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与中国 短评

热门
  • 0 他念他 2013-01-04 21:37:50

    我靠,又一本牛逼的小册子。

  • 0 启罗米突 2013-04-17 03:45:47

    原来是毛丹青翻译的啊。。我的入门书

  • 0 yi 2013-08-11 06:37:22

    剩下的半個人生,可以改專業了。

  • 0 2013-01-28 14:44:48

    也许一切不是重在比较而是散播和反向散播

  • 0 小城鱼太郎 2013-04-03 02:02:03

    还是叫无的探求好

  • 0 毁桥 2011-02-14 15:31:01

    写论文读读,禅的历史

  • 0 颜志豪 2010-01-23 22:15:58

    通俗易懂,扫盲。

  • 0 Sabrina 2015-12-13 15:21:30

    没有佛教基础,读起来真是费劲儿,也吸收不到太多的东西。应该从后记两个人的对话读起,反而简单。

  • 0 周公度 2020-11-04 17:23:51

    这挑三拣四的语气 倒是有些临济宗风

  • 0 Twinkletwinkle 2013-11-17 08:42:18

    需要re/ps:初期禅宗史書の研究──中国初期禅宗史料の成立に関する一考察/

  • 0 天崩喵 2024-01-10 23:13:26 江苏

    禅与老庄难分,渐渐明白了南泉斩猫一类的妙味。。。

  • 1 Thunder 2022-08-14 16:54:40

    看到译后记里写,本书原名《无的探求——中国禅》,还是这个名字更贴切一点。

  • 0 我马玄黄 2022-06-29 21:26:33

    读了,又好像没读。简直匪夷所思。

  • 0 桧Nay 2024-01-05 20:43:29 天津

    翻译不顺的地方有多处,错字也有多处,但内容很好,是柳田从铃木、西田等人关于禅宗“无”的刻板理解出发,对于禅的历史的溯源。虽然僧肇的学说克服了六家七宗之偏而不及,但是中国思想根生蒂固的本体论、生成论思维模式还是使得僧肇偏离于印度佛教思想的认识论路径去思考中观哲学。僧肇从本体论出发而得出的本末、体用的范畴也成为后世义学僧人思考的必由之路——从北宗的体用兼顾,到菏泽的体中有用,最后再到马祖的用中有体,中国禅不断面向现实,从抽象回归具体,这也是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理路的体现,而非印度佛教否定性超越的体现。

  • 0 ΡΙΝΓΠΑΠΕΡ 2023-07-30 10:35:05 广东

    日文原著的书名若直译,是《无的探求:中国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者,占着自身的信息不对称优势,太过于轻视普通中国读者的理解力,译作引入常有为“芸芸众生”篡改出一通俗直白书名的义举,却不知这往往抹杀了原著传神之眼。 相比其他禅史,柳田从原始佛教的冥想与神通开启禅的源流,知其所以然。又以简明扼要之语,清晰阐述了禅与天台止观、华严哲学的通与别。对“无”字的论述,最后打破了我之前对看话禅的神秘感。

  • 0 貓公子 2015-01-20 20:03:57

    其實我讀的是汝鈞大人的譯本

  • 0 zhuhuanghao 2020-04-01 15:33:29

    完全没看懂 翻的也差 到后面人文主义也出来了 原来设定是文艺复兴……没头没尾 完全不适合普通读者

  • 0 烟雨 2020-03-20 13:54:10

    各宗教,无不以其奇迹而使诸众生趣、接受,于“怪力乱神”时代,佛教以其神通异趣贴合人对自由与永恒的渴望而兴盛。及至僧肇,深邃的般若思想才被更正统地理解,可深植于中国式思维深处的对存在的“有无”于理解佛教的“非有非无”是如此之难、之不惑,而这也正是中国禅的兴起。于“五胡乱华”萌起,至“安史之乱”后兴盛的这种新式宗教是有其深厚历史文化背景的,是一种深植于中国式人伦思想的对现实与人的价值充分肯定的乐道式人文主义。及至宋代,在朱子理学的牵诱下,落入禅自身所批判的僵硬形式化的渊薮,也终必是其归途。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