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斯·米达(Zakes Mda)是一位南非作家、画家、作曲家和电影制片人。他经常往返于南非和美国。他是俄亥俄州立大学创意写作课程的教授;是东开普敦的养蜂人;为约翰内斯堡的马克特剧院写剧本;也是南非的多媒体导演。
当艾滋病席卷约翰内斯堡的亚城之时,扎克斯·米达(Zakes Mda)仅仅13岁,那时他用自己的母语科萨语发表了自己一则短故事。不久之后,他就随全家一起放逐到了莱索托,从此他开始用英语写作。他在很多年间完成了大约30部剧本,从那之后他就开始创作广受大众欢迎的小说,这些小说都是关于种族隔离崩塌之后的种族、性别政治。在他祖国实现共和的前十年,米达在那里囊获了几乎所有文学界的重大奖项,包括M-Net奖和CNA奖。
扎克斯·米达(Zakes Mda)访谈:http://www.rebeccalweber.com/zakes.html
扎克斯·米达(Zakes Mda)的其他作品:
英文书名:Black Diamond
出 版 社:Penguin South Africa
页 数:248页
出版时间:2009年11月
内容简介:
《黑钻》(Black Diamond)是一部洋溢着生气的小说,里面带着扎克斯·米达(Zakes Mda)特有的活力、幽默和讽刺感。小说的背景定在当代的约翰内斯堡(Johannesburg),里面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都在这座城市中做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如今的城市有着黑人经济振兴法案的调控;旧有的原型模式已被打破;犯罪的人将在正义系统中遭到制裁;每一个人都受到了保护。
米特·唐(Meet Don)是一名安全顾问和他野心勃勃的未婚妻图咪(Tumi),一名超模;人前从不屈服的长官克里斯汀·尤易斯(Kirsten Uys)在人后却显示出了完全不同的一面——与自己的猫独处;犯罪团伙维萨吉兄弟和他们的支持者维萨吉夫人以及马格达(Magda)阿姨,她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试图将斯特沃·维萨吉(Stevo Visagie)从监狱里就出来。这部十分有意思的读物会是你忍不住大笑,不禁屏住呼吸看看最后谁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媒体评价:
“《黑钻》(Black Diamond)对于当代南非进行了大胆地揭示。本书正常而疯癫,使人产生共鸣又使人大笑……这部小说再次夯实了生气勃勃的扎克斯·米达(Zakes Mda)的声誉……其丰富的幽默和深刻的故事线索——加之民主的现在和种族隔离的过去——使得《黑钻》(Black Diamond)完全适合被搬上荧幕。”
----《周末旅行者》(The Weekender)
“这是一部深刻而欢乐的小说。它带着读者穿过约翰内斯堡的心脏和南非的灵魂。”
----《词语》(Wordsetc)
英文书名:Cion
出 版 社:Picador
页 数:244页
出版时间:2007年9月
2008年英联邦作家奖(Commonwealth Writers’Prize )提名作品
扎克斯·米达(Zakes Mda)备受宠爱的小说《将死之路》(Ways of Dying)的主人公,托洛奇(Toloki)一家人在美国中部地区定居了下来,此后便揭开了一段他的祖先,黑人奴隶逃跑的故事。
托洛奇(Toloki),是一个职业哀悼人,来到美国定居。他受一个当地大学学院的邀请到了俄亥俄州的阿森斯市(Athens),在那里托洛奇(Toloki)和一个脾气暴躁的年轻人交上了朋友,他们当初是在万圣节游行上认识的。并且很快,托洛奇爱上了这个男人的妹妹。托洛奇(Toloki)加入了当地的一个缝被子组织,而他在缝缝补补的过程中就进入了通往过去的大门,那是一个关于两个逃跑的奴隶在俄亥俄州寻求自由的故事。
这两个奴隶向北逃到维吉尼亚州,而他们身上除了妈妈缝的一幅地图外,一无所有。这两个男孩儿渴望找到一片可以让黑人的自由的迦南美地。他们的故事与托洛奇(Toloki)交替发生。这两方叙述者为21世纪的美国做出了新的诠释,不仅如此,本书还揭秘了地下秘密组织的传奇故事。
媒体评价:
“通过米达果敢的努力,他把南非和他教书的地方,美国,连接在了一起——就像《悼念深爱的国家》(Cry the Beloved Country)遇上《宠儿》(Beloved)”
----《费城询问报》(The Philadelphia Inquirer)
“米达是无以伦比的...他的作品完全可以跟20世纪的杰作,像福克纳(Faulkner)的《押沙龙,押沙龙!》(Absalom, Absalom!)和托尼·莫里森(Toni Morrison)的《宠儿》(Beloved)《所罗门之歌》(Song of Solomon)相媲美……这是一本伟大的非裔作家的伟大的美国小说。太赞了。”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价》(Starred Kirkus Review)
“这个本书是《将死之路》(Ways of Dying)的续篇,依旧生气勃勃。这个广受赞誉的南非小说家和剧作家米达再一次把故事锁定在了职业哀悼人托洛奇的身上——但是这一次,他不仅要在令人悲伤和超乎现实的美国走出自己的路……在他的经历中还穿插着过去的奴隶故事。这本书在个人以及宏大的历史层面上向我们呈现了丰富的最初的美国,也有着令作家远近闻名的固有的抒情、活力、黑暗和悲惨睿智。”
----《出版人周刊》(Publisher's Weekly)
英文书名:The Whale Caller
出 版 社:Picador
页 数:240页
出版时间:2006年10月
2007年都柏林文学奖(IMPAC Dublin Award)获奖作品
2006年英联邦作家奖(Commonwealth Writers’Prize )非洲地区提名作品
本书是扎克斯·米达(Zakes Mda)的第五部小说,讲述了海滨村庄赫曼努斯(Hermanus)平时挤满了来观看鲸鱼的游客。但每当游客们散去的时候,唤鲸人总是徜徉在海岸线上,用海草做的号角把鲸鱼给唤来。他给它起名叫沙丽莎(Sharisha)。可是最后沙丽莎(Sharisha)却一连几个星期都没有出现,这下可把唤鲸人急坏了,就像一个充满嫉妒的情人。但他没有注意到一个穿着真丝连衣裙和红色高跟鞋,名叫萨鲁尼(Saluni)的女人已经深深迷恋上了他。
最后,这两个不搭调的人相爱了。然而这对情人都不是浪漫的人,他们的关系就像《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中描述的那样:“最令人担心的不是爱情的脆弱,而是当一个人固守一片痴心时,生命本身的脆弱。”
媒体评价:
“米达梦幻般的第五部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男人、一个女人和一条鲸鱼的奇怪三角关系……它是小说、宗教寓言、动物语言和道德论的结合体,妙不可言。”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价》(Starred Kirkus Review)
“这是一则深刻的寓言故事。他的开头与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JM Coetzee)的《迈克尔·K的生平故事》(Life and Times of Michael K)形成乐观的对比。米达笔下的主人公没有受到多少教育也没有工作,但是却为我们展现了生命惊人的,甚至难以置信的美丽。”
----杰森·奥弗尔多夫(Jason Overdorf),《新闻周刊》(Newsweek)
“这是一个关于爱和妒忌的童话,睿智而又有吸引力。《唤鲸人》(THE WHALE CALLER)同样暗示了人们在转型中的社会里的不安定的幸福感。”
----玛雅·雅基(Maya Jaggi),《卫报》(The Guardian)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