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
这是一本围绕“八十年代”情境及问题意识的对话录,主持者选取的谈话对象多为八十年代引领潮流的风云人物:北岛、阿城、刘索拉、李陀、陈丹青、栗宪庭、陈平原、甘阳、崔健、林旭东、田壮壮、分别属于诗歌、小说、音乐、美术、电影、哲学及文学研究等领域。对话抽取相关领域里在今天仍有讨论价值的当年热点内容作为话题,试图重视这个在中国二十世纪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年代的场景和氛围,并且在回顾八十年代社会思想面貌的同时也对其进行反思。
20世纪80年代是当代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脆弱却颇具特质、令人心动的年代。谈话者以个人的身份和角度,从各自从事的工作出发,既回忆反省过去的那个时代,也评论分析现在,并且眺望臆想未来。书中虽然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往事,却没有变成一个“怀旧项目”,大多数谈话者没有简单地将80年代浪漫化,尽管他们那时年轻气盛、出道成名。这些回忆者的态度不是一味怀旧或颂扬,而是尽可能坦率、客观地对自我和时代的局限,对不少当年轰动一时的现象、事件、人物及文化动因进行深入剖析、批评和反省。
作者简介 · · · · · ·
查建英,旅美女作家。笔名扎西多,北京人。1978年至1987年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哥伦比亚大学,1987年回国,90年代返回美国。2003获美国古根海姆写作基金,再回中国。曾为《万象》、《读书》、《纽约客》、《纽约时报》等撰稿。已出版英文著作China Pop,杂文集《说东道西》,小说集《丛林下的冰河》等。其中China Pop被美国Village Voice Literary Supplement 杂志评选为“1995年度25本最佳书籍之一”。
目录 · · · · · ·
"八十年代访谈录"试读 · · · · · ·
【主持人手记】 阿城一如既往昼伏夜作。我第一次给他打电话约访谈的事情是在上午十一点左右,一个毫无表情的声音像是透过午夜大雾飘过来: 哎,哎,行,好。估计放下电话他就又睡过去了。阿城习惯夜间工作,而我因女儿太小 夜间不便出门,于是约定访谈就在我家做。午夜过后,电话响了,是阿城白天的声音,背景里挤撞着一屋子乱哄哄的人声:我这边刚弄完了,半个小时之内能到你那里..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写字的人,将自己精英化,无可无不可,但人民是什么?在我看来人民就是所有的人啊,等于没说啊。不过在精英看来,也许人民应该是除自己之外的所有人吧,所以才会有“你怎么看人民”的问题。所有的人,都是暂时处在有权或者没权的位置,随时会变化,一个小科员,在单位里没权,可是回到家里有父权,可以决定或者干涉一下儿女的命运。你今天看这个人可怜,属于弱势群体,可是你给他点权力试试,他马上也会有模有样地刁难欺负别人。这是人性,也是动物性,从灵长类的社会性动物就是这样。在我看来“人民”是一个伪概念,所以在它前面加上任何美好的修饰,都显出矫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阿城 2004/09/08 -
要去之前,老师会念三十几个学生的名字,之后说:没有念到名字的同学回家吧!我有一回跟老师说:您就念我们几个人,就说这几个念到名字的回家就完了,为什么要念那么多名字?老师回答得非常好:念到的,是有尊严的。意思是:不是我要费这个事,这么念,是一个尊严。念到名字的那些人,是有尊严的。他说的是有道理的。任何朝代,权力的表达,都是这么表达的。 查建英:肯定式。 阿城:权力肯定你。一次一次念到你,你对权力是什么感情!那么回家是什么意思呢?当然是没尊严,边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阿城 2004/09/08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八十年代访谈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八十年代访谈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3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牛津大學出版社 (2006)8.7分 88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八十年代访谈录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梦呓*记忆永恒 2012-03-16 12:29:19
既然好的未必千秋万代,那坏的也不一定会源远流长
7 有用 diabolo 2013-10-30 13:43:33
强烈的无力感
7 有用 田野 2011-09-30 13:28:55
哪一天这些成为常识,我们就能做一个正常的国家。从容,和谐和幸福。
33 有用 扭腰客 2009-05-13 20:34:00
阿城的那一部分最好
4 有用 文森特的耳朵 | 生命短促啊 2019-02-02 23:31:42
听书听下来的,最喜欢阿城、陈丹青、刘奋斗、刘索拉的部分。其中刘奋斗访谈是出版物中未收录的,他讲得比较敏感,其中关于八九、关于电影、关于余华、关于伤痛文学等等都深以为然。话说回来,整本书在今天都是黄线之外的东西,陈丹青现在上访谈哪敢这么直抒胸臆啊。近来读书真真的感受是: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兜兜转转,进进退退。这些年,大概是在平均线以下的。
0 有用 Bryan不是Brian 2023-01-25 01:07:48 重庆
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初期,那是我最向往的时代,不能生逢其时可算莫大遗憾。八十年代的文化思潮中,能写一手字的书生,往往就成了时代宠儿甚至英雄,但这些他们是办不到的,知识分子过多地承担起了历史救世主的角色——这成为那个时代最为人批判的特性。在一百年甚至是五百年内,那思想最为活跃的十年,却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思想丰收,人们只是在反思——激荡——反思,周而复始,这是那个时代存留下的最大遗憾。 我想起曾... 整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初期,那是我最向往的时代,不能生逢其时可算莫大遗憾。八十年代的文化思潮中,能写一手字的书生,往往就成了时代宠儿甚至英雄,但这些他们是办不到的,知识分子过多地承担起了历史救世主的角色——这成为那个时代最为人批判的特性。在一百年甚至是五百年内,那思想最为活跃的十年,却没有实现严格意义上的思想丰收,人们只是在反思——激荡——反思,周而复始,这是那个时代存留下的最大遗憾。 我想起曾经有人这样形容八十年代:“一方面是理想、追求、拯救、承担、激情、淳朴、使命、信仰,一方面是空泛、贫乏、无能、天真、宏大、浪漫和膨胀”,伟大的和缺憾的交织在一起,虽然并不丰厚,却足够深入人心。 (展开)
0 有用 培疯 2023-01-18 10:35:26 广东
最大启发是阿城劝食大麻的部分。
0 有用 羽奇 MariaKing 2023-01-11 22:51:32 辽宁
考博第二年的兴趣阅读。
0 有用 飘来飘去 2022-12-27 11:05:17 广东
本科时读觉得很酷,现在重读更能见出其中的参差。北岛很冷静,崔健很犀利,陈平原也显得很纯粹。与此同时,阿城太刻奇,陈丹青太幼稚,甘阳太油腻,查建英也有些势利……各派文化精英圈在一起,共同回忆80年代之余,更见出文化资本顶端的权力交接程序。从个人趣味来说,我是真的厌恶阿城,可能就像阿城和陈丹青他们厌恶陈映真一样吧?彼此的知识构成不同。即便无数文化名流为之备书,我还是保留我无足轻重的厌恶。
0 有用 HeyHailey 2022-12-24 17:43:33 荷兰
很精彩,尤其是对阿城的采访,他在海外的感受亦是我的感受,他的豁达也让我有了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