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茨威格的传记是无法被观测的。它绝不是西洋镜般的万千世界,而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我征服茨威格,或茨威格征服我,仅此而已。但就这本书而言,我既没有征服他,他也没有征服我。现在存于这里的只是一纸虚伪的和平协定,一次冬季攻势的前奏。
就是封面不大好看
这书压根不是给高中生读的,某校的老师们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整本书看着太压迫、太震撼。
我是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才读的,茨威格受佛洛依德的影响太深了吧,对他所揭示的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欲世界有些怀疑。
我觉得我现在可以这本书了,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都看了些,虽然还差了很多,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陀思是内心的世界
巴尔扎克的部分尽管很短,但草草一翻,没仔细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料”,5块钱。
这本书跟茨威格其他的传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文方式。天马行空,不同于其他传记的时间顺序。但是没有改变的事,茨威格一如既往地加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过于绝对、过于强烈的感情很容易影响到读者的心态。另外,这种略显跳跃性的行文使我这样的读者读起来比较吃力,没办法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阅读。在全书最后一部分加入的上帝部分让我有些一头雾水。高深、晦涩、难懂,除了点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命运与其他知名作家有些交集以外,看不出其他作用。(8.3)巴尔扎克——他的书里藏着一个时代、一个世界、一代人:受拿破仑的影响,希望用笔完成波拿巴用剑所没有完成的对世界的征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纵使把自己封闭在属于自己的创作世界中,巴尔扎克仍然凭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无与伦比的记忆力,把仅有的四五年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成果写进了洋洋洒洒80卷书中。(7.31)狄更斯——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被所有英国人所推崇,用自己的作品影响了英国的各个阶层。但是作品所刻画的生活太过于简单、朴素、完美主义和避免丑恶,因此略显失色。狄更斯的创作激情,完全是由爱和同情点燃的。他使用夸张,但决不粉饰。他的夸张只是把事实变得幽默。他的作品透露出英国人特有的民族责任感。或许作品的深度本身不够,但是因为它们的广度,影响了太多人。(8.1)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痫症,用激情创作的作家,“离开了激情,他就不是一个作家。”在茨威格看来,他是一个完全彻底的二元论者。他身上的人追求的是安宁与平静,而他身上的艺术家则追求完美。这就把他的生活引向了两个极端。矛盾中前行。伴随着命运的无尽的捉弄。他三次得意,又很快就失意。他经历了在行刑台上虎口脱险的生死劫。正是这样矛盾和波澜造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使他笔下的人物显得丰满起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闻其声而见其人”的,对对话的描写胜过对细节的处理。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与我对斯蒂芬茨威格的印象有不小的出入,让我更爱他了。(8.3)Ps.针对书的内容本身,我是想给四颗星的,之所以给了三星是因为对于这个版本有点反感。教科书、教参似的安排让我想到了以前被逼着阅读的日子,再看看自己现在的乐读状态,毛骨悚然。
这是作者用激情写成的文字,也需付诸更多的激情去阅读。
如山洪席卷,绝赞。略有提及王尔德XD
太浮夸
在看过两本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后,明显感受到茨威格对于纯净灵魂的推崇,他个人也是个践行者。而他选择的三个作家分别在描写家庭、社会、个人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罗曼罗兰式的抒情
对三位大师的风格和地位的评价很中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崇拜我举双手赞成,但我们只能描述出读陀氏的感受,没人能把握他概括他。
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不下去…
喜欢的作家吹喜欢的作家,双重的愉悦
这本书拿到的时候吓了一跳,原来是高中语文的补充教材。想不到离开学校几十年,如今又捧起了课本。本来是冲着茨威格的大名去的,语文高高在上,拿书的手忍不住有点发抖,脑子里一下子涌出无数诸如中心思想,修辞手法,划分段落与句群,文章结构,性质等等一堆陌生的“术语”。瓦素俗人,大把的黄金时间都上网玩了。这样的书只能在旅途或者蹲厕所这样无可奈何的时间里读,所以拜托杭州之旅,硬是读完了——一半。老妥那部分还没看,单就狄更斯和巴尔扎克这部分来说,个人感觉没有评论的那么了不起。一堆的比喻比兴比来比去,他说的天花乱坠,我看的云山雾罩。当然人家也分析了,什么出身背景影响因素之类的,但是我觉得也就是三联《读书》风格。如果你能看得进去那个,这个也能挺下来。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巴尔扎克,具体的词句忘了,最后落一形容词:拧巴。
年纪越大,越有点受不了茨维格的鸡血
> 三大师
1 有用 godannar 2010-10-15 16:49:11
茨威格的传记是无法被观测的。它绝不是西洋镜般的万千世界,而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我征服茨威格,或茨威格征服我,仅此而已。但就这本书而言,我既没有征服他,他也没有征服我。现在存于这里的只是一纸虚伪的和平协定,一次冬季攻势的前奏。
1 有用 H ™ 2007-10-14 23:26:31
就是封面不大好看
0 有用 kaby 2007-03-20 22:59:46
这书压根不是给高中生读的,某校的老师们是不是脑子进水了? 整本书看着太压迫、太震撼。
0 有用 耿宁 2009-11-07 08:42:38
我是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才读的,茨威格受佛洛依德的影响太深了吧,对他所揭示的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情欲世界有些怀疑。
1 有用 我就喜欢! 2015-11-11 20:05:59
我觉得我现在可以这本书了,狄更斯,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书都看了些,虽然还差了很多,狄更斯是家庭的世界,巴尔扎克是社会的世界,陀思是内心的世界
0 有用 怎怎 2011-02-27 19:50:35
巴尔扎克的部分尽管很短,但草草一翻,没仔细读。
0 有用 猪比 2012-04-03 12:03:39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资料”,5块钱。
0 有用 Gini 2010-08-03 14:27:46
这本书跟茨威格其他的传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行文方式。天马行空,不同于其他传记的时间顺序。但是没有改变的事,茨威格一如既往地加入了太多的主观色彩。过于绝对、过于强烈的感情很容易影响到读者的心态。另外,这种略显跳跃性的行文使我这样的读者读起来比较吃力,没办法根据自己的情况控制阅读。在全书最后一部分加入的上帝部分让我有些一头雾水。高深、晦涩、难懂,除了点到陀思妥耶夫斯基最后的命运与其他知名作家有些交集以外,看不出其他作用。(8.3)巴尔扎克——他的书里藏着一个时代、一个世界、一代人:受拿破仑的影响,希望用笔完成波拿巴用剑所没有完成的对世界的征服。百科全书式的作家:纵使把自己封闭在属于自己的创作世界中,巴尔扎克仍然凭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无与伦比的记忆力,把仅有的四五年与外部世界接触的成果写进了洋洋洒洒80卷书中。(7.31)狄更斯——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就被所有英国人所推崇,用自己的作品影响了英国的各个阶层。但是作品所刻画的生活太过于简单、朴素、完美主义和避免丑恶,因此略显失色。狄更斯的创作激情,完全是由爱和同情点燃的。他使用夸张,但决不粉饰。他的夸张只是把事实变得幽默。他的作品透露出英国人特有的民族责任感。或许作品的深度本身不够,但是因为它们的广度,影响了太多人。(8.1)陀思妥耶夫斯基——癫痫症,用激情创作的作家,“离开了激情,他就不是一个作家。”在茨威格看来,他是一个完全彻底的二元论者。他身上的人追求的是安宁与平静,而他身上的艺术家则追求完美。这就把他的生活引向了两个极端。矛盾中前行。伴随着命运的无尽的捉弄。他三次得意,又很快就失意。他经历了在行刑台上虎口脱险的生死劫。正是这样矛盾和波澜造就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深刻,使他笔下的人物显得丰满起来。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是“闻其声而见其人”的,对对话的描写胜过对细节的处理。但总体来说,这本书与我对斯蒂芬茨威格的印象有不小的出入,让我更爱他了。(8.3)Ps.针对书的内容本身,我是想给四颗星的,之所以给了三星是因为对于这个版本有点反感。教科书、教参似的安排让我想到了以前被逼着阅读的日子,再看看自己现在的乐读状态,毛骨悚然。
0 有用 岛 2009-01-16 18:30:35
这是作者用激情写成的文字,也需付诸更多的激情去阅读。
0 有用 欷 2013-06-08 09:42:30
如山洪席卷,绝赞。略有提及王尔德XD
0 有用 浮浪少女小暖壶 2018-06-17 09:02:45
太浮夸
0 有用 大船 2020-01-10 11:07:04
在看过两本本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著作后,明显感受到茨威格对于纯净灵魂的推崇,他个人也是个践行者。而他选择的三个作家分别在描写家庭、社会、个人方面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0 有用 philosophia 2011-07-22 02:08:43
罗曼罗兰式的抒情
0 有用 月形错落 2019-05-31 07:04:20
对三位大师的风格和地位的评价很中肯,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崇拜我举双手赞成,但我们只能描述出读陀氏的感受,没人能把握他概括他。
0 有用 skeleton 2019-09-01 21:42:57
陀思妥耶夫斯基看不下去…
0 有用 白守拙 2019-09-26 11:18:16
喜欢的作家吹喜欢的作家,双重的愉悦
0 有用 姬流觞 2010-04-06 13:35:16
这本书拿到的时候吓了一跳,原来是高中语文的补充教材。想不到离开学校几十年,如今又捧起了课本。本来是冲着茨威格的大名去的,语文高高在上,拿书的手忍不住有点发抖,脑子里一下子涌出无数诸如中心思想,修辞手法,划分段落与句群,文章结构,性质等等一堆陌生的“术语”。瓦素俗人,大把的黄金时间都上网玩了。这样的书只能在旅途或者蹲厕所这样无可奈何的时间里读,所以拜托杭州之旅,硬是读完了——一半。老妥那部分还没看,单就狄更斯和巴尔扎克这部分来说,个人感觉没有评论的那么了不起。一堆的比喻比兴比来比去,他说的天花乱坠,我看的云山雾罩。当然人家也分析了,什么出身背景影响因素之类的,但是我觉得也就是三联《读书》风格。如果你能看得进去那个,这个也能挺下来。印象最深的是他说巴尔扎克,具体的词句忘了,最后落一形容词:拧巴。
0 有用 SAN 2020-11-09 15:27:04
年纪越大,越有点受不了茨维格的鸡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