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第一章 皖南三青年
先抄一封旧信(1)——“弃书学剑亦英雄”(3)——交
得一班好朋友(4)——三兄弟剩下的一个终于“抛剑
经商”(6)
第二章 芜湖“洋书店"与《安徽俗话报》
出门“寻生意”(9)——为什么人们叫它“洋书
店”?(10)——闲谈过去的事情(12)——陈独秀办
《安徽俗话报》的缘起(14)——所谓“洪水猛
兽”(16)
第三章 到上海办书店
武昌炮响以后(19)——惠福里—平和里—福华
里(22)——《亚东宣言》和初期的出书(24)
第四章 《甲寅》杂志迁沪,《新青年》创办
一则“秋桐白事”(29)——《名家小说》出版(32)——
《新青年》的诞生(32)——仲甫、孟邹北上之行(34)
第五章 “五四”前后
出弄堂,上马路(39)——经理北大的出版
物(40)——《建设》杂志与朱执信(42)——《少年中
国》、《新潮》及其他(45)——乔年出国(49)——大叔
吃了一趟官司(51)——仲翁被捕(52)——《尝试集》
与《三叶集》(55)——“新青年社”独立(56)
第六章 “亚东版”古典小说
要出标点、分段的《水浒》(58)——适之兄南
来(62)——仲翁提携后进(64)——三封信和一席
谈(67)——鲁迅先生的误会(70)
第七章 《独秀文存》等的出版
《胡适文存》带出了《吴虞文录》(72)——夭折的《独
秀文存》二集和《瞿秋白论文集》(77)——这两年还
出了哪些书?(79)——《向导》周刊的出版(81)——
“亚东”十年纪念(82)
第八章 编辑所正式成立后
出书与组稿(85)——家事和店事(90)——“思想是
不进则退的”(93)——五卅惨案(95)——仲翁道:
“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96)——“万有
文库”的刍议(101) 出了三十几种新书(105)
第九章 大革命高潮中
乔年回上海(108)——“我希望加入共产
党”(109)——上海总工会公开(111)——和赵容接
头后(112)——去武汉(113)——开始在《民国日报》
工作(115)——见到陈仲翁(116)——国民党中央党
部会上(116)——二次北伐誓师典礼(117)——外部
的工作和内部的工作(118)——民国日报馆
(120)——中央出版局(121)——长江书店
(122)——长江印刷厂(123)——宏源纸行
(124)——史精益拿田契去卖(125)——风声一天天
紧了(126)——要一张“护身符”(128)——探问陈仲
翁可否回上海(129)——“中国的革命,总要中国人
自己领导!”(131)——回到上海以后(132)
第十章 盗版、禁书及其他
重排《红楼梦》(136)——乔年牺牲(137)——五年新
出的书(141)——出现了盗版(144)——禁书种
种(146)——叔侄相左(151)——与适之兄谈出
书(154)——徐志摩的遗作(156)
第十一章 仲翁狱中来信一束
陈仲翁又被捕(158)——去南京看望(159)——关
于章士钊律师的答辩(161)——关于买书
(163)——关于亚东的出书和经营(168)——关于
重印《独秀文存》和拟新写的书(171)——关于朋
友交往(173)——金粉泪五十六首(176)
第十二章 江河日下
一九三二到三四年的出书(182)——营业很
差(186)——重印《新青年》(192)——大叔回店
后(194)——“适之,一般青年对你很不满
哩”(197)——卢沟桥事变发生了(199)——“八一
三”以后(201)——仲甫从出狱到病逝(206)——
故乡四载(209)——回到上海(211)——从解放以
后到歇业(217)
收尾
附录一
亚东图书馆简史 汪孟邹口述 汪原放笔录
亚东图书馆的盛衰 吉少甫
亚东图书馆保存瞿秋白文稿的经过郑超麟
简释陈独秀“金粉泪五十六首” 陈旭麓
汪原放先生传略
附录二
亚东图书馆出版物目录
亚东图书馆同人名录
1919年至1935年亚东图书馆收支情况
1934年亚东图书馆国内外代售处一览
编后记
重印跋
· · · · · · (
收起)
0 有用 Irene_Wang 2023-01-21 11:19:27 辽宁
竟有荡气回肠之感。无法想象印象中天然老成的亚东群雄,如何在少年时代读书、离乡,穿越于潮湿且灰白色的沪宁之间,盘活海内外资源,遥遥一线直至Tokyo和New York,做成如此一番大事业。片纸漂洋过海,从彼岸辗转而来,一并携来新知与生气,太多的“不可不读”——闪闪亮亮。曾经一度“疑惑”,为什么每一个快吃不上饭的学者,都有过卖命亚东和商务的日子。何等大名,均要作古。“他(汪孟邹)一生只是专心致志的办了... 竟有荡气回肠之感。无法想象印象中天然老成的亚东群雄,如何在少年时代读书、离乡,穿越于潮湿且灰白色的沪宁之间,盘活海内外资源,遥遥一线直至Tokyo和New York,做成如此一番大事业。片纸漂洋过海,从彼岸辗转而来,一并携来新知与生气,太多的“不可不读”——闪闪亮亮。曾经一度“疑惑”,为什么每一个快吃不上饭的学者,都有过卖命亚东和商务的日子。何等大名,均要作古。“他(汪孟邹)一生只是专心致志的办了两个书店,不曾做过别的事。” (展开)
0 有用 浅海 2021-11-09 00:45:14
史料价值自不必提。以汪孟邹和书店为中心可以看到与陈独秀、章士钊、柏文蔚的安徽网络、与陈独秀、胡适的学者网络、与陈独秀的托派网络。汪氏叔侄与亚东图书馆充分地演好了历史赋予他们的角色,及时地登场,亦及时退场。
0 有用 quqibing 2012-03-24 07:52:58
历史是要从不同侧面去观察的
0 有用 O 2020-01-14 23:51:40
4.4。胡博士的精力实在过人。炮换鸟枪,繁华退散的四马路。
0 有用 风入松 2021-07-03 17:36:17
主要是来看看那个时代许多人历史书以外的样子...比如乔年是真的是很可爱很幽默的男孩子...书里描述延乔牺牲也伤到不行,“血肉欲寻何处是?斑斑点点在红旗。”仲甫和胡适的关系倒真的是蛮有意思的...明明聊天会吵架,仲甫却还是要来找他聊...章士钊给医生写信那段感动到我了,你好爱他啊。 可以说是一个视角的一部分历史了...而且可以看到更多他们生活中的细节,感觉更有了些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