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在考察唐宋士人从门阀士族向文官再向地方精英转型的基础上,以“斯文”为核心概念,围绕“学”在士人身份确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学”的内涵由文化向伦理的转向,细腻勾勒了唐宋士人价值观演变的轨迹。
作者简介 · · · · · ·
包弼德(Peter K.Bol),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任哈佛大学副教授、教授、讲座教授。1997—2002年任东亚语言文明系主任及东亚国家资源中心主任,现任哈佛大学副教务长,以及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理事长、中国历代传记资料库理事长。主要研究中国思想史,出版著作多部和论文六十余篇。
丛书信息
喜欢读"斯文"的人也喜欢 · · · · · ·
斯文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斯文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斯文》一书分享提纲及读书笔记


Review: This Culture of Ours: Intellectual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ung Culture.

唐宋文人文风转变综述
> 更多书评 7篇
-
野狐禪 (金针线迹分明在,但把鸳鸯仔细看)
Weinstein, Stanley. "Imperial Patronage in the Formation of T'ang Buddhism," in Wright &;Twitchett,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pp. 265-306. Zürcher, Erik, "Buddhism and Education in T'ang Times,"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19-56.2016-08-08 22:09
Weinstein, Stanley. "Imperial Patronage in the Formation of T'ang Buddhism," in Wright &;Twitchett,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pp. 265-306. Zürcher, Erik, "Buddhism and Education in T'ang Times,"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19-56.
回应 2016-08-08 22:09 -
殿前不检点 (椒山自有胆)
范仲淹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典范,而且很多人感到他有说服力。但是王安石和司马光充分实现了向士提供为学的课程、行为规则和从政计划的可能性。 从改革行动角度看,范仲淹与王马并没有过多的差别;然而范却完成了王马二人梦寐以求而始终没有达成的目标: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在这一点上,与其说苏轼的努力尚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但范文正公早已站在了云端上。2014-11-10 10:05
-
殿前不检点 (椒山自有胆)
当宋代科举制度不能保证士人能使自己的家族代代为官时, 那些士人家族的子孙和希望成为精英的人,只有一条道路来确保他们的精英地位代代相承:这就是“学”。 那么也就表明,入仕为官的世俗愿望已经不再是士人精英的最终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悟道成圣的道学标准。道德的剥离而出,使得士人将文学和仕官退而居次,重新树立了社会标杆。2014-11-10 09:55
-
yobalcony (2111)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一、著作意图: 1、唐宋士人从门阀士族向文官向地方精英转型 2、“学”在士人身份确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学”的内涵由文化向伦理的转向 二、细节笔记: 1、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那些自称为士的人,连同他们的妻女,在多数时间里充当了政体polity中的主要精英,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成功地支配了行政机构。这些精英从很多方面将自己与其他身份的人相区别,并且设法保证他们的后代能继续被看作“士...2011-08-05 12:06 1人喜欢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一、著作意图: 1、唐宋士人从门阀士族向文官向地方精英转型 2、“学”在士人身份确认中地位的上升以及“学”的内涵由文化向伦理的转向 二、细节笔记: 1、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那些自称为士的人,连同他们的妻女,在多数时间里充当了政体polity中的主要精英,这主要是由于他们成功地支配了行政机构。这些精英从很多方面将自己与其他身份的人相区别,并且设法保证他们的后代能继续被看作“士”(或者继续被看作拥有“士”的身份属性)。后代的迅速繁衍和政府职位的有限,使他们的后代总有一些人要沦为普通大众。……士是一批自我赓的家族self-perpetuation families,会有一些人从这里跌落下去,但相对来讲,出身非士族家族的人很少能爬上来。……但这也有例外。比如晚唐五代,当时中央政府衰弱而地方权力操纵于士族之外的人手中……士人家族在许多地方丧失了他们作为首要精英的地位,而且那种认为士是社会优秀群体的观念在实际中不再是正确的。其次,由于他们丧失了对经济、政治资源的控制,他们就不能阻止别人也以士自命。政府制度也会鼓励(或不鼓励)在社会群体和概念上的变化,作为一个描述社会成分的术语,“士”在唐代的多数时间里可以被译为“世家在族”,在北宋可以译为“文官家族”,在南宋时期可以译为“地方精英”。 2、宋代士大夫出现的宗族lineage,不会向所有的后代提供福祉……组成唐代世家大族的家族,不再拥有一个领地广阔landholdings、可以叶落归根的共有的祖地,更不用说一支武装部曲。……出仕就意味着收入,包括薪傣和被官方授予的土地;因此只要不断做官,就没必要积累共同财产。……共同财产具有通行无碍的价值:它的声望。P42 3、唐朝行政体制的结构和与此体制一同存在的一种官员身份体制system of official statuses……四个等级的金字塔,其中上面的三个等级是相互联系的。……按照他的地位,他能够将他的后裔放在他那个等级中较低的阶梯或是更低的等级上。他也许同样能够将后裔置于一个官员身份群体,其中许多在行政体制中并没有实际的角色,但通过它们,一个人有资格直接进入行政体制的最高等级。进入行政集团的最高等级需要具有资格,或者说出身。……把较低的行政级别的仕历视为“荣耀的”履历,假如它能为高等级或一个正式承认群体输送官员,而结果使人有资格直接进入行政体制的顶层。行政金字塔的顶端是由“流内官”组成,九品中的官员通常被认为是“流内官”。P45 4、作为一个选官机制,唐朝的考试体系重要性不大。P48 5、地方权力的兴起,特别是那些有权力独立支配军队和地方赋税的节度使的兴起,军队的发展,有任免之权的财政机构的发展,这些都为怀才不遇的人提供了机会。地方官经常无视朝廷和官场的规定,定期独立行使任官权,在唐朝的选官体制之外,将实际的职务任命给地方上的人和军队统领。安禄山叛乱一下子剥夺了朝廷主要的赋税基地,纳税之家。P50,从900万户到200万户。 6、这些职业精英声明自己的祖先卓异于人,不论这些说法是真是假,这些家族都在努力支撑唐代的传统。他们使用郡望,在地位身份相同的社会群体之间通婚,强调姻亲关系……并且,最重要的是在政府仕宦中业有所专。……宣称自己的祖先在宋代以前即是高门,是用以界定职业精英家族的一条准则,这 些家族居住于京城,在全国范围内通婚,代代为官,并且在980-1100年间一时又一时地控制了政府。P70 7、那些希望子孙不致没落的士人家族,如果他们不能指望政府的薪傣,就需要一处独立的经济基地;在不能自动获得仕官的好处的情况下,要保体这个基地,他们需要巩固他们在地方共同体中的位置。科举教育是一项有用的投资:它将士人家族与那些仅仅有钱有权的家族区分开来。至少在名义,他们仍然希望做官,他们虽然不大可能成为文官,却努力维持文官所需的文化教育。……教育显然就变得与个人行为无关……P79 8、初唐朝廷的学术机构。P84 9、755年之后的文化危机。P114 10、文治政策与文学文:宋代思想文化的开端。P155,——弱政的开始,军事、地方领地的进一步不可能权力化。 11、通过学校来转变士人。P180——思想家,其次是作家,《11世纪中期的思想潮流》 12、政治秩序的内部试探,但纠错的机会过少,用于党派、派系制衡了。对政体变动微动的恐惧。P222——王安石和司马光。 13、苏轼的道,P266,著者的结论是“尽个性求整体”。——偏文易盛。 14、程颐和道学新文化。P314,——可考虑其中哲学的探索倾向。 15、将?作为氏家研究。P359
回应 2011-08-05 12:06 -
殿前不检点 (椒山自有胆)
-
野狐禪 (金针线迹分明在,但把鸳鸯仔细看)
Weinstein, Stanley. "Imperial Patronage in the Formation of T'ang Buddhism," in Wright &;Twitchett,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pp. 265-306. Zürcher, Erik, "Buddhism and Education in T'ang Times,"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19-56.2016-08-08 22:09
Weinstein, Stanley. "Imperial Patronage in the Formation of T'ang Buddhism," in Wright &;Twitchett, eds. Perspectives on the T'ang, pp. 265-306. Zürcher, Erik, "Buddhism and Education in T'ang Times," Neo-Confucian Education: The Formative St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pp.19-56.
回应 2016-08-08 22:09 -
殿前不检点 (椒山自有胆)
范仲淹清楚地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典范,而且很多人感到他有说服力。但是王安石和司马光充分实现了向士提供为学的课程、行为规则和从政计划的可能性。 从改革行动角度看,范仲淹与王马并没有过多的差别;然而范却完成了王马二人梦寐以求而始终没有达成的目标:占领道德的制高点。在这一点上,与其说苏轼的努力尚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但范文正公早已站在了云端上。2014-11-10 10:05
-
殿前不检点 (椒山自有胆)
当宋代科举制度不能保证士人能使自己的家族代代为官时, 那些士人家族的子孙和希望成为精英的人,只有一条道路来确保他们的精英地位代代相承:这就是“学”。 那么也就表明,入仕为官的世俗愿望已经不再是士人精英的最终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悟道成圣的道学标准。道德的剥离而出,使得士人将文学和仕官退而居次,重新树立了社会标杆。2014-11-10 09:5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8.3分 244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9.4分 39人读过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暂无评分 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斯文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旁若无人颜小朔 2019-02-20
看了《士的转型》部分有点奇怪唐朝的士就是世家大族,士与世家大族的分离代表门阀制的衰落的概括。唐代概括为门阀社会有一定问题,某种程度是扩大唐宋变革论。陆扬的清流文化用文学素质和所谓的特定升迁流程来指清流这一群体,这一群体包含了世家大族与寒素,挑战了陈寅恪将门阀与科举对立的做法。包弼德基本还是把唐代的士认为以世家大族为主,到了五代才转向科举,尽管承认世家大族与科举多有合作,后期无法垄断士的地位。
0 有用 icarus 2010-03-24
草草翻过
0 有用 乐至 2011-10-05
繁琐 跳读
0 有用 skeeter 2009-08-24
常讀常新
0 有用 一灯 2011-12-16
注释比正文可看
0 有用 KevinZ 2021-01-09
海外宋史研究的名作,作者认为唐宋之际数百年间士人立身之基础,经历了从文化向伦理的转向。其在书中未言明的推论是,最终表现为“道学”的这种伦理化转向,支配了南宋以降的思想与文化,或需要为此后数百年中国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的(内向化或闭塞化)倾向负责。在这点上,本书显然沿袭了唐宋变革论的基本调性。翻译略显滞涩。
0 有用 山慈明 2020-06-20
考研时读过,他日当再复此书
0 有用 幽惚 2020-03-27
@2018-10-29 10:33:21
0 有用 Rachel 2019-08-07
翻译令人读起来有些难受,但是毕竟经典之作
0 有用 北冥有鱼 2019-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