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讲的是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之前的1000多年里,日本几乎不在中国人的视野里;1895年之后的1000多年里,这个昔日在中国人看起来不起眼的边陲小国似乎突然跳进了中国人的视野。
作者简介 · · · · · ·
孙秀玲:北京自由撰稿人。出生在长白山脉、鸭绿江畔的吉林省集安市,毕业于吉林省戏曲学校、东北师范大学。曾任人民日报社人民网英文版编辑。电子信箱:sxiul@126.com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一口气读完日本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 更多书评 21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1,八歧大蛇,“关东东方”和“三管四职”。足利儿子关东东方,山内上衫 犬悬上衫,三管,斯波,细川,龟山;四职,赤松,山名,一色,京极; 2,武士阶级形成:1,平安时代实施庄园公领制,律令制是以公地公民为基础,因为生产力提高土地增多,大地主名义所有权挂在公家名下,形成寄进制庄园,被任命为庄官,后为限制土地私有化推行知行国制,授予贵族国司推荐权,给予领地利益,庄园和公领产生矛盾,土地资源。保护利益,武装...
2018-09-28 20:45:11
-
很庆幸在读完一本极易阅读的烂书之后,在一周的时间内又能读完一本书,而且所得收获与预期基本一致。一本入门级的历史科普书,易于阅读,内容简明,线条粗,篇幅也不大。蛮好,正是目前自己的状态最适合阅读的书的类型。看的是电子版,利用上班和周末的时间,三天左右看完。在看之前,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幕府、明治维新之类的词,具体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至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日本历史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
2018-04-21 21:39:39
很庆幸在读完一本极易阅读的烂书之后,在一周的时间内又能读完一本书,而且所得收获与预期基本一致。一本入门级的历史科普书,易于阅读,内容简明,线条粗,篇幅也不大。蛮好,正是目前自己的状态最适合阅读的书的类型。看的是电子版,利用上班和周末的时间,三天左右看完。在看之前,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幕府、明治维新之类的词,具体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至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日本历史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再者看完之后,觉得或许可以稍微调整一下今年自己的阅读计划,把了解日本的十本书改成了解世界历史梗概,就看看这种程度的科普书还蛮好的,打好一个简略的系统性的基础,然后再从中寻找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进行了解。
偷个懒,还是截取一下别人整理好的读书笔记:
“ 徐福求仙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成龙、金喜善演的《神话》,这部电影里面,蒙毅将军的头马叫做徐贵,是他找到了长生不老药回来,但是始终没有办法给秦始皇吃上,反而试药的玉漱与南宫将军长生不老 。这个徐贵其实就是映射徐福。根据史书记载,徐福是第一个有记载的到达日本的人。他本来要出海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带了一堆的童男童女出去,没想到仙丹没有找到,但是却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农业生产技术,使得日本步入了农耕社会。在当今的日本,仍然保留了许许多多纪念徐福的文物古迹。
从自然人到农业社会的变迁 人自从直立行走之后,双手就解放出来工作了。因为劳动,人类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这种发展虽然缓慢,但一定是从母系社会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欧洲是这样,中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在母系社会中,因为人还不懂得农耕,只能过着茹毛饮血、猎杀动物的生活,这个时候,人类能生存下来,完全依靠群体优势,靠人多才能猎杀比人类凶猛很多倍的禽兽,所以,能够“生产”人的女性在这个时候占主导地位。慢慢地,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学会了农耕技术,懂得种植农作物了,生活得以安顿下来,由于男性体质与女性体质的区别,男性能更加地干体力活,于是能够“生产”人的女性反而成为了农耕社会里面的一种累赘,母系社会也就慢慢的瓦解了。再到后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耕种水平,那些生产搞得好的人可以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食物,积累更多的财富,于是阶级也出现了,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日本的第一个正式封建王朝 大和民族是现在对日本民族的总称。日本本来民族就不多,而且多数是从中国、朝鲜或者西伯利亚迁徙过去的。大和来源于日本的第一个称得上正式的封建王朝——大和国。时间大概是公元4,5世纪左右,天皇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至今已经延续了近1500年。
中日历史上的三次战争 中国、朝鲜、日本因为是近邻,历史上交战多次,这里主要提三次战争。白村江(今韩国境内)发生在公元663年,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交锋。战争源于日本意图扩张版图,吞并朝鲜,当时中国的唐朝出兵援朝,大败日本。白村江战争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停止了向朝鲜半岛的扩张,此后的1000多年里,未曾对朝鲜用兵,日本由此也看到了跟自身跟中国的巨大差别,于是退而虚心向中国学习,所以到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日本人都把唐朝的文化当成中国最正统的文化,日本的文化也是从那时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次正式的战争是元朝的时候。忽必烈野心要吞并日本,大举进攻日本。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遭遇外敌入侵。 但是由于蒙古骑兵不适应水战,而且天时地利也不配合,所以元朝的几次讨伐都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甲午海战,以中国大败,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 于是我们发现,中国的海军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完胜过日本的海军。
日本的遣唐使与中日蜜月关系 上面提到,白江村战役之后,日本人退而虚心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在随后的260多年间,前后一共成功派遣了13次使者团出访唐朝,这些使者主要由僧人和学生组成,他们在唐朝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他们见证了中日历史上最蜜月的一段岁月。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的时候,在日本国会演讲时候说的一段关于中日历史回顾的话,说的其实就是唐朝时候中日交往的事情。
日本的佛教、神道教、神社 神道教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日本先民们常常遭遇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台风、火山爆发、地震等。所以,对大自然的崇拜是最自然而然的宗教。神道教就是这样诞生的。 而自从徐福渡日本之后,佛教就开始慢慢的传入日本,直到唐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唐朝和尚鉴真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到达),在日本向天子、贵族、大臣将佛法,将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的神道教与佛教深深结合在一起。 求神问佛是日本人的癖好,三天两头就往神社、寺庙跑,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消灾免祸。据统计,日本列岛目前共有大大小小的神社13万座,遍布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可见神社在日本人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神社的力量何等地巨大。而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原名“招魂社”,明治维新时期(1869年)创建于东京,它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246万余名阵亡军人,战前被誉为“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天皇丧失权力的 “摄关政治”以及“院政时代” 中日关系蜜月期的后期,也是日本天皇开始丧失统治力的时期。在日本,天皇成年之前辅政的大臣叫“摄政”,天皇成年之后辅政的大臣叫“关白”,这个时候,“摄政”与“关白”职位长期被大臣世袭、垄断,所以,天皇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傀儡。后来,天皇让位给自己的儿子,然后自己当太上皇,试图这样让摄政的大臣得不到实权,而在自己的“院政”里面办国家大事,但终究敌不过对统治权力虎视眈眈的大臣们,从此,天皇失去了实际的政权控制力,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幕府时代 从公元1192年源赖潮朝立镰仓幕府,到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在近700年的时间里面沿袭着幕府与天皇的双重政权体制。幕府政权独立于王朝国家之外,是真正的武士政权。幕府以武力为支柱,在大政方针上迫使皇室服从。但幕府的统治并未完全取代律令体制,皇室政权也依然存在。而且,幕府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天皇的精神权威未支持和认可。 实际上,幕府是一个以将军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军人互惠组织。这个组织的实质是将军与“御家人”的互利关系。“御家人”是将军的武士家臣,在内战中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为了保证他们效忠自己,将军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驻守自己占领的地方,担任“守护”、“地头”等官职。作为回报,这些“守护”、“地头”要定期前往幕府机关所在地担任警备任务,并且战时,他们要率自己的私人武装为将军出生入死。“守护”与“地头”,一文一武,是幕府的吏治基础。 日本一共经历了三个幕府,源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根据地在奈良),足利尊氏建立的足利幕府(后改称室町幕府,根据地在京都),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根据地在东京),每个幕府都统治日本200余年,担任幕府头领的将军、地方守护大名等都是世袭制,俨然一个独立的“皇室政权”。
日本的战争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我不是一个喜欢打游戏的人,在大学时代玩过的游戏并不多,但我却玩过一个名为《信长的野望》的RPG游戏,游戏的主人公就是日本室町幕府后期的英雄——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所以不能不用一些篇幅来说说这两个人。 日本的三个幕府当中,室町幕府时期是最动荡的时期,除了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之外,其余的14位将军都不能取得国家的绝对统治权,所以室町幕府期间出现了很多超级“守护大名”,织田信长就是室町幕府后期最出名的一位大名。他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本来打算利用他打击其他守护大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没想到却被他废除了,室町幕府就此散场。织田信长四处征战,不到20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日本66个领国里面的26个。 1582年,织田信长部将羽柴秀吉西征被困,织田信长领兵就援,被叛变的部将明智光秀围困于京都本能寺,不幸身亡,一代枭雄不能死于战场,却死于自己人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后来,羽柴秀吉打败了明智光秀与织田的另外一个部将柴田胜,巩固了自己的实力,然后在1590年,完成了统一日本的伟大事业。天皇给他赐姓,从此他就改名丰臣秀吉。 很自然的,在统一了日本全国之后,这样的战斗英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外扩张的欲望。丰臣秀吉在位期间,两次出兵朝鲜(上一次日本出兵朝鲜已经是白村江战役,距今已经将近1000年),但都是大败而回。战争给朝鲜人民带去了无尽的苦难,也使得国内的大名与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丰臣秀吉也就失去了建立“丰臣幕府”的机会,政权随后就被同为织田部将的德川家康推翻,后者则开启了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德川幕府时代。
武士道与樱花 武士,是职业化的军人,他们不用生产,只需要为自己的主人卖命。由于武士是统治阶级和特权阶级,保持武士的稳定就是维持幕府体制的巩固。此外,和平时期的武士仍需保有必要的斗志,因此,江户时期,出现了一种专为武士量身定做的理论——“士道”论,即“武士道”理论。武士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忠孝”、“仁义”、“重武倡文”、“克己”、“名誉”、“轻生死”、“报恩”、“俭朴”等。武士道的主要代言人是山鹿素行,他所著的《武教全书》《武家事记》《兵法问答》等书,被成为日本“国民道德的权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谛”。 樱花在日本被人们奉为“国花”,樱树被尊为“圣树”、“神木”。樱花其美、其魅力不是来自单株而是来自群体,只有集中到一起,樱花方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派和风貌。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汪洋大海般的美,每一朵樱花并不特别强烈的表现自己,但却顽强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这就是日本人集体精神的核心所在。 樱花的真正魅力,来自语那种随风飘零、转瞬即逝的美。“宁愿短暂,只要灿烂”,与其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谢,就如同武士的“视死如归”;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它和肉体与灵魂和谐的融于一体,犹如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的景观,令人神往。
日本的男尊女卑 幕府时代,尤其是室町幕府时期,战争不断,持续几个世纪的连年征战使得日本妇女地位日趋低下,逐渐沦为专门照顾和支持丈夫的从属者;她们只能在战争间歇期难得地同回家休整地丈夫见上几面。武士阶级的崛起又为日本社会赋予了男性优先的浓墨色彩。日本妇女一生都生活在受监护的状态下:也就是完全依赖她们的丈夫、儿子或者其他家属。她们没有法定的权利,她们的证词不为法庭接受,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与丈夫脱离关系。
从佩里叩关看日本民族的能屈能伸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之后,采取锁国政策,取消一切贸易政策。19世纪中期,欧美国家不断的扩张殖民地,纷纷要求日本通商,但遭日本拒绝。直到1852年,美国派佩里将军,使用现代战船,叩开了日本的国门,迫使日本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然而有趣的是,在当今日本,在当年美军登陆的地方,居然还有很多纪念美军登陆日本的纪念碑。那些在我们眼里看来仗着军事实力,对日本进行威胁的殖民者,日本人却把他们奉为英雄。这真是一种有意思的生存逻辑。日本人看来,日本民族之所以有后来的强大,认为是拜佩里叩关所赐,是这些殖民主义者,促使日本走上开放改革,富国强兵道路。 我们回想663年的那次白村江战争吧,战败的日本人完全抛弃了高傲的尊严,退而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丝毫没有半点羞愧之意——仅仅是因为那时的唐朝,代表着最先进的文明。 所以,我们不能不佩服,这是怎样一个能屈能伸的民族!这是怎样一个反映迅速、灵活多变、谦虚努力、富有现实精神的民族!他们没有任何的偏见,崇尚比自己好的一切事物,并以此为榜样,“疯狂追星”,不断学习,大步赶上,再努力超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看到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在抱着“中华民族是最优秀民族”的口号不妨,不愿意向其他国家、其他人学习,走“XX特色”,故步自封,是多么的可悲!如今的中华民族,又有什么还可以骄傲,可以值得自豪的呢?在虚心学习这方面,日本人绝对是我们的老师。
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之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了后来佩里叩关,让日本人认识到自己跟西方列强的差距,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之后,统治日本近700年的幕府终于谢幕。明治天皇众望所归,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 1.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命令各藩奉还版籍,将领地和统治权交还中央政府。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取消地方势力,第一次采用中央集权。 2.改革官职,取消武士的官阶。 3.盘活农业,积累原始资本。 4.大搞工业,尤其军工,这使得一批资本密集型企业兴起。 5.向市场经济过渡。 6.重视教育。 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贪婪的吸收欲,则是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的关键。30年里,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日本姓氏的由来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百姓都是没有姓氏的。1870年,明治政府规定所有国民可以为自己取姓。但是,日本人不像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可以继承祖姓,从未给自己取过姓的日本人只能由着性子大干起来,所以日本的姓氏五花八门。爱好山川田野的,取姓:山田、上野、大川;敬业的日本人,拿自己的职业取姓:釜屋、织田;喜欢动物的,取姓:猪口、尾毛;还有拿地名当姓氏的,富士、濑户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姓氏对于日本人来说,毫无用处。
日本对外扩张 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在明治维新后的30年里就差不多走完了欧美国家二、三百年走的道路。我觉得,除了日本自身的努力之外,跟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关系。当时,英美帝国主义在全球进行殖民化,到处掠夺。在它们眼中,地大物博、统治者懦弱的中国是最佳的掠夺对象。而日本物产稀缺,不值得帝国注意垂涎。所以,日本能够安心的发展自己。 当时的日本,在各个方面与英美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明治政府一方面对欧美各国采取了无奈的妥协态度,不敢与英美国家闹翻,另一方面,对亚洲的其他邻国摆出咄咄逼人的气势,意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1874年,日本武力入侵台湾,但因日本国力不足而急于求和。但是,懦弱的清政府在英美法国家的调停之下,竟然赔款息事宁人。侵略别国战败,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战胜国50万两白银的赔款,面对如此容易得到的财富,怎么能不刺激日本的侵略心态呢?英美国家对日本的放任姿态,把中国推向了深渊。
自由民权运动&君主立宪 由于向英美国家靠拢,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思潮涌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扬“自由、民主”理念,他们意图唤醒人民,推翻天皇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治天皇废除了自己心腹的左右两院,设置司法机关:元老院和大审院,拉拢自由民主领袖入阁。自由民权运动迫使日本政府承诺制定宪法,召开民选国会,使日本成为了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这种结果,不仅仅因为自由民主的伸入民心,也因为1000多年的天皇形象深入人心。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君主立宪是日本最好的出路。
屡发战争财的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同美国一样,一战使得日本获益良多。首先,由于德国战败、俄国国内政权更替,日本得以向周边地区扩张了势力,其次,由于欧美国家忙于打仗,无暇生产,日本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政府对工业给予高额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政策,迅速发展国内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向欧美大量出口,工业总产值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彻底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化。 同样,在二战中战败,经济濒临崩溃的日本也是因为发战争财才得以翻身。二战后,美国完全控制了日本,为了遏制苏联在东亚的势力,日本成了美国的棋子。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都大量从战场附近的日本进口军工、军需产品,从而极大地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 一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日本只是在一战末期,看到德国就要战败了,于是趁机向德国宣战,从而攫取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一战后,英美国家经济开始恢复,本来经济底子就很薄弱的日本失去了一战期间大量出口工业产品的机会,由于国家采用了极端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工业发展,所以,当工业品出口减缓的时候,日本经济迅速走向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倒退,社会凋敝。跟德国的纳粹一样,军国主义趁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发动了侵华战争,意图从军事扩张中获得高额的利润,缓和社会矛盾与经济压力。由于在华的战线过长,日本的物资供应出现危机,于是,日本陆续开始向东南亚扩张,意图把整个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攫取那里的物资,“以战养战”。日本的这种策略,触动到了太平洋地区的二战旁观者——美国的利益,偷袭珍珠港也就自然而然得拉开了日美之间战事的序幕。
战后日本经济为何得以迅速发展? 二战中日本是战败国,对日本人民来说,这也是一场浩劫。但是,为什么二战后短短30年时间,日本的经济就能跃居世界第二呢?原因有三: 1.大发战争财。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2.因为历史的经验,同时也为了制约欧洲列强,美国没有对日本进行“墙倒众人推”的策略,反而在经济上扶持日本的发展,政治上赦免大量战犯,保存了日本的有生力量。(但同时必须指出,正是“拜美国所赐”,日本的众多甲级战犯得以赦免,右翼军国主义得以保存。美国“养虎为患”,导致今天这些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还在鼓吹战争,修改历史,真是恶心之极。) 3.日本的国民基础教育很好。 ”
回应 2018-04-21 21:39:39 -
五月花号 (无畏)
1.大率---中央派到各小属国的检查官 大倭---管理全国集市的官吏 大夫---主持外交事务 2.绳级文化---弥生文化---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大和国(奈良) 3.明治维新与大化改新 4.我们日本人,接受了把看重自我视为恶行,以抛弃自我作为良知的教育,而且习惯于接受这种教育。---黑泽明 5.佛教的来世主义到了日本逐渐变成了现世主义,来世的极乐变成了今生的极乐。2012-03-09 11:33:40
-
五月花号 (无畏)
1.大率---中央派到各小属国的检查官 大倭---管理全国集市的官吏 大夫---主持外交事务 2.绳级文化---弥生文化---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大和国(奈良) 3.明治维新与大化改新 4.我们日本人,接受了把看重自我视为恶行,以抛弃自我作为良知的教育,而且习惯于接受这种教育。---黑泽明 5.佛教的来世主义到了日本逐渐变成了现世主义,来世的极乐变成了今生的极乐。2012-03-09 11:33:40
-
很庆幸在读完一本极易阅读的烂书之后,在一周的时间内又能读完一本书,而且所得收获与预期基本一致。一本入门级的历史科普书,易于阅读,内容简明,线条粗,篇幅也不大。蛮好,正是目前自己的状态最适合阅读的书的类型。看的是电子版,利用上班和周末的时间,三天左右看完。在看之前,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幕府、明治维新之类的词,具体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至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日本历史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
2018-04-21 21:39:39
很庆幸在读完一本极易阅读的烂书之后,在一周的时间内又能读完一本书,而且所得收获与预期基本一致。一本入门级的历史科普书,易于阅读,内容简明,线条粗,篇幅也不大。蛮好,正是目前自己的状态最适合阅读的书的类型。看的是电子版,利用上班和周末的时间,三天左右看完。在看之前,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幕府、明治维新之类的词,具体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至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日本历史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再者看完之后,觉得或许可以稍微调整一下今年自己的阅读计划,把了解日本的十本书改成了解世界历史梗概,就看看这种程度的科普书还蛮好的,打好一个简略的系统性的基础,然后再从中寻找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进行了解。
偷个懒,还是截取一下别人整理好的读书笔记:
“ 徐福求仙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成龙、金喜善演的《神话》,这部电影里面,蒙毅将军的头马叫做徐贵,是他找到了长生不老药回来,但是始终没有办法给秦始皇吃上,反而试药的玉漱与南宫将军长生不老 。这个徐贵其实就是映射徐福。根据史书记载,徐福是第一个有记载的到达日本的人。他本来要出海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带了一堆的童男童女出去,没想到仙丹没有找到,但是却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农业生产技术,使得日本步入了农耕社会。在当今的日本,仍然保留了许许多多纪念徐福的文物古迹。
从自然人到农业社会的变迁 人自从直立行走之后,双手就解放出来工作了。因为劳动,人类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这种发展虽然缓慢,但一定是从母系社会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欧洲是这样,中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在母系社会中,因为人还不懂得农耕,只能过着茹毛饮血、猎杀动物的生活,这个时候,人类能生存下来,完全依靠群体优势,靠人多才能猎杀比人类凶猛很多倍的禽兽,所以,能够“生产”人的女性在这个时候占主导地位。慢慢地,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学会了农耕技术,懂得种植农作物了,生活得以安顿下来,由于男性体质与女性体质的区别,男性能更加地干体力活,于是能够“生产”人的女性反而成为了农耕社会里面的一种累赘,母系社会也就慢慢的瓦解了。再到后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耕种水平,那些生产搞得好的人可以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食物,积累更多的财富,于是阶级也出现了,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日本的第一个正式封建王朝 大和民族是现在对日本民族的总称。日本本来民族就不多,而且多数是从中国、朝鲜或者西伯利亚迁徙过去的。大和来源于日本的第一个称得上正式的封建王朝——大和国。时间大概是公元4,5世纪左右,天皇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至今已经延续了近1500年。
中日历史上的三次战争 中国、朝鲜、日本因为是近邻,历史上交战多次,这里主要提三次战争。白村江(今韩国境内)发生在公元663年,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交锋。战争源于日本意图扩张版图,吞并朝鲜,当时中国的唐朝出兵援朝,大败日本。白村江战争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停止了向朝鲜半岛的扩张,此后的1000多年里,未曾对朝鲜用兵,日本由此也看到了跟自身跟中国的巨大差别,于是退而虚心向中国学习,所以到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日本人都把唐朝的文化当成中国最正统的文化,日本的文化也是从那时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次正式的战争是元朝的时候。忽必烈野心要吞并日本,大举进攻日本。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遭遇外敌入侵。 但是由于蒙古骑兵不适应水战,而且天时地利也不配合,所以元朝的几次讨伐都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甲午海战,以中国大败,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 于是我们发现,中国的海军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完胜过日本的海军。
日本的遣唐使与中日蜜月关系 上面提到,白江村战役之后,日本人退而虚心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在随后的260多年间,前后一共成功派遣了13次使者团出访唐朝,这些使者主要由僧人和学生组成,他们在唐朝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他们见证了中日历史上最蜜月的一段岁月。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的时候,在日本国会演讲时候说的一段关于中日历史回顾的话,说的其实就是唐朝时候中日交往的事情。
日本的佛教、神道教、神社 神道教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日本先民们常常遭遇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台风、火山爆发、地震等。所以,对大自然的崇拜是最自然而然的宗教。神道教就是这样诞生的。 而自从徐福渡日本之后,佛教就开始慢慢的传入日本,直到唐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唐朝和尚鉴真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到达),在日本向天子、贵族、大臣将佛法,将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的神道教与佛教深深结合在一起。 求神问佛是日本人的癖好,三天两头就往神社、寺庙跑,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消灾免祸。据统计,日本列岛目前共有大大小小的神社13万座,遍布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可见神社在日本人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神社的力量何等地巨大。而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原名“招魂社”,明治维新时期(1869年)创建于东京,它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246万余名阵亡军人,战前被誉为“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天皇丧失权力的 “摄关政治”以及“院政时代” 中日关系蜜月期的后期,也是日本天皇开始丧失统治力的时期。在日本,天皇成年之前辅政的大臣叫“摄政”,天皇成年之后辅政的大臣叫“关白”,这个时候,“摄政”与“关白”职位长期被大臣世袭、垄断,所以,天皇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傀儡。后来,天皇让位给自己的儿子,然后自己当太上皇,试图这样让摄政的大臣得不到实权,而在自己的“院政”里面办国家大事,但终究敌不过对统治权力虎视眈眈的大臣们,从此,天皇失去了实际的政权控制力,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幕府时代 从公元1192年源赖潮朝立镰仓幕府,到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在近700年的时间里面沿袭着幕府与天皇的双重政权体制。幕府政权独立于王朝国家之外,是真正的武士政权。幕府以武力为支柱,在大政方针上迫使皇室服从。但幕府的统治并未完全取代律令体制,皇室政权也依然存在。而且,幕府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天皇的精神权威未支持和认可。 实际上,幕府是一个以将军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军人互惠组织。这个组织的实质是将军与“御家人”的互利关系。“御家人”是将军的武士家臣,在内战中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为了保证他们效忠自己,将军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驻守自己占领的地方,担任“守护”、“地头”等官职。作为回报,这些“守护”、“地头”要定期前往幕府机关所在地担任警备任务,并且战时,他们要率自己的私人武装为将军出生入死。“守护”与“地头”,一文一武,是幕府的吏治基础。 日本一共经历了三个幕府,源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根据地在奈良),足利尊氏建立的足利幕府(后改称室町幕府,根据地在京都),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根据地在东京),每个幕府都统治日本200余年,担任幕府头领的将军、地方守护大名等都是世袭制,俨然一个独立的“皇室政权”。
日本的战争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我不是一个喜欢打游戏的人,在大学时代玩过的游戏并不多,但我却玩过一个名为《信长的野望》的RPG游戏,游戏的主人公就是日本室町幕府后期的英雄——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所以不能不用一些篇幅来说说这两个人。 日本的三个幕府当中,室町幕府时期是最动荡的时期,除了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之外,其余的14位将军都不能取得国家的绝对统治权,所以室町幕府期间出现了很多超级“守护大名”,织田信长就是室町幕府后期最出名的一位大名。他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本来打算利用他打击其他守护大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没想到却被他废除了,室町幕府就此散场。织田信长四处征战,不到20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日本66个领国里面的26个。 1582年,织田信长部将羽柴秀吉西征被困,织田信长领兵就援,被叛变的部将明智光秀围困于京都本能寺,不幸身亡,一代枭雄不能死于战场,却死于自己人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后来,羽柴秀吉打败了明智光秀与织田的另外一个部将柴田胜,巩固了自己的实力,然后在1590年,完成了统一日本的伟大事业。天皇给他赐姓,从此他就改名丰臣秀吉。 很自然的,在统一了日本全国之后,这样的战斗英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外扩张的欲望。丰臣秀吉在位期间,两次出兵朝鲜(上一次日本出兵朝鲜已经是白村江战役,距今已经将近1000年),但都是大败而回。战争给朝鲜人民带去了无尽的苦难,也使得国内的大名与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丰臣秀吉也就失去了建立“丰臣幕府”的机会,政权随后就被同为织田部将的德川家康推翻,后者则开启了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德川幕府时代。
武士道与樱花 武士,是职业化的军人,他们不用生产,只需要为自己的主人卖命。由于武士是统治阶级和特权阶级,保持武士的稳定就是维持幕府体制的巩固。此外,和平时期的武士仍需保有必要的斗志,因此,江户时期,出现了一种专为武士量身定做的理论——“士道”论,即“武士道”理论。武士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忠孝”、“仁义”、“重武倡文”、“克己”、“名誉”、“轻生死”、“报恩”、“俭朴”等。武士道的主要代言人是山鹿素行,他所著的《武教全书》《武家事记》《兵法问答》等书,被成为日本“国民道德的权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谛”。 樱花在日本被人们奉为“国花”,樱树被尊为“圣树”、“神木”。樱花其美、其魅力不是来自单株而是来自群体,只有集中到一起,樱花方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派和风貌。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汪洋大海般的美,每一朵樱花并不特别强烈的表现自己,但却顽强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这就是日本人集体精神的核心所在。 樱花的真正魅力,来自语那种随风飘零、转瞬即逝的美。“宁愿短暂,只要灿烂”,与其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谢,就如同武士的“视死如归”;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它和肉体与灵魂和谐的融于一体,犹如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的景观,令人神往。
日本的男尊女卑 幕府时代,尤其是室町幕府时期,战争不断,持续几个世纪的连年征战使得日本妇女地位日趋低下,逐渐沦为专门照顾和支持丈夫的从属者;她们只能在战争间歇期难得地同回家休整地丈夫见上几面。武士阶级的崛起又为日本社会赋予了男性优先的浓墨色彩。日本妇女一生都生活在受监护的状态下:也就是完全依赖她们的丈夫、儿子或者其他家属。她们没有法定的权利,她们的证词不为法庭接受,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与丈夫脱离关系。
从佩里叩关看日本民族的能屈能伸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之后,采取锁国政策,取消一切贸易政策。19世纪中期,欧美国家不断的扩张殖民地,纷纷要求日本通商,但遭日本拒绝。直到1852年,美国派佩里将军,使用现代战船,叩开了日本的国门,迫使日本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然而有趣的是,在当今日本,在当年美军登陆的地方,居然还有很多纪念美军登陆日本的纪念碑。那些在我们眼里看来仗着军事实力,对日本进行威胁的殖民者,日本人却把他们奉为英雄。这真是一种有意思的生存逻辑。日本人看来,日本民族之所以有后来的强大,认为是拜佩里叩关所赐,是这些殖民主义者,促使日本走上开放改革,富国强兵道路。 我们回想663年的那次白村江战争吧,战败的日本人完全抛弃了高傲的尊严,退而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丝毫没有半点羞愧之意——仅仅是因为那时的唐朝,代表着最先进的文明。 所以,我们不能不佩服,这是怎样一个能屈能伸的民族!这是怎样一个反映迅速、灵活多变、谦虚努力、富有现实精神的民族!他们没有任何的偏见,崇尚比自己好的一切事物,并以此为榜样,“疯狂追星”,不断学习,大步赶上,再努力超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看到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在抱着“中华民族是最优秀民族”的口号不妨,不愿意向其他国家、其他人学习,走“XX特色”,故步自封,是多么的可悲!如今的中华民族,又有什么还可以骄傲,可以值得自豪的呢?在虚心学习这方面,日本人绝对是我们的老师。
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之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了后来佩里叩关,让日本人认识到自己跟西方列强的差距,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之后,统治日本近700年的幕府终于谢幕。明治天皇众望所归,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 1.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命令各藩奉还版籍,将领地和统治权交还中央政府。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取消地方势力,第一次采用中央集权。 2.改革官职,取消武士的官阶。 3.盘活农业,积累原始资本。 4.大搞工业,尤其军工,这使得一批资本密集型企业兴起。 5.向市场经济过渡。 6.重视教育。 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贪婪的吸收欲,则是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的关键。30年里,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日本姓氏的由来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百姓都是没有姓氏的。1870年,明治政府规定所有国民可以为自己取姓。但是,日本人不像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可以继承祖姓,从未给自己取过姓的日本人只能由着性子大干起来,所以日本的姓氏五花八门。爱好山川田野的,取姓:山田、上野、大川;敬业的日本人,拿自己的职业取姓:釜屋、织田;喜欢动物的,取姓:猪口、尾毛;还有拿地名当姓氏的,富士、濑户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姓氏对于日本人来说,毫无用处。
日本对外扩张 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在明治维新后的30年里就差不多走完了欧美国家二、三百年走的道路。我觉得,除了日本自身的努力之外,跟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关系。当时,英美帝国主义在全球进行殖民化,到处掠夺。在它们眼中,地大物博、统治者懦弱的中国是最佳的掠夺对象。而日本物产稀缺,不值得帝国注意垂涎。所以,日本能够安心的发展自己。 当时的日本,在各个方面与英美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明治政府一方面对欧美各国采取了无奈的妥协态度,不敢与英美国家闹翻,另一方面,对亚洲的其他邻国摆出咄咄逼人的气势,意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1874年,日本武力入侵台湾,但因日本国力不足而急于求和。但是,懦弱的清政府在英美法国家的调停之下,竟然赔款息事宁人。侵略别国战败,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战胜国50万两白银的赔款,面对如此容易得到的财富,怎么能不刺激日本的侵略心态呢?英美国家对日本的放任姿态,把中国推向了深渊。
自由民权运动&君主立宪 由于向英美国家靠拢,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思潮涌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扬“自由、民主”理念,他们意图唤醒人民,推翻天皇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治天皇废除了自己心腹的左右两院,设置司法机关:元老院和大审院,拉拢自由民主领袖入阁。自由民权运动迫使日本政府承诺制定宪法,召开民选国会,使日本成为了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这种结果,不仅仅因为自由民主的伸入民心,也因为1000多年的天皇形象深入人心。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君主立宪是日本最好的出路。
屡发战争财的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同美国一样,一战使得日本获益良多。首先,由于德国战败、俄国国内政权更替,日本得以向周边地区扩张了势力,其次,由于欧美国家忙于打仗,无暇生产,日本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政府对工业给予高额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政策,迅速发展国内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向欧美大量出口,工业总产值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彻底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化。 同样,在二战中战败,经济濒临崩溃的日本也是因为发战争财才得以翻身。二战后,美国完全控制了日本,为了遏制苏联在东亚的势力,日本成了美国的棋子。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都大量从战场附近的日本进口军工、军需产品,从而极大地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 一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日本只是在一战末期,看到德国就要战败了,于是趁机向德国宣战,从而攫取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一战后,英美国家经济开始恢复,本来经济底子就很薄弱的日本失去了一战期间大量出口工业产品的机会,由于国家采用了极端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工业发展,所以,当工业品出口减缓的时候,日本经济迅速走向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倒退,社会凋敝。跟德国的纳粹一样,军国主义趁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发动了侵华战争,意图从军事扩张中获得高额的利润,缓和社会矛盾与经济压力。由于在华的战线过长,日本的物资供应出现危机,于是,日本陆续开始向东南亚扩张,意图把整个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攫取那里的物资,“以战养战”。日本的这种策略,触动到了太平洋地区的二战旁观者——美国的利益,偷袭珍珠港也就自然而然得拉开了日美之间战事的序幕。
战后日本经济为何得以迅速发展? 二战中日本是战败国,对日本人民来说,这也是一场浩劫。但是,为什么二战后短短30年时间,日本的经济就能跃居世界第二呢?原因有三: 1.大发战争财。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2.因为历史的经验,同时也为了制约欧洲列强,美国没有对日本进行“墙倒众人推”的策略,反而在经济上扶持日本的发展,政治上赦免大量战犯,保存了日本的有生力量。(但同时必须指出,正是“拜美国所赐”,日本的众多甲级战犯得以赦免,右翼军国主义得以保存。美国“养虎为患”,导致今天这些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还在鼓吹战争,修改历史,真是恶心之极。) 3.日本的国民基础教育很好。 ”
回应 2018-04-21 21:39:39 -
1,八歧大蛇,“关东东方”和“三管四职”。足利儿子关东东方,山内上衫 犬悬上衫,三管,斯波,细川,龟山;四职,赤松,山名,一色,京极; 2,武士阶级形成:1,平安时代实施庄园公领制,律令制是以公地公民为基础,因为生产力提高土地增多,大地主名义所有权挂在公家名下,形成寄进制庄园,被任命为庄官,后为限制土地私有化推行知行国制,授予贵族国司推荐权,给予领地利益,庄园和公领产生矛盾,土地资源。保护利益,武装...
2018-09-28 20:45:11
-
1,八歧大蛇,“关东东方”和“三管四职”。足利儿子关东东方,山内上衫 犬悬上衫,三管,斯波,细川,龟山;四职,赤松,山名,一色,京极; 2,武士阶级形成:1,平安时代实施庄园公领制,律令制是以公地公民为基础,因为生产力提高土地增多,大地主名义所有权挂在公家名下,形成寄进制庄园,被任命为庄官,后为限制土地私有化推行知行国制,授予贵族国司推荐权,给予领地利益,庄园和公领产生矛盾,土地资源。保护利益,武装...
2018-09-28 20:45:11
-
很庆幸在读完一本极易阅读的烂书之后,在一周的时间内又能读完一本书,而且所得收获与预期基本一致。一本入门级的历史科普书,易于阅读,内容简明,线条粗,篇幅也不大。蛮好,正是目前自己的状态最适合阅读的书的类型。看的是电子版,利用上班和周末的时间,三天左右看完。在看之前,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幕府、明治维新之类的词,具体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至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日本历史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
2018-04-21 21:39:39
很庆幸在读完一本极易阅读的烂书之后,在一周的时间内又能读完一本书,而且所得收获与预期基本一致。一本入门级的历史科普书,易于阅读,内容简明,线条粗,篇幅也不大。蛮好,正是目前自己的状态最适合阅读的书的类型。看的是电子版,利用上班和周末的时间,三天左右看完。在看之前,对日本历史一无所知,只是听说过幕府、明治维新之类的词,具体什么意思都说不清楚,至少看完这本书之后对日本历史的脉络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再者看完之后,觉得或许可以稍微调整一下今年自己的阅读计划,把了解日本的十本书改成了解世界历史梗概,就看看这种程度的科普书还蛮好的,打好一个简略的系统性的基础,然后再从中寻找自己想要深入了解的部分进行了解。
偷个懒,还是截取一下别人整理好的读书笔记:
“ 徐福求仙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成龙、金喜善演的《神话》,这部电影里面,蒙毅将军的头马叫做徐贵,是他找到了长生不老药回来,但是始终没有办法给秦始皇吃上,反而试药的玉漱与南宫将军长生不老 。这个徐贵其实就是映射徐福。根据史书记载,徐福是第一个有记载的到达日本的人。他本来要出海给秦始皇找长生不老药的,带了一堆的童男童女出去,没想到仙丹没有找到,但是却给日本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农业生产技术,使得日本步入了农耕社会。在当今的日本,仍然保留了许许多多纪念徐福的文物古迹。
从自然人到农业社会的变迁 人自从直立行走之后,双手就解放出来工作了。因为劳动,人类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这种发展虽然缓慢,但一定是从母系社会到奴隶制再到封建制,欧洲是这样,中国是这样,日本也是这样。在母系社会中,因为人还不懂得农耕,只能过着茹毛饮血、猎杀动物的生活,这个时候,人类能生存下来,完全依靠群体优势,靠人多才能猎杀比人类凶猛很多倍的禽兽,所以,能够“生产”人的女性在这个时候占主导地位。慢慢地,人类学会了使用火,学会了农耕技术,懂得种植农作物了,生活得以安顿下来,由于男性体质与女性体质的区别,男性能更加地干体力活,于是能够“生产”人的女性反而成为了农耕社会里面的一种累赘,母系社会也就慢慢的瓦解了。再到后来,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耕种水平,那些生产搞得好的人可以比其他人获得更多的食物,积累更多的财富,于是阶级也出现了,人类便进入了阶级社会。
日本的第一个正式封建王朝 大和民族是现在对日本民族的总称。日本本来民族就不多,而且多数是从中国、朝鲜或者西伯利亚迁徙过去的。大和来源于日本的第一个称得上正式的封建王朝——大和国。时间大概是公元4,5世纪左右,天皇就是这个时候开始出现的,至今已经延续了近1500年。
中日历史上的三次战争 中国、朝鲜、日本因为是近邻,历史上交战多次,这里主要提三次战争。白村江(今韩国境内)发生在公元663年,是中日历史上第一次正式交锋。战争源于日本意图扩张版图,吞并朝鲜,当时中国的唐朝出兵援朝,大败日本。白村江战争的直接后果是,日本停止了向朝鲜半岛的扩张,此后的1000多年里,未曾对朝鲜用兵,日本由此也看到了跟自身跟中国的巨大差别,于是退而虚心向中国学习,所以到今天,我们看到很多日本人都把唐朝的文化当成中国最正统的文化,日本的文化也是从那时开始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次正式的战争是元朝的时候。忽必烈野心要吞并日本,大举进攻日本。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遭遇外敌入侵。 但是由于蒙古骑兵不适应水战,而且天时地利也不配合,所以元朝的几次讨伐都以失败告终。 第三次就是大家都很熟悉的甲午海战,以中国大败,签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告终。 于是我们发现,中国的海军在历史上从来没有完胜过日本的海军。
日本的遣唐使与中日蜜月关系 上面提到,白江村战役之后,日本人退而虚心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生产技术。在随后的260多年间,前后一共成功派遣了13次使者团出访唐朝,这些使者主要由僧人和学生组成,他们在唐朝一呆就是十几二十年,他们见证了中日历史上最蜜月的一段岁月。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的时候,在日本国会演讲时候说的一段关于中日历史回顾的话,说的其实就是唐朝时候中日交往的事情。
日本的佛教、神道教、神社 神道教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宗教。因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日本先民们常常遭遇令人生畏的自然灾害——台风、火山爆发、地震等。所以,对大自然的崇拜是最自然而然的宗教。神道教就是这样诞生的。 而自从徐福渡日本之后,佛教就开始慢慢的传入日本,直到唐朝的时候达到顶峰。唐朝和尚鉴真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到达),在日本向天子、贵族、大臣将佛法,将佛教在日本发扬光大,日本的神道教与佛教深深结合在一起。 求神问佛是日本人的癖好,三天两头就往神社、寺庙跑,祈求得到神灵的保佑,消灾免祸。据统计,日本列岛目前共有大大小小的神社13万座,遍布城市和乡村的每一个角落。可见神社在日本人心中的位置是多么的重要,神社的力量何等地巨大。而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原名“招魂社”,明治维新时期(1869年)创建于东京,它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246万余名阵亡军人,战前被誉为“天皇制和军国主义的精神支柱”。
天皇丧失权力的 “摄关政治”以及“院政时代” 中日关系蜜月期的后期,也是日本天皇开始丧失统治力的时期。在日本,天皇成年之前辅政的大臣叫“摄政”,天皇成年之后辅政的大臣叫“关白”,这个时候,“摄政”与“关白”职位长期被大臣世袭、垄断,所以,天皇实际上成为了一个傀儡。后来,天皇让位给自己的儿子,然后自己当太上皇,试图这样让摄政的大臣得不到实权,而在自己的“院政”里面办国家大事,但终究敌不过对统治权力虎视眈眈的大臣们,从此,天皇失去了实际的政权控制力,直到现在仍是如此。
幕府时代 从公元1192年源赖潮朝立镰仓幕府,到1868年明治维新,日本在近700年的时间里面沿袭着幕府与天皇的双重政权体制。幕府政权独立于王朝国家之外,是真正的武士政权。幕府以武力为支柱,在大政方针上迫使皇室服从。但幕府的统治并未完全取代律令体制,皇室政权也依然存在。而且,幕府统治的合法性仍需天皇的精神权威未支持和认可。 实际上,幕府是一个以将军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军人互惠组织。这个组织的实质是将军与“御家人”的互利关系。“御家人”是将军的武士家臣,在内战中与将军结成主从关系。为了保证他们效忠自己,将军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驻守自己占领的地方,担任“守护”、“地头”等官职。作为回报,这些“守护”、“地头”要定期前往幕府机关所在地担任警备任务,并且战时,他们要率自己的私人武装为将军出生入死。“守护”与“地头”,一文一武,是幕府的吏治基础。 日本一共经历了三个幕府,源赖朝建立的镰仓幕府(根据地在奈良),足利尊氏建立的足利幕府(后改称室町幕府,根据地在京都),德川家康建立的江户幕府(又称德川幕府,根据地在东京),每个幕府都统治日本200余年,担任幕府头领的将军、地方守护大名等都是世袭制,俨然一个独立的“皇室政权”。
日本的战争英雄——织田信长、丰臣秀吉 我不是一个喜欢打游戏的人,在大学时代玩过的游戏并不多,但我却玩过一个名为《信长的野望》的RPG游戏,游戏的主人公就是日本室町幕府后期的英雄——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所以不能不用一些篇幅来说说这两个人。 日本的三个幕府当中,室町幕府时期是最动荡的时期,除了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之外,其余的14位将军都不能取得国家的绝对统治权,所以室町幕府期间出现了很多超级“守护大名”,织田信长就是室町幕府后期最出名的一位大名。他拥有很强的军事实力,室町幕府将军足利义满本来打算利用他打击其他守护大名,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但是没想到却被他废除了,室町幕府就此散场。织田信长四处征战,不到20年的时间就统一了日本66个领国里面的26个。 1582年,织田信长部将羽柴秀吉西征被困,织田信长领兵就援,被叛变的部将明智光秀围困于京都本能寺,不幸身亡,一代枭雄不能死于战场,却死于自己人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后来,羽柴秀吉打败了明智光秀与织田的另外一个部将柴田胜,巩固了自己的实力,然后在1590年,完成了统一日本的伟大事业。天皇给他赐姓,从此他就改名丰臣秀吉。 很自然的,在统一了日本全国之后,这样的战斗英雄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对外扩张的欲望。丰臣秀吉在位期间,两次出兵朝鲜(上一次日本出兵朝鲜已经是白村江战役,距今已经将近1000年),但都是大败而回。战争给朝鲜人民带去了无尽的苦难,也使得国内的大名与民众生活苦不堪言。丰臣秀吉也就失去了建立“丰臣幕府”的机会,政权随后就被同为织田部将的德川家康推翻,后者则开启了日本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时代——德川幕府时代。
武士道与樱花 武士,是职业化的军人,他们不用生产,只需要为自己的主人卖命。由于武士是统治阶级和特权阶级,保持武士的稳定就是维持幕府体制的巩固。此外,和平时期的武士仍需保有必要的斗志,因此,江户时期,出现了一种专为武士量身定做的理论——“士道”论,即“武士道”理论。武士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忠孝”、“仁义”、“重武倡文”、“克己”、“名誉”、“轻生死”、“报恩”、“俭朴”等。武士道的主要代言人是山鹿素行,他所著的《武教全书》《武家事记》《兵法问答》等书,被成为日本“国民道德的权威,武士道精神的真谛”。 樱花在日本被人们奉为“国花”,樱树被尊为“圣树”、“神木”。樱花其美、其魅力不是来自单株而是来自群体,只有集中到一起,樱花方能显示自己与众不同的气派和风貌。那是一种铺天盖地、汪洋大海般的美,每一朵樱花并不特别强烈的表现自己,但却顽强地展示着属于自己的那一份美,这就是日本人集体精神的核心所在。 樱花的真正魅力,来自语那种随风飘零、转瞬即逝的美。“宁愿短暂,只要灿烂”,与其大和民族的武士道精神相连,樱花的瞬间开放、瞬间凋谢,就如同武士的“视死如归”;在日本人的心目中,死亡是美的化身,它和肉体与灵魂和谐的融于一体,犹如樱花陨落时的璀璨悲壮的景观,令人神往。
日本的男尊女卑 幕府时代,尤其是室町幕府时期,战争不断,持续几个世纪的连年征战使得日本妇女地位日趋低下,逐渐沦为专门照顾和支持丈夫的从属者;她们只能在战争间歇期难得地同回家休整地丈夫见上几面。武士阶级的崛起又为日本社会赋予了男性优先的浓墨色彩。日本妇女一生都生活在受监护的状态下:也就是完全依赖她们的丈夫、儿子或者其他家属。她们没有法定的权利,她们的证词不为法庭接受,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要求与丈夫脱离关系。
从佩里叩关看日本民族的能屈能伸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之后,采取锁国政策,取消一切贸易政策。19世纪中期,欧美国家不断的扩张殖民地,纷纷要求日本通商,但遭日本拒绝。直到1852年,美国派佩里将军,使用现代战船,叩开了日本的国门,迫使日本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 然而有趣的是,在当今日本,在当年美军登陆的地方,居然还有很多纪念美军登陆日本的纪念碑。那些在我们眼里看来仗着军事实力,对日本进行威胁的殖民者,日本人却把他们奉为英雄。这真是一种有意思的生存逻辑。日本人看来,日本民族之所以有后来的强大,认为是拜佩里叩关所赐,是这些殖民主义者,促使日本走上开放改革,富国强兵道路。 我们回想663年的那次白村江战争吧,战败的日本人完全抛弃了高傲的尊严,退而学习唐朝的先进文化,丝毫没有半点羞愧之意——仅仅是因为那时的唐朝,代表着最先进的文明。 所以,我们不能不佩服,这是怎样一个能屈能伸的民族!这是怎样一个反映迅速、灵活多变、谦虚努力、富有现实精神的民族!他们没有任何的偏见,崇尚比自己好的一切事物,并以此为榜样,“疯狂追星”,不断学习,大步赶上,再努力超越。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看到我们当中的很多人还在抱着“中华民族是最优秀民族”的口号不妨,不愿意向其他国家、其他人学习,走“XX特色”,故步自封,是多么的可悲!如今的中华民族,又有什么还可以骄傲,可以值得自豪的呢?在虚心学习这方面,日本人绝对是我们的老师。
明治维新 德川幕府统治日本之后,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到了后来佩里叩关,让日本人认识到自己跟西方列强的差距,轰轰烈烈的倒幕运动之后,统治日本近700年的幕府终于谢幕。明治天皇众望所归,开展了一系列改革的措施。主要包括: 1.加强中央集权。明治政府命令各藩奉还版籍,将领地和统治权交还中央政府。这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取消地方势力,第一次采用中央集权。 2.改革官职,取消武士的官阶。 3.盘活农业,积累原始资本。 4.大搞工业,尤其军工,这使得一批资本密集型企业兴起。 5.向市场经济过渡。 6.重视教育。 生存危机感,是日本明治维新获得成功的内在动力,而贪婪的吸收欲,则是保证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取得成效的关键。30年里,日本就走完了西方二三百年才能走完的路。
日本姓氏的由来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平民百姓都是没有姓氏的。1870年,明治政府规定所有国民可以为自己取姓。但是,日本人不像中国人和韩国人一样,可以继承祖姓,从未给自己取过姓的日本人只能由着性子大干起来,所以日本的姓氏五花八门。爱好山川田野的,取姓:山田、上野、大川;敬业的日本人,拿自己的职业取姓:釜屋、织田;喜欢动物的,取姓:猪口、尾毛;还有拿地名当姓氏的,富士、濑户等等,可以说应有尽有。 姓氏对于日本人来说,毫无用处。
日本对外扩张 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在明治维新后的30年里就差不多走完了欧美国家二、三百年走的道路。我觉得,除了日本自身的努力之外,跟当时的国际环境也有关系。当时,英美帝国主义在全球进行殖民化,到处掠夺。在它们眼中,地大物博、统治者懦弱的中国是最佳的掠夺对象。而日本物产稀缺,不值得帝国注意垂涎。所以,日本能够安心的发展自己。 当时的日本,在各个方面与英美国家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所以,明治政府一方面对欧美各国采取了无奈的妥协态度,不敢与英美国家闹翻,另一方面,对亚洲的其他邻国摆出咄咄逼人的气势,意图通过对外侵略扩张来满足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1874年,日本武力入侵台湾,但因日本国力不足而急于求和。但是,懦弱的清政府在英美法国家的调停之下,竟然赔款息事宁人。侵略别国战败,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得到了战胜国50万两白银的赔款,面对如此容易得到的财富,怎么能不刺激日本的侵略心态呢?英美国家对日本的放任姿态,把中国推向了深渊。
自由民权运动&君主立宪 由于向英美国家靠拢,步入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日本思潮涌动,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宣扬“自由、民主”理念,他们意图唤醒人民,推翻天皇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之下,明治天皇废除了自己心腹的左右两院,设置司法机关:元老院和大审院,拉拢自由民主领袖入阁。自由民权运动迫使日本政府承诺制定宪法,召开民选国会,使日本成为了一个君主立宪的国家。这种结果,不仅仅因为自由民主的伸入民心,也因为1000多年的天皇形象深入人心。天皇虽然没有实权,但是是日本人的精神支柱。君主立宪是日本最好的出路。
屡发战争财的日本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于日本来说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如同美国一样,一战使得日本获益良多。首先,由于德国战败、俄国国内政权更替,日本得以向周边地区扩张了势力,其次,由于欧美国家忙于打仗,无暇生产,日本利用这个机会,通过政府对工业给予高额补贴和减免税收等政策,迅速发展国内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向欧美大量出口,工业总产值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彻底完成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化。 同样,在二战中战败,经济濒临崩溃的日本也是因为发战争财才得以翻身。二战后,美国完全控制了日本,为了遏制苏联在东亚的势力,日本成了美国的棋子。美国先后发动了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在这两场战争中,美国都大量从战场附近的日本进口军工、军需产品,从而极大地拉动了日本的经济发展。
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日本 一战的主要战场欧洲。日本只是在一战末期,看到德国就要战败了,于是趁机向德国宣战,从而攫取了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利益。一战后,英美国家经济开始恢复,本来经济底子就很薄弱的日本失去了一战期间大量出口工业产品的机会,由于国家采用了极端的宏观经济政策支持工业发展,所以,当工业品出口减缓的时候,日本经济迅速走向崩溃,人民生活水平倒退,社会凋敝。跟德国的纳粹一样,军国主义趁机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发动了侵华战争,意图从军事扩张中获得高额的利润,缓和社会矛盾与经济压力。由于在华的战线过长,日本的物资供应出现危机,于是,日本陆续开始向东南亚扩张,意图把整个东南亚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建立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圈”,攫取那里的物资,“以战养战”。日本的这种策略,触动到了太平洋地区的二战旁观者——美国的利益,偷袭珍珠港也就自然而然得拉开了日美之间战事的序幕。
战后日本经济为何得以迅速发展? 二战中日本是战败国,对日本人民来说,这也是一场浩劫。但是,为什么二战后短短30年时间,日本的经济就能跃居世界第二呢?原因有三: 1.大发战争财。这在前面已经讲过了; 2.因为历史的经验,同时也为了制约欧洲列强,美国没有对日本进行“墙倒众人推”的策略,反而在经济上扶持日本的发展,政治上赦免大量战犯,保存了日本的有生力量。(但同时必须指出,正是“拜美国所赐”,日本的众多甲级战犯得以赦免,右翼军国主义得以保存。美国“养虎为患”,导致今天这些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还在鼓吹战争,修改历史,真是恶心之极。) 3.日本的国民基础教育很好。 ”
回应 2018-04-21 21:39:39 -
五月花号 (无畏)
1.大率---中央派到各小属国的检查官 大倭---管理全国集市的官吏 大夫---主持外交事务 2.绳级文化---弥生文化---邪马台国卑弥呼女王---大和国(奈良) 3.明治维新与大化改新 4.我们日本人,接受了把看重自我视为恶行,以抛弃自我作为良知的教育,而且习惯于接受这种教育。---黑泽明 5.佛教的来世主义到了日本逐渐变成了现世主义,来世的极乐变成了今生的极乐。2012-03-09 11:33:40
1 有用 狷 2011-03-16 08:00:34
真的好浓缩。。。。
1 有用 NickE 2015-01-03 08:39:27
近期到访了日本对于这个国家的认识让我感到很惊讶。同中国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我们落后了太多。了解🇯🇵的历史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入门。
0 有用 隐 2008-09-01 13:24:40
内容都是瞎拼的,不过倒是不闷
1 有用 Shining 2016-02-18 17:43:37
大框架的东西,初识阶段理理脉络还行。
1 有用 纪小楼 2011-10-21 19:57:27
作为通史,大体读一读
0 有用 夜零人 2022-05-31 23:36:19
简单,流水账,国人眼中的日本。非常一般
0 有用 墨晓 2022-04-12 11:20:13
日本历史速成
0 有用 兔友早该咂咂了 2022-03-25 22:58:11
两口气读完,要不是手头没有什么其他书籍,我绝对不会看着本书。
0 有用 petrouchka 2022-01-19 20:14:35
可以一天读完,并在读者心里建立简单框架,做到了简史应该做到的。
0 有用 星星舰长 2021-11-18 23:29:02
还不错的入门级日本历史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