以来破碎并流落到河西,山东,江左三地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结合外来之血于平成实现第一次合流。虽宣告失败,但合流之精神仍在,为最终成功和中华帝国第二次繁盛期打下坚实的基础。
0 有用 寒鲲 2015-12-06 17:19:59
笔者通过正文对平城诸帝后的政治博弈及附篇中平城京畿、宗主督护、道武移民的论述考据,为读者展现了北魏五世纪政经流变的全景,实乃了解北魏前期中期必读好书。
0 有用 路周 2020-04-26 12:12:28
当年写论文时读的,至今觉得作者厉害。
0 有用 阿珂路 2020-11-11 16:21:31
拓跋史探——北魏平城时代——从西郊到南郊
0 有用 黑獭利亚宇文泰 2020-05-24 22:16:55
有时候我觉得考据过头了就有点搞笑了,要是按照李老师这么说,拓跋氏的生殖能力很强,普遍十三岁就能生育。耿彦波修大同,李老师为了给找历史依据,已经都有点掉节操了。
0 有用 烽火與流星 2020-05-24 09:59:20
平城 政治史 制度史
0 有用 路周 2020-04-26 12:12:28
当年写论文时读的,至今觉得作者厉害。
0 有用 「樹木希林」 2020-03-19 12:34:08
二刷。自汉末以来破碎并流落到河西,山东,江左三地的中华传统文化精粹结合外来之血于平成实现第一次合流。虽宣告失败,但合流之精神仍在,为最终成功和中华帝国第二次繁盛期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