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系统评介“质的研究方法”(qualitative research)的专著,对目前国际社会科学界提出的有关理论问题以及新近发展出来的操作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结合有关西方学者以及作者自己的研究实例对其进行了生动的展示和说明。“质的研究方法”目前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是与“量的研究方法”相提并论、交相辉映的一种研究方法,它要求研究者深入社会现象,通过亲身体验了解研究对象的存在方式和意义解释,在原始资料的基础之上建立相关理论。
作者简介 · · · · · ·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
陈向明,女,湖南省华容县人,1953年出生于吉林省长春市。在湖南省长沙市度过青少年时期,文化大革命期间当工人及中小学代课教师八年。1977年入湖南师范大学外语系学习英语语言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4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英语文体学硕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于1989年和1994年先后获得教育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现在在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任职,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研究方法、课程与教学、跨文化人际交往和比较教育学,其他研究兴趣包括社会科学方法论、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咨询等。同时受聘为世界银行、联合国发展计划署、英国国际发展部等国际组织担任项目顾问或专家,并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内各类教育研究和发展项目使余项。
目前已发表专著《旅居者和外国人--中国留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1998),并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季刊》《社会学研究》《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等国内学术刊物和国际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导论——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质的研究历史发展——我从哪里来?
第三章 质的研究分类——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四章 质的研究的设计——我可以如何做?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导论——什么是“质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 质的研究历史发展——我从哪里来?
第三章 质的研究分类——我处于一种什么状态?
第二部分 质的研究的准备阶段
第四章 质的研究的设计——我可以如何做?
第五章 研究设计的组成部分——我具体打算怎么做?
第六章 研究对象的抽样——我想找谁进行研究?
第七章 研究者个人因素对研究的影响——我是谁?
第八章 研究关系对研究的影响——我与被研究者是什么关系?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第三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收集
第十章 访谈——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者的所思所想?
第十一章 访谈中的提问——我想知道什么?
第十二章 访谈中的倾诉——我听到了什么?
第十三章 访谈中的回应——我应该如何与对方对话?
第十四章 焦点团体访谈——我如何级织一群人一起交谈?
第十五章 观察——我如何了解被研究进的所作所为?
第十六章 观察的实施——我看到了什么?
第十七章 收集实物——我找到了什么?
第四部分 质的研究的资料分析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第十九章 资料的归类和深入分析——我可以做什么?
第二十章 质的研究中的理论建构——我可以说什么?
第二十一章 研究结果的成文方式——我可以如何说我的故事?
第五部分 质的研究的检测手段
第二十二章 质的研究的质量评价——我如何知道什么是一个“好的研究”?
第二十三章 质的研究中的效度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真实”?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六部分 质的研究的发展前景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参考资料
西文人名地名汉译对照
图表一览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所谓“进入研究现场”至少可以指两种不同的行动:1)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取得联系,征求对方是否愿意参加研究;2)研究者个人置身于研究现场,在与当地人一起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同时与对方协商从事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者可以在这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选择的标准取决于具体研究项目的要求以及研究实地的可能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
进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和接触“守门员”、选择进入现场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内部的权力结构、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正确处理进失败的情况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也喜欢 · · · · ·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 条 )

一本写给社科质性研究学者的指南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买了很久很久了,陈老师是北大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从哈佛回来的,我教育学院的一些同学朋友时常会提起她,因为她不光学术做的扎实,人也很不错。 我的质性研究从考研之时开启,可能也到今天确实要做个结束了,(处女座就是非常喜欢仪式感,不太接受没有告别的告别。)因... (展开)
社会工作、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质性研究书目

a brief review: how does it work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接触到这本书是因为过年期间在京师在线自学连宏萍老师讲的《定性研究方法》。陈向明教授的这本《质的研究方法…》是一个重要的参考书,她非常详尽地对质的方法进行了理论的界定和实践操作的说明。 如果需要做一个田野调查的话我觉得会非常实用,因为实在是非常非常事无巨细,在... (展开)> 更多书评 17篇
-
所谓“进入研究现场”至少可以指两种不同的行动:1)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取得联系,征求对方是否愿意参加研究;2)研究者个人置身于研究现场,在与当地人一起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同时与对方协商从事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者可以在这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选择的标准取决于具体研究项目的要求以及研究实地的可能性。 主要内容 进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和接触“守门员”、选择进入现场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内部的权力结构、选择合适的交流方...
2021-02-01 08:17 1人喜欢
所谓“进入研究现场”至少可以指两种不同的行动:1)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取得联系,征求对方是否愿意参加研究;2)研究者个人置身于研究现场,在与当地人一起共同生活和劳动的同时与对方协商从事研究的可能性。研究者可以在这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选择的标准取决于具体研究项目的要求以及研究实地的可能性。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主要内容
进入前的准备工作、确定和接触“守门员”、选择进入现场的方式、了解被研究者内部的权力结构、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正确处理进失败的情况等。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第一节 进入现场的准备工作
1 咨询局内人
首先,研究者应该设法了解当地的权力结构、人员关系以及人们一般认可的行为规范。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局内人”可以向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主位”的观点和信息,而且还可以为研究者在本地从事研究提出一些有用的建议。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2 预调研,预演,曾调研人员联系
3 介绍信,盲信
4 学习与被研究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
在进人现场之前,研究者还应该学习一些与被研究者建立良好关系的“诀窍”,如谨慎、诚实、不作预设、当一个反思的听众、愿意表露自己等(Bog-,19-3)。马克断威尔(19)提出了协商研究关系中的“4C原则:1)关系( connections);2)交流( communication);3)礼貌( courtesy);4)合作ooperation)“关系”与我上面讨论的通过自己的用方市同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第二节 确定并接触“守门员”
“守门员”指的是那些在被研究者群体内对被抽样的人具有权威的人,他们可以决定这些人是否参加研究。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一、类型:合法不合法,正式非正式
二、谁是
在确定“守门员”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了解被研究者所处环境中的权力结构及其与我们的关系。进入现场不仅仅是一个方法技巧的问题,而且也是一个权力协调的题。如果我们了解了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权力运行机制,进入现场的过程对我们来说就是一个获知的过程(朱苏力,19)获知不仅仅需要一定的方法,而且还涉及到有关人员所拥有的权力和“文化资本”( Bourdieu,1977)。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一般来说,如果研究要对某一个社会机构进行深的个案调查,那么我们就必须获得所在机构领导的批准( Lincoln&uba,1985)。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不可滥用)
三、守门员与研究者的关系
“守门员”由于自己的特殊位置,通常对研究有一定的考虑或顾虑 ( Bogdan&Bie,1982:125)。他们通常会有一种自我防御心理:或希望影响我们,以便获得对他们自己有利的研究结果;或希望限制我们,使我们只能与某些特定的人接触(高敬文,1996:63)。通常,“守门员”和当地的被研究者对研究者都抱有一定的期待。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第三节 进入现场的方式
一、隐蔽地进入
二、逐步地暴露
三、制约的因素
第四节 接触对象的策略
一、选择交流方式
格拉斯纳和派司金(1992:32)建议,在向被研究者作介绍时,研究者可以提供如下十二个方面的信息:1)研究者的个人身份:2)研究的内容3) 的究的目的)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5)选择研究地点和参与者的方式:6) 与者参加此项研究的风险和好处:7)对参与者和研究地点保密,使用名 8)研究者希望进行观察或访谈的频率;9)当日从事研究的时限;10)请求对 观察和语言进行记录、录音或录像:1)声明研究者不是来评论或评估对 方,而是来理解对方的:2)声明被研究者是专家和老师;他们对研究者提出的问题所作的回答无所谓对错。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原则
提供足够的信息,免对方产生不必要的猜忌或好奇;但要注意适可而止,过多或过少都不合适。当然,所谓的“足够”或“合适”并没有一个明确的量化标准,只能视研究的问题、情境、被研究者的身份等具体情况而定。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二、处理进入失败
在上面这个例子里,研究者遭到拒绝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的行为不符合当地人的规范。但是,有时候研究者受到拒绝却可能与自己的行为毫无关系。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在质的研究中,所有的东西都是资料,进入研究现场本身就是一个收集资料的过程。我们在进入现场时使用的策略、遇到的障碍以及克服阻力的方式一这本身就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am mersey Atkinson,1989:54)。协商研究关系中发生的很多事情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地的社会结构、权力网络和人际关系,而且可以帮助我们修改自己的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引自 第九章 进入研究现场——我如何与被研究者建立关系? 回应 2021-02-01 08:17 -
资料收集上来以后,研究者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第一节 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 二、要及时 而且会使研究失去方向,变成纯粹的资料堆积。波格丹和比克兰(1982146165)也对研究新手提出了类似的忠告。他们认为,在实地收集资料...
2021-04-19 14:45
资料收集上来以后,研究者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第一节 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
二、要及时
而且会使研究失去方向,变成纯粹的资料堆积。波格丹和比克兰(1982146165)也对研究新手提出了类似的忠告。他们认为,在实地收集资料的同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强迫研究者逐步缩小研究的范围,尽早就研究的方向和类型作出决定;2)帮助研究者提出一些可以统所有资料内容的观点,发展出一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问题;3)使研究从原始资料向理论建构的方向过渡;4)帮助研究者在整理资料的基磁上了解自己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便下一步有计地收集资料。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第二节 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线性模型
1)整理原始资料,可供分析的文本
2)登陆,分析型备忘录;汇集和包装
3)为建构解释框架发展和检验命题
二、互动模型
第三节 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
一、阅读原始资料
1 “投降”的态度
悬置前设和价值判断
2 寻找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在语言层面寻找重要的词、短语和句子及其表达的有关概念和命题;在话语层面探询资料文本的结构以及文本内部各部分(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在语义层面探讨有关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在语境层面考察语词出现的上下文以及资料产生时的情境;在语用层面寻找有关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用途;在主题层面寻找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反复出现的行为和意义模式;在内容层面寻找资料内部的故事线、主要事件、次要事件以及它们被此之间的关系;在符号学的层面探讨资料文本的内容与相关的符号系统及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至于究竟应该选择(或者说是否可能选择)哪些层面来捕捉资料中哪方面的意义,取决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者个人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以及目前所拥有资料本身的特性。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二、登录
寻找意义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登录来完成的。登录是资料分析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登录要求研究者具有锐的判断力、洞察力和想像力,不仅能够很快地抓住资料的性质和特点(特别是那些隐藏在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1 思考单位
2 设立码号
浓缩,联系
(1)什么是“本土概念”
(2)如何寻找
寻找本土概念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循,主要依靠研究者的直觉和经验。如果我们一定要寻找某些“规律”的话,我认为,那些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概念对他们来说通常比较重要。如果这些概念反复被他们使用,这说明这些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使用的频率比较高。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频率,情感表达
四、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
(一)编码本
作用
1)将码号系统地排列出来,使我们了解现有码号的数量、类型以及码号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由此而决定现有的码号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增加新的码号成减少旧的码号、是否需要改进码号系统的整体结构;2)为我们今后查找码号(特别是码号所代表的具体意义)提供方便。编码本中的码号不宜过多,应该比较集中地反映原始资料的内容。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分类系统
思博莱德里(1980:78)提供了另外一套实地笔记的分类系统,其中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1)空(地点的物环)2)行动者(参与事件的人):3动(有关人员从事的一系列相关行为);4)实物(在场的物品);5)行为(有关人员的单一行 为):6)事件(有关人员从事的系列相关活动);7)时间(事件发生的前后序 列):8)月标(有关人员希望完成的事情);9)感受(人们所感受到的和表现出 来的情绪)。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二)归档系统【简明的检索系统】
有研究者提议将档案系统分成三大类:1)一般的档案(记录有关人员、地点、组织、文件等资料);2)分析档案(收集在分析中已经出现的码号和主)3)实地工作档案(记研究者从事研究的方法和个人的反思)(L& Lofland,1984:132-133)。我认为,无论档案采纳什么方式,它反映的都是研究者分析资料的指导思想,受到研究者头脑中目前对资料分析所具有的向论的( Glesne& Strauss1967)。这个指导思想有可能随着分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本章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特点、时机、思路和步骤上面(有关资料分析的具体思路和归类方法,下一章还有详细的讨论)。 整理和分析资料是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在原始资料中寻找意义解释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在资料的分与合之间反复拉锯,我们可以挖掘出对被研究者来说重要的主题,提炼出反映他们生活经历的故事,建构出对研究双方都有意义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理论。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回应 2021-04-19 14:45 -
此部分由两章(第二十六章到第十七算)组成,主要对质的研究的未来发展、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之间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个部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个人以及质的研究界有关学者根据现在的情况对未来所作的猜测,其“可信度”值得推敲,在此仅供读者参考。 第六章 质的研究发展前景 五个方面的势头 1)越来越注重行动研究,强调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将研究的结果使用于对制度和行为的改变上;2)更加尊重文化多元...
2021-02-03 09:38
此部分由两章(第二十六章到第十七算)组成,主要对质的研究的未来发展、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之间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个部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个人以及质的研究界有关学者根据现在的情况对未来所作的猜测,其“可信度”值得推敲,在此仅供读者参考。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六章 质的研究发展前景
五个方面的势头
1)越来越注重行动研究,强调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将研究的结果使用于对制度和行为的改变上;2)更加尊重文化多元,注意傾听弱小人群的声音;3)更加重视研究者个人的反思,意识到研究者自己的权力及其对研究的形响;4)在坚持多元的同时坚持研究的规范化,更加追求方法上的严谨和系统性,要求研究结果的内容高度密集,处于特定的时空情境之中;5)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将对质的研究的手段和建构现实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一节 提倡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意义和起源
应用
在对“行动研究”的众多的定义中,比较明了的当推行动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英国学者艾略特(。 Elliot,1991:69)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这种研究被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组织研究、社区研究、医务护理与教育。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定义
因此,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Husen,1985:35)。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起源
行动研究起源于社会心理学、自然科学、组织科学和会规划等学科,经历了从理性的社会管理到反实证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变革的历程。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勒温先驱
他认为,行动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实践者的参与、研究过程的民主化、研究发现可以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作出贡献。他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其中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来,这些步骤被其他学者明确地解释为计划一行动一观察反思一计划的循环(施良方,1996:501)。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然而,到60年代中期,因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十分兴盛,技术性的“研究一发展一传播”(RDD)模式逐步占据统治地位,行动研究曾经沉寂一时。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二、类型
(一)按照研究的侧重点
科学性、实践功用性、批判性
(郑金洲,1997:24) 1)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已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类型强调使用测量、统计等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有关的理论假设,实践者用科学的方法结合自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可以是小规模的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验证性调查。 2)行动者为解决自已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类型使用的不仅仅是统计数据等科学的研究手段,而且包括参与者个人的资料,如日记谈话录音、照片等。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行动者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立理论。 3)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这种类型强调以理论的批判和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实者在研究中通过自我反思求自由自主和解放。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二)螺旋体
这四个类型有如一个光谐的连续体,从左端的实验性研究到右端的一加权力型研究,由理性的社会管理到结构的改变,然后往社会的冲突逐步演进。一个行动研究项目可能随着阶段的不同从某一个形态转移到另外一个形态,也可能如同一个螺旋体,在这些不同的形态中不断循环。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三)反思性(阿特莱奇特等,1997)
1 内隐式“行动中获知”
2
3 对行动进行反思
在这种研究中,参与者明白地用口语建构或形成知识,把自己抽离出行动,对自已的行动进行反思。这种做法可以增加参与者分析和重组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虽然这么做减缓了参与者行动的速度,干扰了他们例行式行为的流畅性,但催化了他们对自己行动的细分析,有利于他们规划变革( Cranach,1983:71)。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行家”在例行式行动中所表现的隐含性知识,是他们日益积累的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精练的展现。“行动中获知”的研究便是对实践者日常的例行式行动进行的研究,通过观察和反思了解实践者的内隐性知识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4 模式
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三、特点
1 强调实际工作者的参与,注重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
行动研究的实质是解放那些传统意义上被研究的“他人”,让他们接受训练,自己对自己进行研究。通过对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进行批判性反思,他们能够了解那些深藏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Greene, 1994; Hamilton, 1994; Reason, 199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2 相互尊重和平等
因此,参与各方应该建立一个民主合作的关系( Argyris,1972)。研究民主化可以使过去被当成研究对象的人进入一个与研究者拥有同等权力和责任的位置,克服传统研究的一个弊端,即研究者过于迅速形成的抽象概念不能为实践者所理解,结果导致抽象理论的天折。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所以,行动研究特别提出来,研究应该与一种政治主张结合起来,这个政治主张就是推翻一切压迫势力,包括研究者对行动者的压迫( Mascia- Lees et al。,1993:246)。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3 与女性主义联系密切
很多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学者天生就是和行动、应用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而男性学者似乎比较重视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 Epstein,1970; Reiter,1975)。 女性主义哲学家哈丁(S.Harding,1986)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只是对自然和他人机械式的观察,而是具有政治上的介入和道德上的想像力的。 女性主义的行动研究拒绝接受现状,旨在导向社会乃至个人的改变( Lather,1988)。 这类研究者认为,目前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对社会问题的知识,而是更多有知识的行动( Berry et al。,198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四、理论基础
(一)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实践理性和实践智能
行动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而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与亚里士多德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区分一脉相传,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认为,人的理性活动可以区分为“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指的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而后者是人的行为决策过程。前者不能决定后者,因为人类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不等于知道如何行动。人们如何行动不仅与现存的事实有关,而且与应该怎样行动有关( Hamilton,199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二)西雄:反思理性与技术理性的不同假设
实际问题,特定的解决办法、情境、检验
(三)哈贝马斯:知识旨趣
针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的会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知识在道德抉择和社会实践中担当著怎样的角色?哈贝马斯认为,一切人类知识最终都靠旨趣引,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而知识的旨趣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技术认知旨趣、实践认知旨趣和解放认知趣。“技术认知旨趣”是一种工具性的、“对客观化的过程实行技术控制的认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五、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一)
克密斯(S.Kemmis)螺旋式上升、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二)
阿特莱奇特等(1997:9,67,152,205):1)寻找社会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起点、2)理清情境、
3)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施、
因此,行动者在实施一个行动策略以后应该的问题是“我们喜欢自己所得到的收获吗”,而不只是“我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吗( Argyris et al。,1985; Schon,1983)。行动策略的来源有如下几个渠道:行动研究者自己对实践的理解、行动研究者收集的资料、行动研究者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如应该改变什么?什么令我不满意?)、行动研究者与同行和同事讨论的结果。行动研究者可以首先选择一个行动策略,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然后交又核对其可行性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4)公开实践者的知识
具体公开的方式有: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图表、形视媒体手段、电脑网络、展览、开始行动。通过这些方式,实践者的收获与洞察得以开放地在批判性讨论中得到检验。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三)重要方法:撰写日志
简单可行,记录内容多样,随时随地,理论架构
六、结果检验
1)研究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研究是否达到了解放实践者的目的,使他们不再受到传统科学研究权威的压迫,提高了他们自从事研究的自信和自尊; 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的要求是否相容(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 4)研究是否发展了实践者(如教师、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加深了他们对实践的了解,改进了他们的工作质量和社会地位,使他们的职业受到社会更大的重视; 5)研究是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二节 尊重多元
西方思想界长期以来所习惯的“镜”(意识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树喻(知识是建立在个牢固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等级结构的系统)已经被“茎块式思维”所替代,即:哲学思维之树及其第一原则被连根拔起,树根和基础被根除了,昔日的元对立被打破了根与枝在不断地延知识成了一个非中心的、多元的发散性的系统,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杨寿堪,1996:103-10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三节 重视反思
华特森(G.Watson,1987)认为,“反思性”通常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实质性的反思,另外一种是派生的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反思。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社会科学家们重新在寻找一种意义的核心,使自己的工作与一种完整性、整体性、崇高感结合起来。比如,雷森(P。 Reason,1993)提出了“神圣的科学”的说法。他认为,对科学的使用不仅仅是知道和理解,而且应该是精神上的成长,灵魂不应该与世俗的关怀分家。赵汀阳(1998a,1998b)也认为,科学只能给生活带来能力,却不能带来意义;而教虽然给出了意义,却又是生活外的意义。因此,他提倡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种新的“智慧”,从”认识眼光”转向“创作眼光”,从“解释性的反思”到“创造性的反应”。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四节 坚持研究规范
问题(林肯、丹曾:1994):矫枉过正的倾向(对待传统,媚今);范式论争泛滥;对后实证主义过度苛责
第五节 高科技的影响
总而言之,后现代的多元文化观和世界性视野带来了学科边界的模糊大扩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义、边界和作用。随着质的研究进人21世纪,各种不同的解释风格将进人研究的行列。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
第一节 结合的背景
一、
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壮大,有关这两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Campbell,1978:lto&Pel。o,198; Reichardt&Cook,1970; Meyers,1981)。1973年,西伯(J.Sieber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硝烟弥漫
比如,丹曾和林肯(1994)使用了“范式大战”来指称这场论战;斯特(R。Rist,1977)使用了“(国际关系)缓和”的字眼来描述目前暂时的“停战”状态;依阿尼(F。 lanni)和欧(M。Orr)使用了“恢复友好关系”来表示交战双方目前的基本态度(1979);特菜德(M。 Trend,1978)使用了“言归于好”来表现目前两大阵营之间的相对友好姿态。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二、“区别”是否存在
(一)汉莫里斯七个方面
比如,汉莫斯里(1992:160172)认为,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如此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不能仅仅被纳入这两种类型,而且研究方法也不能只在哲学和政治的层面进行探讨。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现象与数量的资料可以混搭;自然和人为的情境区分模糊;意义与行为不是泾渭分明,无聚焦的区别;采纳/拒绝自科模式而不是截然对立的立场;归纳与演绎方法的相互包涵;文化模式与寻找规律殊途同归;理念/现实主义归结具体情境
(二)范式
不同意使用“范式”这个概念来指称这两种方法背后的哲学基础( Meyers,1981)。他们认为,研究方法不一定与范式密切相连,不同的范式可以作为同样方法的哲学基础,同样的范式也可以为不同的方法提供理论根据。比如说,量的方法不一定就是实证主义的,而质的方法也不一定就是现象学的(Cook& Reichardt,1979;Daft,1983)。“方法论具有排他性,而方法却具有互补性"(顾明远,理银,1996:113)。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三)方式(可徳,费恩),技巧(埃里克森)资料(Skrtic)与方法之辩
第二节 能否结合
一、纯正派:范式的整体性
前者是科学实证主义的范式,后者是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的范式( Bryman,1984; Collins,1984; Guba& Lincoln,1981,1989)。两种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价值方面都存在不同,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对研究的本质也有一些不同的假设。这些不同的理论假设决定了它们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 Britan,1978; Burrell& Morgan,1979; Smith,1983)。坚持其中一种范式就意味着对一套理论假设的认可,也就必然排斥另外一种范式(Rist,1977)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Maxwell
二、情境派
三、实用派
(Firestone,1990;Howe,1988)。多种方法并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从而达到近似地把握事物的全部。 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1988:14)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第三节 为什么要结合
一、长处短处
量:
长:宏观层面大面积、工具手段假设检验,实验干预控制对照,随机抽样代表性,精准测量信效度,因果相关很适合
短:表层难细节,无法动态追踪,理论囿于预定视角,仅限平均情况,控制变量大
……
二、结合的利弊
(一)不同层面和角度
首先,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使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同时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同一研究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可以结合下列各种两两对立(如果它们确实存在的话):宏观和微观、人为情境和自然情境、静怎和动态、文化客位和文化主位、行为和意义、自上而下验证理论和自下而上建构理论。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揭示不同侧面
研究灵活性;提高可靠性;
(二)问题
认识论冲突,价值标准和伦理道德问题,机会主义,评价研究质量
因为目前的答案已经十分和谐完美,已经不再需要其他的说明了。正如科学哲学家费伊阿本德(P。 Feyerabend,1970:209)所说的 “在科学的实际发展中,坚和多元之间的相互互动似乎是个最重要的特征。似乎并不是那些解谜语的活动为我们增加了知识,而是那些被人们顽固坚守的不同观点之间的积极互动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增长。”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第四节 如何结合
一、整体式结合
可以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1)顺序设计;2)平行设计;3)分又设计。 477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回应 2021-02-03 09:38 -
涉及人员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伦理道德行为至少涉及如下五个方面的人或社会机构,他们相互作用,对研究者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制约( Soltis,199; Whyte,1984:193)。 1)研究者本人……2)被研究者群体…… 3)研究者的职业群体:质的研究者群体享有一些共同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所做的切都来自这一集体规范或帮助形成这一集体规范。如果研究者违背职业规范,不仅会使这个职业在社...
2021-02-03 08:20
涉及人员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伦理道德行为至少涉及如下五个方面的人或社会机构,他们相互作用,对研究者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制约( Soltis,199; Whyte,1984:193)。 1)研究者本人……2)被研究者群体…… 3)研究者的职业群体:质的研究者群体享有一些共同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所做的切都来自这一集体规范或帮助形成这一集体规范。如果研究者违背职业规范,不仅会使这个职业在社会上遭到唾弃,而且会给后继的研究者(包括研究者自已)进入研究现场带来困难。因此,研究者遵守必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坚持某些原则,也不仅仅是为了别人和研究者群体,而且也是为了研究者自己的利益。 4)资助研究的人、财团和政府机构:研究者需要对这些人和机构作出定的承诺,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与他们频繁接触。研究者与他们的互动关系可以反映研究者本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也会对他们的伦理道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讨论的几个方面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不仅涉及到所有与研究有关的人和社会机构,不仅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而且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层次。通过初步的归纳和整理,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自愿和不隐蔽原则、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公正合理原则、公平回报原则。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一节 自愿和不隐蔽原则
通过阅读文献以及我个人的经验和分析,我将这方面的观点归纳为五种类型:1)隐購派:2)公开派;3)情境一后果派;4)相对主义的观点;5)女性主义的观点 (Denzin &Lincoln, 1994: 21)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一、隐瞒派
持“隐派”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科学家对社会负有迫求真理、发展科学、增强了解的责任,因此研究者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来取得所需要的信息,包括撤谎、隐瞒自己的身份、设计人为的研究情境等( Douglas,1976)。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二、公开派
…
第一节 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
一、定义
至此,我们的分析落实到了“隐私”的定义上面:上述“个人领域”内“隐私的信息”便属于质的研究中所说的个人“隐私”。对这些信息,研究者不仅需要尊重被研究者是否愿意暴露的权利,且在对方告之以后需要对其严格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二、具体措施
第三节 公正合理原则
一、公正合理原则
二、处理冲突
三、结束研究关系
一般来说,研究者大都在自己预先计的时间结束之前离开研究现场。如果研究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他们通常在资料达到饱和的时候离开(所谓资料饱和”指的是研究者所收集的资料已经非常丰高、全面,再收集的资料开始出现重复的现象,已经没有新的资料出现)。有时候,一些意外的情况可能发生,迫使研究者不得不提早离开,比如:研究者与当地人的关系弄僵了,自己无意中卷入了当地的派系斗争,研究者自己突然得病,等等。研究老手们对离开现场的一个建议是:逐步地离开现场,事先慢慢减少研究的密度,提前一段时间告诉有关人员自己将要离开,使对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不应该石沉大海,而应该努力与被研究者保持联系
第四节 公平回报原则
一、回报的方式
二、对回报问题的思考
回应 2021-02-03 08:20
-
April (见证你成长,永远为你鼓掌)
p3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客观地观察行动者的行为和思想状态,同时依靠研究者的主观直觉和理解对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意义做出判断。 p5 研究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 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摸一个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p22 质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2015-03-11 18:49
p3社会科学研究必须客观地观察行动者的行为和思想状态,同时依靠研究者的主观直觉和理解对这些行为和思想的意义做出判断。 p5 研究方法三个层面进行探讨: 1、方法论,即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定、原则、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研究方法或方式,即贯穿于研究全过程的程序与操作方式 3、具体的技术和技巧,即在研究的摸一个阶段使用的具体工具、手段和技巧等。 p22 质的研究中,重要的不是透过现象看本质,而是针对现象本身再现现象本身的质。是研究者个人拼凑构造的。本质是实物之中抽象的属性,而质取决于当时当地的情境。 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之外的实证主义研究,即存在绝对的真理和客观的现实。更思辨、随意,如包括哲学研究,自认反思,政策分析,而质的研究强调经验主义、要有资料或信息为基础。
回应 2015-03-11 18:49 -
P13 社会学研究中存在四种理论范式(较常见): 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陈向明认为,这些理论范式主要是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本体论:回答的是“是什么”,即事物的本质。 2认识论:容易与方法论产生混淆。现照抄网络文献: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930319.html?qbl=relate_question_1]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结构 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
2013-11-08 09:27
P13 社会学研究中存在四种理论范式(较常见):
实证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建构主义。陈向明认为,这些理论范式主要是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引自 第一章 第二节 质的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1本体论:回答的是“是什么”,即事物的本质。 2认识论:容易与方法论产生混淆。现照抄网络文献: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7930319.html?qbl=relate_question_1 认识论是探讨:人类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结构 认识与客观实在的关系 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认识发生 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 认识的真理标准等问题的哲学学说。又称知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否认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坚持从【意识到物质】的认识路线。 不可知论——否认客观世界可以被认识。 唯物主义认识论——坚持从【物质到意识】的认识路线,认为物质世界是客观实在,强调认识是人对客观实在的反映,申明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则进一步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把【辩证法】运用于认识论。 3方法论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6367955.html 方法论是以方法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体系,它主要研究方法建立的原则、方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应用方法等等。 方法是我运用一定的世界观处理事物、现象的手段、方式。我们在处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问题时都需要运用一定的方法。
回应 2013-11-08 09:27 -
1实证主义 朴素的现实主义 真理可以被认识 主体与客体二元分离 【 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对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 2 后实证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 真理客观存在,但是不能被穷尽,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列手段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事实。 (1)唯... (1回应)
2013-11-08 10:58
1实证主义 朴素的现实主义 真理可以被认识 主体与客体二元分离 【
研究对象不依赖于研究者而对立存在;事物本身具有其内在固定的、可以重复发生的规律;事物的量化维度可以用来考察事物的本质。量的研究不考虑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影响,而对操作工具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十分重视。 引自 四种理论范式详解 】 2 后实证主义 批判的现实主义
真理客观存在,但是不能被穷尽,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列手段对不尽精确的表象进行“证伪”而逐步接近客观事实。 引自 四种理论范式详解 (1)唯物的后实证主义 真理客观存在,文化客体(研究者),量/质的研究 (2)唯心的后实证主义 真理客观存在与被研究者那里,文化主体(被研究者),质的研究 3 批判理论 历史现实主义 批判理论指导下的研究主要是用辩证对话的方式,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平等的交流,逐步去除被研究者的“虚假意识”——对现实的无知与误解,达到意识上的真实——唤醒他们在历史过程中被压抑的真实意识。 批判理论强调研究的“批判”和“解放”功能。 4 建构主义
相对主义:事实不存在真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我们只可能判断某一个行为或一种想法是否达到了自己的预期,而无法知道它们是否“真实”。 【意义并不是客观地存在于被研究的对象那里,而是存在于研究者和被研究者的关系之用(建构)。】 研究是一个交往各方不断辩证对话而【共同建构研究结果】的过程;不是为了控制或预测客观现实,也不是为了改造现实,而是为了理解和建构——在人我之间、个体和世界之间、过去和现在之间建构起理解的桥梁。 引自 四种理论范式详解 1回应 2013-11-08 10:58 -
社会学派——百度百科 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
2013-11-10 23:13
社会学派——百度百科 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 20世纪初至30年代,围绕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形成的社会学学派。1892年美国社会学家A.W.斯莫尔在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开设了第一个社会学研究生班,与G.E.文森特合写了第一部社会学教科书《社会研究导论》(1894),并于1895年创立了美国第一个社会学刊物《美国社会学杂志》。社会学系创立后,斯莫尔先后聘用了文森特、W.I.托马斯、R.E.帕克、E.W.伯吉斯等人,形成了该系强大的师资阵容。到20年代,在帕克等人的努力下,该系日臻完善,每年招收 200余名研究生,300余名本科生,开设 40多门课程,成为同期美国及世界上最成功的社会学系。以后影响日益扩大,逐步形成了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 在美国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潮影响下,芝加哥学派对新兴 芝加哥鸟瞰图 芝加哥鸟瞰图 芝加哥城市的社会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证研究,从而使这个学派总体上具有重视经验研究和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特别是城市问题)为主的应用研究的特征。托马斯和F.W.兹纳尼茨基合著的《波兰农民在欧洲和美国》(1918~1920)是该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作。芝加哥学派对人文区位、邻里关系、人口、种族、犯罪、贫民窟等问题的研究,是都市社会学研究的范例。这一时期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学术成果有:帕克等人著的《城市──对都市环境研究的提议》(1925)、《都市社区》(1926),伯吉斯的《家庭──相互影响的个性之统一体》(1926),L.沃思的《都市生活是一种生活方式》(1938),H.佐巴夫的《黄金海岸和贫民窟》(1929),F.R.思雷舍的《团伙》(1927),等等。芝加哥学派的经验社会学方向对后来美国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到了30年代,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相继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学研究中心。1935年美国社会学会创办了《美国社会学评论》,不再以芝加哥大学的社会学刊物为全美社会学会刊。这一变更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美国社会学界统治地位的减弱。 芝加哥成为社会学家心中的圣地 对于每一个或具有宗教,或具有政治,再或具有学术信仰的人来说,他的心中都会有一片圣地。犹太教徒有他们的耶路撒冷,伊斯兰教徒有他们的麦加;革命者有红场或是延安;而对以社会学为志业的人来说,他心中的圣地就是芝加哥。 芝加哥所以能够成为社会学家心中的圣地,是因为自1892年起,刚刚诞生的芝加哥大学就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从那时起它造就和培养了一大批名闻遐迩的社会学家,其中包括斯莫尔、米德、托马斯、帕克、伯吉斯、麦肯齐、法里斯、奥格本和沃斯,他们因具有相对一致的学术旨趣、长期的制度支持、占主流地位的出版物和“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经验论方法”(阿兰·库隆,2000:71),而被人们尊称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在社会学160余年的历史上,这是除以法国人迪尔凯姆为灵魂的“社会学年鉴学派”以外,唯一享有如此盛誉的一个科学家共同体。其实,1940年代之后,在从米德的思想中发展出的“符号互动论”的旗帜下,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还聚集了一批享誉战后社会学界的大师,如布鲁默、埃弗里特·休斯、霍华德·贝克尔、欧文·戈夫曼和大卫·里斯曼等,他们则被称之为社会学的“第二个芝加哥学派”(Fine,G.A.,1995)。这些社会学先贤们的学术思想、人生成就、社会活动和后继影响,就是我们这篇包括上下两个部分的文章将要解读的主要文本。 芝加哥大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的摇篮多少有些偶然。1890年,有着实业界的“强盗大王”和虔诚的浸礼教徒双重身份的标准石油公司的老板洛克菲勒,同意浸礼教会的提议,在芝加哥这个当时仅次于纽约的美国大都市捐资建立一所大学。威廉姆·哈珀(William R. Harper)这位在耶鲁大学教授希伯莱语的年轻博士,因为其宗教背景(先前也是浸礼会的牧师)和对社会改良运动的热衷,而有幸被聘为这所大学的校长。不过,在威廉姆·哈珀的头脑中当时还没有社会学的概念,他所领导的这所新兴的大学所以会建立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只是因为在他开列的第一批聘用的13位首席教授名单中,碰巧有一位社会学家,这就是阿尔比恩·斯莫尔(Albion W. Small,1854-1926)。 芝加哥大学建立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是必然的 尽管芝加哥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是一种偶然,但这个年轻的学科能够在那里生根,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支配美国早期社会学却有其必然的因素。自19世纪下半叶开始,在内战之后,美国国内的资本主义获得了一日千里的发展,从资本主义营垒中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伙伴,成为精力充沛的大汉。随着快速的工业化和移民的聚集,在美国的东部和北部出现了纽约、芝加哥和费城等一系列大城市。在这其中,芝加哥的发展尤为突出。这个1833年还仅有数千居民的原木贸易站,在60余年内凭借当时开通不久贯穿美国东西部的铁路和1893年为纪念发现美洲400周年而召开的世界博览会,到19世纪末一跃而成为百万人口的大都市,1930年即在我们将要论述的芝加哥学派的鼎盛时期更是达到350万人!除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外,还有一系列因素使得这个城市成为孕育美国社会学和芝加哥大学的温床:它是一座工业城市、商业中心和交易所,资本主义在那里获得了近乎野蛮的发展;它的人口十分混杂,1900年时,其人口的一半以上是由外国移民构成的,这赋予芝加哥以鲜明的文化多样性;受到新教的影响,它还是一座文化与艺术之城,极为推崇教育和书本;同时,它也是一座现代城市,经历了1871年的大火之后,芝加哥耸立起了美国最初一批钢筋与混凝土建筑。当然,决定社会学在美国的最初发展的骰子所以最后掷向了芝加哥,还因为那里的贫困、人口拥挤和犯罪逐渐变得和伦敦、曼切斯特一样显著。1904年,当马克斯·韦伯访问芝加哥时,在他的笔下,这座城市“像一个被剥光了皮的人,你可以看见他的肠子在蠕动”。 斯莫尔的三大贡献 斯莫尔就是在这样一个需要社会学的时代和需要社会学的城市,在哈珀的支持下,建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学系。1892年,当38岁的斯莫尔来到芝加哥之时,具备了在这所有着浸理教会背景的大学中设立一个新的系科并担任其领导职务的全部理由:1879年,这位浸理会教友在结束大学神学学习之后,曾前往德国柏林和莱比锡留学三载(这在当时是美国知识界的一种时髦),并在柏林与后来独领欧洲和美国社会学之风骚的格奥尔格·齐美尔相识。1889年,返回美国的斯莫尔获得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并在此后三年担任科尔比学院的院长。正是在科尔比学院,斯莫尔对社会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教授这一新兴学科。 从今天的角度说,斯莫尔在学术上的贡献乏善可陈。这位早年受到齐美尔影响的美国社会学家,用了相当的精力去翻译前者的主要著作,并一直希望芝加哥的社会学系能够成为德国社会学的前哨阵地,而他自己的著作及其关于人类动机的理论已经被人遗忘殆尽。不过,这位同哈珀一样有着改良社会之热诚的浸理会教友,为芝加哥社会学的发展抛下了“定向之锚”:那就是,芝加哥是美国社会学的天然实验场,而芝加哥的社会学家们应该将德国人的理论运用于日益凸现的美国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之中。 同学者的角色相比,斯莫尔更像是一个学术经纪人。从1892-1925年,到退休时为止,在斯莫尔担任系主任的33年行政生涯中,他至今仍为人津津乐道的贡献有三件:其一,1892年,斯莫尔建立了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这不仅是全世界第一个社会学系,而且到斯莫尔退休之时,既是芝加哥大学中的一个大系,也是全美培养博士最多、开设课程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社会学系;其二,1895年,先于法国人迪尔凯姆创办《社会学年鉴》前一年,斯莫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本社会学杂志——《美国社会学杂志》(AJS),并且担任主编30年;其三,1905年,以斯莫尔为主创办了美国社会学学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Society),这是至今仍然统治着美国社会学界的美国社会学协会(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的前身。这三大贡献不仅在相当时间内影响到美国社会学的发展,而且从根本上奠定了芝加哥学派在早期美国社会学中独一无二的领导地位。 芝加哥社会学由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组成 在1930年代之前,芝加哥社会学由两个主要的社会学分支组成,这 芝加哥学派代表建筑 芝加哥学派代表建筑 就是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和城市社会学所以能够成为芝加哥社会学的主体内容,既与美国早期社会学中的流行范式或“潜在的学术氛围”有关,也与芝加哥突然崛起而又紊乱无序的城市生活有关。就前一个因素而言,在早期美国社会学中,无论是沃德、萨姆纳,还是吉丁斯、罗斯,受到法国心理还原主义者塔德的影响,大都信奉心理进化论,这使得社会心理学成了1930年代之前美国社会学家的最一般的专业选择(1930年,在美国社会学协会的1832名会员中,37%的人是社会心理学家;而到了1990年,这个比例在13265名会员中下降到19%);而就后一个因素而言,正是芝加哥在1833-1930不到100年间的迅猛发展,使得最能够突出现代工业社会本质的城市以及那里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成为美国社会学家关注的主题。在这两个领域中,米德是社会心理学的巨擘,帕克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而托马斯则是能够在这两者间汪洋恣意的一位大师。 米德是社会心理学的巨擘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1863-1931)是芝加哥社会学派的主将之一,也是最早来到芝加哥大学任教的教授之一。不过,这位社会心理学家其实并不是社会学系的教师。从1893年离开密执安大学,追随其好友哲学家杜威到芝加哥任教的那天起,到1931年去世时为止,米德都一直是该校哲学系的教授,也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的主要阐释者。 米德在芝加哥社会学中的地位,用罗伯特··法里斯(芝加哥学派的8位主将之一——埃尔斯沃斯·法里斯之子)的话来说,主要是通过其在哲学系开设的高级社会心理学课程奠定的。这门课程从1900年开始,到米德去世前的1930年为止,每年一次,整整开了30年,吸引了大批学生,其中包括社会学系的大多数研究生。在这门经典课程中,米德积30年之功,系统地阐释了后来被其学生赫伯特·布鲁默称之为“符号互动论”的思想,而他死后由几位学生根据课堂笔记编辑的《心灵、自我与社会》(Mind,Self,and Society,1934)一书,也因此成为符号互动论的“圣经”。 要想系统地阐释米德思想的来源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这位出生于马萨诸塞州一位神学教授家庭的天才,16岁就考入了其父所在的奥伯林学院。因为父亲早逝,米德读完大学后便以充任小学教师、铁路勘探工和家庭教师糊口。1887年,米德再度入学,考入哈佛大学哲学系,师从威廉·詹姆斯和乔赛亚·罗伊斯。一年以后,米德前往德国深造。在德国莱比锡,他从心理学之父威廉·冯特那里获益匪浅,尤其是冯特的“姿势”(gesture)概念后来成了支撑符号互动论的中心概念;也是在莱比锡,米德遇到了后来使他对心理学产生终生兴趣的美国心理学家斯坦利·霍尔;而在柏林,刘易斯·科塞猜测,米德曾听过齐美尔的课,因为后者对互动及整个社会微观过程的关注正是后来符号互动论的核心所在。 米德的思想直接与三位美国思想家有关 不过,米德的思想直接与三位美国思想家有关,这就是他在哈佛时的老 《再度发言》 《再度发言》 师詹姆斯、在密执安大学任教时的好友哲学家杜威和社会学家库利。借用乔纳森·特纳的话说,“他们每一个人都为米德的理论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显然,从詹姆斯那里,米德获得的是“自我”这一概念,它说明人类具有将自己视为客体看待的能力;在詹姆斯之后,库利完善了“自我”这一概念,论述了个体间的相互作用,对对方姿势的理解,以及是如何根据他人的看法认识自己的,这最后一点,即库利的“镜中我”,为米德提出“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的概念提供了温床;最后,杜威所提出的“精神”(mind)在社会环境中产生并在互动中发展的理论,同样对米德思想的形成起了决定性作用。 米德的理论在其生前被称为“社会行为主义”,其具有鲜明的反对身心两元论的特征。米德将自我分为主我(I)和客我(me)两个部分,前者是个体对他人作出反应的动力性趋势,后者是社会的自我,它依赖角色的扮演,反映的是社会的经验,是通过在社会互动中概括他人对自己的态度后形成的。重要的是,主我和客我总是密切相关的,“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中的人”。受齐美尔的影响,米德倡导从持续进行的社会过程或社会互动开始研究社会,因为精神、自我与社会都产生于这一过程。如果说,在米德生前,他的理论将芝加哥社会学的视野从斯宾塞等人对宏观社会过程的关注转向微观的社会层次(包括社会问题的微观研究),那么,在他之后,符号互动论则成了抗衡战后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孤军”,这其实也是“第二个芝加哥学派”的理论基础。 《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成就托马斯的大业 如果单从加入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的时间先后来算,威廉.I.托马斯(William I. Thomas,1863-1947)称得上是一员老将。1893年,当他得知芝加哥社会学系成立时,这个在田纳西大学毕业、在德国过留学,并且已经在奥伯林大学获得教职的年轻人还是毅然决然地来到芝加哥,成了斯莫尔和亨德森的研究生,并在两年以后成为系里的教师。这时的芝加哥除了他的两位导师以外,加上一个文森特,就是它的全班人马。 1908年,托马斯获得了一笔为数5万美金的资助,并由此开始了他对移民的社会心理与城市生活适应性的研究。5年以后,这项庞大的研究计划找到了一个十分合适的合作者——波兰人兹纳涅茨基。通过对波兰移民家庭的书信往来和生活史的研究,两人合作完成了长达5卷本的巨著《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1918-1920)。在这部著作中,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力图描绘的是,经历从波兰的乡土生活到美国芝加哥的都市生活这样的重大变迁的波兰农民,在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上的变化。他们富有创见地提出,只有把个人的态度和社会的客观文化的价值观综合起来加以考虑,才能充分理解人的行为。尽管托马斯和兹纳涅茨基最早将社会心理学定义为“有关态度研究的科学”,但与心理学家不一样的是,两位社会学家关心的不是特定个体对特定事件的特定反应,而是组成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所普遍采取的态度。 《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作为一部文献研究的典范,不仅成就了托马斯的大业,也为芝加哥学派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有人将这部著作视为定性研究的开山之作,而将30年后塞谬尔·斯托弗的《美国士兵》(1949)视为定量研究的里程碑。确实,《欧洲和美国的波兰农民》称得上是“美国经验社会学第一部伟大的经典型著作”(科塞),是“反对扶手椅中的社会学的里程碑式的范例”(巴纳斯)。 其实,托马斯社会学中最值得玩味的是他的“情境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的概念,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如果人们把情境界定为真实的,那么它们在结果上也就是真实的”。这一被罗伯特默顿称为“托马斯原理”的假设向人们展示,情境的社会定义尽管是主观的,但却有其客观的结果。如果用“托马斯原理”去解构毛泽东的一句名言,那么虚心不一定会使人进步,骄傲也常常不会使人落后。因为如果周围的人都将你视为一个骄傲的人,你就别无选择,只能够按让人感到值得骄傲的方式去生活。其实,这已经为贝克尔和勒默特的“社会标签论”提供了理论雏形。 尽管在芝加哥社会学系成立后的20余年里,一门新兴的社会科学在那里找到了自己最为合适的生长土壤,但在1915年前它还一直没有获得“芝加哥学派”的美誉,因为到这时为止它最重要的旗手还没有出场。 “大器晚成者”的帕克 现在,历史的聚光灯该将自己的光芒投向罗伯特·帕克,这个在1914年已经50岁时才步入芝加哥殿堂的“大器晚成者”。虽然他年近半百才来到芝加哥,但在密执安上大学时,受约翰·杜威的影响,已经使他与芝加哥有了某种精神上的联系。大学毕业以后,帕克的经历可以分为四个时期:第一阶段是1887-1898年的记者生涯,在这11年里,帕克辗转于明尼苏达、底特律、丹佛、纽约和芝加哥这5大新兴城市之间,并对城市生活有了独特的感受;第二阶段帕克再返校园,先在哈佛大学后赴德国求学,这期间他不仅在柏林的Friederich-Wilhelm大学成为齐美尔的学生(这也是他一生接受的唯一正规的社会学教育),而且萌生了对社会心理学尤其是集群行为研究的浓厚兴趣,1903年帕克凭《群众与公众》(Crowd and Public)一文从新康德主义者文德尔班手中获得博士学位;第三阶段帕克再度回到社会之中,1905年他结识了黑人领袖B.T.华盛顿,并与后者密切合作了7年,“逐渐了解了黑人的生活、习俗和状况”;第四阶段,因为托马斯的热诚相邀,帕克于1913年来到芝加哥社会学系,为学生开设“美国黑人”的课程。尽管由于社会学系没有编制,帕克是以神学院教授级讲师(professional lecture)的名义进入芝大的,并且在这个几乎无薪的位置上一待就是九年,但是凭着对城市生活独一无二的理解,对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近乎着迷般的倾心,帕克于1923年升任正教授,并很快成为芝加哥学派的中心人物。 帕克这位后来者在1920年代以后能够成为芝加哥学派的掌门人,还与这样一些因素有关:1918年,将他引入芝加哥社会学殿堂的托马斯因“生活不检点”而被迫离开了芝加哥;1925年,芝加哥社会学系的创始人斯莫尔退休,1年后去世;也是在1925年,1919年返回芝加哥接替托马斯的社会心理学教席的埃尔斯沃斯.法里斯继斯莫尔之后成为社会学系主任,不知是否与法里斯的儿子罗伯特·法里斯跟随帕克攻读博士学位有关,这位新系主任给了帕克更大的发挥自己才华的空间。 有关帕克学术贡献的文献称得上汗牛充栋,2000年90岁高龄的费孝通还为自己的这位老师写下了整整100页学术札记(费孝通,2001:133-234)。确实,帕克和托马斯一样,是将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从“扶手椅”中解放出来,赋予其现实品格的第一批学者。在1921-1931的10年间,帕克指导的博士研究生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生活和城市社会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妓女、吸毒、青少年犯罪以及犹太移民等等。1932年,即在帕克从芝加哥社会学系退休的前一年,这个来到中国北京燕京大学担任访问教授的老人,还带着费孝通“这批小伙子到北京的天桥去参观‘下层社会’”,他希望学生能够从人们的实际生活中学习社会学。 帕克是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 在帕克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学术著作中,用费孝通的话来说有两部是不能不关注的:其一是他与伯吉斯合作写成的《社会学这门科学的导论》(Introduction of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1921),其二是他与伯吉斯、麦肯齐和沃斯合作的《城市》(The City,1925)。在前一部长达1000页的教科书中,帕克和伯吉斯共选择了14个主题,其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本性、人类生态学(Human Ecology)、人的社会化和集群行为,它规整了1920年代后美国社会学的基本发展方向;而在后一部200多页的小册子中,帕克和此时芝加哥社会学的另几位主将鲜明地提出,城市决不是一种与人类无关的外在物,也不只是住宅区的组合;相反,“它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各种礼俗和传统构成的整体,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众所周知,正是在这本著作中,麦肯齐提出了后来流传盛广的“同心圆说”,将一个现代都市划分为中心商业区、过渡区(帕克和伯吉斯都认为,这是各种社会问题的集中地)、工人住宅区、中产阶级住宅区和郊区或往返带(commuters’ zone);也是这本著作连同这些作者的其他文献,确立了城市社会学的最初地位。 芝加哥学派的衰落 1933年,帕克从中国返回芝加哥不久就退休了。帕克的退休不仅是其个人学术生涯的结束,也象征着芝加哥学派的衰落。有关芝加哥学派的衰落可以找到的原因有许多:包括美国整个社会背景的变化,在经历了最初的工业化浪潮之后,美国的移民潮已经回落,城市已经多少变得井然有序,人的边际性也开始减少;包括社会学力量在其他学校的崛起,比如,由索罗金创办的哈佛大学社会学系在战后因帕森斯在理论方面的建树和塞谬尔·斯托弗在方法上的贡献而异军突起。 使得芝加哥学派开始滑向衰退的原因不仅有已成为中坚力量的布鲁默、里斯曼、沃纳和休斯陆续离去;还包括美国社会学已经从齐美尔的人道主义和解释性传统,转向高度定量化和统计性的,另外美国社会学家对芝加哥社会学家普遍怀有的社会心理学的兴趣也开始下降;最后,造成芝加哥社会学衰落的直接原因是1935年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这一反叛的标志是创立了另一本杂志《美国社会学评论》(ASR),它结束了芝加哥社会学家对《美国社会学杂志》(AJS)长达31年的统治。尽管在反叛后的1936年,美国社会学协会的大权又重新落到芝加哥学派的埃尔斯沃斯.法里斯手中,但芝加哥社会学君临天下的“霸主”地位已经消失,新的强势集团正在东部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浮现。 美国社会学改朝换代的开始 在美国社会学界,逼迫芝加哥社会学“禅让”的直接事件,是1935年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稍前于此,包括帕森斯在内的东部主要的几个常春藤联盟大学中的社会学才俊,组成了一个青年社会学家团体。这个团体在思想上脱离了以芝加哥学派为代表的美国实用主义社会学传统,在制度上则脱离了芝加哥的组织约束(亚历山大,2000:160)。1936年,以帕森斯为代表的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们创立了我们前面提及的《美国社会学评论》,它象征着东部新的强势集团开始挑战芝加哥的“霸主”地位。在1930年代,几乎每一个年头都会发生一些后来影响到社会学走向的重大事件。紧接着1935年和1936年,在1937年,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这个直接引发芝加哥社会学大厦坍塌的“伟大的年轻人”(Merton,1980:69),写出了能够衡量他是如何“再造”社会学之成就的标尺——《社会行动的结构》(赛德曼,2002:59)。这部艰涩难懂的奇书,不仅将韦伯和迪尔凯姆这两位欧洲社会学大师的思想系统介绍到美国社会学界,而且标志着美国社会学改朝换代的开始。 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 当然,在此之前一直独领风骚的芝加哥并没有就此土崩瓦解。不仅在此之后美国社会学会的领导职务多次再回到芝加哥人手中,而且具有明显对抗意义的事件是,也是在1937年,我们这篇文章将要论述的主角之一——赫伯特.布鲁默(Herbert Blumer,1900-1987)撰写了“社会心理学”一文,第一次将由乔治;米德开创的芝加哥的社会心理学传统称之为“符号互动论”(the Theory of Symbolic Interaction,Schmidt,E.D.,1937)。考虑到布鲁默不但是乔治;米德的学生、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教师,而且是帕森斯参与的1935年的“反叛”的直接“牺牲品”(这一“反叛”导致了布鲁默被解除了担任多年的美国社会学会秘书长一职),1937年的“巧合”是颇富于象征意义的:它说明现代社会学的两大理论流派——结构功能主义和符号互动主义开始了面对面的厮杀,它也预示着10年后第二个芝加哥学派的重新崛起。论述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有必要再回到乔治;米德那里。尽管刘易斯和斯密斯两位社会学家通过对早期芝加哥社会学系的课程注册、论文和著作中引述的次数,以及其他资料的计算和分析,欲图说明“米德并不是芝加哥社会学程序中的中心人物”(David L. Lewis & Richard Smith,1980),但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没有乔治.米德,没有在其社会心理学思想上提炼出的符号互动论,就肯定没有战后芝加哥传统的“复兴”,一句话,没有我们这里将论述的第二个社会学芝加哥学派。正是从这样的意义上说,所谓“第二个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其内涵是确定的。它不仅具有严格的时间(战后到1960年代)和空间(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理论和方法取向:在理论上,它继续秉承米德开创的符号互动主义思想;在方法上则倡导使用生活史、自传、个案研究、日记、信件、非结构性访谈和参与观察等一系列定性研究路径。这样一种标准,将赫伯特.布鲁默、埃弗里特.休斯、霍华德.贝克尔、欧文.戈夫曼和戴维.里斯曼囊括进来,同时将这一时期虽然也在芝加哥任教或求学但却属于定量主义阵营的豪泽、古德曼、邓肯、博格和卡茨排除在外。事实上,1956年的“系主任之争”(Chairmanship Battle),不仅迫使败北的里斯曼出走,而且定量主义者菲利浦.豪泽的成功已经预示着第二个社会学芝加哥学派“蜜月”的终结。 第三代芝加哥社会学家的领头羊是布鲁默 一般说来,社会学史家将芝加哥社会学家分为三代:第一代以斯莫尔为代表,最杰出的是米德和托马斯;第二代以帕克为代表;第三代的领头羊则是布鲁默。1930年代初,帕克的退休和职业社会学家的反叛,加之宏观社会背景的变化,结束了第一个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历史。我们已经看到,芝加哥统治地位的结束直接影响到赫伯特·布鲁默的个人生涯。当这位踌躇满志的年轻人1925年进入芝加哥,1927年从米德手中获得博士学位,并在1931年接替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教席时,正遇上芝加哥社会学一统天下的好时光。单从1925-1934年的10年中,美国社会学会的10任会长有7任落入芝加哥人手中,就能看出当年的芝加哥是何等的气势如虹。不过,1935年的“造反”废黜了布鲁默的“太子”之位时,也正是他扶摇直上的年龄。能够想见,芝加哥和他个人的双重“不幸”,在布鲁默后来的学术生涯中会化成一种怎样的前行动力。 作为米德思想的传人,布鲁默志向远大,他曾说过:“在我看来,尚没有谁曾以符号互动的观点对人类群体生活的本质做过系统的研究。在以往的学者中,米德对这类研究提供了最初的基础,但他没有发展出一套可供社会学使用的方法论来,我的目标是提供一套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 尽管布鲁默对米德的思想尤其是方法论不太满意,但他却一直恪守米德所主张的互动过程是持续进行的这一基本观点。在布鲁默看来,人们正是通过互动过程,对自己周围的环境和相互间的关系做出解释,并对当时的情境加以共同的定义的。我们曾经提及,在布鲁默发展自己的符号互动论时,以帕森斯为代表的结构功能主义的大潮已经席卷整个社会学界。显然,布鲁默对大多数社会学家尤其是结构功能主义者,以结构和组织的观点来考察人类社会、将人类的社会行为仅仅视为这种结构和组织的体现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认为强调结构的决定作用,不可避免地会在倚重制度、文化、规范、价值、分层、地位、角色和组织这样一些结构性范畴的同时,忽视人们借以积极构造他们行动和互动过程的主观解释过程,而正是在后一过程中,人们通过角色扮演和符号沟通来调整和适应他们的各种行动路线。用最为简洁的语言来说,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并不决定互动模式,但它们本身却是在互动过程中突生的。 我们可以用几句话来表达布鲁默对结构与行为或互动的关系。在布鲁默眼中,社会结构或文化的可变性,只是在它们影响人们在其中活动的情境时,或人们在主观上解释或定义情境时考虑到它们,才会影响互动过程。因此,社会制度不能够离开人们的主观定义而保持他们的作用;显然,更为重要的是,当人们的主观定义和解释在大范围内发生变化时,社会制度也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由于布鲁默强调人类行为的选择性、创造性和非决定性,强调包括社会学在内的整个行为科学的独特性,认为人类行为的研究者应该进入行动者的世界,他们的“注意中心应该永远是经验世界”,从这样的立场出发,布鲁默自然会反对操作主义定义、反对在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中采用测验、量表、实验等实证主义的定量研究方法。 严格说来,布鲁默的符号互动理论本质上具有反理论的特征,他深信社会学家没有能力建立不朽的、客观的理论构架,而这种特征是由布鲁默对经验世界的看法所决定的。在布鲁默那里,由于经验世界是由在不同情境中的行动者之间的不断变化的符号互动过程构成的,那些只能在特定情境中剖析特定事件的概念就无法把握现实社会的整体性。要想把握现实的经验世界,必须使用那种虽然未被明确规定、但更富有内容的概念——敏化概念(sensitizing concept)。虽然这种概念缺乏定义性概念所具有的对属性和事件的精确说明,但却提供了从何处能发现各类现象的线索和启示,这类概念包括文化、制度、道德和人格特性等等。 从1930年代开始,芝加哥社会学的地位就不断遭到先是来自东部后来也来自西部的挑战。这种挑战除了地缘因素和理论差异以外,还突出地表现为方法方面定量和定性两种传统的水火不容。芝加哥的传统是定性的,但是从1927年倡导“科学的社会学”(scientific sociology)的威廉姆·奥格本(William F. Ogburn,1986-1959)自哥伦比亚来到芝加哥后,在芝加哥内部就埋下了这两种传统冲突的伏笔。这种冲突在1936-1951年奥格本任系主任的15年间一直此起彼伏。可想而知,那时的布鲁默多少有些度日如年。不过,在当时的芝加哥,布鲁默并不是孤家寡人,定性传统的另一个积极张扬者是罗伯特·帕克的学生——埃弗里特·休斯(Everett Hughes)。这位1928年芝加哥社会学系的毕业生,自1938年重回母系后,就一直是由托马斯和帕克所创立的芝加哥社会学田野研究(fieldwork)传统的积极捍卫者。 休斯是芝加哥社会学田野研究传统的捍卫者 休斯所以一直倾心于田野研究,同一系列的因素有关:首先,他个人一直对人类学怀有浓厚的兴趣。不但在芝加哥,他最亲密的同事和朋友是帕克的女婿、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弗尔德,而且他本人也“通晓后马林诺夫斯基时代人类学的各种研究、问题和方法”(Chapoulie, 1987:266)。其次,同布鲁默一样,休斯认为田野研究能够使调查者更好地洞悉和理解社会世界与自身的不同。因此,尽管他对定量研究也能够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在自己的研究中运用各种统计数据,强调芝加哥的学生也应该精通统计学,但是他还是更为喜爱对社会现象进行直接的观察,为芝加哥田野研究传统培养了大批的继承者。 不过,尽管布鲁默和休斯在维系芝加哥传统方面是一对犄角,但他们在日常研究中却似乎很少合作,这一点和以往的帕克和伯吉斯完全不同。休斯的学生霍华德·贝克尔后来回忆道,“1950年代,芝加哥社会学系的学生要么认为自己是休斯的学生,要么认为自己是布鲁默的学生,但不会是他们两人的学生”。不过,因为布鲁默和休斯对知识具有同样的献身精神,这种一致超越了他们之间的差异。以致贝克尔紧接着又说,所以“大多数人(有些人比另一些人早些)最终会明白,我们也总是他们两人的学生”(Becker,1988: 19)。 布鲁默离开芝加哥 1951年,布鲁默的“克星”奥格本退休。这时的布鲁默按说已经如鱼得水,其影响完全控制了芝加哥社会学系。但是,翌年的仲夏,他却离开生活了27年的芝加哥,转任加州伯克利分校社会学系。布鲁默离开芝加哥的原因据说与他未能获得系主任的位置有关(起初,他与豪泽都是系主任的可能人选,但最终却是休斯获得了任命),但另一种说法却是,他妻子虚弱的身体更需要加州湾区温和的日光(Gary Alan Fine,1995: 264)。 布鲁默的离去,以及在此前后芝加哥社会学系内部的龃龉,肯定对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的发展产生了致命的影响,但在此之后的近10年里,芝加哥的个体主义和实用主义传统并没有消失殆尽。1940年代末-1950年代末的芝加哥,仍然是美国社会学的几个主要的重镇之一。在那段时间里,爱德华.希尔斯(1945-47,1957再度返回)、威廉.怀特(1945-1948)、彼得.布劳(1954-1963)、詹姆斯.科尔曼(1957-1959)、大卫.里斯曼(1949-1958)这些大名鼎鼎的社会学家都先后在芝加哥落过脚,1951年,默顿还让自己的学生刘易斯.科塞到芝加哥师从休斯。不过,在芝加哥内部,真正继承布鲁默和休斯的符号互动论传统的,还是芝加哥自己培养的两位博士——霍华德.贝克尔和欧文.戈夫曼。 贝克尔研究越轨行为领域 霍华德;贝克尔(Howard Becker,1928-)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芝加哥人。1946年,这个早熟的芝加哥人在18岁那年就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学士学位,21岁和23岁时又在休斯的指导下分别获得了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以后,贝克尔在芝加哥大学呆了两年,1953-1955年赴伊利诺斯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自1955年起,贝克尔受雇于自己的导师休斯,作为项目主任在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市从事社区研究,并在那里一口气呆了7年。在这7年里,他在收集大量田野资料的基础上完成了《白衣男儿:医学院校的学生文化》一书(1961)。尽管这是贝克尔与休斯等另外三人联合署名的一部著作,但贝克尔应该是它唯一真正的作者。贝克尔最大的贡献,是对1950年代流行的功能主义越轨行为理论提出了有力的挑战。其实早在1940年代末撰写硕士论文时起,贝克尔就尝试着用后来被人们称之为“社会标签”的理论,质疑那种将越轨视为是由社会系统中的结构性压力造成的观点。他发表在AJS上的“成为大麻服用者”(1953)一文(这是1963年出版的《圈外人》一书的第三章)和埃德温·勒默特的《社会病理学》(1951)一书,也因此成为“社会标签理论”正式成型的标志。 作为“社会标签理论”的积极倡导者,贝克尔和勒默特认为,单单根据越轨者的行为或社会结构是无法理解越轨的,只有认识到越轨行为也像其他行为一样涉及到互动关系,我们才能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它加以分析。如此,在他们眼中,越轨既非与生俱来的品质,也非后天教化的产物,而是社会反应、他人定义的结果。在《圈外人》一书中,贝克尔用明确的语言论述自己的观点说,说到越轨,“我的意思是,越轨是由社会群体造成的。这些群体规定了若干规则(违反它们就构成了越轨),并将这些规则用于那些被称为“圈外人”的特殊个体。根据这种观点,越轨的根据不是人们行动的性质,而是一些人将那些规则和制裁方法应用于圈外人的结果。越轨者是那些被成功地贴上了越轨标签的人,而越轨行为则是被人们贴上了这种标签的行为”(Becker,1963:9)。 贝克尔在论述中,希望将破坏规则和越轨区分开来。越轨确实破坏了规则,但它仅指那些被成功地贴上了标签的破坏规则的行为。这里,就涉及到正常人向越轨者转变的问题,即他是如何被贴上“越轨”标签的。在这方面,勒默特的解释和贝克尔有异曲同工之妙。在《社会病理学》一书中,勒默特将越轨划分为“初级越轨”和“级次越轨”。初级越轨,如一个人对税收偶尔错误低报了收入、一个人偶然的歇斯底里、一个人出于好奇而尝了尝大麻是什么滋味。这类行为的发生可以不被人看见,当事人不会认为自己在越轨,同样也不会引起他人类似的看法,这类似贝克尔的“破坏规则”。不过,如果这类行为碰巧被人看见并被公布于众,情况就会急转而下。过失者会处在一种类似加芬克尔所说的“贬黜仪式”之下,并受到指责或惩罚。尤为重要的是,这时他就会被人贴上各种越轨者的标签,如疯子、偷税者、婊子、无赖、同性恋、小偷或吸毒者。周围的人会开始根据这一标签对她做出反应,时间一长,过失者就会在有意无意之中接受这一标签,形成新的自我概念,并开始做出相应的反应。此时,这一举动已具有“次级越轨”的形式,即贝克尔所说的“越轨”。由于越轨标签获得了证实,越轨行为就会逐渐成为习惯性行为。 在这样的基础上,贝克尔在《圈外人》一书中明确提出,要把越轨理论的分析从越轨行为转移到那些把他人贴上越轨标签的“道德提倡者”(Moral Entrepreneur)身上去,最起码也要将越轨视为被人称为越轨者和称人为越轨者这两部分人进行互动的结果(Becker,1963:163)。这样一种思路将人们长期以来接受的“越轨行为导致社会控制”的逻辑整个儿颠倒了过来,在贝克尔和勒默特那里成了“社会控制导致了越轨行为”。 戈夫曼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最有力的贡献 尽管贝克尔少年早熟、才华横溢,但因为一者他的研究仅限于越轨行为领域,二者他本人又基本上在密苏里过着学院外的生活,因此,布鲁默之后符号互动论的真正旗手还是欧文·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22-1982)。戈夫曼1922出生于加拿大,1945年从多伦多大学毕业以后移居美国。不久就读于芝加哥大学,1949年获硕士学位,1953年获博士学位;1953-1958年任教于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1958-1968年转往布鲁默任教的加州伯克利大学社会学系;后任费成宾夕法尼亚大学富兰克林讲座教授;1981-1982年任美国社会学会主席。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1956)一书中提出的,后经《隔离场所》(1961)、《烙印》(1963)、《日常接触》(1963)、《互动分析》(1967)和《框架分析》(1974)等一系列著作完善的“社会戏剧理论”,用科塞的话说,“在很多方面丰富了社会心理学和微观社会学”,被公认为“对当代社会心理学最有力的贡献之一”。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是在这样两项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一是他为了撰写题为“有关农村社区中社会互动规则”的博士论文,在设得兰群岛中的一个小岛上进行的为期一年多的社区生活调查;其二是在读硕士期间在E.A.希尔斯的指导下从事的社会阶层研究。这两项研究引发了戈夫曼对微观社会过程的兴趣,也为他描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面对面互动提供了丰富的细节。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一书的基本主题是: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是如何用各种复杂的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的?戈夫曼认为,作为人生这个大舞台上的表演者,我们都十分关心如何在众多的观众(即与我们互动的他人)面前塑造他人能够接受的形象。而要做到这一点,也像在舞台上一样,我们应把能为他人所接受的形象呈现在前台,而把他人或社会不能或难以接受的形象隐藏在后台。前台是让观众看到并从中获得特定意义的表演场合,后台则是相对于前台而言的,表演者在后台为前台做准备,掩饰在前台不能表演出来的东西。在后台,表演者可以得到放松、休息,以补偿在前台区域的紧张。 除了前台和后台,戈夫曼还以极其娴熟的技巧,从戏剧学中借用了全套术语来说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其中最为核心、也最为贴切的是他对“表演”的借用和描述。在他那里,人的表现分为两类:一是用各种语言符号或替代物给予的明显的表达;二是通过广泛的行动流露出的隐含的意义。他认为,表演主要是指后一类表现,以及对这一类表现加以控制的技巧。因为自然流露的意义虽是真实的,但未必是为他人接受的,故人们在互动中要造成某种印象的话,总少不了对这部分“未加控制”的流露进行控制。不过,自然的表演总是进行了控制,又显得未加控制的。控制的痕迹过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作”。剧班,也是从戏剧学中借用来的另一个成功而贴切的术语,它指的是“在表演同一常规程序时相互合作的任何一班人”。剧班表演具有这样两个特点:其一,剧班的任何成员都有权放弃或破坏表演,因此,表演的成功有赖于它们彼此间的配合;其二,通过合作而在观众面前维持特定情境定义的剧班成员,相互间则很难再保持这种特定的情景定义。戈夫曼认为,不能将剧班视为个体表演者的简单相加,因为如果说个体表演者表现的只是自己的特征,那么剧班表现的则是成员间关系和被表演的工作的特征。 戈夫曼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严格恪守了符号互动理论的思想精髓,而且在方法上也体现了布鲁默一贯倡导的非量化的定性研究特性。尽管戈夫曼的研究没有使用精确的测量、结构式访谈和问卷调查,但他的敏锐观察和鞭辟入里的分析,却使人不得不承认,“在戈夫曼的著作中关于人类事件的报告比许多具有大量定性数据和统计分析的研究更富有客观性和真实性”(库佐耳特语)。 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持续时间不长 因为战后美国社会学的变化多端,也因为芝加哥社会学内部的矛盾,第二个芝加哥社会学派持续的时间并不长。用加里.A.范因的话来说,它的核心年代就是1946-1952年,最长也不超过1946-1960年(Gary Alan Fine,1995:9)。1952年,显然指的是布鲁默的出走所带来的断裂;1960年则是一个多重事件决定的年代:先是1958年已经因《孤独的人群》一书的出版而身名大振的大卫·里斯曼在“系主任之争”失败后离去(这位原本毕业于哈佛大学的法学家虽然不是芝加哥的传人,但一者因为他与休斯的友情,二者因为他对定性研究方法的痴迷,本当是芝加哥精神的继承人),接着是同一年里戈夫曼追随布鲁默去了加州伯克利,再接着是沃纳的离去,最后是1962年休斯从芝加哥退休。其实,休斯的退休使得在芝加哥外围工作的贝克尔也像断了线的风筝,至此,由托马斯、米德和帕克传承而来的芝加哥传统终告结束。 参考文献:David L. Lewis
回应 2013-11-10 23:13
-
资料收集上来以后,研究者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第一节 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 二、要及时 而且会使研究失去方向,变成纯粹的资料堆积。波格丹和比克兰(1982146165)也对研究新手提出了类似的忠告。他们认为,在实地收集资料...
2021-04-19 14:45
资料收集上来以后,研究者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整理和分析资料”指的是根据研究的目的对所获得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化、条理化,然后用逐步集中和浓缩的方式将资料反映出来,其最终目的是对资料进行意义解释。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第一节 质的研究中资料整理和分析的特点 一、整理和分析同步进行
二、要及时
而且会使研究失去方向,变成纯粹的资料堆积。波格丹和比克兰(1982146165)也对研究新手提出了类似的忠告。他们认为,在实地收集资料的同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可以起到如下作用:1)强迫研究者逐步缩小研究的范围,尽早就研究的方向和类型作出决定;2)帮助研究者提出一些可以统所有资料内容的观点,发展出一些可供进一步分析的问题;3)使研究从原始资料向理论建构的方向过渡;4)帮助研究者在整理资料的基磁上了解自己还需要哪些方面的信息,以便下一步有计地收集资料。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第二节 资料分析的基本思路
一、线性模型
1)整理原始资料,可供分析的文本
2)登陆,分析型备忘录;汇集和包装
3)为建构解释框架发展和检验命题
二、互动模型
第三节 资料分析的具体步骤
一、阅读原始资料
1 “投降”的态度
悬置前设和价值判断
2 寻找意义
比如,我们可以在语言层面寻找重要的词、短语和句子及其表达的有关概念和命题;在话语层面探询资料文本的结构以及文本内部各部分(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联系;在语义层面探讨有关词语和句子的意义;在语境层面考察语词出现的上下文以及资料产生时的情境;在语用层面寻找有关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境中的实际用途;在主题层面寻找与研究问题有关的、反复出现的行为和意义模式;在内容层面寻找资料内部的故事线、主要事件、次要事件以及它们被此之间的关系;在符号学的层面探讨资料文本的内容与相关的符号系统及其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之间的关系。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至于究竟应该选择(或者说是否可能选择)哪些层面来捕捉资料中哪方面的意义,取决于研究的问题、研究的目的、研究者个人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以及目前所拥有资料本身的特性。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二、登录
寻找意义的工作主要是通过登录来完成的。登录是资料分析的一项工作,是一个将收集的资料打散,赋予概念和意义,然后再以新的方式重新组合在一起的操作化过程。登录要求研究者具有锐的判断力、洞察力和想像力,不仅能够很快地抓住资料的性质和特点(特别是那些隐藏在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1 思考单位
2 设立码号
浓缩,联系
(1)什么是“本土概念”
(2)如何寻找
寻找本土概念没有一定的程式可循,主要依靠研究者的直觉和经验。如果我们一定要寻找某些“规律”的话,我认为,那些被研究者经常使用的概念对他们来说通常比较重要。如果这些概念反复被他们使用,这说明这些概念在他们的生活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使用的频率比较高。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频率,情感表达
四、建立编码和归档系统
(一)编码本
作用
1)将码号系统地排列出来,使我们了解现有码号的数量、类型以及码号所代表的意义之间的联系,由此而决定现有的码号是否合理、是否需要增加新的码号成减少旧的码号、是否需要改进码号系统的整体结构;2)为我们今后查找码号(特别是码号所代表的具体意义)提供方便。编码本中的码号不宜过多,应该比较集中地反映原始资料的内容。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分类系统
思博莱德里(1980:78)提供了另外一套实地笔记的分类系统,其中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1)空(地点的物环)2)行动者(参与事件的人):3动(有关人员从事的一系列相关行为);4)实物(在场的物品);5)行为(有关人员的单一行 为):6)事件(有关人员从事的系列相关活动);7)时间(事件发生的前后序 列):8)月标(有关人员希望完成的事情);9)感受(人们所感受到的和表现出 来的情绪)。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二)归档系统【简明的检索系统】
有研究者提议将档案系统分成三大类:1)一般的档案(记录有关人员、地点、组织、文件等资料);2)分析档案(收集在分析中已经出现的码号和主)3)实地工作档案(记研究者从事研究的方法和个人的反思)(L& Lofland,1984:132-133)。我认为,无论档案采纳什么方式,它反映的都是研究者分析资料的指导思想,受到研究者头脑中目前对资料分析所具有的向论的( Glesne& Strauss1967)。这个指导思想有可能随着分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本章
整理和分析资料的特点、时机、思路和步骤上面(有关资料分析的具体思路和归类方法,下一章还有详细的讨论)。 整理和分析资料是质的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部分,是一个在原始资料中寻找意义解释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在资料的分与合之间反复拉锯,我们可以挖掘出对被研究者来说重要的主题,提炼出反映他们生活经历的故事,建构出对研究双方都有意义的社会现实和社会理论。 引自 第十八章 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我想到了什么? 回应 2021-04-19 14:45 -
此部分由两章(第二十六章到第十七算)组成,主要对质的研究的未来发展、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之间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个部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个人以及质的研究界有关学者根据现在的情况对未来所作的猜测,其“可信度”值得推敲,在此仅供读者参考。 第六章 质的研究发展前景 五个方面的势头 1)越来越注重行动研究,强调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将研究的结果使用于对制度和行为的改变上;2)更加尊重文化多元...
2021-02-03 09:38
此部分由两章(第二十六章到第十七算)组成,主要对质的研究的未来发展、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之间结合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和展望。这个部分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我个人以及质的研究界有关学者根据现在的情况对未来所作的猜测,其“可信度”值得推敲,在此仅供读者参考。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六章 质的研究发展前景
五个方面的势头
1)越来越注重行动研究,强调让被研究者参与到研究之中,将研究的结果使用于对制度和行为的改变上;2)更加尊重文化多元,注意傾听弱小人群的声音;3)更加重视研究者个人的反思,意识到研究者自己的权力及其对研究的形响;4)在坚持多元的同时坚持研究的规范化,更加追求方法上的严谨和系统性,要求研究结果的内容高度密集,处于特定的时空情境之中;5)信息时代高科技的发展将对质的研究的手段和建构现实的方式产生重大的影响。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一节 提倡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意义和起源
应用
在对“行动研究”的众多的定义中,比较明了的当推行动研究的积极倡导者、英国学者艾略特(。 Elliot,1991:69)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对社会情境的研究,是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质量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一种研究取向。这种研究被运用于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特别是组织研究、社区研究、医务护理与教育。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定义
因此,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对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所进行的反思研究( Husen,1985:35)。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起源
行动研究起源于社会心理学、自然科学、组织科学和会规划等学科,经历了从理性的社会管理到反实证方法,然后再到社会变革的历程。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勒温先驱
他认为,行动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实践者的参与、研究过程的民主化、研究发现可以对社会知识及社会变化作出贡献。他将行动研究描述成一个螺旋状逐步行进的过程,其中包括计划、发现事实、监察、实施、评价等步骤。后来,这些步骤被其他学者明确地解释为计划一行动一观察反思一计划的循环(施良方,1996:501)。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然而,到60年代中期,因实证主义在社会科学领域十分兴盛,技术性的“研究一发展一传播”(RDD)模式逐步占据统治地位,行动研究曾经沉寂一时。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二、类型
(一)按照研究的侧重点
科学性、实践功用性、批判性
(郑金洲,1997:24) 1)行动者用科学的方法对自已的行动所进行的研究。这种类型强调使用测量、统计等科学的方法来验证有关的理论假设,实践者用科学的方法结合自已实践中的问题进行研究。研究可以是小规模的实验研究,也可以是较大规模的验证性调查。 2)行动者为解决自已实践中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这种类型使用的不仅仅是统计数据等科学的研究手段,而且包括参与者个人的资料,如日记谈话录音、照片等。研究的目的是解决实践中行动者面临的问题,而不是为了建立理论。 3)行动者对自己的实践进行批判性反思。这种类型强调以理论的批判和意识的启蒙来引起和改进行动,实者在研究中通过自我反思求自由自主和解放。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二)螺旋体
这四个类型有如一个光谐的连续体,从左端的实验性研究到右端的一加权力型研究,由理性的社会管理到结构的改变,然后往社会的冲突逐步演进。一个行动研究项目可能随着阶段的不同从某一个形态转移到另外一个形态,也可能如同一个螺旋体,在这些不同的形态中不断循环。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三)反思性(阿特莱奇特等,1997)
1 内隐式“行动中获知”
2
3 对行动进行反思
在这种研究中,参与者明白地用口语建构或形成知识,把自己抽离出行动,对自已的行动进行反思。这种做法可以增加参与者分析和重组知识的能力,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行动进行反思。虽然这么做减缓了参与者行动的速度,干扰了他们例行式行为的流畅性,但催化了他们对自己行动的细分析,有利于他们规划变革( Cranach,1983:71)。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行家”在例行式行动中所表现的隐含性知识,是他们日益积累的实践性知识的一种精练的展现。“行动中获知”的研究便是对实践者日常的例行式行动进行的研究,通过观察和反思了解实践者的内隐性知识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4 模式
合作模式、支持模式、独立模式
三、特点
1 强调实际工作者的参与,注重研究过程与行动过程相结合
行动研究的实质是解放那些传统意义上被研究的“他人”,让他们接受训练,自己对自己进行研究。通过对自己的社会和历史进行批判性反思,他们能够了解那些深藏在自己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并且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Greene, 1994; Hamilton, 1994; Reason, 199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2 相互尊重和平等
因此,参与各方应该建立一个民主合作的关系( Argyris,1972)。研究民主化可以使过去被当成研究对象的人进入一个与研究者拥有同等权力和责任的位置,克服传统研究的一个弊端,即研究者过于迅速形成的抽象概念不能为实践者所理解,结果导致抽象理论的天折。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所以,行动研究特别提出来,研究应该与一种政治主张结合起来,这个政治主张就是推翻一切压迫势力,包括研究者对行动者的压迫( Mascia- Lees et al。,1993:246)。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3 与女性主义联系密切
很多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学者天生就是和行动、应用型研究联系在一起的,而男性学者似乎比较重视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 Epstein,1970; Reiter,1975)。 女性主义哲学家哈丁(S.Harding,1986)认为,社会科学研究不只是对自然和他人机械式的观察,而是具有政治上的介入和道德上的想像力的。 女性主义的行动研究拒绝接受现状,旨在导向社会乃至个人的改变( Lather,1988)。 这类研究者认为,目前社会需要的不只是对社会问题的知识,而是更多有知识的行动( Berry et al。,198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四、理论基础
(一)亚里士多德与康德:实践理性和实践智能
行动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追求逻辑上的真,而更应该关怀道德实践的善与生活取向的美,理性必须返回生活世界才能获得源头活水,研究是为了指导人们立身处世的生活实践。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与亚里士多德对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区分一脉相传,康德在其《纯粹理性批判》(1781)中认为,人的理性活动可以区分为“科学理性”和“实践理性”,前者指的是人对物质世界的理解,而后者是人的行为决策过程。前者不能决定后者,因为人类对世界运作方式的了解不等于知道如何行动。人们如何行动不仅与现存的事实有关,而且与应该怎样行动有关( Hamilton,199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二)西雄:反思理性与技术理性的不同假设
实际问题,特定的解决办法、情境、检验
(三)哈贝马斯:知识旨趣
针对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的会理论中最根本的问题:“知识在道德抉择和社会实践中担当著怎样的角色?哈贝马斯认为,一切人类知识最终都靠旨趣引,都是一种意识形态。而知识的旨趣可以分成三种类型:技术认知旨趣、实践认知旨趣和解放认知趣。“技术认知旨趣”是一种工具性的、“对客观化的过程实行技术控制的认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五、行动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一)
克密斯(S.Kemmis)螺旋式上升、相互依赖的环节: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二)
阿特莱奇特等(1997:9,67,152,205):1)寻找社会群体共同关心的问题起点、2)理清情境、
3)发展行动策略并付诸实施、
因此,行动者在实施一个行动策略以后应该的问题是“我们喜欢自己所得到的收获吗”,而不只是“我们达到了预定的目标吗( Argyris et al。,1985; Schon,1983)。行动策略的来源有如下几个渠道:行动研究者自己对实践的理解、行动研究者收集的资料、行动研究者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终极关怀(如应该改变什么?什么令我不满意?)、行动研究者与同行和同事讨论的结果。行动研究者可以首先选择一个行动策略,运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然后交又核对其可行性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4)公开实践者的知识
具体公开的方式有:口头报告或书面报告、图表、形视媒体手段、电脑网络、展览、开始行动。通过这些方式,实践者的收获与洞察得以开放地在批判性讨论中得到检验。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三)重要方法:撰写日志
简单可行,记录内容多样,随时随地,理论架构
六、结果检验
1)研究是否有利于发展和改善目前的社会现实,是否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或者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研究是否达到了解放实践者的目的,使他们不再受到传统科学研究权威的压迫,提高了他们自从事研究的自信和自尊; 3)研究设计和资料收集的方法与实的要求是否相容(如时间、经济条件、职业文化等); 4)研究是否发展了实践者(如教师、社会工作者、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加深了他们对实践的了解,改进了他们的工作质量和社会地位,使他们的职业受到社会更大的重视; 5)研究是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二节 尊重多元
西方思想界长期以来所习惯的“镜”(意识是对现实的反映)和“树喻(知识是建立在个牢固的基础之上的、具有等级结构的系统)已经被“茎块式思维”所替代,即:哲学思维之树及其第一原则被连根拔起,树根和基础被根除了,昔日的元对立被打破了根与枝在不断地延知识成了一个非中心的、多元的发散性的系统,既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杨寿堪,1996:103-104)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三节 重视反思
华特森(G.Watson,1987)认为,“反思性”通常包括两种类型,一种是实质性的反思,另外一种是派生的或者说是“意识形态的”反思。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社会科学家们重新在寻找一种意义的核心,使自己的工作与一种完整性、整体性、崇高感结合起来。比如,雷森(P。 Reason,1993)提出了“神圣的科学”的说法。他认为,对科学的使用不仅仅是知道和理解,而且应该是精神上的成长,灵魂不应该与世俗的关怀分家。赵汀阳(1998a,1998b)也认为,科学只能给生活带来能力,却不能带来意义;而教虽然给出了意义,却又是生活外的意义。因此,他提倡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种新的“智慧”,从”认识眼光”转向“创作眼光”,从“解释性的反思”到“创造性的反应”。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四节 坚持研究规范
问题(林肯、丹曾:1994):矫枉过正的倾向(对待传统,媚今);范式论争泛滥;对后实证主义过度苛责
第五节 高科技的影响
总而言之,后现代的多元文化观和世界性视野带来了学科边界的模糊大扩展了社会科学“研究”的定义、边界和作用。随着质的研究进人21世纪,各种不同的解释风格将进人研究的行列。 引自 第二十六章 质的研究的发展趋势——我们将往哪里走?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
第一节 结合的背景
一、
近年来,随着质的研究方法的不断壮大,有关这两种研究方法相互结合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Campbell,1978:lto&Pel。o,198; Reichardt&Cook,1970; Meyers,1981)。1973年,西伯(J.Sieber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硝烟弥漫
比如,丹曾和林肯(1994)使用了“范式大战”来指称这场论战;斯特(R。Rist,1977)使用了“(国际关系)缓和”的字眼来描述目前暂时的“停战”状态;依阿尼(F。 lanni)和欧(M。Orr)使用了“恢复友好关系”来表示交战双方目前的基本态度(1979);特菜德(M。 Trend,1978)使用了“言归于好”来表现目前两大阵营之间的相对友好姿态。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二、“区别”是否存在
(一)汉莫里斯七个方面
比如,汉莫斯里(1992:160172)认为,目前我们所拥有的如此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技巧不能仅仅被纳入这两种类型,而且研究方法也不能只在哲学和政治的层面进行探讨。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现象与数量的资料可以混搭;自然和人为的情境区分模糊;意义与行为不是泾渭分明,无聚焦的区别;采纳/拒绝自科模式而不是截然对立的立场;归纳与演绎方法的相互包涵;文化模式与寻找规律殊途同归;理念/现实主义归结具体情境
(二)范式
不同意使用“范式”这个概念来指称这两种方法背后的哲学基础( Meyers,1981)。他们认为,研究方法不一定与范式密切相连,不同的范式可以作为同样方法的哲学基础,同样的范式也可以为不同的方法提供理论根据。比如说,量的方法不一定就是实证主义的,而质的方法也不一定就是现象学的(Cook& Reichardt,1979;Daft,1983)。“方法论具有排他性,而方法却具有互补性"(顾明远,理银,1996:113)。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三)方式(可徳,费恩),技巧(埃里克森)资料(Skrtic)与方法之辩
第二节 能否结合
一、纯正派:范式的整体性
前者是科学实证主义的范式,后者是自然主义、人本主义的范式( Bryman,1984; Collins,1984; Guba& Lincoln,1981,1989)。两种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价值方面都存在不同,对社会的理解以及对研究的本质也有一些不同的假设。这些不同的理论假设决定了它们服务于不同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情境,彼此之间是一种相互排斥的关系( Britan,1978; Burrell& Morgan,1979; Smith,1983)。坚持其中一种范式就意味着对一套理论假设的认可,也就必然排斥另外一种范式(Rist,1977)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Maxwell
二、情境派
三、实用派
(Firestone,1990;Howe,1988)。多种方法并用可以帮助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从而达到近似地把握事物的全部。 人格心理学家赫根汉(1988:14)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第三节 为什么要结合
一、长处短处
量:
长:宏观层面大面积、工具手段假设检验,实验干预控制对照,随机抽样代表性,精准测量信效度,因果相关很适合
短:表层难细节,无法动态追踪,理论囿于预定视角,仅限平均情况,控制变量大
……
二、结合的利弊
(一)不同层面和角度
首先,在同一个研究项目中使用这两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同时在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同一研究问题进行探讨。研究可以结合下列各种两两对立(如果它们确实存在的话):宏观和微观、人为情境和自然情境、静怎和动态、文化客位和文化主位、行为和意义、自上而下验证理论和自下而上建构理论。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揭示不同侧面
研究灵活性;提高可靠性;
(二)问题
认识论冲突,价值标准和伦理道德问题,机会主义,评价研究质量
因为目前的答案已经十分和谐完美,已经不再需要其他的说明了。正如科学哲学家费伊阿本德(P。 Feyerabend,1970:209)所说的 “在科学的实际发展中,坚和多元之间的相互互动似乎是个最重要的特征。似乎并不是那些解谜语的活动为我们增加了知识,而是那些被人们顽固坚守的不同观点之间的积极互动给我们带来了知识的增长。”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第四节 如何结合
一、整体式结合
可以有如下三种不同的设计方案:1)顺序设计;2)平行设计;3)分又设计。 477 引自 第二十七章 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的结合——我们有什么新的机遇? 回应 2021-02-03 09:38 -
涉及人员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伦理道德行为至少涉及如下五个方面的人或社会机构,他们相互作用,对研究者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制约( Soltis,199; Whyte,1984:193)。 1)研究者本人……2)被研究者群体…… 3)研究者的职业群体:质的研究者群体享有一些共同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所做的切都来自这一集体规范或帮助形成这一集体规范。如果研究者违背职业规范,不仅会使这个职业在社...
2021-02-03 08:20
涉及人员
在质的研究中,研究者的伦理道德行为至少涉及如下五个方面的人或社会机构,他们相互作用,对研究者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产生不同程度和不同方式的制约( Soltis,199; Whyte,1984:193)。 1)研究者本人……2)被研究者群体…… 3)研究者的职业群体:质的研究者群体享有一些共同的道德信念和行为规范,研究者所做的切都来自这一集体规范或帮助形成这一集体规范。如果研究者违背职业规范,不仅会使这个职业在社会上遭到唾弃,而且会给后继的研究者(包括研究者自已)进入研究现场带来困难。因此,研究者遵守必要的伦理道德不仅仅是为了坚持某些原则,也不仅仅是为了别人和研究者群体,而且也是为了研究者自己的利益。 4)资助研究的人、财团和政府机构:研究者需要对这些人和机构作出定的承诺,而且在研究的过程中与他们频繁接触。研究者与他们的互动关系可以反映研究者本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而且也会对他们的伦理道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讨论的几个方面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不仅涉及到所有与研究有关的人和社会机构,不仅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而且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层次。通过初步的归纳和整理,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讨论:自愿和不隐蔽原则、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公正合理原则、公平回报原则。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第一节 自愿和不隐蔽原则
通过阅读文献以及我个人的经验和分析,我将这方面的观点归纳为五种类型:1)隐購派:2)公开派;3)情境一后果派;4)相对主义的观点;5)女性主义的观点 (Denzin &Lincoln, 1994: 21)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一、隐瞒派
持“隐派”观点的学者认为,社会科学家对社会负有迫求真理、发展科学、增强了解的责任,因此研究者可以使用任何方法来取得所需要的信息,包括撤谎、隐瞒自己的身份、设计人为的研究情境等( Douglas,1976)。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二、公开派
…
第一节 尊重个人隐私和保密原则
一、定义
至此,我们的分析落实到了“隐私”的定义上面:上述“个人领域”内“隐私的信息”便属于质的研究中所说的个人“隐私”。对这些信息,研究者不仅需要尊重被研究者是否愿意暴露的权利,且在对方告之以后需要对其严格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二、具体措施
第三节 公正合理原则
一、公正合理原则
二、处理冲突
三、结束研究关系
一般来说,研究者大都在自己预先计的时间结束之前离开研究现场。如果研究没有固定时间的限制,他们通常在资料达到饱和的时候离开(所谓资料饱和”指的是研究者所收集的资料已经非常丰高、全面,再收集的资料开始出现重复的现象,已经没有新的资料出现)。有时候,一些意外的情况可能发生,迫使研究者不得不提早离开,比如:研究者与当地人的关系弄僵了,自己无意中卷入了当地的派系斗争,研究者自己突然得病,等等。研究老手们对离开现场的一个建议是:逐步地离开现场,事先慢慢减少研究的密度,提前一段时间告诉有关人员自己将要离开,使对方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引自 第二十五章 质的研究中的伦理道德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不应该石沉大海,而应该努力与被研究者保持联系
第四节 公平回报原则
一、回报的方式
二、对回报问题的思考
回应 2021-02-03 08:20 -
第一节 对定义的尝试 一、内部推论 “内部推论”指的是研究的结果代表了本样本的情况,可以在本样本所包含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推论。在收集资料时,我们可以将此时此地收集到的信息推论研究对象所描述的被时彼地或一个时期。 二、外部推论 目前,在同意质的研究可以进行“外部推论”的学者内部,大家基本上达到的共识是:质的研究的“外部推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1)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认同来达到推论;2)通过建立有关的理论...
2021-02-02 11:19
第一节 对定义的尝试
一、内部推论
“内部推论”指的是研究的结果代表了本样本的情况,可以在本样本所包含的时空范围内进行推论。在收集资料时,我们可以将此时此地收集到的信息推论研究对象所描述的被时彼地或一个时期。 引自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二、外部推论
目前,在同意质的研究可以进行“外部推论”的学者内部,大家基本上达到的共识是:质的研究的“外部推论”可以通过两种途径来完成:1)通过对研究结果的认同来达到推论;2)通过建立有关的理论来达到排论( Becker1991; Ragin,1987;Yin,1994)。 引自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三、“显而易见的推论”
即:我们没有确切的理由认为这种研究没有推论的可能,这是一个明摆着的“事实人类的大脑具有某种自律性,人类享有很多共同的生活经历和意义建构方式;同一文化中的人们往往共有类似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反应模式,他们用以释世界的思想概念也有很多相同之处。 引自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个性与共性
塞尔说得好,你必须亲身投入特殊性中,以从中发现恒定性。而曾经听过胡塞尔讲授的库瓦(A。 Koyre,1966)也称,伽利略要理解落体现象,也不是非得一再重复斜面实验不可。一个特殊的案例,只要构建得完善,就不再质是特殊的了”(布迪厄,华康德,1998:113,262)。 引自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普遍性
米德符号互动论:视域的融合
第二节 对“知识”的认识
科学哲学方面的研究表明,科学家对“知识”的理解取决于科学家自己所持有的“范式(Kuhn,1968)。由于不同的范式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存在差异,它们对“什么是知识”、“如何认识知识”以及“如何推论知识”这类问题的回答是不一样的( Grcenc,1990;Guba,1990; CubaLincoln,1994)。 引自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第三节 为什么要讨论推论问题
一、希望进行推论的原因
1 掌握世界真理、发明出简单有效方法的人类愿望
2 语言使用现状
对话
3 实践上的实用性、普遍性
二、合理性和合法性
第四节 一种不同的语言
一、图式理论
在这个理论中,皮亚杰使用了四个重要的概念:同化、顺应、整合和分化。“同化”指的是个体把新的知识纳入自己已有认知结构中的过程;“顺应”指的是个体原有的认知结构已不能同化新的知识,因而自身产生变化,促进调整原有认知结构或创立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整合”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认知结构可以容纳更多知识的能力;“分化指的是一个特定的认知结构具有细分出更多的下属分支的功能。“同化”和应”是个体认识新鲜事物的两种功能,它们相互作用,使个体的认知结构不断达到更高层次的“整合”和“分化”,从而使个体的认知结构得到不断的扩展、丰富和创新。 引自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科学史方面的研究表明,科学范式的更新就是通过从常规科学过渡到反常和危机阶段,然后进入科学革命时期而完成的,科学的革命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冲突和变革之中向前推进的(Khn,1968)。 引自 第二十四章 质的研究中的推论问题——我如何知道研究结果是否有“代表性”? 二、启示
第五节 一种不同的方式
一、促成推论的行为规范
回应 2021-02-02 11:19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五南 (20020201)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已注销] 2015-07-20
国内教材里很少有如此逻辑严密、内容丰富、思考深入的书。
2 有用 黛轩主人爱黛说 2013-08-10
非概率抽样是人类学用的比较多的抽样方法。
3 有用 我和布林 2015-05-27
所以说毕业论文是刺激看书的第一生产力…
9 有用 [已注销] 2012-07-05
写的的确是超详细,但是我不太适应这种教科书的写作风格,直接扔给你一坨总让人觉得没有条理。另一个问题是……真的是你看了这本书都不知道怎么做质性,质性研究必须在实践中才有思路和反思。
0 有用 船长刚哥 2008-11-09
研究方法 教育学
0 有用 狂想族 2021-04-14
框架清晰,实用,可读性强。
0 有用 脉动青柠味好喝 2021-04-12
学习用书
0 有用 15min 2021-04-12
需要再刷
0 有用 没睡的石锅鱼 2021-04-09
很好的“工具书”,适合边做一些小研究边看
0 有用 大成小樱 2021-03-12
一本教科书。中规中矩。陈老师是北大教育学院著名教授,哈佛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