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构成了与历史的诗学对话。是李杨继《抗争宿命之路》后的第二本专著。
全书分别解读了《林海雪原》、《红旗谱》、《青春之歌》、《创业史》、《红岩》等共八部50年代到70年代的红色革命经典作品,分析透彻精辟,有些给人以茅塞顿开之感,有些解释则引人深思,这本书不禁是当代文学专业的重要收获,对想了解这一段历史、文学与文学史的人也会很有启发。
目录 · · · · · ·
第一章 《林海雪原》
——“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一、“英雄”
二、“儿女”
三、“鬼神”
四、“旧瓶”与“新酒”
第二章 《红旗谱》
——“成长小说”之一:“时间”、“空间”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一、“成长小说”视阈中的朱老忠形象
二、从“家族复仇”到“阶级斗争”
三、“田园诗”与“历史小说”
第三章 《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之二:“性”与“政治”的双重变奏
一、政治叙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二、《青春之歌》的另一种阅读方式:情爱叙事
三、“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
第四章 《创业史》
——“现代性”、“知识”与想象农民的方式
一、在两种革命之间
二、“旧农民”序列
三、新农民形象
四、梁生宝与梁三老汉
第五章 《红岩》
——“红色圣经”中的现代性革命
一、“革命不回家”
二、“个体”与“神性”
三、“身体的意识形态”
四、“虐恋”与“向死而生”
第六章 《红灯记》
——“镜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建构
一、“样板戏”:在“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
二、《红灯记)的版本沿革:从电影、沪剧到京剧
三、“镜像”中的“自我”
四、“镜像”中的“革命”
五、“京剧”与“革命”
第七章 《白毛女》
——在“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之间
一、文本生产过程
二、歌剧《白毛女》中的“政治革命”
三、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文化革命”
四、“文化革命”视野中的“延安文艺”
第八章 《第二次握手》
——“地下文学”的三种叙事方式:言情小说、政治叙事与民族寓言
一、言情小说中的“男人”与“女人”
二、政治叙事中的“知识分子”与“党”
三、民族寓言中的“中国”与“西方”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革命通俗小说”:“传统”与“革命”的融合、分裂与冲突
一、“英雄”
二、“儿女”
三、“鬼神”
四、“旧瓶”与“新酒”
第二章 《红旗谱》
——“成长小说”之一:“时间”、“空间”与中国小说的现代转型
一、“成长小说”视阈中的朱老忠形象
二、从“家族复仇”到“阶级斗争”
三、“田园诗”与“历史小说”
第三章 《青春之歌》
——“成长小说”之二:“性”与“政治”的双重变奏
一、政治叙事中的“中国知识分子”
二、《青春之歌》的另一种阅读方式:情爱叙事
三、“成长小说”:在“性”与“政治”之间
第四章 《创业史》
——“现代性”、“知识”与想象农民的方式
一、在两种革命之间
二、“旧农民”序列
三、新农民形象
四、梁生宝与梁三老汉
第五章 《红岩》
——“红色圣经”中的现代性革命
一、“革命不回家”
二、“个体”与“神性”
三、“身体的意识形态”
四、“虐恋”与“向死而生”
第六章 《红灯记》
——“镜像”中的“自我”与“他者”建构
一、“样板戏”:在“文艺”与“政治”、“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之间
二、《红灯记)的版本沿革:从电影、沪剧到京剧
三、“镜像”中的“自我”
四、“镜像”中的“革命”
五、“京剧”与“革命”
第七章 《白毛女》
——在“政治革命”与“文化革命”之间
一、文本生产过程
二、歌剧《白毛女》中的“政治革命”
三、芭蕾舞剧《白毛女》中的“文化革命”
四、“文化革命”视野中的“延安文艺”
第八章 《第二次握手》
——“地下文学”的三种叙事方式:言情小说、政治叙事与民族寓言
一、言情小说中的“男人”与“女人”
二、政治叙事中的“知识分子”与“党”
三、民族寓言中的“中国”与“西方”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周蕾曾经在另一篇分析崔健的摇滚乐的文章中谈到过这种常常出现在文艺作品中的“形式”与“内容”的分离。在周蕾看来,崔健的摇滚乐之所以一度被视为具有政治含义而受到禁止,是因为在诸如《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这样的作品中以嬉戏玩弄的形式来讲述应该受到尊敬的革命故事:“如果我们仔细阅读歌词本身,会发觉这些歌词——本应是庄严历史得以体面表达的媒介——其实也参与了对传统的嬉戏玩弄。崔健的歌词不但没有抑扬顿挫的历史深义,而且读起来简直是文法不通的语言一样,即使他的歌词虚拟出一些‘历史’意象,它们也在用其跳跃和肤浅的特性同传统的文字与书面唱反调。……虽然音乐和歌词之间存在着符号性的差别,它们也同时在互相支持,共同去肢解并遗忘官方历史。歌词因为语义模糊,变为一种声音,因此参与到音乐之中在创造一种可以称之为‘超越文字’的情绪。”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四、“旧瓶”与“新酒” 27 -
“人在历史中成长”是巴赫金对“成长小说”最为简明的命名,在他看来,这一存在于一切伟大的现实主义小说中的重要元素不仅导致了对小说情节要素的再思考,同时也为长篇小说开辟了看待世界的、富于现实主义的新视角,因而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分水岭。在某种意义上,《红旗谱》与“革命通俗小说”不同的地方,正是因为表现了这种“人”与“历史”的全新关系。《红旗谱》中的“人”是生活在冀中平原上的朱、严两家的三代农民,“历史”则是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现代史”。在半个多世纪的历史中,朱、严两家三代农民以不同的方式与地主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第一代农民朱老为了捍卫锁井镇的四十八亩公田与地主冯老兰发生冲突,失败后吐血身亡,朱老现的儿子朱老忠被迫远走他乡,若干年后回乡复仇,通过江涛、运涛等朱严两家的下一代结识了共产党,在共产党的数育下,与下一代农民一起成长为光荣的无产阶级战士,走上了阶级斗争的战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一、“成长小说”视阈中的朱老忠形象 34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的人也喜欢 · · · · · ·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什么是话题
无论是一部作品、一个人,还是一件事,都往往可以衍生出许多不同的话题。将这些话题细分出来,分别进行讨论,会有更多收获。


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9.3分 106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千荇 2014-09-10
大众文化研究视角下的50-70年代中国文学再解读。对于打破对那段文学的既定印象很有帮助。
0 有用 嘉树休养中 2010-10-18
启发很多
0 有用 xiaoxi47 2009-06-08
这本书对于十七年文学现代性的解读别有新意。
1 有用 春雪 2017-02-22
看似作品细读,实则宏关格局。50-70年代文学研究,当以洪子诚+李杨为基。
3 有用 (⌒-⌒; ) 2015-02-25
[2016年3月14日重读完毕]和蔡老师试图从社会主义危机角度解读相比,好处和不足的地方都是扣着文本的研究方式,文字清晰好读。因为这样的研究其实就是预设了一个“经典性”的文学观念去观察十七年,其脉络也完全由文学史提供。不会受到杨念群的诸如如何“想象”革命之类的批评,但同样逻辑顺滑,缺少一种在历史中左突右进的张力。
0 有用 黄西蒙 2021-02-18
了解十七年文学不可不读的好书,方法论很棒
0 有用 材不材間者 2021-01-18
当文考试两小时倒计时,补标。
0 有用 sky liu 2020-12-03
不出黄子平的路数,都是解构主义一派。这是话语批评,然而文学批评到底在批判着什么文学呢?
0 有用 巧克力蛋糕球 2020-11-17
非常喜欢对《第二次握手》《青春之歌》《红岩》的解读
0 有用 玥枭 2020-10-12
尤其喜欢红灯记和第二次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