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层理论的建构对于中国史研究的意义至少可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尽量可使我们摆脱宏大叙事的纠缠。目前许多历史著作行文叙述总是宏阔而不细致,概论式的判断比比皆是,本质主义式的断语草草形成,里边惟独看不到日常生活状态下人的踪迹,人变成了冷冰冰的趋势与规律的符号表征。二是讨论如何改变史界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型治史方式。
作者简介 · · · · · ·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杨念群自选集》、《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合编)、《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何处是“江南”:清朝正统观的确立与士林精神世界的变异》、《“感觉主义”的谱系:新史学十年的反思之旅》等,主持《新史学》丛刊及“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主要学术兴趣是中国政治史、社会史研究,并长期致力于从跨学科、跨领域的角度探究中国史研究的新途径。
目录 · · · · · ·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源起及其反思
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二 社会史的表述方式与世界体系的关联性
三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 · · · · · (更多)
自序
第一章 现代中国史研究“正统观念”的源起及其反思
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二 社会史的表述方式与世界体系的关联性
三 美国中国学思潮中的“世界观念”与国内史学的关系
四 中国史学的传统渊源:“正统观”与现代意识的悖论关系
五 起源神话的迷思:现代意识的陷阱
六 “复原论”的魔影:实证主义的误区
七 克服“正统观”束缚的可能性:一种推测
第二章 从80年代到90年代:中国思想史问题意识的演变
一 启蒙话语与“心理主义”解释传统的复归
二 传统如何被创造性地转化?
三 超越“激进”与“保守”的二元对立框架
四 中国思想史研究与“现代性”问题
五 由西徂东:“理论旅行”的现代性意义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视野下的中国史研究
一“国家—社会”的对峙框架与地方史研究的兴起
二“公共领域”概念与中国经验
三“韦伯式圈套”与中国城市史研究
四 冲突与控制:汉口的近代化模式
五 对“汉口模式”的批评与反批评
六 “市民社会”概念在中国史研究中的适用限度
七 “市民社会”研究在中国的前景
第四章 从“士绅支配”到“地方自治”“基层社会研究的范式转变
一 士绅理论:从“身份论”到“支配模式”
二 村落共同体的功能演变与地方组织诠释的多义性
三 从结构功能分析到社区史研究
……
第五章 “中层理论”的建构与中国史问题意识的累积和突破
第六章 身处后现代思潮中的我们:历史如何重新书写?
主要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按照一些当代历史学家的看法,人们天真地以为,这些命题的解释都是先验地( a priori))认定所发现的历史对象定会切合历史事实本身的精髓本质。[1由此可以抓住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其实这是根本无法验证的。波普在批评此取向时说过,历史只能积累起某些假设,并把它们连贯起来,而不可能积累起普遍性的规律。因为所谓历史资料仅仅是记载那些被认为足够有兴趣的事实,以至于这种资料般说来只包括符合一种预先设想的理论的事实。[71对波普的话我们不妨稍加注释,其意是说,各种连贯起来的假设是没有本原性的规律可循的,它的意义仅定位于特定理论的需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六 “复原论”的魔影:实证主义的误区 -
在梁启超看来,普通民众之国民身份意识的确立是史学发生作用的第步,也是新史学与传统史学认知出发点根本区别之所在,只有身份的清晰才能确保世界资格的产生。与之相应的是,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所标举出的新史学大纲,其切入点恰恰在于寻找中华民族在世界历史中的确切位置。这种位置感的确定需通过勘定文明起源,辨别民族身份,关照阶级制度与经济条件的构成形式,以及和世界文化的沟通状况等一系列由内到外的探究才能达致。[2]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当年梁启超是以政鼓动家的身份兼扮“新史学”的掌门角色,他所设计的种种“內部研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国民史学观”的兴起与现代国家的创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中层理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层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层理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层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读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杨念群的代表作之一,初版于2000年,我所读的版本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本书同时也列入了作者主编的“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全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在“正统观念”的名义下,分别追溯其时中国史研究两大基本取向即本质主义宏大叙事... (展开)
杨念群:《中层理论》随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中层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默顿提出的。有感于社会学家对无所不包的理论体系的醉心迷恋以及过度依赖经验研究导致资料运用的最平衡这两个极端,默顿的中层理论是既非日常研究中广泛涉及的微观但必要的工作假设,也不是尽一切系统化努力而发展起来的用以解释所能观察到的社会行... (展开)> 更多书评 4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中国学者面临后现代的挑战时,很少能从学理上反思其优劣,而是急于标示出其反现代化的立场,然后给予抨击。……仿佛采取了后现代的视角,就理所当然的贴上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标签,这个人自然就无可救药地成为一个“反现代化论者”,就会自绝于奔向小康大道的中国人民。 这段笑死了,“杨后主”这得是多大的怨气啊😂😂😂
2018-03-22 00:08
-
中国学者面临后现代的挑战时,很少能从学理上反思其优劣,而是急于标示出其反现代化的立场,然后给予抨击。……仿佛采取了后现代的视角,就理所当然的贴上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标签,这个人自然就无可救药地成为一个“反现代化论者”,就会自绝于奔向小康大道的中国人民。 这段笑死了,“杨后主”这得是多大的怨气啊😂😂😂
2018-03-22 00:08
-
中国学者面临后现代的挑战时,很少能从学理上反思其优劣,而是急于标示出其反现代化的立场,然后给予抨击。……仿佛采取了后现代的视角,就理所当然的贴上了“后现代主义者”的标签,这个人自然就无可救药地成为一个“反现代化论者”,就会自绝于奔向小康大道的中国人民。 这段笑死了,“杨后主”这得是多大的怨气啊😂😂😂
2018-03-22 00:08
论坛 · · · · · ·
楊念群《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 | 来自独步 | 2016-05-22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购买二手书 · · · · · ·
-
暂时无货, 22天前曾上架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5)8.4分 15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学研究书单-2 (shaochen)
- 人文社科方法论 (🦉的瓦涅密)
- 國族想像,公私分野【1】 (南池子)
- 社会·经济·新文化史 (Chimpden)
- ◆岊湬的书柜(2) (岊湬)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层理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大哉问 2011-08-06
虽然杨念群有解决问题的雄心,但是我还是把这本书看成一本提出问题的好书看。毕竟解决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个人认为这是本不亚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的学术综述书,有利于鸟瞰各家著述得失,值得推荐。 缺憾:杨念群批评“乾嘉余孽”的虚骄之气,其实他等于也犯了文人相轻的毛病。只有运用社科理论,才能够反思预设、有问题意识?这也难说
0 有用 zokie 2014-10-11
本书的意义在于摆脱宏大叙事/改变只拉车不看路式的工匠式两种治史方式。个人最大收获:超越激进与保守的二元对立。近代以来研究往往在现代化叙事下进行阐述,而知识分子的活动又总与国家目标相符合。汪晖:要学会区别现代性的反思(内在冲突结构来反省),而不应将现代性作为整体目标加以肯定。
0 有用 牧野清风 2009-09-06
清晰的思路,深刻的分析,振聋发聩的指问,启发思路的解读,不偏不倚的评论,总之,一本好书。
5 有用 了无痕 2015-05-26
可以看到杨念群对于国内史料原教旨主义及宏大叙事的不满,但他将前者视为乾嘉后学则太无厘头了,史学看重史料是堪称学科性格的事。批评工匠式史学尤能引起共鸣。杨的所谓中层理论正如葛兆光的“一般思想史”一样暧昧、模糊且不具操作性,尤其他将市民社会、文化权力网络等分析模式纳入中层理论,视其为尝试之一,难免牵强。 但是此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史学批评,对余英时的批判切中肯綮,余比附西方的毛病正是其问题之一;对基层社会... 可以看到杨念群对于国内史料原教旨主义及宏大叙事的不满,但他将前者视为乾嘉后学则太无厘头了,史学看重史料是堪称学科性格的事。批评工匠式史学尤能引起共鸣。杨的所谓中层理论正如葛兆光的“一般思想史”一样暧昧、模糊且不具操作性,尤其他将市民社会、文化权力网络等分析模式纳入中层理论,视其为尝试之一,难免牵强。 但是此书最大的贡献在于史学批评,对余英时的批判切中肯綮,余比附西方的毛病正是其问题之一;对基层社会研究中的士绅研究归类总结尤其精当;对现代化叙事与革命叙事的关系的分析一扫我原来的简单线性认识。后现代一章可以看见很深的福柯影响,但是杨对西方理论的认识也并不完整,存在瑕疵。程美宝对杨念群的批评竟被他接受,也颇值得玩味。打算入手一本。 (展开)
0 有用 无尘 2013-09-19
要搞一套中层理论。国内玩理论的也就你玩得6了
0 有用 普通观众 2020-12-10
牛!
0 有用 浔 2020-11-27
宏大叙事和碎片化有无取中的必要?亦或是结合起来论证更好
0 有用 迁怒。 2020-10-12
我一直不太理解“历史是反理论的”是什么意思,既然研究过去和现在的学科是反抽象反概括反归纳的,那社会科学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0 有用 豪崽 2020-08-04
读于本科时代。
0 有用 伯凌 2020-06-25
翻阅了一、三、四、五章。不得不佩服杨老师的视角,他在书中论述的几个研究方向,直到二十年后的今日依然是史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与内容。可惜我自己理论能力太差了,读的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