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沃尔特·李普曼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Public Opinion
译者: 阎克文 / 江红
出版年: 2006-4
页数: 296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 9787208060807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Public Opinion
译者: 阎克文 / 江红
出版年: 2006-4
页数: 296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 978720806080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 · · · · ·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日益流行,最后被不止205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外国报纸同时刊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第二章 审查与保密
第三章 交往与机会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 成见
第六章 成见
第七章 作为屏蔽的成见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第九章 规则及其敌人
第十章 发现成见
第四部分 兴趣
第十一章 兴趣的激发
第十二章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第十四章 是或不
第十五章 领袖与平民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第十六章 自我中心的人
第十七章 独立的共同体
第十八章 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
第十九章 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
第二十章 新形象
第七部分 报纸
第二十一章 赢得公众
第二十二章 永恒的读者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性质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与结论
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
第二十五章 打进楔子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第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
第二十八章 诉诸理性
· · · · · · (收起)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第二章 审查与保密
第三章 交往与机会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 成见
第六章 成见
第七章 作为屏蔽的成见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第九章 规则及其敌人
第十章 发现成见
第四部分 兴趣
第十一章 兴趣的激发
第十二章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第十四章 是或不
第十五章 领袖与平民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第十六章 自我中心的人
第十七章 独立的共同体
第十八章 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
第十九章 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
第二十章 新形象
第七部分 报纸
第二十一章 赢得公众
第二十二章 永恒的读者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性质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与结论
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
第二十五章 打进楔子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第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
第二十八章 诉诸理性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只要一个社会没有小到可以实现百分之百的自给自足并且其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对发生过的每一件事了如指掌,那么这个社会中的人就一定会用“观念”这个东西去处理那些他们无法亲睹、亲历的事务。 人对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事物产生感觉的唯一途径,就是借助自己头脑中为该事物勾勒的影像。 在所有这些事例中,我们必须格外注意一个共同因素的存在,那就是人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存在的那个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人的所有行为都是针对这一拟态环境做出的。不过,这些行为(behavior)如果是具体的行动(acts),其产生的后果就不是作用于催生了这些行为的拟态环境,而是作用于那个实实在在承载了这些行动的真实环境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部分 导论 -
在所谓的公共事务领域,保密机制无远弗届。因此,仔细推敲你形成自己的看法时所依据的那些事实信息,将是一件富于启发性的益事。比如,想想你产生观点所依据的事实是被谁听到、看到、感受到的?具体数目是谁统计的? 谁发布的?是那个人亲自告诉你的?还是告诉你的人也是经人转述?发布消息的人能接触到全部真相的几成?当这个人开口说“法国人认为如何如何”时,他考察了哪部分法国人?怎样考察的?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他获准跟哪些法国人交谈?他读什么报纸?那些法国人的观点又有何根据?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些问题。尽管它们难以回答,却能提醒你:当你形成一个观点时,也许你对事件的真实情况远谈不上了解。而这一警示本身就能帮助我们避免一些认知上的谬误。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部分 通向外部世界之路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共90册),
这套丛书还有
《政权与斗争剧目》《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三卷)》《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社会权力的来源(第四卷)》《犬儒主义与后现代性》
等
。
喜欢读"公众舆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公众舆论"的人也喜欢 · · · · · ·
公众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5 条 )
论坛 · · · · · ·
想请问大家对这一段是怎么理解的呢? | 来自FreddyCooler | 2023-02-23 15:25:56 | |
很好很好,比国内的目录好看多了。唯一的缺点就是... | 来自海鱼 | 2022-10-16 02:58:56 | |
切斯特顿先生说 | 来自suffolk | 2021-05-21 08:14:29 | |
那位有这本书的电子版,请发个地址 | 来自忧伤的胖子 | 3 回应 | 2020-08-31 22:13:28 |
请问你们觉得李普曼在这本书里提出的最经典的理论... | 来自ƪ(ړײ)ƪ | 1 回应 | 2020-04-24 07:25:25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9.2分 8550人读过
-
Free Press (1997)9.2分 94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8.3分 406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1989年)8.3分 21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公众舆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71 有用 贾不许 2008-12-08 16:37:51
怎么翻译这么差劲
1 有用 Rhinover 2010-03-02 14:51:54
经典历久弥新,也是可怕之处
1 有用 苏格拉底大王 2015-02-15 10:05:51
第一章是亮点,其余太散。另外,讲故事很啰嗦。
8 有用 eakey 2011-11-06 20:08:18
第一章就读的我云里来雾里去的
112 有用 容安 2009-03-27 12:29:01
我无话可说了。他就像领着我绕地球走了一圈回到了起点,可这起点已经如此不同。
0 有用 than 2023-05-16 20:46:12 北京
痛苦+1
0 有用 西罗马灭亡星 2023-05-02 11:46:38 江苏
李普曼,社会主义者、政治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公众舆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作了全景式的描述,不仅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而且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另一... 李普曼,社会主义者、政治专栏作家、普利策新闻奖,在其1922年的著作《公众舆论》中,开创了今天被称为议程设置的早期思想。《公众舆论》被公认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作了全景式的描述,不仅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而且对新闻的性质及其选择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且提出了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是“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另一个就是“刻板成 见” (stereotype)。所谓“拟态环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所以虽然书中没有使用议程设置这一名词,但是,他表达了议程设置理论的基本思想:媒体创造了我们头脑中的象征性的想象。 (展开)
0 有用 爱龙猫的大力 2023-05-01 11:59:23 浙江
很有启发!对刻板印象的理解,对舆论的到达等等!
0 有用 血与酒 2023-04-03 18:00:03 重庆
传播学经典之作,语言和批判尖锐犀利。不过还是,视角的局限让结论显得不那么客观。
0 有用 夢のつづき 2023-03-27 23:22:53 江西
翻译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