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抒情传统与现代性 (南池子)
- 抒情传统论述 (西楼)
- 古典诗学经典(2)【欧美为主】 (那颗晴空)
- 历代词人个体研究 (newleft)
- ❸·❸书单:让阅读成为习惯(豆评≤7.9) (无心恋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縱我不往 2021-01-21 22:17:32
本科学古代文学时看了袁行霈和游国恩版本的文学史,感觉白石词难以担起中国抒情传统的转变的大任。
1 有用 go! 2016-08-30 22:26:51
论文嘤嘤嘤。。。
0 有用 野 2018-12-30 18:57:27
原作出版于1978年,算比较久远了,但是从结构入手探讨姜夔词的转折含义,辅之一西方文论,还是蛮有启发性的。是可以参考的论文模式。(借了好多天却要到最后表演一日论文速成才开始看,我,垃圾。速成了吗?还没有。)
0 有用 fanneyfly 2010-01-11 21:25:59
作为高友工的弟子,林顺夫似乎将姜夔对词中小序的运用视为叙事文学接入抒情传统的一种表征,这也许是本书标题“转折”意涵;同样,受教于高友工,林顺夫深知如何用结构主义方法读诗,由此带来了的新颖和误读皆显而易见。
4 有用 青莹 2019-01-08 01:19:01
很早期的汉学研究了,观点有趣,但举例和论证都比较粗糙,结论太强……从姜夔词的词序入手进行讨论,词序描述现实情境,而词表达作者的直觉,二者“相生”,且各具自足性。但在咏物词中,序舍弃了抒情成分,词与序并不相关,这代表了中国诗歌意识从关注抒情主体走向对“物”的关注。令词打破了律诗的表面结构,但意象之间的关联在慢词中才更充分地发展。所谓“抒情传统的转变”是在讲作者对“经验世界”的间接描写,抒情主体退到观... 很早期的汉学研究了,观点有趣,但举例和论证都比较粗糙,结论太强……从姜夔词的词序入手进行讨论,词序描述现实情境,而词表达作者的直觉,二者“相生”,且各具自足性。但在咏物词中,序舍弃了抒情成分,词与序并不相关,这代表了中国诗歌意识从关注抒情主体走向对“物”的关注。令词打破了律诗的表面结构,但意象之间的关联在慢词中才更充分地发展。所谓“抒情传统的转变”是在讲作者对“经验世界”的间接描写,抒情主体退到观察者的位置上(但感觉这一点还可以讨论)。《我思故我梦》一篇很好,梦与抒情的关系也蛮值得进一步研究。《南宋长调词中的空间逻辑》提到了回忆与抒情的关系,也很好。其实这本书还带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即姜夔的感情经历,或许可以考察一下他作品中那个不在场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