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女总理夫人默克尔》的原文摘录
-
一位德国政治专家说:“如果施罗德是一名短跑选手,默克尔就是一个跑长跑的。”《经济学家》杂志说:“她特别懂方法论,决策之前会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熟悉她的人都称她是学习机器。”
事实上,默克尔这个当年科尔的“小姑娘”已经变身为令人生畏的“政治黑豹”。面对施罗德,她会毫不留情地出击,实现她15年前的誓言:把施罗德“逼到墙角去”! (查看原文)
-
一方是有着传奇经历、魅力十足的男性政治老手,一方是人生磨砺不多、外表平庸的女性政治“新手”,难怪施罗德要提前向基民盟扔下白手套了。
但是施罗德也许不知道,“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钱钟书语),她既是一位受过专门训练的物理学家,也是一位富有智慧的政治家。她的博士论文的题目是《简单碳水化合物中元素反应速度常熟的计算》,而在政治方面,她同样擅长“简单男性政治家中元素反应速度常数的计算”。有人分析说,基民盟的姊妹党基社党曾想尽办法反对她,说她魄力不够,难胜重任,而基民盟内也有一部分人内心不愿接受这样一个来自民主德国、又离过婚的女人,可是她竟然把基民盟内老奸巨猾的政治家、大银行家、财团总裁都摆平了,让所有的反对者都五体投地,说明她的能耐绝非一般。默克尔经常被她的对手低估,而这恰恰是默克尔制胜的法宝。她的身上具有一个成熟政治家的品质,这就是超越常人的政治智慧和领导手腕。一位知名记者曾说过,默克尔“不动声色”的行动方式是“引人注目”的。正是这种不动声色,使她扫清了一个又一个障碍,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迅速地成为基民盟主席、总理候选人,站到了德国政治舞台的聚光灯下。 (查看原文)
-
此外,默克尔是个女人,而且是个离过婚的、来自民主德国的女人,这使她可能不会吸引更多在价值观上比较保守的德国选民。而施罗德在德国政治的“男人俱乐部”里得天独厚…… (查看原文)
-
施罗德号称“传媒总理”,他从年轻时起就是一个天才的表演者和鼓动家。在他36岁竞选议员时,他的竞选广告十分吸引人:“与您的候选人作一次骑车旅行吧!”这一广告甚至为他吸引来了一位年轻女士希尔特鲁德,她狂热地追随他,最后成为他的第三任妻子。附带说一句,施罗德有三大爱好:黑色西服、古巴雪茄和“漂亮老婆”。他至今已经结过四次婚,为此还得到一个雅号:“奥迪总理”,因为施罗德送给四任夫人的结婚戒指摆在一起就像是德国著名汽车奥迪的四环标志。施罗德曾自嘲道:“我每过12年就得换一个妻子,但在这12年里我是忠诚的。”而默克尔则不善于在记者面前展示自己,她拒绝传统的政治作秀,诸如在镜头前亲吻小孩,对选民说一些他们喜欢听的话。她更多地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地抨击德国的毛病和对手的弱点,不怕得罪人。竞选活动中常见的集会、强烈音乐、啦啦队的狂喊等,她也非常不适应。与施罗德更乐于展现自己的私人生活不同,默克尔一直非常小心地掩盖自己的个人世界,因此,默克尔在许多德国人眼中更像是一个未解之谜。对此,默克尔自己解释说:“那些有机会走进我的私生活的人,他们会了解到我性格中许多不为人知的一面。很遗憾不能让民众更全面地了解我,但我很自豪,将私人生活和政治生活分得清清楚楚。” (查看原文)
-
与施罗德相比,默克尔真的有着太多的劣势。
默克尔只是在柏林墙倒塌后才涉足政治,在政府内担任的也只是一些轻量级的职位;而施罗德的政治资历则比默克尔深得多,除担任过州长外,在总理位子上也已坐了7年,政治经验丰富。
施罗德口才出众,个人魅力十足,德国媒体曾评论说:“他玉树临风,斗志昂扬,又显得机制老成。”施罗德是很多德国女性崇拜的偶像,她们可能对政治不感兴趣,但投票时会乐意投给仪表不凡的施罗德。而默克尔其貌不扬,长相平平,缺乏个人魅力;属于中年女性的并不窈窕的身段、街坊大妈似的胖乎乎的圆脸、一头乱发剪成像个多嘴的小听差一样……她也不善言辞,甚至不会微笑。有媒体挖苦说,她的笑容好像是生挤出来的。与施罗德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相比,默克尔话很少,在讲话时,她看起来像是一个忘记了讲话提纲的人,似乎需要尽力集中注意力。她对此解释说:“是的,我有时候皱着眉头,看起来像是在发脾气或者不赞成某件事,其实这不过是因为我在沉思。” (查看原文)
-
接下来,在默克尔领导下,基民盟在多个州地方选举中获胜,党内士气大振。2004年3月,默克尔又大力扶持克勒成为联邦总统,这使她达到了声誉的最高峰,受到媒体的高度吹捧。《时代》称:“科尔的基民盟已经变成了默克尔的基民盟。现在该轮到中间这一代人掌权了。”《世界报》称:“联盟党内没有人可以绕开默克尔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查看原文)
-
从一开始,默克尔就坚持自己要当总理候选人,但在最后时刻,她闪电般地改变了主意,决定放弃与施托伊贝尔争夺候选权。她推举施托伊贝尔作为总理候选人参加大选。她说:“联盟党的候选人应当让最有希望获胜的人担当。”默克尔作出这一决定是她审时度势的结果。因为民意调查显示,德国人似乎还没有准备好接受一个政治资历尚浅的民主德国女人成为他们的总理。默克尔这一决定也是以退为进。她和施托伊贝尔达成协议,如果施托伊贝尔竞选失败,就推举默克尔参加下届联邦议会选举,同时支持她成为议会的党团主席。
这次大选的结果是,施罗德击败了施托伊贝尔。联盟党虽然失败了,但默克尔却因此得到识大体顾大局的赞誉,并确立了她在联盟党内的绝对领导地位。 (查看原文)
-
杂志为此所作的标题是:“女统帅,请您接管!”一位女性领袖!这在基民盟历史上是第一次,只用了10年时间。《法兰克福汇报》的一篇文章写道:“默克尔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阻力,有时大张旗鼓,有时悄然无声。”默克尔用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证明,她绝不是“政治花瓶”,而是“德国政坛的铁娘子”。
默克尔在当上基民盟主席后,誓言要重振基民盟的声望,并恢复其执政党的地位。2002年德国又进入大选年,默克尔有机会实现他的这一誓言。
基民盟和她的姐妹党基社盟有一次结成大选联盟,准备挑战社民党和绿党的联盟。 (查看原文)
-
这一“抄袭”事件一公布,社民党立刻攻击道:“默克尔这样毫无顾忌地抄袭里根的讲话,与她这个人的人品很般配,她正在欺骗德国选民。”
处境尴尬的基民盟发言人不得不承认:默克尔在面对2100万电视公众发表的辩论结束语中“显然是受到了里根演讲的启发。”
与经验老道的施罗德相比,默克尔显然火候不够。接二连三的失误,使默克尔失去了一些得分。更重要的是默克尔过于激进的改革姿态吓倒了许多选民,使得施罗德的社民党已克服了竞争初期的劣势,拉近了与基民盟的距离,逐渐把基民盟一度领先两位数的优势缩小至9个百分点。施罗德甚至敢于梦想后来居上,赢得第三次连任。
默克尔科学家的性格显露无疑:黑白分明,不存在中间道路。 (查看原文)
-
基民盟、社民党以及其他各个政党都摩拳擦掌,声称“最后一分钟也要为每一张选票而战”。
“如果太阳笑了,那就是社民党造成的。”施罗德夫妇二人夫唱妇随。
作为挑战者,默克尔无所失而希望有所得,因此采取了攻势。
“请投票赞成变革,因为德国需要未来有前途。”
联盟党的一位工作人员纳闷道:“我们怎么会在两天内丢掉7%的支持率?”
政治分析家们也大跌眼镜。因为大选前德国政治的走向比较清楚,默克尔一方被普遍看好,但结果却是两大主要政党均被削弱,大选没有真正的赢家。有人将默克尔痛失好局归因于她政治经验不足,个人魅力也不够强,在电视辩论中丢分太多;也有人认为是默克尔方面对选情过早估计乐观,宣传和组织工作有所松懈,以致最后选情大跌;还有人认为是失落的凭借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老练的竞选技巧,硬是将社民党从失败边缘拉了回来,同时将默克尔的联盟党也拖下了水。 (查看原文)
-
但根本的原因,是选民对这两大党均存在狐疑,或者说,它们各自的政策都没有得到主流大众的认同。虽然德国人对施罗德不满意,但对默克尔也一样不那么放心——说不定还不如施罗德呢?犹犹豫豫的结果,选票就投成了这个样子——没有哪一个政党取得了胜利,也没有哪一个政党认为自己失败了,形成了一个没有结果的选举结果。
这一选举结果使得无论是施罗德领导的社民党,还是默克尔领导的反对党联盟均未能在议会中占有过半数席位。 (查看原文)
-
德国共有五个主要政党,各以一种颜色作为自己的代表色。基民盟是黑色,自由民主党是黄色,社民党和左翼党是红色,至于绿党,则色如其名。历史上,德国政坛一向是“黑黄联盟”对“红绿联盟”,现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四色杂陈。
为了赢得组阁权,施罗德和默克尔之间展开了一场策反之战。
“牙买加联盟”。这就是默克尔的联盟党与其传统的盟友自民党联手,同时策反原与社民党结盟绿党,这样就能构成足够组阁的议会多数席位。这三党的颜色黑、黄、绿在一起,恰好与牙买加国度的颜色相同,因此被称为“牙买加联盟”。 (查看原文)
-
“交通灯联盟”。这指的是以红绿色为代表的社民党与绿党说服以黄色为代表的自民党加入,形成与交通灯颜色相同的红黄绿三党联盟来阻阁。
这两种联盟的共同点都是由一个大党联合两个小党共同执政,总理职位由联盟中的大党领袖出任。
但这两种组合的难度在于,都必须策反一个原来与自己为“敌”的小党,使其改换门庭。
施罗德的社民党率先行动,想点亮“交通灯”,在大选结束的第二天,施罗德便向自民党发出组阁谈判邀请。然而他的主动示好换来的却是自民党主席的兜头一瓢凉水,该党主席威斯特维勒表示,他的党只可能参加由联盟党领导的执政联盟,任何与宿敌社民党联合的可能性都不在考虑之中。其后,不死心的社民党还是想尽办法要与自民党接触,而自感身价倍增的自民党主席明确地说,社民党的“最新邀请”已成为对他的“不道德的折磨”,并明确予以拒绝。这样,施罗德打算组建“交通灯联盟”的幻想只能胎死腹中。
默克尔向绿党发出组阁谈判的邀请。绿党虽然一贯指责黑黄两党是反生态保护和反社会福利的“冷血”政党,但开始并没有拒绝邀请,同意举行谈判。 (查看原文)
-
默克尔会后表示,双方分歧太多。
“新自由主义、激进市场主义和反生态政策”
自民党和绿党这两个小党都坚决拒绝两个大党抛来的橄榄枝,是因为他们害怕一旦为眼前利益而背叛自己的政治理念,今后将被自己的选民彻底抛弃,因此甘愿沦为在野党也不妥协。
这样,就剩下了最后一种选择:以红色为代表的社民党与以黑色为代表的基民盟/基社盟联盟党组合为“红黑联盟”,组成“大联合政府”,两党共同执政。这种联盟在议会中将占据70%的席位,是一种最稳定的政治格局,这也被称为是两个大党的“大象婚礼”。尽管两大党在选战中争得你死我活,但双方提出的施政方案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因此联手也有一定的基础。 (查看原文)
-
在与其他党派谈崩后,联盟党和社民党就共同组建大联合政府的可能性进行了意向性磋商。 (查看原文)
-
究竟应该由谁来出任总理,成了组建大联合政府的头道难题。因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总理人选问题,而是两党均不愿承认自己在大选中失败,是很关于面子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难题,有人提出了一个“以色列版本”,这就是大联合期间,施罗德和默克尔都退居幕后,不出任总理,由社民党和联盟党轮流坐庄,由各自另选人各任两年总理,就如同1984年以色列佩雷斯领导的工党和沙米尔领导的利库德集团达成的协议那样,轮流执政。
在大选后举行的联盟党议会党团会议上,默克尔再次以98%的高票当选议会党团主席,表明了联盟党对默克尔的坚定支持。而施罗德凭借其党内威望,也是无人可替。德国媒体认为,把施罗德和默克尔这两个总理候选人撂在一边,对这两个党都无疑是一场“政变”,是很难行得通的。
看来,红与黑,还得谈。而要打破僵局,只有遵循政治的黄金法则:妥协。
在经过长时间的拉锯式的谈判后,联盟党和社民党这两头德国政坛“大象”,终于在10月10日最终达成“结婚”协议:联盟党领导人默克尔将出任下届总理,取代执政七年的施罗德;而社民党以放弃总理职位为筹码,获得8个内阁职位,超过联盟党的6个内阁职位。 (查看原文)
-
施罗德与默克尔之间马拉松般的总理之争结束了,可以说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 (查看原文)
-
在10月10日举行的联盟党记者招待会上,默克尔笑得是那么灿烂,数月来因竞选紧张而带来的疲惫一扫而光。当年,她曾誓言有朝一日把施罗德“逼到墙角去”,如今她做到了。
一位女记者向默克尔提问:“(您即将就任德国总理)您现在的感觉好吗?”在全场欢笑中,默克尔威笑着回答:“我现在很好。”但随即表情严肃地说:“但摆在我面前的任务艰巨。” (查看原文)
-
社民党与联盟党建立红黑联合政府,虽然解决了总理危机,但将在今后运转和政策制定以及执行上产生新的问题,联盟党与社民党在税收、劳动政策和医疗保健问题上分歧严重;
漫画家笔下的默克尔——“默克尔领导德国人民”。
现在两党虽然组成了联合政府,但也许只是意味着两党斗争场所的转移,而不是结束。
“大象的婚礼”是“没有爱情的婚姻”。 (查看原文)
-
德国《明星》杂志幽默地称默克尔为“无权女王”,并在首页上刊登了一幅默克尔扶正自己头上的王冠的电脑制作照片。
另外,按照德国法律,默克尔的新政府还需经过议会批准。虽然一切似乎已经是板上钉钉,但世事如棋,谁知道届时又会发生什么呢? (查看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