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法庭如剧场,5000年来这里上演了无数人生悲喜剧,演绎着许多离奇故事……
本书围绕着法院以及司法制度,作者古今兼谈,中西贯通,对于制度背后的知识进行认真的梳理,对于影响制度形态的文化因素加以细致的解说。文笔老辣,亦庄亦谐,令人为之心动。——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贺卫方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有趣,它把法律史上许多著名的案例像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而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书中配了大量插图,很多是我头一次看到,它使我们法律的历史和思想从抽象到具象,跃然纸上,让人耳目一新。——著名学者、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院长 曲新久
有人将法庭比做剧场,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事实上,法庭原本就是一个不停上演人生悲喜剧的舞台,演绎着许多离奇故事,一个案件就是一个故事,没有剧本,没有事先设计的台词,没有彩排,连结局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舞台上,法官和陪审团,原告...
(展开全部)
有人将法庭比做剧场,这是一个绝妙的比喻。事实上,法庭原本就是一个不停上演人生悲喜剧的舞台,演绎着许多离奇故事,一个案件就是一个故事,没有剧本,没有事先设计的台词,没有彩排,连结局都是不确定的。在这个舞台上,法官和陪审团,原告和被告,公诉人和辩护人,被传召到庭的证人,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都在叙述或倾听一个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同时也为寻求真相和正义演绎着一个正在发生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则像一位站在舞台帷幕背后的旁观者,他把舞台上各种角色的身世、渊源,以及身上的行头,舞台上的布景和道具,台上的运行程序演出规则,台下的内幕和潜规则都一一作了酣畅淋漓的讲解,勾沉索隐式的揭密。于是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审判,残忍的中世纪宗教裁判官,阴森神秘的中国古代衙门里的县太爷、讼师、师爷,遭农夫起诉的德皇威廉一世,美国最高法院的一个个大法官,让人既爱又恨的美国律师,号称世纪审判的辛普森案等等,都在作者的笔下活灵活现,再次鸣锣重妆,粉墨登场。帷幕已经拉开,演出即将开始……
用有趣的案例,有趣的文字,讲述法庭有关的知识。适合非法律专业的人去了解法庭。
道理说得很清楚,就是内容有点百度百科的感觉,启蒙读物。
5元钱在旧书摊中淘到的好书
有些内容的偏见难以想象是一个法官写的。 其一是对陪审团的偏见,法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普通人的看法,对英美法系来说,这更是灵魂,法官审查证据,陪审团根据合法的证据定罪,你可以说陪审团规则有漏洞,可能会被引导操纵,但也没必要指责陪审团制度一无是处吧? 其二是对辛普森案的偏见,认真研究过人必然会很清楚,辛普森案刑事案件检方输在警方的非法取证上,作者对现场血液里的防凝剂闭口不谈,对警察宣誓后的撒谎... 有些内容的偏见难以想象是一个法官写的。 其一是对陪审团的偏见,法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普通人的看法,对英美法系来说,这更是灵魂,法官审查证据,陪审团根据合法的证据定罪,你可以说陪审团规则有漏洞,可能会被引导操纵,但也没必要指责陪审团制度一无是处吧? 其二是对辛普森案的偏见,认真研究过人必然会很清楚,辛普森案刑事案件检方输在警方的非法取证上,作者对现场血液里的防凝剂闭口不谈,对警察宣誓后的撒谎闭口不谈,导致关键证据被排非,什么意图呢? 法律作为定纷止争的工具,面对复杂的社会时,也许永远不可能完美。一个判决书也许会涉及各方面的考虑,也许会因为一些因素对一部分人不公,但至少应该公开公正,个案正义和社会效果的衡量,至少得经得起后人衡量。 (展开)
文笔极好
> 更多书评 2篇
> 4人在读
> 70人读过
> 69人想读
订阅关于法庭的故事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hirley 2009-12-11 21:08:29
用有趣的案例,有趣的文字,讲述法庭有关的知识。适合非法律专业的人去了解法庭。
0 有用 找什么小姐 2011-04-21 14:48:44
道理说得很清楚,就是内容有点百度百科的感觉,启蒙读物。
0 有用 药山 2015-05-25 07:45:56
5元钱在旧书摊中淘到的好书
0 有用 m 2025-04-20 21:57:15 安徽
有些内容的偏见难以想象是一个法官写的。 其一是对陪审团的偏见,法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普通人的看法,对英美法系来说,这更是灵魂,法官审查证据,陪审团根据合法的证据定罪,你可以说陪审团规则有漏洞,可能会被引导操纵,但也没必要指责陪审团制度一无是处吧? 其二是对辛普森案的偏见,认真研究过人必然会很清楚,辛普森案刑事案件检方输在警方的非法取证上,作者对现场血液里的防凝剂闭口不谈,对警察宣誓后的撒谎... 有些内容的偏见难以想象是一个法官写的。 其一是对陪审团的偏见,法律里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普通人的看法,对英美法系来说,这更是灵魂,法官审查证据,陪审团根据合法的证据定罪,你可以说陪审团规则有漏洞,可能会被引导操纵,但也没必要指责陪审团制度一无是处吧? 其二是对辛普森案的偏见,认真研究过人必然会很清楚,辛普森案刑事案件检方输在警方的非法取证上,作者对现场血液里的防凝剂闭口不谈,对警察宣誓后的撒谎闭口不谈,导致关键证据被排非,什么意图呢? 法律作为定纷止争的工具,面对复杂的社会时,也许永远不可能完美。一个判决书也许会涉及各方面的考虑,也许会因为一些因素对一部分人不公,但至少应该公开公正,个案正义和社会效果的衡量,至少得经得起后人衡量。 (展开)
0 有用 downdowndown 2019-04-22 11:42:42
文笔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