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刚到手第一卷,很遗憾发现翻译质量堪忧。比如100a20,译文为:通过它,我们就能从普遍接受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来推理…,意思应该是说:我们从对提出问题的普遍接受的观点进行推理… 我不懂希腊文,但比对了两种英文版本 ——以下接着补充,第一卷中余纪元翻译的部分质量尤其低劣,156b18 余纪元译文:因为对于那些人进行貌似公正的攻击时,回答者们是不会有怀疑的。其意思其实是:对方会对貌似公正的人失去警惕
这本书的意义之大,在逻辑史上是最著名的!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之祖! 当时读到的心情是非常的差异的,还是借助于《哲学概论》唐君毅的:种差加属 形式逻辑学用“种差加属”的方法给认识对象下定义。 “种差加属”定义法:当我们对一个概念——比如“人”下定义时,首先要找到与这一概念最近的“种概念”——动物,然后我们就可以说“人是一种动物”了。但仅仅这样说是不完整的。我们还必须找出“人”这一“属概念”,和“动物”这一“种概念”的其它“属概念”(鸡鸭牛羊……)之间的“差异”(属差)来,“人”和“鸡鸭牛羊”之间的“属差”是什么呢?是“制造生产工具”,从而我们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完整定义。 定义的规则:(1)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外延要相称。比如:你不能说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我上京时带的唯一一本书,那时我正沉迷于他的伦理学。不过全集第一卷确实读得我头都大了,断断续续,持续读了两年多的光景。且俟诸他日有机会再过一遍。
很多非常关键的概念
注解太少 俺看不懂
一版一印的精装本,读起来感觉才对得起亚里士多德。
收录工具论
只读了前两篇。
伤脑细胞,我不会看了
亚里士多德的神作——工具论神在奠定了古典逻辑的基础,把希腊人从无聊的口舌之争中解脱了出来。
知道了某一事物的“是什么”,就等于知道了它的“为什么”。就像美好愿望是指对于善行的希冀一样。幸运一词也一样,它应该指某人的命运美好,正如克色诺克拉底所说:“幸运就是某人有个美好的灵魂。”因为灵魂才是每个人的命运。富余的东西比必需的东西更好;因为好的生命比生命更好,好的生命就是富余,生命自身却只是必需。有时候,更好的东西却不是更值得选择的;因为不能从如果它更好必然地推出它更值得选择。例如,通晓哲学比挣钱更好,但对于一个缺少生命必需品的人来说,它就不是更值得选择的。当一个人拥有了必需品,而又力图获得某些其他美好的东西时,富余就存在了。大致说来,必需的东西值得选择,而富余的东西则更好。
原始版的自然语言和数理逻辑 在时代背景下很不容易了 逻辑不够清晰 有点混乱
选读
译者没能分清种和属,推荐先去看波菲利的导读吧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读完第一卷实在有点伤脑筋,余下九卷慢慢看
逻辑学和语言学。《前分析篇》中提出了古典三段论逻辑,不过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读起来有些费解,有不少逻辑学论述是冗余不必要的。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作品中隐约可见他的形而上学思想背景。海德格尔曾在GA61中提出了一个他没直接回答的问题:如果康德的学说是批判的形而上学,那么前康德的,诸如像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难道就意味着是粗陋的、幼稚的形而上学?尽管海德格尔此问可能是针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康德主义,但这个问题仍是值得重视的,我也一直感到困惑。我想,康德为形而上学插入了一个新的古人未曾想到的维度并不妨碍亚里士多德也洞察到了某些本质性的东西。一个是他一词一义的理想。他也提到了种+属差的定义往往显得无足轻重,如果按亚里士多德要求定义必定是道出了本质性的东西的话,那么种+属差怎么能被保证不沦为偶然经验的描述?而亚里士多德看来把偶性的东西都去掉的话,对世间万物的范畴规定都自“存在”和“元一”起,呈一个等级分明的层层嵌套的系统。而比喻
翻译不好。。。。
工具论,逻辑学的经典著作,亚氏形式逻辑。
给亚氏五星 给出版汉译亚氏全集做出的贡献五星 给翻译零星 译者不仅种属关系没弄清楚,甚至希腊语里面种和属两个词也弄混了,关键是这样还能参加翻译全集,更难以置信的是还成功出版了,这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令人唏嘘不已! 之前对此全集的翻译之烂早有耳闻,但考虑到国内其他译本要么从英译本转译而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刘叶涛译本),要么仅译部分篇目(商务印书馆的方书春《范畴篇解释篇》),从希腊原文译过来的《工具论》仅此一版,所以不得不入手这版,考虑到苗老主编应该不至于不堪入目,结果还是没想到。。。 建议对比多个译本看!
> 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一卷)
5 有用 windstar 2023-02-15 20:32:49 北京
刚到手第一卷,很遗憾发现翻译质量堪忧。比如100a20,译文为:通过它,我们就能从普遍接受所提出的任何问题来推理…,意思应该是说:我们从对提出问题的普遍接受的观点进行推理… 我不懂希腊文,但比对了两种英文版本 ——以下接着补充,第一卷中余纪元翻译的部分质量尤其低劣,156b18 余纪元译文:因为对于那些人进行貌似公正的攻击时,回答者们是不会有怀疑的。其意思其实是:对方会对貌似公正的人失去警惕
3 有用 阅微草堂 2012-03-05 13:04:25
这本书的意义之大,在逻辑史上是最著名的! 亚里士多德是逻辑之祖! 当时读到的心情是非常的差异的,还是借助于《哲学概论》唐君毅的:种差加属 形式逻辑学用“种差加属”的方法给认识对象下定义。 “种差加属”定义法:当我们对一个概念——比如“人”下定义时,首先要找到与这一概念最近的“种概念”——动物,然后我们就可以说“人是一种动物”了。但仅仅这样说是不完整的。我们还必须找出“人”这一“属概念”,和“动物”这一“种概念”的其它“属概念”(鸡鸭牛羊……)之间的“差异”(属差)来,“人”和“鸡鸭牛羊”之间的“属差”是什么呢?是“制造生产工具”,从而我们得出“人是能制造生产工具的动物”这一完整定义。 定义的规则:(1)种概念和属概念的外延要相称。比如:你不能说
3 有用 泓楷 2014-05-21 13:56:28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我上京时带的唯一一本书,那时我正沉迷于他的伦理学。不过全集第一卷确实读得我头都大了,断断续续,持续读了两年多的光景。且俟诸他日有机会再过一遍。
2 有用 汪杨 2014-05-14 17:41:31
很多非常关键的概念
2 有用 [已注销] 2013-10-22 02:05:57
注解太少 俺看不懂
1 有用 Dr.Faustus 2013-08-12 09:07:16
一版一印的精装本,读起来感觉才对得起亚里士多德。
0 有用 伸伸胳膊腿 2007-02-08 09:08:06
收录工具论
0 有用 琬琰斋 2015-05-18 10:09:38
只读了前两篇。
0 有用 伊藤不二 2010-03-09 20:39:38
伤脑细胞,我不会看了
0 有用 张大毛喝美年达 2015-06-23 11:58:08
亚里士多德的神作——工具论神在奠定了古典逻辑的基础,把希腊人从无聊的口舌之争中解脱了出来。
1 有用 smile 2017-05-11 19:05:01
知道了某一事物的“是什么”,就等于知道了它的“为什么”。就像美好愿望是指对于善行的希冀一样。幸运一词也一样,它应该指某人的命运美好,正如克色诺克拉底所说:“幸运就是某人有个美好的灵魂。”因为灵魂才是每个人的命运。富余的东西比必需的东西更好;因为好的生命比生命更好,好的生命就是富余,生命自身却只是必需。有时候,更好的东西却不是更值得选择的;因为不能从如果它更好必然地推出它更值得选择。例如,通晓哲学比挣钱更好,但对于一个缺少生命必需品的人来说,它就不是更值得选择的。当一个人拥有了必需品,而又力图获得某些其他美好的东西时,富余就存在了。大致说来,必需的东西值得选择,而富余的东西则更好。
0 有用 D 2022-02-02 00:25:35
原始版的自然语言和数理逻辑 在时代背景下很不容易了 逻辑不够清晰 有点混乱
0 有用 陈谡 2022-10-09 13:27:42 辽宁
选读
2 有用 豆友228938093 2022-06-09 10:08:57
译者没能分清种和属,推荐先去看波菲利的导读吧
0 有用 jason1995 2016-09-21 16:08:14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读完第一卷实在有点伤脑筋,余下九卷慢慢看
0 有用 Thomas-Maria 2019-08-04 23:16:33
逻辑学和语言学。《前分析篇》中提出了古典三段论逻辑,不过从现代人的角度看读起来有些费解,有不少逻辑学论述是冗余不必要的。
0 有用 LoveYumi 2025-01-29 19:20:59 上海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作品中隐约可见他的形而上学思想背景。海德格尔曾在GA61中提出了一个他没直接回答的问题:如果康德的学说是批判的形而上学,那么前康德的,诸如像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难道就意味着是粗陋的、幼稚的形而上学?尽管海德格尔此问可能是针对当时占据统治地位的新康德主义,但这个问题仍是值得重视的,我也一直感到困惑。我想,康德为形而上学插入了一个新的古人未曾想到的维度并不妨碍亚里士多德也洞察到了某些本质性的东西。一个是他一词一义的理想。他也提到了种+属差的定义往往显得无足轻重,如果按亚里士多德要求定义必定是道出了本质性的东西的话,那么种+属差怎么能被保证不沦为偶然经验的描述?而亚里士多德看来把偶性的东西都去掉的话,对世间万物的范畴规定都自“存在”和“元一”起,呈一个等级分明的层层嵌套的系统。而比喻
0 有用 浮士德 2017-07-10 18:38:55
翻译不好。。。。
0 有用 Garbin 2016-03-12 14:33:54
工具论,逻辑学的经典著作,亚氏形式逻辑。
2 有用 虚空中的雨 2024-08-05 18:52:24 湖北
给亚氏五星 给出版汉译亚氏全集做出的贡献五星 给翻译零星 译者不仅种属关系没弄清楚,甚至希腊语里面种和属两个词也弄混了,关键是这样还能参加翻译全集,更难以置信的是还成功出版了,这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发现???令人唏嘘不已! 之前对此全集的翻译之烂早有耳闻,但考虑到国内其他译本要么从英译本转译而来(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刘叶涛译本),要么仅译部分篇目(商务印书馆的方书春《范畴篇解释篇》),从希腊原文译过来的《工具论》仅此一版,所以不得不入手这版,考虑到苗老主编应该不至于不堪入目,结果还是没想到。。。 建议对比多个译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