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奥地利]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译者: 韦启昌
出版年: 2002-12
页数: 202
定价: 1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ISBN: 9787202032282
出版社: 河北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译者: 韦启昌
出版年: 2002-12
页数: 202
定价: 1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
ISBN: 978720203228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围绕如何帮助儿童形成一个正常、健康的人格这一问题,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着重强调要用正确的方法帮助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信、勇敢不畏困难的品质,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目录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人格的统一体
第三章 追求优越感和它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章 如何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第五章 自卑情结
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七章 社会感情及其发展的障碍
第八章 孩子在家庭的位置:孩子的心理及其相应的对策
第九章 新的环境——对儿童的准备工夫的一种测试
第十章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章 外在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第十二章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章 教育者的任务
第十四章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人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个案及其评论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本书著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一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他早年学医,大概在1900年开始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疾病。他是提出关于人的卑感的概念和理论的第一人。在1937年出版的《人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一书中,他提出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了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亦即心理、感情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后来,他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关于自卑感及其补偿的这一核心理沦,并创建了个体心理学。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人的自卑感为前提的。所有的儿童都有―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们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缓和或者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心理补偿。 人格的整体性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个体对客观事实的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 自卑感可能在客观上有助于个体的完善,虽然这种补偿性心理特征的形成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是它也它也可能 导致单纯的心理调适,从而会扩大个体和客观现实之间的差距。如果自卑感过于严重,那么当事人最终只能在心理上而不能在行为上 加以克服。 殊不知学校只不过是让家庭教育的潜在问题显现出来而已。 对于这些丧失信心的儿童来说,选择最为便捷的成功之道,最具吸引力。在他们看来,比起走社会所认可的大道,甩开社会的道德责任要容易得多,这会给他们一种毫不费力的征服感。这种人只肯做十拿九稳的事情,借以炫耀自己的优越。选择捷径显示了他们内在的怯懦和虚弱,尽管他们的行为表现得相当勇敢无畏。 接下来,来探讨另—类从未受过关爱的孩子的性格特征。在那些罪大恶极的人的一生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事实,即他们在童年时代都受到过恶劣对待。因此,他们就形成了冷酷、满怀嫉妒和恨意的性格。他们无法容忍别人幸福。一旦他们拥有孩子,或对孩子负有教育责任,他们就会认为孩子不应该比他们自己的童年过得更幸福。这类人不仅会对自己的孩子持这样的态度,作为别人孩子的监护人时也会持这样的态度。 这类人还会用许多自我感觉正当的理由来为自己的行为辩解,例如例如“收起鞭子,害了孩子”。这些人不断拿出证据和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行为,但都无法证明自己是对的。因为僵硬的、专横的教育只会使孩子离他们的教育者越来越远。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意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被研究的对象并不理解他自...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5页 -
决定孩子成长的因素既不是孩子内在的能力,也不是他所处的客观环境,而是这个孩子对于外在现实的看法,以及他对他和这种现实所构成的关系的理解。这个小孩与生俱来的潜在能力并不决定一切,我们成年人对于小孩的处境的判断也不重要。关键要以孩子自己的眼睛看待他的处境,以孩子错误的判断理解他的情况。我们不能期待小孩的所作所为合乎逻辑⸺ 也就是说,符合我们成年人的常识。我们应当清楚:孩子们在理解和把握他们的处境时会出现谬误。的确,我们必须记住:如果孩子不会出错,对他们的教育也就无从谈起;如果孩子的出错是天生注定的话,我们也就不可能教育或改正他。因此,相信人的性格特征是与生俱来的人,不能够也不应该做教育孩子的工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孩子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共10册),
这套丛书还有
《爱的教育》《早期教育和天才》《睿智的父母之爱/汉译世界教育名著丛书》《幼儿的发展和教育》《儿童教育讲座》
等
。
喜欢读"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的人也喜欢 · · · · · ·
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53 条 )



教育,是为培养孩子的健全人格
以前看《自卑与超越》时,就觉得虽然只有薄薄一册,内容却是零零落落,最近看《儿童教育心理学》,感觉到熟悉的风格,不厚的一本,依然没有明晰的框架,知识点散布在内页各处,于是,先来泛泛读,再来细细梳理,总结出一些自觉核心的观点,敬仰大师的洞察和预见,近百年前的作...
(展开)

了解孩子,更正视自己——译者序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著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是奥地利著名心理和精神病理学家。他早年学医,大概在1900年开始探索、研究人的心理疾病。他是提出关于人的自卑感概念和理论的第一人。在1937年出版的《人的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一书中,他提出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了人的自卑感。 如果... (展开)
《儿童的人格教育》读书笔记
阿德勒深受尼采理论的影响。 阿德勒的人生观包括六个方面,虚构目的论、追求优越感、自卑感与补偿、社会兴趣、生活风格、创造性自我。 虚构目的论即我们所有人在童年时期都无意识地发展了一种关于生活的信念,在阿德勒看来,这种虚构的目的就是追求人生的意义,追求优越感...
(展开)

书评:你凭什么教育你的孩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大家好,我是修先生。 今天将与大家共同讨论的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其中一小部分观点。 首先请允许我简要介绍一下阿德勒先生,熟知心理学的同学想必都知道,他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并与弗洛伊德和荣格并称为20世纪三大心理学家。 不过即便如此,在21世... (展开)
心理学大师阿德勒教你:五招培养出杰出的孩子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每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儿童背后,总有一个事无巨细为其整理收拾的妈妈。”孩子人格的形成,受其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的教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为儿童不成熟,所以,给予他们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引导。 而最让家长困扰的是,即使很用心,... (展开)

他在100年前就告诉我们,多少孩子想要的只是得到关注,可是却用错了方式?
作为一个妈妈,经常性地看到有关“问题儿童”的社会新闻,总不免感到揪心和难过。我常常想,是这个时代和社会现状,才催生了越来越多的他们吗? 然而,当我认真读完了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之后,才发现他在100年前分析总结出来的儿童教育问题,同样适用于今天。时代发展...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1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8)8.4分 572人读过
-
Regnery Publishing, Inc. (1978)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2017)7.5分 629人读过
-
台海出版社 (2021)8.4分 54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儿童教育 (飞行)
- 童年研究 (把吴钩看了)
- 丁丁妈妈育儿书 (山有扶苏)
- 派妈的育儿书架 (π)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儿童的人格形成及其培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三寸日光 2020-06-10 23:51:06
一个人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是他的人格结构的基础。自卑感和优越感是人生的同一个基本事实的两面。
0 有用 摔跟头翻筋斗 2019-08-06 16:02:55
总体来说,作为一本个体心理学早期的书,作者的很多看法虽然没有足够的论据,仅仅是个人的感觉,但根据后来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看,作者的看法还是很正确的。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个体应当被当作一个整体看待。 当孩子出现了某一个问题,就事论事往往是大部分人的做法,但事实上,整体分析孩子到底遭遇了什么困难,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不想去学校,家长就应该积极的寻找原因,并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是否未让... 总体来说,作为一本个体心理学早期的书,作者的很多看法虽然没有足够的论据,仅仅是个人的感觉,但根据后来的实验心理学研究成果看,作者的看法还是很正确的。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理论就是:个体应当被当作一个整体看待。 当孩子出现了某一个问题,就事论事往往是大部分人的做法,但事实上,整体分析孩子到底遭遇了什么困难,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 比如,孩子不想去学校,家长就应该积极的寻找原因,并反思自己之前的教育是否未让孩子做好与外部世界相处的准备,而不是简单的归结于他想在家玩,或是他懒。 现在众多育儿书籍最大的问题,我认为就是她们把很多行为割裂开,单独的讲,如果碰到这个问题应该怎么解决,家长们看起来也觉得很方便,但用起来就会觉得苍白无力。 在很多时候,家长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管教孩子,而是控制自己的情绪。 (展开)
0 有用 Randy 2017-09-21 20:18:09
个体心理学的一些观点挺有趣的:人生而自卑 但又追求优越感,正是这两者构成了人格特质。人格特质是在儿童甚至婴幼儿期就形成,这和传统“三岁看老”的观点是挺接近的。幼时的生活经历塑造人的认知,很多问题都来自于自身认知的偏差,长大后想去纠正应该是非常困难,而且代价很大。
0 有用 泰星来客_050 2023-10-05 14:58:47 福建
学会了解孩子的想法,鼓励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形成独立的人格。
0 有用 tairanwen 2018-02-25 20:54:13
真希望每个老师和家长都能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