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本体论”这个词汇在作者多年的论著中不断被提及,这本新著即就此展开述说,重点围绕“经验变先验,历史建理性,心理成本体”,勾勒出“历史本体论”的大体轮廓。
“历史本体论”本是平易道理,毫不高深,因之也就直白道来,而不必说得那么弯弯曲曲,玄奥难懂。
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增订本)的创作者
· · · · · ·
-
李泽厚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湖南长沙人,生于1930年6月,1954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成名于五十年代,以重实践、尚“人化”的“客观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美学观卓然成家。
目录 · · · · · ·
历史本体论序第一章 实用理性与吃饭哲学 第一节“度”的本体性 I “度”来自生产技术 Ⅱ 结构、形式与超越 第二节 回到根本 I 语言为本或生活为本 Ⅱ 所谓“经济决定论” 第三节 历史建理性 I “客观社会性” Ⅱ“以美启真”第二章 巫史传统与两种道德 第一节 经验变先验 I 宗教性道德 Ⅱ “礼”源于“俗” 第二节 社会性道德 I 形式正义和普遍性 Ⅱ 自由主义的问题 第三节 西体中用 I 善恶与对错分家 Ⅱ “天地国亲师”第三章 心理本体与乐感文化 第一节 心理成本体 I “便无风雪也摧残” Ⅱ “以美储善” 第二节 “道由情生” I “七情正、天人乐” Ⅱ 兽性与圣爱 第三节 文化心理结构 1 人类的、文化的、个体的 Ⅱ 自由享受己卯五说(增订本) 序 说儒学四期 一 源起 二 问题 三 同化 1 马克思主义 2 自由主义 3 存在主义及后现代说巫史传统 一 巫君合一 二 “巫”的特质 三 由“巫”而“史” 四 “德”与“礼” 五 “仁”与“诚” 六 道家及中国文化基本范畴说儒法互用 一 “礼”“法”区别 二“ 礼”“法”交融 1 “屈法伸情” 2 “原心论罪” 3 重视行“权” 4 “必也无讼” 三 借鉴历史说历史悲剧 一 历史与伦理 二 自由派与民粹派 三 “度”的艺术说天人新义 一 由来与历史 1 古代 2 现代 二 自然的人化 1 先从“外在自然的人化”说起 2 “内在自然的人化” 3 “内在自然人化”的核心:伦理学 三 人自然化 附录一 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 附录二 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 后记补篇 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 (一)鱼:生命的符号 (二)龙:权威/秩序的象征 (三)汉字: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 “说巫史传统”补 (一)由巫到礼 (二)礼的特征: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 (三)天道与天主出版说明
历史本体论序第一章 实用理性与吃饭哲学 第一节“度”的本体性 I “度”来自生产技术 Ⅱ 结构、形式与超越 第二节 回到根本 I 语言为本或生活为本 Ⅱ 所谓“经济决定论” 第三节 历史建理性 I “客观社会性” Ⅱ“以美启真”第二章 巫史传统与两种道德 第一节 经验变先验 I 宗教性道德 Ⅱ “礼”源于“俗” 第二节 社会性道德 I 形式正义和普遍性 Ⅱ 自由主义的问题 第三节 西体中用 I 善恶与对错分家 Ⅱ “天地国亲师”第三章 心理本体与乐感文化 第一节 心理成本体 I “便无风雪也摧残” Ⅱ “以美储善” 第二节 “道由情生” I “七情正、天人乐” Ⅱ 兽性与圣爱 第三节 文化心理结构 1 人类的、文化的、个体的 Ⅱ 自由享受己卯五说(增订本) 序 说儒学四期 一 源起 二 问题 三 同化 1 马克思主义 2 自由主义 3 存在主义及后现代说巫史传统 一 巫君合一 二 “巫”的特质 三 由“巫”而“史” 四 “德”与“礼” 五 “仁”与“诚” 六 道家及中国文化基本范畴说儒法互用 一 “礼”“法”区别 二“ 礼”“法”交融 1 “屈法伸情” 2 “原心论罪” 3 重视行“权” 4 “必也无讼” 三 借鉴历史说历史悲剧 一 历史与伦理 二 自由派与民粹派 三 “度”的艺术说天人新义 一 由来与历史 1 古代 2 现代 二 自然的人化 1 先从“外在自然的人化”说起 2 “内在自然的人化” 3 “内在自然人化”的核心:伦理学 三 人自然化 附录一 初拟儒学深层结构说 附录二 中日文化心理比较试说略稿 后记补篇 中华文化的源头符号 (一)鱼:生命的符号 (二)龙:权威/秩序的象征 (三)汉字:并非口头语言的记录 “说巫史传统”补 (一)由巫到礼 (二)礼的特征:宗教、伦理、政治三合一 (三)天道与天主出版说明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Kant和一切宗教,也包括中国的儒家传统,都完全相信并竭力论证存在着一种不仅超越人类个体而且也超越人类总体的天意、上帝或理性,正是它们制定了人类(当然更包括个体)所必需服从的道德律令或伦理规则。因之,此道德律令的理性命令,此“天理”、“良心”的普遍性、绝对性,如“人是目的”、“三纲五常”,便经常被称之为“神意”、“天道”、“真理”或“历史必然性”,即以绝对形式出现,要求“放之四海而皆准,历时古今而不变”,而为亿万人群所遵守和履行。这就是所谓绝对主义伦理学,也就是我所谓的“宗教性的道德”。它把人的“灵魂拯救”、“安身立命”即人生意义、个体价值均放置在这个绝对律令之下,取得安息、安顿、依存、寄托。人生在世,就在于尽此义务,以做上帝的忠实的仆人,或做慈父良母孝子贤孙。生活真理就在是,“我就是道路、真理、生活”。这种“绝对律令”对人的内心从而人的行为具有不能抗拒、无可争议的规定性和规范作用。它是超验或先验的理性的命令,却要求经验型的情感、信仰、爱敬、畏惧来支持和实现。例如犹太-- 基督教的《旧约》、《新约》,伊斯兰的《古兰经》,中国古代的《论语》、《孝经》等等。这样,伦理学的基本课题--个体的人为什么活的问题,便以这种超越个体甚至人群集体为依据为鹄的,而获得了某种回答。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1页 -
这即是“人类学历史本体论”与中国传统儒学相融会而成的“自然人化”理论,它追求“极高明而道中庸”。即第一,它将康德的理性绝对主义视作人类伦理本体的建造,并具体化为文化心理结构的塑建。这“心理”并非经验科学的实证研究,仍是哲学假定。第二,它将中国儒学的“仁”的情感性注入这一伦理本体,使“先验”理性具有经验性的操作可能。“实用理性”,亦此之谓。第三,从而为区分今日“宗教性道德”与“社会性道德”提供理论基础。这也就是本文主旨所在。 “历史本体论”如同“无知之幕”“原初状态”一样,都是一种理论的假设。后者为自由主义的个人权利的绝对性作有关“对、错”的社会性道德假设,前者为群体的历史优先性作有关“善、恶”的宗教性道德的假设。历史本体论提出“天地国亲师”作为自己伦理学的具体范导思想(它只是社会理想,而不是理想社会),以重人情的儒家和中国传统为基地,希望对在一体化的现实世俗生活不可逃避、即必然带来现代社会性道德极大扩展延伸的未来时日里,提供某种意见和建议。能否可行,很难逆料。它们可以充满丰富的人间情味,但能否具有如“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那样庄严伟大、无比崇高呢?下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三联文史新论(共71册),
这套丛书还有
《水浒二论》《晚清的士人与世相》《帝国的话语政治》《何处是“江南”?》《鼏宅禹迹》
等
。
喜欢读"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增订本)"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 8.2
-
- 李泽厚对话集·中国哲学登场 8.4
-
- 严复《政治讲义》研究 7.2
-
- 李泽厚哲学文存 8.2
-
- 己卯五说 8.0
-
- 世纪新梦 7.7
-
- 阮元《儒林传稿》研究 6.6
-
- 说西体中用 7.1
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增订本)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转】李泽厚:《己卯五说》序
一、源起 “儒学四期说”有它的“直接源起”和“间接源起”。“直接源起”是针对由牟宗三提出、杜维明鼓吹、而在近年开始流行的“儒学三期说”。“儒学三期说”,以心性论作“道统”来概括和了解儒学,认为这是儒学的“神髓”、“命脉”。从而,孔、孟是第一期,孟死后不得其传...
(展开)

【转】罗成|为身心立命——以李泽厚晚期思想中的“历史-哲学”难题为中心的考察
【本文节选自《开放时代》2019年第3期。】 【内容提要】考察近四十年的中国学术思想,李泽厚的意义亟待更深入的理解。20世纪90年代以降,李泽厚的晚期思想主要聚焦儒学领域,特别关注儒学、康德与马克思的思想结合,以“不合时宜”的态度再释“巫史传统”,返回被现代性与进步...
(展开)


【转】李泽厚:《历史本体论》序
本书原来的标题是《己卯五说补》。因为《己卯五说》一书原拟作为自己的封笔之作,即最后一本书,不料写完之后,觉得还有好些话没说或没说完,又随手写了些札记、提纲,整理了一下,便成了这个小册子,以作为《己卯五说》的补充。 之所以改题为“历史本体论”(原称“人类学历史...
(展开)

刘清平:杂新、杂乱与杂合——李泽厚《历史本体论》读后
一 李泽厚思想的一大特色,就是杂。不仅领域杂——从美学到哲学到思想史,不仅观念杂——从工具本体到情感本体到历史本体,而且资源杂——从孔子到康德到马克思到海德格尔。他的新作《历史本体论》,依然显出这一特色。 杂并非只是缺陷。杂同时更是优点。尤其在这个杂的时代、...
(展开)

> 更多书评 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8.5分 236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7.9分 10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三联书店 文史新论系列 (相风乌)
- yiyi (O)
- 已购书目 (追疯弄潮)
- 三联文史新论 (端沐赐)
- 現代百家 (子庸)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历史本体论 己卯五说(增订本)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锦蒻 2024-04-22 02:32:19 新疆
有意思的想法。阐述中国儒家“信仰”和西方信仰的异同比较清晰,巫史传统带来的“敬畏”来源不同;对“度”的追求等等。对作为不太熟悉哲学和社会学的本人来说,依然是可读且有收获的一部作品。
0 有用 陈熹 2013-12-30 13:10:12
情感本体和巫史传统甚有启发。
0 有用 山楂 2006-12-17 01:45:33
非常见眼力的书
1 有用 李小丢 2010-11-23 13:39:39
怎么感觉我的封面没那么黄
0 有用 蔲槿 2024-07-05 22:05:48 浙江
读于高中时期,当时似懂非懂,但确实是给我很大的启发,引起了我对哲学、思想史的兴趣,以此纪念曾经蓬勃的激情与追求兴趣的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