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国]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彭刚 / 顾杭
出版年: 2006-2
页数: 850x1168毫米 1/32
定价: 29.5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544700092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译者: 彭刚 / 顾杭
出版年: 2006-2
页数: 850x1168毫米 1/32
定价: 29.5
装帧: 平装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ISBN: 9787544700092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围绕对十九世纪到当代的德国历史观和德国民族史学思想传统的讨论,追溯了德国自由主义的悲剧性历史,考察了使德国民族主义的反民主特征得以合法化的历史观。德国的历史研究绝非如德国历史学家们声称的那样科学和客观,而是受到了对德国民族性认同的深刻影响,这种“历史主义”虽不能说直接导向了纳粹主义,但在很重要的方面为1933年德国彻底抛弃民主制度和确立权威主义的恐怖统治扫清了道路。
德国的历史观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格奥尔格·G.伊格尔斯(1926— )史学家和史学理论领域著名德裔学者,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教授,著有《对权威的崇拜:圣西门的政治哲学》(1958)、《德国的历史观》(1968)、((欧洲史学的新方向》(1975)、《哥廷根大学,1760一1800;及历史研究的转变》(1980)、(《20世纪的历史学:国际视、野中的批判性概述》(1993)等。
目录 · · · · · ·
中文版前言………………………………………………………………………………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起源…………………………………………………………
第三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一):
· · · · · · (更多)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起源…………………………………………………………
第三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一):
· · · · · · (更多)
中文版前言………………………………………………………………………………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起源…………………………………………………………
第三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一):
威廉·冯·洪堡…………………………………………………………
第四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二):
利奥波德·冯·兰克……………………………………………………
第五章 历史乐观主义的顶峰:“普鲁士学派”……………………………………
第六章 “历史主义的危机”(一):哲学批判:
柯亨、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韦伯…………………………
第七章 “历史主义的危机”(二):
恩斯特·特勒尔奇和弗里德里希·梅尼克……………………………
第八章 德国历史“观念”的衰落……………………………………………………
第九章 尾声:最近十五年……………………………………………………………
推荐阅读材料……………………………………………………………………………
索引………………………………………………………………………………………
· · · · · · (收起)
修订版序…………………………………………………………………………………
初版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起源…………………………………………………………
第三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一):
威廉·冯·洪堡…………………………………………………………
第四章 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二):
利奥波德·冯·兰克……………………………………………………
第五章 历史乐观主义的顶峰:“普鲁士学派”……………………………………
第六章 “历史主义的危机”(一):哲学批判:
柯亨、狄尔泰、文德尔班、李凯尔特、韦伯…………………………
第七章 “历史主义的危机”(二):
恩斯特·特勒尔奇和弗里德里希·梅尼克……………………………
第八章 德国历史“观念”的衰落……………………………………………………
第九章 尾声:最近十五年……………………………………………………………
推荐阅读材料……………………………………………………………………………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兰克来说——在这方面也是对整个历史学派而言——在一个其价值和真理是与历史个体而不是与普遍的人类规范联系在一起的世界里,只有,上帝提供了统一的纽带。内在于兰克所信仰的这种历史主义中的往往是这一危险,即如果基督教信仰被动摇,历史将失去其意义,而人也将面临价值混乱状态。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二): -
虽然兰克承认卡尔斯巴德法令——1819年由德意志各国通过,旨在镇压由于科策布被暗杀而产生的“骚动”——是紧急措施,它过于严厉而不能作为永久法令存在,但是他认为书报审查是必要的。确实,他承认学者必须具有探究真理的充分自由,但是科学真理的传播必须与政治舆论的传播相区分。政治出版,一但不受控制,就将不仅散播“学说和观念”,而且还会煽起激情和体现不同利益,“结果针对最高当局的强有力的抵抗立刻被组织起来,造成各部分之间的冲突”,他继续指出,这种体现多元社会的情况是否与“公共福利”相一致 是值得怀疑的。言论出版自由的捍卫者们“将不得不证明这一情况是各民族的人所希望的;它对于尚在形成过程中的年轻国家也是有用的和有益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德国历史主义的理论基础(二):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人文与社会译丛(共246册),
这套丛书还有
《技术与时间:2.迷失方向》《自由论》《伯林谈话录》《抗争政治》《道德的演化》
等
。
喜欢读"德国的历史观"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叙事的转向 8.3
-
- 政治的浪漫派 8.7
-
- 19-20世纪法国史学思潮 9.4
-
- 危机时刻 8.4
-
- 李凯尔特的历史哲学 8.2
-
- 近代德国及其历史学家 8.8
-
- 批判历史学的前提假设 7.4
-
- 黑格尔之后的历史哲学 7.7
-
- 保守主义 7.7
德国的历史观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转】景德祥: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评价问题——兼评伊格尔斯著《德国的历史观》
摘 要:伊格尔斯的《德国的历史观》是一部德国历史主义学派在19、20世纪的兴衰史, 是对兰克史学的一次思想总清算, 但还不是对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的全面评价。我们应该把德国历史主义学派看成是德意志民族主义运动的一部分, 它在推动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崛起方面起到了较大...
(展开)



《德国的历史观》笔记
认识论的讨论往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进行:一是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的新康德主义西南学派,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世纪之交的韦伯和齐美尔;二是狄尔泰,在一战后深刻影响了这一认识论的论证,慎重对待他的主要是文学史和艺术史家。新康德主义和德尔泰双方都具有康德式的关切:要在意识...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译林出版社 (2014)9.2分 191人读过
-
Wesleyan (198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1)8.7分 32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20)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人文与社会】译丛——译林出版社 (彼岸)
- 自由史与观念史 (所南心史)
- 37°暖书单(二) (37°暖)
- 德意志备忘录 (都归尘土)
- 西方史学史入门书目 (管哩员)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德国的历史观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俄狄浦斯 2009-10-20 16:08:50
译文不错~~
0 有用 雪 2012-08-23 08:58:21
400多页的内容难以让读者消化如此众多的人物与思想
1 有用 蝉 2014-03-29 20:07:51
: K095.16/2242
1 有用 世界是只小风车 2022-08-25 00:57:08 湖北
选读
4 有用 微寒 2018-05-15 10:34:37
史学理论训练上常会教导学生哪些是底线,比如对于理论的使用要谨慎不要成为理论的奴隶,这些底线的实质是立场而非观点,这些立场多是历经历史过程发展而来的复合产物,内部的逻辑主张可能不那么一贯而只是个人好恶的集成,就学科训练而言,教导学生史学研究的底线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忽视史学方法、理论的形成过程与融合过程这一做法是非历史与简单化的。 历史主义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个术语的形成是非常晚近的。一... 史学理论训练上常会教导学生哪些是底线,比如对于理论的使用要谨慎不要成为理论的奴隶,这些底线的实质是立场而非观点,这些立场多是历经历史过程发展而来的复合产物,内部的逻辑主张可能不那么一贯而只是个人好恶的集成,就学科训练而言,教导学生史学研究的底线当然有其必要性,但是究其根本而言忽视史学方法、理论的形成过程与融合过程这一做法是非历史与简单化的。 历史主义是一个极好的例子。这个术语的形成是非常晚近的。一直到特勒尔奇《历史主义及其问题》处,他才使用历史主义这一术语。在现今学术研究使用这个术语时有时好像是先造了一个筐,再往里扔梨子。因此这个术语内部的罅隙不可胜数。但在这里伊格尔斯提供了一个化同为异的很好的范例,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并非是封闭质子式的而是开放理想类型式的历史主义理解。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