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王燕平 / 侯小河
出版年: 2000-9
页数: 257
定价: 12.80元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袖珍经典
ISBN: 9787208033931
内容简介 · · · · · ·
《奢侈与资本主义》内容简介:对于那些对经济史、宗教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感兴趣的读者来说,作者桑巴特的著作应是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作者简介 · · · · · ·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 (1863~1941),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1863年1月19日生于德国埃姆斯勒本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882年起在华河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经验,1888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留学意大利。1888—1890年任布莱门商会会长,1890年-1906年任布莱斯劳大学副教授(经济学特别教职),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列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获得教授职位。19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1941年5月18日卒于柏林。桑巴特曾与马克斯·韦伯、费迪南·滕尼斯共同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合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桑巴特一生著述甚...
维尔纳·桑巴特,Werner Sombart (1863~1941),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1863年1月19日生于德国埃姆斯勒本的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1882年起在华河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和经验,1888年获得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后留学意大利。1888—1890年任布莱门商会会长,1890年-1906年任布莱斯劳大学副教授(经济学特别教职),在这里,桑巴特开始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 1906年,在完成《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一书后不久,他离开了布列斯劳大学,来到柏林商业大学,并在那里获得教授职位。1918年任柏林大学教授。1931年他成为荣誉退休教授,结束了正式的学术生涯。1941年5月18日卒于柏林。桑巴特曾与马克斯·韦伯、费迪南·滕尼斯共同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合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桑巴特一生著述甚丰,思想多变。他一共撰写了20多本着作,其中的部分作品已经成为经典,他的大部分作品都被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桑巴特还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和专题研究,是一位名符其实的高产思想家。主要著作有:《19世纪的社会主义和社会运动》(1896)、《现代资本主义》(1902)、《犹太人与经济生活》(1911)、《资本主义》(1930)和《新社会哲学》(1934)等。
桑巴特早年倾向于马克思主义,后受到韦伯和历史主义的影响。他认为社会学是一门有明确内容和特殊方法的独立学科,其任务在于提出有关精神领域的社会联系的理论。他反对人文科学中的价值取向,主张价值中立。他对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贡献集中在经济社会学和宗教社会学领域。他借用K.马克思的观点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社会结构,特别是阶级结构和资本主义精神,并把资本主义发展大致划分为早、中、晚3个阶段。在探寻资本主义发生的原因时,他认为对资本主义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新教伦理来源于犹太教。他还考察了犹太人文化的诸多方面。在解释社会历史发展的原因时,桑巴特常常摇摆于物质和精神因素之间。
桑巴特一生学术生涯中,其思想的发展经历过一个明显的转折,体现了其思想的复杂性。在其学术生涯的前半段,桑巴特关心社会公正和改革,基本属于持社会主义观点的资本主义批评者。“他沉浸于马克思”,在其《现代资本主义》中,声称他的工作是马克思工作的继续和对马克思工作的完善。在其学术研究的后半段桑巴特背弃了马克思主义并成为马克思主义的疯狂反对者。在这一时期,桑巴特试图用德国唯心主义的解释方式,阻遏马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反对马克思用经济决定论解释资本主义的起源,强调资本主义的进化过程是文化的演进过程,是理性精神指导下的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精神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源;反对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的认识,认为资本主义在道德上已经消耗,其衰亡过程中并不会产生新的更高形式的社会秩序。最后,由于对工业社会的厌恶,桑巴特转而与右翼反资本主义势力结盟,并转向法西斯主义——这成为桑巴特一生的污点。
桑巴特研究的一个主要内容是资本主义的起源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桑巴特受到韦伯的启示,“韦伯关于清教教义对资本主义体系重要作用的研究,是推动我思考犹太教徒的重要性的原动力。”桑巴特同意韦伯关于宗教伦理对资本义精神从而对资本主义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的论点,但是,他不同意韦伯将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新教伦理结合的观点,提出资本义产生于犹太教的主张。在《资本主义的精华》中,桑巴特指出,“清教一直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观的对立物。……资本主义是某种世俗的东西,某种为地球的生命而存在的东西……资本主义将受到所有认为现世生活只是来世生活准备阶段的人的憎恶和谴责。” 清教教义“与中产级的美德毫无关系”;“清教教义的鼓吹者完全反对所有发财致富的行为”。“清教教义极度谴责自由竞争。”“清教教义几乎不鼓励人们从事有长远打算的具有冒险性的事业。”“在加尔文教控制的地区教会是明确敌视资本主义的。”桑巴特认为资本主义精神主要由下列因素培育而成:犹太教的理性主义观点、犹太教的条文主义、犹太教宗教领袖的商业精神、允许犹太人和非犹太人之间存在不同道德原则的训诫等。在犹太教的影响下,远在 16世纪就形成了资本主义精神。清教教义不是资本主义背后的道德力量,相反,资本主义是推动清教教义形成的力量。桑巴特不能忽视的是,清教是犹太教的发展形式,如果清教是资本主义的反对力量,犹太教何以成为资主义的推动力量。桑巴特的这一研究被韦伯斥为充满“不实之辞”,该书籍是“一本关于该论题的最糟糕的书。”
目录 · · · · · ·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 宫廷
二、 中产阶级的财富
三、 新贵族
第二章 城市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 16、17以及18世纪的城市
二、 城市的起源及内部结构
三、 18世纪的城市理论
第三章 爱情的世俗化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 非法爱情的胜利
二、 高级妓女
第四章 奢侈的发展
原始材料和其他文献
一、 奢侈的定义和性质
二、 宫廷
三、 宫廷的模仿者:骑士和暴发户
四、 女人的胜利
1.奢侈发展的总趋势
2.家内的奢侈
3.城市里的奢侈
第五章 资本主义——奢侈的产物
一、对这一问题正确和错误的表述
二、奢侈与贸易
1.批发业
2.零售业
三、奢侈与农业
1.在欧洲
2.在殖民地
四、奢侈与工业
1.奢侈品工业的重要性
2.纯粹的奢侈品工业
3.混合工业
4.奢侈消费的革命性力量
附录:《奢侈与资本主义》英译本导言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人也喜欢 · · · · · ·
奢侈与资本主义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奢侈与资本主义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 条 )


一场绵延不绝的LV瘟疫

【转】张巍卓:桑巴特的奢侈研究—— 一个理解现代社会的视角

我们为什么不是另外一个样子?


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不同表现

用“资本主义”形容生产制度的第一人——维尔纳•桑巴特

和韦伯一样,另一个历史分析
> 更多书评 1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女性并不只是被物质主义洗脑成物,相反从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女性是满足于被物化为自己带来的物质充裕的精神愉悦,并对此汲汲以求的。 女性不是被毒蛇引诱的夏娃,至少部分不是。所以女权主义的一大敌人恰恰在内部:那些利用既有的男权社会规则为自己牟取(超过应得)利益的女性。
2019-03-21 20:40
-
我的公选课作业 一. 写作背景 作者 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是德国的一名社会学家,他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偏向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他一生的研究历程涉及了很多的领域,包括经济、宗教、历史等,主要的研究成果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起初他的价值观体系偏向社会主义,这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桑巴特成长于著名的“德国思想”时期,那是一个人类的思想进入现代化的转折和剧变点。之后又受到了历史...
2012-05-26 13:05
我的公选课作业 一. 写作背景 作者 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是德国的一名社会学家,他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偏向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他一生的研究历程涉及了很多的领域,包括经济、宗教、历史等,主要的研究成果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起初他的价值观体系偏向社会主义,这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桑巴特成长于著名的“德国思想”时期,那是一个人类的思想进入现代化的转折和剧变点。之后又受到了历史主义的影响而转向主流经济价值体系,但是因为有过社会主义的思想体验,我觉得桑巴特实际上是一名脱胎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的中立派学者,之后他的论述——正如我们能在这本书中感觉到的一样——更加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冷静的理性的评论和分析,见不到任何对体系选择的好恶的看法,唯一能看出他所站立的观察角度的,只有他引用为本书论述的那些公理前提的出处。 视角 这本书写作年代前面已经提到过,是那个存在着价值观革新和争议的思想爆炸的年代。许多那个时代的主张与议论都难免混合着激烈的好恶和强烈的情绪。桑巴特却选择了中立客观理性的视角来看待所有的议论——其实和他几乎同时代的许多德美社会学家也都选择了这样的视角,比如齐美尔或者布鲁默的文献读起来和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和论述形式非常的相似——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著作在更广泛的时空中保持可借鉴的价值,换句话说,可以变成经典。总之,这本书被桑巴特写成了更像是一篇做探索性定性研究的长论文,大量而严谨的引述前人文献,充分使用论据和典例等。在书中他主要采纳的价值背景还是亚当斯密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系的思想,但是也因为之前提到过的,他是一个有社会主义思想背景的社会学家,因此也时常关注一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才会提到的概念,比如对必须需求的争议的部分。 结构 这本书的结构看上去有一点点随性,各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新社会”“城市”“爱情的世俗化”“奢侈的发展”“资本主义——奢侈的产物”。其实前三部分论述的都是奢侈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条件因素。之后“奢侈的发展”就是从时间和客观变化的角度将前三部分做了串联,最后一部分,则站在了对于作者来说的“现代”——也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间平面上,分析了奢侈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方方面面的关联和互相间的影响。 二. 奢侈的条件 “新社会”一章论述的是奢侈产生的最直观条件,财富的相关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最早的奢侈是发生在封建经济体系下的,作为最大地主的宫廷拥有者们首先通过层层的采邑制度从直接的土地生产中获取财富,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富有的人”,由此奢侈开始在宫廷中流行起来。之后从13世纪开始,资本主义从萌芽到茁壮的过程从意大利向德国再向西班牙和荷兰扩散开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生确实是那个时代对社会规则和运作方式影响最大的一个变化,首先是德国南部和意大利等地的相对独立的城邦政治酝酿了发行货币这种使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新发明,然后是航海和地理的发展为自由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生产资料。金融业是作者认为的促使社会财富发生质变以催化奢侈的发展的区别性标志。 “消费的集中带动了城市的早期发展”,经过作者引经据典再逐一分析的详细论证,如今欧洲的大部分大城市,都在16世纪开始先后突破了10万人口的规模——东欧和南欧稍晚,在18世纪左右达到这一水平——开始变成了真正的有独立运作体系的个体,而不再与城市的守备功能以及供周边封邑的大贵族的居住功能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而城市化与奢侈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人口稠密,设施和功能复杂,经济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国民收入都集中在城镇中,因此奢侈总是与城市化脱离不开关系——当然这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的理论,用今天社会的视角我们已经能够更加清晰的梳理这个逻辑——城市是附加值更高的工商业和服务业聚集的地方,有厚实商业基础才能衍生出一个出现消费品阶级分化和专业化的供应者的环境。 针对女人——这里指作为男性享用对象的那层含义,作者认为其实是他们促成了今天的奢侈消费行为准则——这是网上一些评论的意见,其实作者本没有这么狭隘的观点,我觉得对于“爱情的世俗化”这一部分的解读还是归到作者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的意见上比较好。情欲首先在宫廷,然后在富裕阶层中得到释放是一种重要的观念变化,这里的情欲如作者所说,是与婚姻脱离的,不具有婚姻的法律和宗教意义,却更加释放人性的本能欲望,这种价值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也开始慢慢变得流行,不论是青年人的炮友还是中年人的情人,其实都是对将情感与婚姻紧密绑束,将情欲与情感强迫性的混为一个概念的反抗。既然从16世纪开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情欲就已经得到了解放,那么它对人们的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必然也不止于性这一个方面,作者其实想要强调的是上层阶级的情妇们,是新尝试和新消费的领头人,是他们将奢侈的理念带入了社会。如果往更加深入的层次想,性解放可以让人们尊重欲望,理直气壮的追求享乐,甚至,更珍惜和理解自由,其实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将奢侈去奢侈化,让奢侈成为人们心目中消费的一部分,成为消费中的一个程度,而不是一件另外的事情。 三. 奢侈的发展与“现状” 奢侈的发展,在作者的眼中,主要就是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第一个维度是财富的积累和资本运作模式的变化——即从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到资本社会金融运作的变化。第二个维度是空间上的扩张,从宫廷向模仿者——新贵族和新兴的资本家集体——再向家庭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扩张。但是一开始对于奢侈的定义的部分的讨论却很有趣,作者在讨论如何定义奢侈时,使用了一些在我看来富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比如希望能得到一个可以衡量的、奢侈在消费中的额度,如果使用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的一系列的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奢侈应该是没有维度的,它应该是消费曲线中右上方某个靠近顶部的点,它应该是抽象而没有确定数额的。另外联想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其实奢侈也不应该被定在某个“超越了就要被谴责的数额”上,人类的追求是没有顶部的,如果奢侈品是许多追求自我实现的途径上的必需品,那么它们就应该是被鼓励的。 之后在第五部分,作者针对他所处的时代,分析了奢侈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交错的,谁都不能包括谁,在贸易、农业、工业、殖民地、欧洲这些各个维度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和奢侈都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是奢侈促进了资本主义,也是资本主义给了奢侈活跃的空间。 四. 和资本主义 奢侈和资本主义在作者的眼中的关系是紧密的,作者认为奢侈的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大动力,当然并不指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对于奢侈的讨论中,一部分社会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奢侈是对社会有害的,因为它们占用了更多的资源,如果被节省下来则可能可以帮助生活在最低生存水平线以下的人。而自由经济的支持者则会说,奢侈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顶部环节,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体质,如果因为存在弱势群体而禁止奢侈消费才会阻止消费者剩余的释放,损害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种颇具争议的话题作者也意识到了,因此他把第五章第一节的题目定为了“对这一问题正确和错误的表述”,可能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论述是客观和第三方的,但是在整本书的最后,他还是忍不住感性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奢侈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如果从最后倒回头再看一遍整本书,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这是一本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写出的,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奢侈的发展和状况的讨论的书。 五. 读后感 这本书非常的有意思,作者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有开创性的学者,他写这本书一方面是突破性的讨论了奢侈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将一个原本没有被充分挖掘,比较感性而浪漫的话题——奢侈——和形成严密体系,严谨认真的资本主义放在了一起。甚至空前的肯定了奢侈对横扫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形成的重要作用。 另外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作者的写作立场,可能是因为我的阅读量有限,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有一点点的刻板,每次看到类似“时尚”、“奢侈”这类的话题时我都会首先想到,原来这些东西也能有学术讨论,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时尚——从阶级区分到集体选择》,两份文献有太多的相似处了,都采用非常客观中立的视角,以自由经济思想为基底,充分肯定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化的一些现象,等等等等,都让我开拓了自己的认识,也让我体验到十九世纪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的社会学者们的魅力,他们面对一个剧烈变化的世界,手中握着新诞生的思想工具,搭起了我们今天社会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回应 2012-05-26 13:05
-
我的公选课作业 一. 写作背景 作者 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是德国的一名社会学家,他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偏向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他一生的研究历程涉及了很多的领域,包括经济、宗教、历史等,主要的研究成果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起初他的价值观体系偏向社会主义,这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桑巴特成长于著名的“德国思想”时期,那是一个人类的思想进入现代化的转折和剧变点。之后又受到了历史...
2012-05-26 13:05
我的公选课作业 一. 写作背景 作者 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是德国的一名社会学家,他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偏向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他一生的研究历程涉及了很多的领域,包括经济、宗教、历史等,主要的研究成果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起初他的价值观体系偏向社会主义,这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桑巴特成长于著名的“德国思想”时期,那是一个人类的思想进入现代化的转折和剧变点。之后又受到了历史主义的影响而转向主流经济价值体系,但是因为有过社会主义的思想体验,我觉得桑巴特实际上是一名脱胎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的中立派学者,之后他的论述——正如我们能在这本书中感觉到的一样——更加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冷静的理性的评论和分析,见不到任何对体系选择的好恶的看法,唯一能看出他所站立的观察角度的,只有他引用为本书论述的那些公理前提的出处。 视角 这本书写作年代前面已经提到过,是那个存在着价值观革新和争议的思想爆炸的年代。许多那个时代的主张与议论都难免混合着激烈的好恶和强烈的情绪。桑巴特却选择了中立客观理性的视角来看待所有的议论——其实和他几乎同时代的许多德美社会学家也都选择了这样的视角,比如齐美尔或者布鲁默的文献读起来和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和论述形式非常的相似——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著作在更广泛的时空中保持可借鉴的价值,换句话说,可以变成经典。总之,这本书被桑巴特写成了更像是一篇做探索性定性研究的长论文,大量而严谨的引述前人文献,充分使用论据和典例等。在书中他主要采纳的价值背景还是亚当斯密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系的思想,但是也因为之前提到过的,他是一个有社会主义思想背景的社会学家,因此也时常关注一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才会提到的概念,比如对必须需求的争议的部分。 结构 这本书的结构看上去有一点点随性,各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新社会”“城市”“爱情的世俗化”“奢侈的发展”“资本主义——奢侈的产物”。其实前三部分论述的都是奢侈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条件因素。之后“奢侈的发展”就是从时间和客观变化的角度将前三部分做了串联,最后一部分,则站在了对于作者来说的“现代”——也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间平面上,分析了奢侈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方方面面的关联和互相间的影响。 二. 奢侈的条件 “新社会”一章论述的是奢侈产生的最直观条件,财富的相关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最早的奢侈是发生在封建经济体系下的,作为最大地主的宫廷拥有者们首先通过层层的采邑制度从直接的土地生产中获取财富,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富有的人”,由此奢侈开始在宫廷中流行起来。之后从13世纪开始,资本主义从萌芽到茁壮的过程从意大利向德国再向西班牙和荷兰扩散开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生确实是那个时代对社会规则和运作方式影响最大的一个变化,首先是德国南部和意大利等地的相对独立的城邦政治酝酿了发行货币这种使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新发明,然后是航海和地理的发展为自由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生产资料。金融业是作者认为的促使社会财富发生质变以催化奢侈的发展的区别性标志。 “消费的集中带动了城市的早期发展”,经过作者引经据典再逐一分析的详细论证,如今欧洲的大部分大城市,都在16世纪开始先后突破了10万人口的规模——东欧和南欧稍晚,在18世纪左右达到这一水平——开始变成了真正的有独立运作体系的个体,而不再与城市的守备功能以及供周边封邑的大贵族的居住功能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而城市化与奢侈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人口稠密,设施和功能复杂,经济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国民收入都集中在城镇中,因此奢侈总是与城市化脱离不开关系——当然这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的理论,用今天社会的视角我们已经能够更加清晰的梳理这个逻辑——城市是附加值更高的工商业和服务业聚集的地方,有厚实商业基础才能衍生出一个出现消费品阶级分化和专业化的供应者的环境。 针对女人——这里指作为男性享用对象的那层含义,作者认为其实是他们促成了今天的奢侈消费行为准则——这是网上一些评论的意见,其实作者本没有这么狭隘的观点,我觉得对于“爱情的世俗化”这一部分的解读还是归到作者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的意见上比较好。情欲首先在宫廷,然后在富裕阶层中得到释放是一种重要的观念变化,这里的情欲如作者所说,是与婚姻脱离的,不具有婚姻的法律和宗教意义,却更加释放人性的本能欲望,这种价值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也开始慢慢变得流行,不论是青年人的炮友还是中年人的情人,其实都是对将情感与婚姻紧密绑束,将情欲与情感强迫性的混为一个概念的反抗。既然从16世纪开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情欲就已经得到了解放,那么它对人们的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必然也不止于性这一个方面,作者其实想要强调的是上层阶级的情妇们,是新尝试和新消费的领头人,是他们将奢侈的理念带入了社会。如果往更加深入的层次想,性解放可以让人们尊重欲望,理直气壮的追求享乐,甚至,更珍惜和理解自由,其实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将奢侈去奢侈化,让奢侈成为人们心目中消费的一部分,成为消费中的一个程度,而不是一件另外的事情。 三. 奢侈的发展与“现状” 奢侈的发展,在作者的眼中,主要就是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第一个维度是财富的积累和资本运作模式的变化——即从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到资本社会金融运作的变化。第二个维度是空间上的扩张,从宫廷向模仿者——新贵族和新兴的资本家集体——再向家庭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扩张。但是一开始对于奢侈的定义的部分的讨论却很有趣,作者在讨论如何定义奢侈时,使用了一些在我看来富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比如希望能得到一个可以衡量的、奢侈在消费中的额度,如果使用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的一系列的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奢侈应该是没有维度的,它应该是消费曲线中右上方某个靠近顶部的点,它应该是抽象而没有确定数额的。另外联想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其实奢侈也不应该被定在某个“超越了就要被谴责的数额”上,人类的追求是没有顶部的,如果奢侈品是许多追求自我实现的途径上的必需品,那么它们就应该是被鼓励的。 之后在第五部分,作者针对他所处的时代,分析了奢侈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交错的,谁都不能包括谁,在贸易、农业、工业、殖民地、欧洲这些各个维度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和奢侈都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是奢侈促进了资本主义,也是资本主义给了奢侈活跃的空间。 四. 和资本主义 奢侈和资本主义在作者的眼中的关系是紧密的,作者认为奢侈的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大动力,当然并不指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对于奢侈的讨论中,一部分社会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奢侈是对社会有害的,因为它们占用了更多的资源,如果被节省下来则可能可以帮助生活在最低生存水平线以下的人。而自由经济的支持者则会说,奢侈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顶部环节,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体质,如果因为存在弱势群体而禁止奢侈消费才会阻止消费者剩余的释放,损害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种颇具争议的话题作者也意识到了,因此他把第五章第一节的题目定为了“对这一问题正确和错误的表述”,可能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论述是客观和第三方的,但是在整本书的最后,他还是忍不住感性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奢侈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如果从最后倒回头再看一遍整本书,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这是一本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写出的,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奢侈的发展和状况的讨论的书。 五. 读后感 这本书非常的有意思,作者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有开创性的学者,他写这本书一方面是突破性的讨论了奢侈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将一个原本没有被充分挖掘,比较感性而浪漫的话题——奢侈——和形成严密体系,严谨认真的资本主义放在了一起。甚至空前的肯定了奢侈对横扫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形成的重要作用。 另外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作者的写作立场,可能是因为我的阅读量有限,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有一点点的刻板,每次看到类似“时尚”、“奢侈”这类的话题时我都会首先想到,原来这些东西也能有学术讨论,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时尚——从阶级区分到集体选择》,两份文献有太多的相似处了,都采用非常客观中立的视角,以自由经济思想为基底,充分肯定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化的一些现象,等等等等,都让我开拓了自己的认识,也让我体验到十九世纪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的社会学者们的魅力,他们面对一个剧烈变化的世界,手中握着新诞生的思想工具,搭起了我们今天社会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回应 2012-05-26 13:05 -
女性并不只是被物质主义洗脑成物,相反从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女性是满足于被物化为自己带来的物质充裕的精神愉悦,并对此汲汲以求的。 女性不是被毒蛇引诱的夏娃,至少部分不是。所以女权主义的一大敌人恰恰在内部:那些利用既有的男权社会规则为自己牟取(超过应得)利益的女性。
2019-03-21 20:40
-
女性并不只是被物质主义洗脑成物,相反从欧洲早期资本主义的历史中可以发现,女性是满足于被物化为自己带来的物质充裕的精神愉悦,并对此汲汲以求的。 女性不是被毒蛇引诱的夏娃,至少部分不是。所以女权主义的一大敌人恰恰在内部:那些利用既有的男权社会规则为自己牟取(超过应得)利益的女性。
2019-03-21 20:40
-
我的公选课作业 一. 写作背景 作者 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是德国的一名社会学家,他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偏向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他一生的研究历程涉及了很多的领域,包括经济、宗教、历史等,主要的研究成果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起初他的价值观体系偏向社会主义,这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桑巴特成长于著名的“德国思想”时期,那是一个人类的思想进入现代化的转折和剧变点。之后又受到了历史...
2012-05-26 13:05
我的公选课作业 一. 写作背景 作者 作者维尔纳•桑巴特是德国的一名社会学家,他的研究和理论比较偏向通过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社会现象。他一生的研究历程涉及了很多的领域,包括经济、宗教、历史等,主要的研究成果都出现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二十年间,起初他的价值观体系偏向社会主义,这与他的身世是分不开的——桑巴特成长于著名的“德国思想”时期,那是一个人类的思想进入现代化的转折和剧变点。之后又受到了历史主义的影响而转向主流经济价值体系,但是因为有过社会主义的思想体验,我觉得桑巴特实际上是一名脱胎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内的中立派学者,之后他的论述——正如我们能在这本书中感觉到的一样——更加着眼于对客观事实的冷静的理性的评论和分析,见不到任何对体系选择的好恶的看法,唯一能看出他所站立的观察角度的,只有他引用为本书论述的那些公理前提的出处。 视角 这本书写作年代前面已经提到过,是那个存在着价值观革新和争议的思想爆炸的年代。许多那个时代的主张与议论都难免混合着激烈的好恶和强烈的情绪。桑巴特却选择了中立客观理性的视角来看待所有的议论——其实和他几乎同时代的许多德美社会学家也都选择了这样的视角,比如齐美尔或者布鲁默的文献读起来和这本书的整体感觉和论述形式非常的相似——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著作在更广泛的时空中保持可借鉴的价值,换句话说,可以变成经典。总之,这本书被桑巴特写成了更像是一篇做探索性定性研究的长论文,大量而严谨的引述前人文献,充分使用论据和典例等。在书中他主要采纳的价值背景还是亚当斯密的资本主义自由经济体系的思想,但是也因为之前提到过的,他是一个有社会主义思想背景的社会学家,因此也时常关注一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才会提到的概念,比如对必须需求的争议的部分。 结构 这本书的结构看上去有一点点随性,各个部分的标题分别是“新社会”“城市”“爱情的世俗化”“奢侈的发展”“资本主义——奢侈的产物”。其实前三部分论述的都是奢侈的形成和发展的不同条件因素。之后“奢侈的发展”就是从时间和客观变化的角度将前三部分做了串联,最后一部分,则站在了对于作者来说的“现代”——也就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间平面上,分析了奢侈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方方面面的关联和互相间的影响。 二. 奢侈的条件 “新社会”一章论述的是奢侈产生的最直观条件,财富的相关因素的变化和发展,最早的奢侈是发生在封建经济体系下的,作为最大地主的宫廷拥有者们首先通过层层的采邑制度从直接的土地生产中获取财富,成为了世界上的第一批“富有的人”,由此奢侈开始在宫廷中流行起来。之后从13世纪开始,资本主义从萌芽到茁壮的过程从意大利向德国再向西班牙和荷兰扩散开去,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产生确实是那个时代对社会规则和运作方式影响最大的一个变化,首先是德国南部和意大利等地的相对独立的城邦政治酝酿了发行货币这种使财富成几何级数增长的新发明,然后是航海和地理的发展为自由经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更多的生产资料。金融业是作者认为的促使社会财富发生质变以催化奢侈的发展的区别性标志。 “消费的集中带动了城市的早期发展”,经过作者引经据典再逐一分析的详细论证,如今欧洲的大部分大城市,都在16世纪开始先后突破了10万人口的规模——东欧和南欧稍晚,在18世纪左右达到这一水平——开始变成了真正的有独立运作体系的个体,而不再与城市的守备功能以及供周边封邑的大贵族的居住功能有太过紧密的联系。而城市化与奢侈的关系也是显而易见的——城市人口稠密,设施和功能复杂,经济中最重要的那部分国民收入都集中在城镇中,因此奢侈总是与城市化脱离不开关系——当然这是作者在写作本书时的理论,用今天社会的视角我们已经能够更加清晰的梳理这个逻辑——城市是附加值更高的工商业和服务业聚集的地方,有厚实商业基础才能衍生出一个出现消费品阶级分化和专业化的供应者的环境。 针对女人——这里指作为男性享用对象的那层含义,作者认为其实是他们促成了今天的奢侈消费行为准则——这是网上一些评论的意见,其实作者本没有这么狭隘的观点,我觉得对于“爱情的世俗化”这一部分的解读还是归到作者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变化的意见上比较好。情欲首先在宫廷,然后在富裕阶层中得到释放是一种重要的观念变化,这里的情欲如作者所说,是与婚姻脱离的,不具有婚姻的法律和宗教意义,却更加释放人性的本能欲望,这种价值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也开始慢慢变得流行,不论是青年人的炮友还是中年人的情人,其实都是对将情感与婚姻紧密绑束,将情欲与情感强迫性的混为一个概念的反抗。既然从16世纪开始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情欲就已经得到了解放,那么它对人们的观念所带来的冲击必然也不止于性这一个方面,作者其实想要强调的是上层阶级的情妇们,是新尝试和新消费的领头人,是他们将奢侈的理念带入了社会。如果往更加深入的层次想,性解放可以让人们尊重欲望,理直气壮的追求享乐,甚至,更珍惜和理解自由,其实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变化将奢侈去奢侈化,让奢侈成为人们心目中消费的一部分,成为消费中的一个程度,而不是一件另外的事情。 三. 奢侈的发展与“现状” 奢侈的发展,在作者的眼中,主要就是两个维度上的变化,第一个维度是财富的积累和资本运作模式的变化——即从封建社会农业生产到资本社会金融运作的变化。第二个维度是空间上的扩张,从宫廷向模仿者——新贵族和新兴的资本家集体——再向家庭和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扩张。但是一开始对于奢侈的定义的部分的讨论却很有趣,作者在讨论如何定义奢侈时,使用了一些在我看来富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观点,比如希望能得到一个可以衡量的、奢侈在消费中的额度,如果使用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的一系列的西方经济学的观点来看,奢侈应该是没有维度的,它应该是消费曲线中右上方某个靠近顶部的点,它应该是抽象而没有确定数额的。另外联想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其实奢侈也不应该被定在某个“超越了就要被谴责的数额”上,人类的追求是没有顶部的,如果奢侈品是许多追求自我实现的途径上的必需品,那么它们就应该是被鼓励的。 之后在第五部分,作者针对他所处的时代,分析了奢侈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发展方方面面的关系,两者的关系是辩证的,交错的,谁都不能包括谁,在贸易、农业、工业、殖民地、欧洲这些各个维度的各个方面,资本主义和奢侈都是紧密关联,相辅相成的,是奢侈促进了资本主义,也是资本主义给了奢侈活跃的空间。 四. 和资本主义 奢侈和资本主义在作者的眼中的关系是紧密的,作者认为奢侈的资本主义形成和发展的一大动力,当然并不指它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充分必要条件。在对于奢侈的讨论中,一部分社会主义者可能会认为奢侈是对社会有害的,因为它们占用了更多的资源,如果被节省下来则可能可以帮助生活在最低生存水平线以下的人。而自由经济的支持者则会说,奢侈是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个顶部环节,社会本身就是一种竞争体质,如果因为存在弱势群体而禁止奢侈消费才会阻止消费者剩余的释放,损害社会福利最大化。 这种颇具争议的话题作者也意识到了,因此他把第五章第一节的题目定为了“对这一问题正确和错误的表述”,可能是希望能够保持自己的论述是客观和第三方的,但是在整本书的最后,他还是忍不住感性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奢侈是非法情爱的一个嫡出的孩子,是它生出了资本主义。”如果从最后倒回头再看一遍整本书,我们都应该意识到这是一本站在资本主义立场上写出的,关于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下奢侈的发展和状况的讨论的书。 五. 读后感 这本书非常的有意思,作者毫无疑问是一个很有开创性的学者,他写这本书一方面是突破性的讨论了奢侈和资本主义的关系,将一个原本没有被充分挖掘,比较感性而浪漫的话题——奢侈——和形成严密体系,严谨认真的资本主义放在了一起。甚至空前的肯定了奢侈对横扫世界的资本主义的形成的重要作用。 另外一个很特别的点就是作者的写作立场,可能是因为我的阅读量有限,也可能是因为我们接受的教育有一点点的刻板,每次看到类似“时尚”、“奢侈”这类的话题时我都会首先想到,原来这些东西也能有学术讨论,在读这本书时我总是忍不住想起《时尚——从阶级区分到集体选择》,两份文献有太多的相似处了,都采用非常客观中立的视角,以自由经济思想为基底,充分肯定社会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化的一些现象,等等等等,都让我开拓了自己的认识,也让我体验到十九世纪那个思想爆炸的年代的社会学者们的魅力,他们面对一个剧烈变化的世界,手中握着新诞生的思想工具,搭起了我们今天社会价值观的方方面面。
回应 2012-05-26 13:0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8.0分 389人读过
-
暂时无货, 5天前曾上架
-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奢侈与资本主义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sweetxiao 2012-05-16
有意思; 二奶经济
0 有用 蟥阿螞 2019-02-26
从宫廷和贵族的产生、城市化开始,有理有据地介绍来龙去脉。章3说近代爱情/情欲的解放推动奢侈消费,甚至夫人加强沐浴是情人和妓女给的压力,女性一步步胜利。章4.4.1概括奢侈发展的总趋势:由中世纪的公开形式家庭化、持久化,客观化、个人特征减弱而由非生产性转向生产性,从追求精神价值转到追求动物本能、蓬皮杜转为杜巴利、洛可可战胜巴洛克、官能化、精致化、推动工业和商贸,奢侈频率提高、现象和事件集中、个人生命... 从宫廷和贵族的产生、城市化开始,有理有据地介绍来龙去脉。章3说近代爱情/情欲的解放推动奢侈消费,甚至夫人加强沐浴是情人和妓女给的压力,女性一步步胜利。章4.4.1概括奢侈发展的总趋势:由中世纪的公开形式家庭化、持久化,客观化、个人特征减弱而由非生产性转向生产性,从追求精神价值转到追求动物本能、蓬皮杜转为杜巴利、洛可可战胜巴洛克、官能化、精致化、推动工业和商贸,奢侈频率提高、现象和事件集中、个人生命分离于一代代人的生命之流而重视尘世欢乐的数量和质量。章5argue讲奢侈消费推动早期资本主义全球贸易,使商人脱离手工业者的闲散、搞奢侈品供销,推动农业制造业建造业技术进步,推动全球工业布局的力量大于市场的地理扩张、也大于大众消费品贸易。A perfect story,后记也很informative (展开)
0 有用 胖达叔 2017-03-28
作为韦伯对手的桑巴特,核心观点总结为:爱情观念自由化导致了情妇统治宫廷,情妇追寻消费导致奢侈品的泛滥,奢侈品的生产和消费导致了资本主义的诞生。
0 有用 摸索具 2011-01-24
桑巴特是要跟韦伯杠上么
0 有用 贰陆 2020-05-06
了解观点读书后导读即可。
0 有用 han 2020-06-01
妓女间接地迫使品行端正的女士洗澡
0 有用 贰陆 2020-05-06
了解观点读书后导读即可。
0 有用 吴衢 2020-02-15
收集了大量关于奢侈消费的历史材料,认为情妇兴起推动了奢侈,从而引发了资本主义。桑巴特的问题还是在于,没能将现象与本质区分开来,尽管在时间上可能存在这样的顺序,但是就内在逻辑而言,却不是这么简单的。
0 有用 [已被注销] 2020-01-17
对资本主义起源的一个侧面作了有趣的观察和分析。但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历史学派由于不能用抽象法掌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因此不能区分资本主义起源中的偶然因素和必然逻辑。桑巴特批评当时流行的国际市场扩张产生资本主义说,他所不能把握的是,由于资本主义是一种持续扩张的非平衡生产方式,内在蕴含着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奢侈消费和国际市场扩张一样,都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平衡条件,二者是互补而非互斥的,两种... 对资本主义起源的一个侧面作了有趣的观察和分析。但正如马克思所批评的,历史学派由于不能用抽象法掌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因此不能区分资本主义起源中的偶然因素和必然逻辑。桑巴特批评当时流行的国际市场扩张产生资本主义说,他所不能把握的是,由于资本主义是一种持续扩张的非平衡生产方式,内在蕴含着需求不足的问题,因此奢侈消费和国际市场扩张一样,都为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平衡条件,二者是互补而非互斥的,两种因素都会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展开)
0 有用 全智甜 2019-08-22
特别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