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三辉图书
副标题: 一个阴森行业的生活研究
原作名: THE UNDERTAKING:LIFE STUDIES FROM THE DISMAL TRADE
译者: 张宗子
出版年: 2006-4
页数: 173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三辉书系:托马斯·林奇作品
ISBN: 9787802250468
内容简介 · · · · · ·
“在我们这个小镇,每年我都要安葬大约两百名死者。”
诗人林奇在这样的句子中开始了他的个人见证。像所有诗人一样,他以死亡为主题,但林奇的独特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密歇根小镇的殡仪馆业者,受雇埋葬和焚烧死者。工作之中,他始终敏锐地聆听着透过死亡传达的爱和悲伤的话语。
这是见证者和当事者的双重声音。林奇站在“生者和曾经生活过的死者”之间,带着愤怒,带着惊讶,带着畏惧,带着平静,试图一瞥我们所有人都会懂得的死对于生命的意义。这是对已故的父母,对活着的子女的敬礼。
这里有在墓畔挥杆的高尔夫球手,有美食家兼疑病患者,有情人,还有自杀。有的葬礼令人欢欣,有的婚礼则催人泪下。这是一本充满罕见的优雅和机智的书,充满强烈的对比,处处是幽默和同情,这是死者对生者的告诫。
作者简介 · · · · · ·
托马斯·林奇(Thomas Lynch)著有《动与静的身体》(Bodies in Motion and at Rest)、《和希瑟·格蕾丝一起滑冰》(Skating with Heather Grace)、《老雌猫及其他》(Grimalkin & Other Poems)和《仍然生活在米尔福德》(Still Life in Milford)。他的诗和散文发表于《哈泼斯》、《伦敦书评》、《纽约客》和《巴黎评论》等著名期刊。林奇住在密歇根州的小镇米尔福德,是小镇上殡仪馆的老板。本书为作者赢得了1998年的美国图书奖和1997的美国的国家图书奖提名。
目录 · · · · · ·
二、格莱德斯通的名言
三、发明抽水马桶的人
四、基督的右手
五、道成了肉身
六、高尔夫墓场
七、寻梦的人
八、诗人和食客斯文尼
九、万圣节之夜
十、艾迪大叔的公司
十一、杰茜卡、“新闻猎犬”和卖棺材
十二、在冬天上路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们继承了一个技术发达的世界,任何东西都比从前效率高,甚至人也如此,但似乎无人洞悉其原因。他们在代理人、处方药和有线电视的关怀下长大,先辈苦苦追求的孤独,他们乃于无意中得之。二十多岁的青年时代,他们关心的不是寻找自我而是如何逃离。流行文化,通俗心理学,让人感觉良好的伪宗教,只会告诉你“别着急,且开心”,照料自己,保护自尊。他们从中得不到任何精神营养,因此没有信仰,没有希望,没有学到 如何爱,生孩子只是为了多个伙伴,在日益频繁的暴力中自相残杀。除了父母留下的精神空虚,他们还要继承的,是将所有费用集于一身的信用卡账单。 生活就是磨砺,一向如此。活着的圣徒尚不能摆脱尘世的欲火和刺激、保持贞操的艰难、以及良心的剧痛。一旦永别,一切都随着遗蜕的肉身化为一缕青烟,这正是我要告诉那位牧师的:死者一无所求。只有生者营营不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 -
值得感恩的是,安放在冻土之下橡木棺中的那具躯体,已不再是米罗。米罗变成了他自己的理念,永久的第三人称和过去时态,米罗变成了 他太太寝食难安的根由。我们在常见到他的地方再也见不到他,我们习惯于他在我们中间,现在这习惯破灭了。他成了我们的幻肢,那只已经失去、我们却以为它依然存在的相依为命的手。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死生如梦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殡葬人手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殡葬人手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 条 )

面对死亡吧!请跟我来

当生与死成为一个命题
> 更多书评 4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0)6.6分 55人读过
-
Penguin (Non-Classics) (1998)暂无评分 14人读过
-
三辉图书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7.6分 336人读过
-
台湾时报 (1999年1月25日)暂无评分 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 (Josephine)
- 私人记事本 (麦子)
- 新周刊深夜读书2014(上) (ICE CHAN)
- 好玩的书 (xxx)
- 因汝之名(书籍) (你说什么都对)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殡葬人手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三个背影 2010-03-01 17:38:28
我犯了个错误,文学类作品不应该看电子书,容易浮躁,看不出真意。作者对于死亡的态度理性坦诚,也许殡葬业本身就让他们思索良多。人死了就是死了,再多做什么都没有意义,只有活着的人在无谓执着。不知生,焉知死。没有人知道死后世界的模样,所以不自作多情地胡乱猜测,只是顺从天意,乐天知命。
0 有用 柳无码🌈 2013-01-31 22:15:49
想来本
0 有用 美丽新世界 2006-09-06 11:05:08
让人走神的力量。。。
0 有用 英恩 2011-04-05 11:05:25
虽然看的时候心堵得厉害,但这何况不是源于自己内心对于死亡的不安感。觉得每个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至少对于没有接触或者常常接触死亡的人来说是这样。
0 有用 littletwo 2007-07-07 12:28:33
一本关于死亡与生活的书。写得非常真实。名字很吓人,但内容很温暖。
0 有用 想不當公務員 2023-01-04 23:29:12 云南
創寫背景,新奇的職業角度,經典和老派的愛爾蘭式的思路
0 有用 晚安1地球人 2023-01-02 16:22:01 浙江
不是鸡汤读物,反而充满了冷静、客观。葬礼不是为死者办的,而是为生者办的。葬礼的核心不在于这个人如何死去,而在于ta如何活过。
0 有用 王贺勇(失语版 2022-10-18 21:39:28 江苏
“生物肌体在死亡发生时,立即开始发热,此一现象称为‘死后生热’。细胞继续分裂,进行新陈代谢,交换氧气和蛋白质,一切照常进行。但由于呼吸、出汗、流泪和放屁等排泄性的活动终止,肌体过热,细胞因此停止工作:时间已到,该收工了!之后,已死的肌体慢慢冷却到室温,比活人的体温低差不多三十华氏度,所以人常常会问:为什么凉透了?”
0 有用 素心 2022-07-26 19:27:26
从社死而来,意外的有了更多关于死亡的思考。
0 有用 卿云 2022-07-08 20:16:11
西方人笔下的死亡总感觉隔着一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