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楼拜的鹦鹉》的原文摘录

  • 1836年 在特鲁维尔结识了一位徳国音乐出版商的妻子埃莉萨・施莱辛格,对她一见“倾”心。这份感情的影响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时代的结。她对他极为和蔼和关爱;他们在接下来的四十年里一直保持联系。回想往事,他很欣慰她并未接受这份爱恋:“幸福就像天花。得太早,会毁掉你的身体。” (查看原文)
    菅田真理子🥨🍫 5赞 2021-11-21 20:11:05
    —— 引自章节:年表
  • 1846年,居斯塔夫曾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写出有出版价值的东西,他宣称:“假如有天我真的现身,那一定是全副武装。” (查看原文)
    菅田真理子🥨🍫 5赞 2021-11-21 20:11:05
    —— 引自章节:年表
  • 泪水对于心灵,就像水对于鱼一样不可或缺。 (查看原文)
    菅田真理子🥨🍫 5赞 2021-11-21 20:11:05
    —— 引自章节:年表
  • 我的心完好无恙,但我的感情一头锋利,一头迟钝,就像一把了太多次的旧刀,有了豁口,很容易断刃。 (查看原文)
    菅田真理子🥨🍫 5赞 2021-11-21 20:11:05
    —— 引自章节:年表
  • 一先令的传记会给你全部的事实,而十英镑的传记还会告诉你全部的传闻假说。但想一下那些漏掉的东西,它们随着传主临终时咽下最后一口气而消失。 (查看原文)
    菅田真理子🥨🍫 5赞 2021-11-21 20:11:05
    —— 引自章节:谁捡到,就归谁
  • 我并不太喜欢巧合。它们有些诡异: 那一瞬间,你觉得自己一定是生活在上帝操纵的有序宇宙中,他本人在背后监督,还扔给你一些含混的线索,帮你感受万物宿命的存在。我更宁愿认为世界是混沌而任性的,它的疯狂既永恒又短暂——去感觉人类无比确定的无知、残忍和愚昧。 (查看原文)
    Bu 4赞 2020-04-08 01:21:32
    —— 引自章节:5. 真巧!
  • 让巧合合法化的一种方式,当然,就是管它们叫反讽。聪明人就是这么干的。反讽毕竟是现代模式,是寻求共鸣和机智的酒友。谁会反对它呢?但有时我心想,最富于机智和共鸣的反讽,难道不就是外观漂亮、内有底蕴的巧合吗? (查看原文)
    Bu 4赞 2020-04-08 01:21:32
    —— 引自章节:5. 真巧!
  • 以《包法利夫人》为例。埃内斯特·皮纳德以淫秽为名起诉此书,这位鼓噪者还曾因带头状告《恶之花》而享有恶名。在《包法利夫人》官司了结几年后,皮纳德被发现匿名写了一本称颂男性阳具的诗集。这让小说家觉得特别可笑。 再以此书自身来举例。书中两件最让人难以忘怀的事情,一是爱玛在窗帘紧闭的马车里的偷情之旅(这一段话让卫道士们最为诟病),二是小说的最后一行字——“他刚刚获得了荣誉军团勋章”——这证实了资产阶级对于药剂师赫麦的推崇。福楼拜之所以想到拉上帘子的马车,似乎源自他自己在巴黎的古怪举止,那时的他特别想躲着不见露易丝·科莱。为了不让人认出来,他坐马车无论去哪都喜欢拉上帘子。于是,他用来保持自我纯洁的手段,后来被用于帮助他的女主人公纵情欲海。 而赫麦获得的荣誉军团勋章,正好情况相反: 生活抄袭并戏仿了艺术。在福楼拜写完《包法利夫人》之后不到十年,这个布尔乔亚的死对头和痛恨政府的反动派,竟然同意接受荣誉骑士勋章。所以,他人生篇章的最后一行如鹦鹉般模仿了自己杰作的结尾: 在他的葬礼上,一队士兵到场在棺木上方鸣枪致敬,为这个国家最不可思议、最讽刺刻薄的骑士举行了传统的告别仪式。 (查看原文)
    Bu 4赞 2020-04-08 01:21:32
    —— 引自章节:5. 真巧!
  • 曾参与《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工作,当过文学杂志编辑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其中有福楼拜的年表、福楼拜的私生活、与福楼拜相关的动物寓言、对巧合与反讽的议论、对批评家批评的批评、对历史的思索、对科学进步与道德进步的思考、福楼拜的幻想人生和未完成的作品、福楼拜情人的叙述、一份与福楼拜相关的试卷、叙述者的公认概念词典等等。 这部作品的叙事不只围绕一个线索,而是多个线索:它包含了叙述者自己——即英国退休医生杰弗里·布拉斯韦特——的故事、叙述对象福楼拜的故事、叙述对象福楼拜小说《包法利夫人》中所叙述的故事以及他的短篇小说《一颗质朴的心》中的人物故事。 在叙述过程中,这个“我”是一个犹豫不决的叙述者,特别在谈到他的妻子埃伦时,他那种欲言又止、吞吞吐吐、顾左右而言他的口气,使得这本小说中这位第一人称叙述者显得与众不同。而这种口吻却又使得故事有了悬念,使得其他的线索有了呈现的机会:也许正是他的吞吞吐吐,他的那种心怀难言之隐的感觉,才使得他不得不转向包法利夫人的故事,试图从中寻找他自己生活的答案,以解答自己与妻子之间的感情问题。 即一种文本的狂欢现象 同一段人生,不同的视角可能会呈现出不同的人生?人生不变,但如果叙事视角或语调变化了,往往会让人有一种阅读不同人生的感觉。可见,年表或传记式的文字的可靠性是值得探索的。 多种文本拼凑与杂揉而不是一种文本贯穿到底,多种叙事视角或叙事的多层次而不是稳定的一个视角的叙事或一个语气的叙述,这些都体现出了整个叙事或文本背后的对权威与主体中心地位的消解意义。事实上,书中的精神实质就是这种后现代的非主体中心观和消解权威的观点。 事实上,此书中的虚与实之间的界限正如不少当代作品那样,已经相当模糊,或者真实与虚构之间本身就不是容易区分的。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六个北非人在福楼拜雕像下玩金属地掷球。掷球时发出的噼啪声,清脆响亮,盖过了拥堵的交通所发出的隆隆声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他的头颅自卫般地高高昂起:只有鸽子们才能充分欣赏作家的光头。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如果说一位爱好雕像的市长可以建立它,那么,另一位中规中矩的书呆子,读了一点萨特写福楼拜的文章,也许就可以狂热地将它拆除。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为什么作品会使得我们去对作家刨根问底?为什么我们不能让作家清静一点?为什么作品本身还不够?福楼拜希望作品是自足的:几乎没有作家会更加相信书写文本的客观性,更加相信作家个性的无足轻重;然而,我们还是要忤逆他,去刨根问底。 欢乐的预期,难道这不是最靠得住的欢乐形式?谁愿意一下子就到达获得欢乐的凄凉楼阁中呢?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在阿罗芒什以东是英国军队与加拿大军队登陆的海滩——黄金、朱诺、宝剑。不是凭想象选择的词语;远不如奥马哈和犹他难忘。当然,除非是人们的行动使得这些词语叫人难忘,而不是倒过来。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一段段的记忆从看不见的隐蔽处浮现出来,却没有出现情感的波澜;甚至没有任何情感的记忆。......两起事件似乎同样奇怪:一件过于久远,缺乏真实感;另一件太熟悉,使人难以置信。我们该如何抓住过去?我们能够抓住吗?当我还是个医学院学生的时候,在参加期末舞会时,不知哪个爱开玩笑的人把一头身上满油脂的小猪放进了舞会大厅。小猪一边尖叫一边在大家的腿脚间躲来躲去,以免被大家抓住。大家扑过去,想抓住它,结果跌倒在地上,在整个过程中人们表现得滑稽可笑。过去似乎就常常像那头小猪。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作家各式各样的肖像,证实了他从早期的英俊少年变成了大腹便便的光头的悲惨变化。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当时的医学一定是个令人兴奋、不顾一切、充满暴力的行业;而现在,药丸和官僚作风便是它的全部内容。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作家是屠夫,作家是敏感的野兽。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 虽然他倨傲地禁止子孙后代对他本人产生兴趣。人们重塑了他的雕像;拆除了他的故居;他的书籍自然有它们自身的生命——对他作品的反应不等于对他的反应。但是在这儿,在这只并不特别的绿色鹦鹉身上,它用一种既普通又神秘的方式保留着某种东西,使我觉得,自己几乎早已认识这位作家。我既感动又高兴。 请想象一下创作这样一个故事的技术难度:故事里,一只制作得很糟糕的标本鸟,名字滑稽可笑,最终却成了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中的一位;而且写作的意图既不是讽喻,不是情感宣泄,也不是亵渎神灵。进一步想象一下,还是从一个无知的老太太的视角来讲述这个故事,又不能使故事听上去有贬义或忸怩作态。然而,《一颗质朴的心》的目的却完全在别处:这只鹦鹉是福楼拜式的诡异风格的一个完美而有控制的典范。 (查看原文)
    王看山 1赞 2016-01-29 20:47:23
    —— 引自章节:总结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14 15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