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下载豆瓣客户端
豆瓣 6.0 全新发布 ×

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iPhone · Android
  • 豆瓣
  • 读书
  • 电影
  • 音乐
  • 播客
  • 同城
  • 小组
  • 阅读
  • FM
  • 时间
  • 豆品
豆瓣读书
搜索:
  • 购书单
  • 电子图书
  • 2024年度榜单
  • 2024年度报告

从新加坡窥探战后东南亚华人的变化

微义书房 2012-06-13 10:11:32

厦门大学研究华人华侨问题的资深教授刘宏所编写的《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这本书笔者花了将近一个月才勉强读完,说实话读起来相当吃力,一方面是由于对于东南亚的华人不太了解,还有就是刘宏教授这本书总体来说比较抽象,里面既有各种数据图表分析,又有理论上的综合与升华。下面来大体上介绍下这本书:
该书的写作目的刘老师在本书的前言中已经给出了答案: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45年作为分析的起点,探讨华人社会的内部结构、变迁进程。以及它的政治、商业和文化策略以及在民族国家形成、区域网络构建和全球化浪潮中的作用。这本书的框架也是按照这个目标进行“排版”。以1945年至今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为中心,探讨其内部分野、政治参与、经济结构、文化认同,以及社会和商业网络。其次,作者从三个视角:本土化进程、区域网络、全球视野分别对新加坡的华人社会的嬗变进行了实证分析,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客观的新加坡华人社会乃至整个东南亚华人社会变迁的图片。
作者在新加坡华人的本土化进程使用笔墨较多。我想这是因为本土化所占的分量比较大,或者说正是有了本土化才有了当代新加坡的腾飞,从而创造了”亚洲四小龙”的经济奇迹。本土化的时段大概是从1945至1965的这二十年,虽然时间短但却是新加坡华人社会从二战前以中国(具体说是中华母国)为祖籍国和精神的寄托之地,转而向建设新加坡本土认同的年代。其结果是在新加坡本土的社会文化状态下发展出一整套既具有自身特征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这种体系虽然仍然带有中华文化的痕迹,但已日渐淡化。虽然战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华人社会总体认同的本土化转向,是许多学者业已反复论证过的话题。然而,本书作者刘教授却不是人云亦云地泛泛谈论这一历史嬗变,而是从战后二十年纷繁复杂的社会事件中,尤其是大陆的政治的急剧变化导致了新加坡华人不得不放弃祖籍,寻求在新加坡落地生根。在以新加坡1955年的大选为聚焦点,对中华总商会的角色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了总商会作为曾经政治的绝对影响者转而蜕变成各方政治势力所争取的对象的结论。 并以中华总商会的变化来表现新加坡的全体华人的变化,分析的很到位。
这部书所展示的正是刘宏教授在新加坡经过细致的观察后,在切实的认识中细细品味,在反复的思考中来层层解读新加坡华人的战后几十年间的嬗变。总之,这是刘宏在多角度视野下建构新加坡华人社会生活立体图的一份独具特色的总结。还有一点可贵的是刘教授部没有单单从新加坡的角度来关注华人社会,而是从区域角度(亚洲)乃至用全球视野来观察华人社会战后几十年的嬗变。恢弘的理论视野,坚实的史料基础,缜密的逻辑架构,严谨的学术规范,多视角、多层面的比较与剖析,构成了本书的总体特色。
当然本书并非完美无瑕。它的不足之处就在于从1965年新加坡建国到90年代之间的时段,这可以说是新加坡建国后走向迅速腾飞的重要年代,因而也是当代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中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然而刘教授对这方面基本上没有论及,这不得不让人感到遗憾。


赞
转发
回应 只看楼主

> 我来回应

> 去战后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嬗变的论坛

© 2005-2025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豆网科技有限公司 关于豆瓣 · 在豆瓣工作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帮助中心 · 图书馆合作 · 移动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