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杨念群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
出版年: 2006-03-01
页数: 465
定价: 36.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0071183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
出版年: 2006-03-01
页数: 465
定价: 36.8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
ISBN: 9787300071183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晚清以来的中国人如何从“常态”变成“病态”,又如何在近代被当做“病人”来加以观察、改造和治疗的漫长历史。“东亚病夫”的称谓既是中国人被欺凌的隐喻,也是自身产生民族主义式社会变革的动力,在这个意义上,“治病”已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医疗过程,而是变成了政治和社会制度变革聚焦的对象,个体的治病行为也由此变成了群体政治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 · · · · ·
杨念群,曾就学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和清史研究所,1991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学地域化的近代形态——三大知识群体互动的比较研究》(1997),《杨念群自选集》(2000),《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2001),《空间·记忆·社会转型——“新社会史”研究论文精选集》(主编,2001),《雪域求法记——一个汉人喇嘛的口述史》(2003),《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主编,2004),《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当代史学的反思与阐释》(2005)等。主要的学术兴趣是中国社会史研究,并致力于探究打通中国近代思想与政治社会关系的解释途径。
目录 · · · · · ·
导言:医疗史的另一种叙事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医务传道”理念的起源与分岐
新殖民逻辑与“医务传道”的规模化
医院作为福音传播的的空间
沧州个案
“余先生”的故事
修复身体还是救赎灵魂?
灵魂拯救为什么是失望大于希望?
内心冲突的世俗根源
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眉与接纳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采生折割”:官方与民间的想象
反教话语的制作
谣言传播与教堂空间
病人是怎么样委托给外人的
医院与“委托制”
慈善组织与“医院”的区别
大树底下动手术
恐惧感的消散
.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疯人禁锢史
虚拟的家庭
疯癫治疗与地方政治
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从“话语”到“制度”
与论先生
“警”与“医”:分分合合的轨迹
什么是“医学的国家化”
社会服务理念的诞生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走出医院,走进胡同
别样的“圈地运动”
“兰安生模式”
医疗空间与地方自治
第四章 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吉祥姥姥”与“阴阳先生”
“添盆”和接生口诀
“洗三”的含义
死亡控制的时空技术
“出殃”与社会秩序
“街道政治”:生死场中的抗拒与变迁
生命的档案化
“调查员”取代“阴阳生”
死亡监控的训练
旧产婆洗心革面
训诫范围的扩在化
“产婆”档案中的多重声音
……
第五章 乡村医疗革命:社区试验
第六章 追剿“巫医”
第七章 中医自救面面观
第八章 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后
结论: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第一章 救不了灵魂的医生
“医务传道”理念的起源与分岐
新殖民逻辑与“医务传道”的规模化
医院作为福音传播的的空间
沧州个案
“余先生”的故事
修复身体还是救赎灵魂?
灵魂拯救为什么是失望大于希望?
内心冲突的世俗根源
第二章 对陌生空间的恐眉与接纳
重设内与外的边界
“采生折割”:官方与民间的想象
反教话语的制作
谣言传播与教堂空间
病人是怎么样委托给外人的
医院与“委托制”
慈善组织与“医院”的区别
大树底下动手术
恐惧感的消散
. 对非常状态的控制
疯人禁锢史
虚拟的家庭
疯癫治疗与地方政治
第三章 “公医制度”下的日常生活
从“话语”到“制度”
与论先生
“警”与“医”:分分合合的轨迹
什么是“医学的国家化”
社会服务理念的诞生
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走出医院,走进胡同
别样的“圈地运动”
“兰安生模式”
医疗空间与地方自治
第四章 现代城市中的“生”与“死”
从生到死:空间仪式的传统表现
“吉祥姥姥”与“阴阳先生”
“添盆”和接生口诀
“洗三”的含义
死亡控制的时空技术
“出殃”与社会秩序
“街道政治”:生死场中的抗拒与变迁
生命的档案化
“调查员”取代“阴阳生”
死亡监控的训练
旧产婆洗心革面
训诫范围的扩在化
“产婆”档案中的多重声音
……
第五章 乡村医疗革命:社区试验
第六章 追剿“巫医”
第七章 中医自救面面观
第八章 防疫、社会动员与国家
第九章 在政治表象的背后
结论:医疗史、“地方性”“与空间政治想象”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早期进入中国的西医传教士都认为,中国人的疾病是没有建立类似基督教西方世界那样的道德秩序的一种反映。因此,身体患病实际上暗示着中国的一些风俗习惯的丑陋和低下正影响着中国人的生命状态,只有通过灵魂得救,才能真正治愈身体的疾病而得到新生。西医传教士的观点来源于西方中世纪的以下理念:疾病的隐喻具有道德劝谕和惩罚的意义。内心最深处所恐惧的各种东西如腐败、腐化、污染、反常和虚弱全都与疫病画上了等号。疾病本身变成了隐喻,然后借疾病之名,这种恐惧被移置到其他事物上,疾病于是变成了形容词,具有被当做隐喻使用的最广泛的可能性。它们被用来描绘那些从社会意义和道德意义上来说不正确的事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页 -
公共卫生的实行变成了民族主义目标的一种制度化表述,因为“由体育观念和预防医学中之卫生观念、一切的改革心理与趋势观察起来,我们就可明白民族力量的增进一定要提倡健康,尤其要提倡整个国民的健康,然后可以顾到中华民族的复兴”。 优生优种与进化的目标变成了一种集体行动的逻辑。这种逻辑在相当程度上是通过卫生行政空间的日趋独立运作而得以表现的。国家对生命控制的范围和领地已逐步从公共空间渗透进了家庭私人空间,特别是防疫场合下分区式的强迫接种与隔离,几乎使私人化的空间荡然无存。个人的身体这时必须接受国家在民族生存复兴的话语下的积极支配和干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什么是“医学的国家化”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新史学&多元对话系列(共30册),
这套丛书还有
《街头文化》《长安与河北之间》《法兰西风格》《“自杀时代”的来临?》《危机与重构》
等
。
喜欢读"再造“病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再造“病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转】余新忠:另类的医疗史书写 ——评杨念群著《再造“病人”》
作者简介:余新忠,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明清史、中国医疗社会文化史。 说起医疗社会文化史,若在10年前, 恐怕绝大多数大陆学人都会感到一头雾水。而今,这一以往甚少为人注目的研究领域,似乎正趋向成为史学研究中的一个新热点。不仅相关的论文日益频繁地出现在...
(展开)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龚卓军:生病诠释现象学——从生病经验的诠释到医... | 来自开开及第 | 2007-02-16 18:42:21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8.3分 255人读过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9)8.6分 13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复旦【政治学研究与方法】网站推荐书目 (小舟)
- “卫生话”,或曰疾病的文化与历史 (合理肉食)
- 茅海建“中国近代史专题研究课”讨论书目 (子明)
- 中国国情研究 (姜白石)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再造“病人”的评论:
feed: rss 2.0
19 有用 豆友3885817 2012-09-17 15:08:02
根本比不了《疾病的隐喻》。一百多年来,中国人不论是身体、制度乃至文化都在“西医”的眼光下被当成是患上了“疾病”,可问题是,我们一定要带着有色眼镜去审查我们自己吗?佛尔楚说,医学就是政治,政治不过是更大的医学。半殖民地国家最大的伤痛其实是患上了帝国主义播散的疾病,也即他们的思维方式
8 有用 吴从周 2014-06-15 19:35:05
概念硬套的痕迹不少,然而瑕不掩瑜
1 有用 一个小标点 2013-07-06 11:58:16
材料足,故事多,理论部分差一点,可以当画书儿看……因为材料太多,又都想用上,所以讲着讲着逻辑就跳跃了。材料可参考,加一星。医务传教中传教士在传教和世俗两种角色间的紧张;对医院陌生空间和委托制的接受;中医被救治被纳入体制的过程;防疫、爱国卫生运动及由此而来的社会动员;赤脚医生。后几部分挺有意思。
1 有用 丁萌 2006-11-11 22:57:58
结构过于松散.意义不可小觑.
5 有用 穿风衣的猫 2008-05-31 15:25:30
有人酷评福柯余孽,不解。本书很好!
1 有用 折翼的伊卡洛斯 2023-02-17 20:39:11 北京
我的福柯导读(bushi)
1 有用 雪路雨天行车 2023-02-12 01:48:20 陕西
社会史勾勒详尽,空间对地方的殖民,医学、公共卫生、政治及现代性的绞缠。
1 有用 游叙弗伦 2023-01-22 20:55:35 天津
一部宏大的现代化史。作者从医疗史这个角度切入,西方“现代性”(或者按作者的说法——现代殖民帝国)话语从医疗传教士来华开始,在建构现代“空间”的同时也在重塑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巫医与中医就沦为现代性话语的牺牲品。但中国庞大的乡村社会最终还是要依靠赤脚医生对现代化工具与传统价值观念的平衡才得以转型。在这背后反映的,不仅是现代化话语在中国造成的张力,更是一条中国社会转型的可能路径。
1 有用 momo 2023-01-19 09:33:32 江西
很有意思,研究扎实,问题清晰,读了一半,可惜我缺乏对仅凭兴趣的论著从头至尾阅读的时间,有空一定读完
1 有用 文孟先生 2023-01-04 01:34:20 湖北
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