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伶,现代剧作家。原名任锡圭,笔名尤竞。1907年2月23日生于江苏宜兴,1997年6月7日病逝于上海。1930年考入北平大学法学院。1931年参加北平中国作家联盟北平分盟。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起任上海“剧联”总同盟组织部长,左翼文化总盟组织秘书。早期他热衷于现实题材的小戏剧创作,像《警号》、《浮尸》、《暴行录》等短剧,采用现实手法大量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民众勇于抗击侵略者。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坚持进步戏剧工作。同年4月发表了第一个多幕剧《夜光杯》,作者抒发当时为着国土沦丧的慷慨悲歌,揭露日本汉奸的行径丑态。反映“八·一三”上海沦陷后的《夜上海》,采用了冷峻、暴露手法,真实、直白描述沦陷的上海各阶层民众的心态。皖南事变后去香港,负责香港进步影剧运动。香港沦陷即转重庆。抗战胜利后重返上海。解放后,历任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等职。由于受潘汉年一案的牵连被罢职。但他仍然创作出著名戏剧《七月流火》。该剧主要是为祭奠一位英雄烈士,以真人真事出发,深沉、真挚描写沦陷区人民在中共地下党领导下,组织起为新四军募寒衣的群众义卖运动。三中全会后得到平反并担任上海作协名誉主席,全国文联委员等职。为全国政协委员。于伶一生献给了我国的戏剧事业。用他自己的话是:“爱定了演剧这迷人的武器。”他蛰居“孤岛”这泥泞的战场,沉默、坚定。真挚地从浅俗的生活素材中提炼惊心动魄的气韵,真实地反映出时代民众的心声。
主要戏剧创作有:《夜光杯》《一袋米》、《保卫芦沟桥》、《夜上海》、《大胆英烈传》、《七月流失》等,与孟波、郑君里合著电影文学剧本《聂耳》。
2 有用 渐渐忘了耶 2020-01-05 01:12:48
于伶老师的五个剧本。独幕剧《汉奸的子孙》和《浮尸》受结构限制,表现力不足,四幕剧《女子公寓》人物刻画得差强人意,五幕剧《夜光杯》很不错了,可是情节设计得还是有点突兀,五幕剧《夜上海》不愧为代表作,确实是他所有剧作中最好的了。
0 有用 承渊 2023-01-31 18:55:06 重庆
抗日剧作,曾风靡一时。个人最欣赏《夜光杯》,手法很成熟。《夜上海》为作者本人的一次“冒险”,“缺少一般所说的戏剧性”(参见p140),试图用“暗示力、抒情味”来更贴切地表达“孤岛”(上海)民众心态。
0 有用 Patti 2020-08-29 16:58:18
还行
0 有用 静山大王 2017-10-13 10:53:54
“钱恺之”这个名字蛮好听的
0 有用 一粟 2024-10-25 21:12:57 广西
仅《夜上海》。李健吾说于伶的戏剧是“诗与俗的化合”,诗的一面在幕名及有意插入的爱国诗句已经很明显,俗会更复杂:第一,于伶前面的剧作常采用恋爱+革命的模式,有意地迎合大众的需要;第二,孤岛时期的于伶在一系列民族苦难面前,和夏衍一样都将视角放到了小市民的生存状态上,这样看来,剧中对“生”与“活”的议论就不那么突兀了。 第一幕对上海难民的艰难生存描写较为真实,印象深刻。虽然商业的媚俗逐步转化为对世俗的关... 仅《夜上海》。李健吾说于伶的戏剧是“诗与俗的化合”,诗的一面在幕名及有意插入的爱国诗句已经很明显,俗会更复杂:第一,于伶前面的剧作常采用恋爱+革命的模式,有意地迎合大众的需要;第二,孤岛时期的于伶在一系列民族苦难面前,和夏衍一样都将视角放到了小市民的生存状态上,这样看来,剧中对“生”与“活”的议论就不那么突兀了。 第一幕对上海难民的艰难生存描写较为真实,印象深刻。虽然商业的媚俗逐步转化为对世俗的关注,但于伶仍沾着点田汉浪漫主义的影响。“劫后灰”中梅萼辉与钱恺之含情脉脉,“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到“何妨亦为家”,家国情怀与小市民的个人情感悄悄化合了,梅岭春与一家人团圆也是留有大团圆结局的传统执念,于是乎,顺利成章地引出新四军这个新生力量,解救梅岭春,梅岭春一家子又去参与抗战,宣传意味十足。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