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 · · · · ·
艾哈迈德·拉希德(Ahmed Rashid),巴基斯坦人,主要关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国际媒体称他为“巴基斯坦最佳和最勇敢的记者”。美国华盛顿邮报、国际先驱论坛报,英国每日电讯报评价他是一个超过20年的远东经济评论记者。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在坎大哈,果园曾经有着丰沛的水源,灌溉系统良好。不过,这一切已经成为往事。苏军和圣战组织之间的混战让昔日的田野变成了地雷区,大批农村人口逃往巴基斯坦。果园纷纷荒废。如今的坎大哈是世界上地雷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坎大哈地势平坦,不易隐蔽。但是圣战组织的战士还是在果园和水渠中找到了庇护所,并很快控制了农村地区。苏军部队只能困守城市。为了扫荡圣战组织,苏联方面砍掉了成千株果树,将灌溉系统全部毁坏。所以,1990年难民们重归故园的时候,这片土地已经不适合发展水果种植了。但是,人们很快找到了替代物,那就是罂粟。由此带来的鸦片贸易,很快变成了塔利班的财源。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页 -
Traditionally Islam in Afghanistan has been immensely tolerant - to other Muslim sects, other religions and modern lifestyles. Afghan mullahs were never known to push Islam down people's throats and sectarianism was not a political issue until recently.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Taliban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读书笔记
写在前面 本周阅读的书籍是《塔利班:宗教极端主义在阿富汗及其周边地区》。首先要感谢新疆大学的郑亮老师,去年在他的讲座上听到了这本书的推荐。这本书买完后大概放置了有6个月,前几天忽然有兴趣打开读一读,没想到短短四天就酣畅淋漓地直接读完了。整本书相当精彩,在这里...
(展开)

全书很赞,只不过重庆出版能否再走心一点?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书中干货满满,唯一美中不足的,全在中文译本上。首先删减与否,这点看不出来,但是有关阿富汗问题,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明显缩水啊!而且一些替换,不用想都知道啊,比如:“来自亚洲某大国”的极端分子,以及安集延事件中,原文是“俄罗斯和某安理会成员”,这个2005年的事... (展开)
宗教学校的学生兵从和平使者变成了恐怖集团
起家之路 十年阿苏战争结束,那些抗战老兵有的卸甲归田,有的回到巴基斯坦西部(奎达)或者阿富汗南部(坎大哈)的宗教学校授课,因为阿富汗国内军阀的混战,民不聊生,一些有过圣战组织经历的的毛拉和塔利卜(宗教学校的学生)为了实现和平大业,成立了塔利班组织(塔利卜的复...
(展开)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4 )
-
重庆出版社 (2015)8.2分 1086人读过
-
新新聞文化 (2001)暂无评分
-
Yale Nota Bene Books (2001)8.6分 16人读过
-
I B Tauris & Co Ltd (2010)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Taliban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