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平人生哲思录》的原文摘录
-
我无求于人。求朋友会伤害我的虚荣心,求敌人会伤害我的骄傲。
遇见一个对我怀有好感和善意的人,我会感到羞怯不安。
<原文开始>对于我来说,最难堪的事情之一是不得不与权力者周旋,去反对落在我头上的某种不公正待遇,为自己争取某种正当利益。这种时候,我多半是宁可放弃这种利益的。倘若同样的情形落在别人头上,我作为旁人位置打抱不平,那就会理直气壮的多。 (查看原文)
-
在某一类人身上不值得浪费任何感情,哪怕是愤怒的感情。我把这一点确立为一个原则,叫做:节省感情。
我喜欢周围都是莫不相干的人,谁也不来注意我。
我本能的怀疑一切的高调,不相信其背后有真实的激情。 (查看原文)
-
我天性不宜交际。在多数场合,我不是觉得对方乏味,就是害怕对方觉得我乏味。可是我既不愿忍受对方的乏味,也不愿费劲使自己显得有趣,那都太累了。我独处时最轻松,因为我不觉得自己乏味,即使乏味,也自己承受,无需感到不安。 (查看原文)
-
如果痛苦,只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上伤不了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查看原文)
-
一个人无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自己的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并且一心把自己喜欢做的事做得尽善尽美,他在这世界上就有了牢不可破的家园。于是,他不但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承受外界的压力,而且会有足够的清醒来面对形形色色的机会的诱惑。
一个人怎样才算拥有“自我”呢?我认为有两个可靠的标志。
一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兴趣,亦即自己安身立命的事业,他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感到内在的愉快和充实。
二是看他有没有自己的真信念,亦即自己处事做人的原则,那是他的精神上的坐标轴,使他在俗世中不随波逐流。 (查看原文)
-
我走在自己的路上了。成功与失败、幸福与苦难都已经降为非常次要的东西。最重要的东西是这条路本身。 (查看原文)
-
唯有在两个灵魂充实丰富的人之间,才可能有真正动人的爱情和友谊。 (查看原文)
-
太动则烦躁,太静则抑郁。 (查看原文)
-
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的简单才能活得自由。 (查看原文)
-
生命害怕单调甚于害怕死亡,仅此就足以保证它不可战胜了。它为了逃避单调必须丰富自己,不在乎结局是否徒劳。 (查看原文)
-
老天给了每个人一条命,一颗心,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顿好,人生即是圆满。 (查看原文)
-
大音稀声。
一切高贵的情感都羞于表白,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 (查看原文)
-
聚散乃人生寻常事,却也足堪叹息。最可叹的是散时视为寻常,不料再聚无日,一别竟成永诀。 (查看原文)
-
不习惯于失去,至少表明对人生尚欠觉悟。一个只求得到不肯失去的人,表面上似乎富于进取心,实际上是很脆弱的。 (查看原文)
-
佛教主张“无我”,既然“我”不存在,也就不存在“我的”这回事了。无物属于自己,连自己也不属于自己,何况财物。明乎此理,人还会有什么得失之患呢? (查看原文)
-
我们总是以为,已经到手的东西便是属于自己的,一旦失去,就觉得蒙受了损失。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
一切外在的欠缺或损失,包括名誉、地位、财产等等,只要不影响基本生存,实质上都不应该带来痛苦。如果痛苦,只是因为你在乎,愈在乎就愈痛苦。只要不在乎,就一根毫毛也伤不了。
王尔德说:“人生只有两种悲剧,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另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
如果把立足点移到创造上,以审美的眼光看人生,我们岂不可以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种快乐,一是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查看原文)
-
女人搞哲学,对于女人和哲学两方面都是损害。老天知道,我这样说,是因为我多么爱女人,也多么爱哲学! (查看原文)
-
出于一种怜香惜玉之心, (查看原文)
-
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她是一个对我们从一而终的女子。我们不妨尽自己的力量引导它,充实她,但是,不管她终于成个什么样子,我们好歹得爱她。
生命不同季节的体验都是值得珍惜的,它们是完整的人生体验的组成部分。一个人在任何年龄段都可以有人生的收获,岁月的流逝诚然令人悲伤,但更可悲的是自欺式的年龄错位。 (查看原文)
-
其实,一切皆变,没有一样东西能真正占有。得到了一切的人,死时又交出一切。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