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原作名: Public Opinion
译者: 阎克文 / 江红
出版年: 2006-4
页数: 296
定价: 28.00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 9787208060807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几十种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这个领域中的权威地位。其影响力经久不衰的奥秘在于,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舆论研究中一系列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舆论从哪里来,它是怎样形成的?它能造成什么样的结果?谁是公众?公众舆论是什么意思?它是仅仅在公众中传播还是由公众自己形成的?它什么时候才能成为独立的力量?它对成见、兴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问题做了精辟而深刻的探讨,完成了新闻史上对舆论传播现象的首次全面论述,为后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简介 · · · · · ·
沃尔特·李普曼(1889-1974):美国新闻评论家和作家。60年的卓越工作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政治专栏作家之一,他的专栏评论日益流行,最后被不止205家美国报纸和大约25家外国报纸同时刊用。他最有影响的著作是《公众舆论》。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导论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第二部分 对外部世界的研究
第二章 审查与保密
第三章 交往与机会
第四章 时间与注意力
第五章 速度、词语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 成见
第六章 成见
第七章 作为屏蔽的成见
第八章 盲点及其价值
第九章 规则及其敌人
第十章 发现成见
第四部分 兴趣
第十一章 兴趣的激发
第十二章 重新思考自我利益
第五部分 公意的形成
第十三章 兴趣的转移
第十四章 是或不
第十五章 领袖与平民
第六部分 民主的形象
第十六章 自我中心的人
第十七章 独立的共同体
第十八章 压力、自由授权及特权的作用
第十九章 旧物新装:基尔特社会主义
第二十章 新形象
第七部分 报纸
第二十一章 赢得公众
第二十二章 永恒的读者
第二十三章 新闻的性质
第二十四章 新闻、真相与结论
第八部分 有机化情报
第二十五章 打进楔子
第二十六章 情报工作
第二十七章 诉诸公众
第二十八章 诉诸理性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公众舆论"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公众舆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公众舆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46 条 )
-
C (豆瓣是阿北的,阿北是我们的!)
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 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在一个人创造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接近真实环境。因为,人们在直接接近他们所看到的事物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同...2015-02-03 19:13:10 7人喜欢
对舆论进行分析的起点,应当是认识活动舞台、舞台形象和人对那个活动舞台上自行产生的形象所做的反应之间的三角关系。 虚拟环境是“人性”和“环境”的杂交物。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为了进行某种宣传,就必须在公众与事件之间设置某些屏障。在一个人创造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接近真实环境。因为,人们在直接接近他们所看到的事物时可能会产生误解,同时,有没有一个人能够决定他们将如何误解,除非他能决定他们到哪里去看和去看什么。 社交圈子在我们与世界的精神联系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它倾向于把可以接受的观点弄得一成不变,然后决定如何对它进行评价。 就算是个文法大师,他能否把过去几个月来发生在朝鲜的事情完全工作地塞进这百十个字以说明全部事实真相,这是很值得怀疑的。因为语言决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 与我们的公众舆论有关的环境是通过许多渠道折射出来的:通过源头上的检查与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情感丛,通过损耗、暴力和千篇一律。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此外还有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的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即使是目击者也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事件的全貌。我们对事实的认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地位和我们的观察习惯。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 一位著名的艺术评论家说过,“一个物体几乎可以表现出无数种形状。……由于我们的麻木不仁和漫不经心,使得我们很难随意想起各种事物的明晰的特征与轮廓,但是造型艺术却能够做到这一点。” 成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中立的。它不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它不仅是一条捷径。它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它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因此,成见充满了被它们所吸纳的情感。它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相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 成见里满载着偏心,充盈着爱憎,吸附着恐惧、情欲、热望、骄傲和期待。 准则就是这样微妙而广泛地发挥着形成舆论的作用。正统理论认为,一种舆论会针对一组事实构成某种道德判断。我所说的这种理论认为,就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舆论主要是对事实加以道德化和条理化。而我的看法是,处于我们的那些准则的核心地位的成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这就是不管做出多大努力,报刊的新闻方针总是支持其编辑方针的原因。 我们一直在回避这样的解释,因为它会侵蚀我们自认为是冷静而全面地看待生活的信心的基础。只有当我们习惯于把我们的观点看做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成见得到的局部经验时,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对反对者的宽容。虽然人们乐于承认一个“问题”会有两个方面,但却不会相信他们所认为的一个“事实”也会有两个方面。 恰当的时间考虑几乎是一切社会问题的组成部分。 我们应当在公众舆论中给社会时间留出它的位置。 如果以“历史上正确”或“历史上错误”的名义看问题,那就不可能对“过去”产生客观的认识。 在汇集公众舆论的时候,我们不仅要想象比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更大的空间、比我们能感觉到的更长的时间,而且还要描绘和判断比我们所能计数或者所能生动想象出来的更多的人、更多的行动、更多的事物。我们必须进行总结与概括。 人们始终在追求他们的礼仪。但他们如何追求却并非命中注定。 少数人提名之后,多数人才能投票选举。 公众会为新闻报道付钱,但支出必须是隐性的。 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新闻不会告诉你种子如何在土壤中生长,但可以向你报告第一颗秧苗的破土而出,甚至告诉你某人对种子在地下的情况都说了些什么。它还可能告诉你新芽并不是在预期的时间冒出地面的。任何正在发生的事情,如果可以确定、证实、衡量和命名的特点越多,新闻的发生点就越多。 压力来自删繁就简的需要——因为它只能去关注一种局势的定型阶段。压力来自找到这种记者的困难——他们能够洞察到他们尚未学会去洞察的东西。压力来自这个几乎不可避免的困难——即使最出类拔萃的记者也难以找到足够的版面去发表言之有理、打破常规的看法。压力来自经济上的需要——必须迅速抓住读者的兴趣,如果根本不能打动读者,或者由于对意外消息报道得不够充分或是叙述得很拙劣而开罪了读者,报纸就会陷入经济危机。 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是新闻和真相并非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除地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新闻机构并不是制度的替代物。它像一道躁动不安的探照灯光束,把一个事件从暗处摆到了明处再去照另一个。人们不可能仅凭这样的光束去照亮整个世界,不可能凭借着一个一个插曲、一个一个事件、一个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去整治社会。他们只有靠着一道稳定的光束——新闻机构——去探索,让这光束对准他们,使一种局势足够明了,以便大众作出决定。 竞争的价值取决于衡量标准的价值。 引自第5页 回应 2015-02-03 19:13:10
-
* 如今,在任何社会,只要它的利益并非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并非狭小得使每个人都能对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那就必须依靠观念去应付那些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以把握的事件。 * 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 * 辩论中出现的这种离奇假设却压倒了调查事实真相的决定。 * 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不妨假定,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
2011-11-13 02:47:29 3人喜欢
* 如今,在任何社会,只要它的利益并非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并非狭小得使每个人都能对所发生的一切了如指掌,那就必须依靠观念去应付那些超出视线之外并且难以把握的事件。 * 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 * 辩论中出现的这种离奇假设却压倒了调查事实真相的决定。 * 我们的研究思路:我们不妨假定,每个人的行为依据都不是直接而确凿的知识,而是他自己制作的或者别人给他的图像。这种对世界的想象方式,决定着人们在任何特定时刻将要做出的行为。它并不决定人们的成功与否。它决定着人们的努力、人们的情感、人们的希望,而不是它们的实现和结果。 * 我认为,不论是在通常所谓的政界还是在产业界,也不论有没有选举的基础,只要没有一个独立的专家组织为那些必须进行决策的人物挑明种种无形的事实,代议制政府就不可能成功运转。 * 我的结论是,如果舆论想要发出声音,那就必须利用新闻界加以组织,而不是像今天的情况那样由新闻界加以组织。 * 我们已经知道,这就叫做宣传。一帮能够阻止人们独立观察事变的人,在按照自己的目的编排新闻。只要这个目的是出于爱国心,那就怎么说都行。他们利用权力,只把他们想让公众了解的事态塞给协约国公众。 * 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知情人越少,控制人们的行动就越容易。 * 如果没有某种形式的审查制度,这个世界就不可能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宣传。在一个人创造出他认为明智而可取的虚拟环境之前,必须限制他接近真实环境。 * 我们的公众舆论是间歇性地同各种情结发生着联系,同野心、经济利益、个人仇恨、种族偏见、阶级感情等等联系在一起,它们以各种方式歪曲着我们的看法、想法和言谈举止。 * 因此,与我们的公众舆论有关的环境是通过许多渠道折射出来的:通过源头上的检查和保密,通过另一端的物质与社会障碍,通过飘忽的注意力,通过贫乏的语言,通过涣散的精神,通过无意识的感情丛,通过损耗、暴力和千篇一律。这是一些妨碍我们进入环境的限制因素,此外还有事实本身的朦胧与复杂,它们共同损害着感性认识和清晰度和公正性,用误人视听的虚构替代切实可行的理念,使我们无法对那些有意误人视听的人进行充分的核查。 * 多数情况下我们并不是先理解后定义,而是先定义后理解。置身于庞杂喧闹的外部世界,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早已为我们定义好的自己的文化,而我们也倾向于按照我们的文化所给定的、我们所熟悉的方式去理解。 * 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 * 成见的表现形式并不是中立的。它不仅是用井井有条的方式替代现实的庞杂喧嚣的混乱状态。它不仅是一条捷径。它是所有这一切。甚至更多。它是对我们自尊心的保护,是投射在这个世界上的我们自身的意识、我们自身的价值观念、我们自身的立场和我们自身的权利。因此,成见充满了被它们所吸纳的情感。它们是我们传统的堡垒,在这个堡垒的庇护下我们可以继续心安理得地坚持我们的立场。 * 理想(ideal)带有这样的暗示:现在应该效仿或完全些什么。如今已没有人怀疑不断研究和评价这些理想化观念的必要性,但历史学家、政治家和社会名流却不会到此止步,因为在历史上起作用的并不是某个天才所制定的系统观念,而是每个个人头脑中那些交替出现的模仿、复制、伪造、类推和歪曲。 * 成见系统一旦完全固定下来,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受到支持这一系统的事实的吸引,对于和它向抵触的事实则会视而不见。 * 在现代世界,远比道德准则的差异严重的是对适用该准则的事实进行测度时出现的差异。 * 就目前的教育状况而言,舆论主要是对事实加以道德化和条理化。处于我们那些准则的核心地位的成见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应当关注哪些事实、以及从哪个角度去关注。 * 虽然人们乐于承认一个“问题”会有两个方面,但却不相信他们所认为的一个“事实”也会有两个方面。 * 我们应当在公众舆论中给社会时间留出它的位置。 * 如果以“历史上正确”或“历史上错误”的名义看问题,那就不可能对“过去”产生客观的认识。 * 在面对大量的事实时,如果我们根据一种因果印象采取行动的话,猜测就会同我们发掘出来的真实样板作对。 * 当流行的虚构把自己和一种迫切需求搅合在一起时,这套规则就会起作用。 * 他们乞灵于一种集体之魂,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它能把秩序加诸于无序的舆论。因为一个群体的成员的感情和想法不会透漏出任何能被简单清晰地加以概括、可以被其中的每个个人作为他们的“公众舆论”的真实表述接受下来的东西,于是,一种超灵似乎就成为必需。 * 在以达成表面一致为目的而冲突依旧的场合,向公众发出呼吁时运用愚民政策(obscurantism)是屡见不鲜的。 * 因为有力量从截然不同的观念中抽取情感,象征既是一种团结的技巧,又是一种宣传的手段。它能够使人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但是,正因为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的少数人必须选择具体的对象,所以,象征也是一种能被少数人用来扩张势力的工具,借以操纵多数,转移批评矛头,诱使人们为了他们并不理解的目标而堕入痛苦。 * 一个人对于公共事务仅仅有着非常狭隘的经验。 * 每个民主主义者都会彻骨地感到,民主政体容不得险恶的危机,因为他了解大众的惰性,就是说,迅速行动起来的极少数人必须作出决定,其余的人只是盲目跟从罢了。这并不会把民主主义者变成不抵抗主义者,而是会导致所有民主主义者统统投身于为和平主义目标而战的战争。即使当战争事实上成为征服的战争时,他们也会真诚地相信那是捍卫文明的战争。 * 基尔特主义者的信念是一种新的民主论。 * 民主的谬误在于它只关心统治的起源,却忽视了过程和结果。 * 公众会为新闻报道付钱,但支出必须是隐性的。 * 新闻不是社会状况的一面镜子,而是对已经显露出头角的那方面的报告。 * 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只有当社会状况达到了可以辨认、可以检测的程度时,真相和新闻才会重叠。 * 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合作式的还是共产主义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自治的人民不可能通过发明、创造和组织一种认识机制去超越自身的偶然经验和偏见。 * 在公民个人和他所处的大环境之间必须插入某种形式的专门知识。 * 与其自问我们是否相信竞争,不如问自己我们是否相信竞争者为之竞争的东西。 * 专家调停的价值不在于形成舆论去压制党人,而在于瓦解党派偏见。 * 以理性的方式对付非理性思维的世界,原本就是困难的。
回应 2011-11-13 02:47:29 -
风灌耳 (都是上辈子的伤心事)
虽然审查和保密在源头上截住了大量信息,但更大量的事实根本不会传到公众那里,或者传的非常缓慢。因为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围(收入、地位形成的社交群,默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 因为语言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反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出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一种想象。同一个词语能否在读者头中激发出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舆论的绝大部分产生于想象)=》头脑的清醒就在于有能...2019-08-05 10:05:29 1人喜欢
- 虽然审查和保密在源头上截住了大量信息,但更大量的事实根本不会传到公众那里,或者传的非常缓慢。因为观念有着截然不同的传播范围(收入、地位形成的社交群,默认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判断)
- 因为语言绝不是一个完美的达意工具。词语和货币一样是要反复流通的,它今天会激发出一种想象,明天又会激发出一种想象。同一个词语能否在读者头中激发出同一个想象,这谁都没有把握。(舆论的绝大部分产生于想象)=》头脑的清醒就在于有能力分辨出表面的相似、注意到差异以及鉴别出变化。
- 我们被灌输的一些所谓情感冲突破坏了联想的速度、精确性和思想的质量。
- .公众舆论的潮流到他们那里才是终点,而且没有误会的漩涡,里面充满了偏见和远距离的类推。广泛的感召力考虑的是联想的特性,它针对的是那些广泛分布的感情。狭隘的或特殊的感召力这是针对着那些不同寻常的感情。
- 如果我们不能充分理解别人的行为,那么在了解到他们的心思和见解之前,为了公正起见,我们不仅要对他们所处理的信息,而且要对他们据以传播信息的观念做出评价。因为,公认的典型、流行的样板和标准的见解,都会在人们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产生阻碍作用。
- 问题出在成见的性质和我们运用成见时的那种轻信。而这些东西最终要取决于构成我们生活哲学的各种样板。如果我们的哲学认为,这个世界应该按照我们所理解的某种法则去运行,那我们就很可能会喋喋不休地根据地根据我们的法则去描绘世界。但若我们的哲学告诉我们,每个人都不过是这个世界无关紧要的一份子,他的智力程度充其量也只能理解一些粗糙的观念网络的皮相,那么,当我们使用成见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那不过是些成见,并且迅速控制它们,就会愉快地校正他们。
- 我们在寻求比较公正的见解时往往会坚持我们的成见,其原因除了节省精力之外,成见系统也许是我们个人传统的核心,是对我们社会地位的保护。它是一个有序的、多少和谐的世界景象,面对这一景象,我们的习惯、偏爱、能力、安逸和希望都会进行自我调节。他们可能不是世界的全部景象,但却是一个合乎我们需要的可能的世界景象。
- “我们知道,我们接触信息的途径是布满了障碍的,是不确定的,而且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受到了我们的成见的深刻影响,我们进行推理时所能够得到的证据往往会屈从于辩解、威望、道德、空间和抽样调查给我们的错觉。
- ”如果对一个人产生了强烈的憎恨,我们很容易就会把它同我们所强烈憎恨或恐惧的绝大多数其他事情联系起来,认为他们之间有着因果联系。“感情是一道熔岩流,它会抓住并吞没它所碰到的一切。当你挖开它的时候,你会发现里面就像一座被埋葬的城市,所有物体全部都荒谬地互相纠缠在一起,一切都可能和其他的一切有关。处在这种状态下的头脑绝不会明白这种状态是多么地荒唐。
- 通过演讲、口号、戏剧、电影、漫画、小说、雕塑或者绘画把公共事务广而告之地时候,要想让它们引起一个人地兴趣,首先就需要对原型进行抽象,然后使这些被抽象出来的东西产生刺激作用。
- 然而, 尽管战争不可避免,但他们从没接受过为战争做准备的道德训练。唯有他们较高尚的自我才具备某种准则和行为模式,如果他们不得不按照被高尚的自我看作是低下的品质采取行动时,就会产生深刻的精神失调。
- 人有恐惧的本能,但是,人恐惧的对象和消除恐惧的途径,不是在出生时决定的,而是由经验决定的。
- 他们乞灵于一种集体之魂,一种民族精神,一种时代精神,它能把秩序加诸于无序的舆论。因为一个群体的成员的感情和想法不会透露出任何能被简单清晰地加以概括、可以被其中的每个人作为他们的“公众舆论”的真实表述接受下来的东西,于是,一种超灵似乎就成为必需。
- 在目前控制局势的这一代人中间,说服已经变成了一种自觉的艺术和世俗政府的一个常规功能。
- 比如,我们不再可能信奉原始的民主信条了;也不再可能相信处理人类事务所需要的知识是从人的内心自发产生出来的。如果我们根据这样的理论去行动,我们就会堕入自我欺骗,就会面对一些我们无法检验的观念形态。如果我们要和我们视线之外的世界打交道,我们就不能依靠直觉、良心或者临时出现的偶然看法。
- 这些基本的事实就摆在民主政治哲学家们的面前。不论是否自觉,他们都很清楚,政治见识的范畴是受到了限制的,自治的空间也必定是有限的,独立的国家再相互摩擦时就会剑拔弩张。但是他们无疑也知道,人们都在决心把握自己的命运,都在寻求并非由暴力强加于人的和平。
- 在一个独立的共同体中,人们可以采用——或至少已经采用了——同样的道德标准,因此,唯一发生分歧的地方就是如何把公认的标准合伙逻辑地用于公认的事实。由于推理的官能也被充分地进行了标准化处理、一个推理错误也会迅速面临对它的自由讨论。于是,在这些限度内就可以自由地获得真理。共同体认为提供信息乃是理所当然,它的规则是通过学校、教会、家庭和政权告诉人们如何从一个前提得出一些结论,而不是具备发现前提的能力,这被认为是思想训练的主要目的。
- 自我中心的舆论不足以成就良好的统治。
- 然而经验却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自决不过是人性中的诸多方面之一。主宰自身命运的愿望是一种强烈的愿望,但它必须要适应其他同等强烈的愿望,如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对和平的渴望,对免于压迫的渴望。在对民主政体的最初设计中,每个人的表达被认为不仅能自发地满足自我表达的愿望,而且能够自发地满足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因为自我表达的本能本来就是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 新闻广告人的产生,清楚的表明了现代生活的重大真相不会自发地形成众所周知的形态。必须有人赋予它们的形态,由于记者不可能按照常规给事实一种形态,而不报偏见的信息机构又几乎不存在,于是抱有偏见的各方当事人就回去满足阐述某些事实的需要。
- 我认为最有生命力的假设是新闻和真相并非是同一回事,而且必须加以清楚区分。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了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揭示隐藏的事实,确立其相互关系,描绘出人们可以在其中采取行动的现实画面。
- 我们不可能想象一个指望劳动分工和权力分散而运行的世界,会由全体人民的统一舆论来统治。新闻机构被要求在24小时内对每个人产生30分钟的影响去早就叫做“公共舆论”的神奇力量,以填补公共机构的懈怠。
- 这是一条根本途径,因为新闻机构的麻烦,和代议制政府的麻烦一样,无论是区域性的还是功能性的,也和产业界的麻烦一样,无论是资本主义的,合作式的还是共产主义的,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源:自治的人民不可能通过发明、创造和组织一种认识机制去超越自身的偶然经验和偏见。这是因为,他们不得不在没有一幅这个世界的可靠画面的情况下采取行动,因为民主政体还有比较明显的缺陷,因为人们还抱有强烈的偏见和冷漠,对于稀奇古怪的鸡毛蒜皮兴致勃勃,对于重大问题却兴趣索然,而且热衷于枝枝节节,但是政府、学校、报纸和教会与这一切进行的斗争却并没有取得多少成效。
- 专家的力量靠的是与决策者保持距离,而不是亲自操心会有什么样的政策产生。一旦他开始掺和得太多,他就会开始注意他希望看到的事实而不再注意他应当看到的事实。
- 竞争的价值取决于衡量标准的价值。与其自问我们是否相信竞争,不如问自己我们是否相信竞争者为之竞争的东西。任何理智的人都不会希望“废除竞争”,因为一旦竞争消失殆尽,社会努力便只能机械地服从惯例,受少数人朴素灵感的摆布。
- 在政治上是难以服从理性的,因为你在力图让步伐和速度都不相同的两个过程齐头并进。除非理性变得精致而具体,否则眼前的政治斗争就仍需要一套天然的智能、暴力和无法证明的信念,而这些都是理性既无法给予也无法控制的,因为生活的严酷现实对于人的理解力是一视同仁的。社会科学的方法仍然极不完善,因此在许多重大的临时决策中,人们别无选择,只能凭直觉与命运赌博。
回应 2019-08-05 10:05:29 -
只道寻常 (共我满斟一杯月色饮)
关于这版翻译。头四页、第一小节粗粗看过去发现的比较大的错误。 ...all in the belief that the world as known was the world as it was. ……总而言之,世界一如既往。 belief是关键词。 We can see that the news of it comes to us now fast, now slowly 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 既快又慢,不是一下子快一下子慢 They diagnosed evil and hanged old women. 他们看到万恶淫为首却要绞死一个老妇。 原文...2012-10-18 22:06:54 1人喜欢
关于这版翻译。头四页、第一小节粗粗看过去发现的比较大的错误。
...all in the belief that the world as known was the world as it was. ……总而言之,世界一如既往。 引自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belief是关键词。
We can see that the news of it comes to us now fast, now slowly 我们可以看到,它带给我们的消息时快时慢。 引自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既快又慢,不是一下子快一下子慢
They diagnosed evil and hanged old women. 他们看到万恶淫为首却要绞死一个老妇。 引自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原文说的是中世纪的女巫审判。再怎么着也不能把women翻成一个老妇吧。
Writing about the year 389, St. Ambrose stated the case for the prisoner in Plato's cave who resolutely declines to turn his head. 大约在389年,圣·安布罗斯撰文陈述了柏拉图山洞里那个坚决拒绝回心转意的囚徒的情况。 引自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囚徒是拒绝回头,不是拒绝回心转意。原书最前面引用《理想国》的部分没有翻。
"Thou wretched, rash, intruding fool, farewell! I took thee for thy better; take thy fortune." “别了,你这可怜、卤莽、多管闲事的傻瓜! 我还以为你能过得更好;这都怪你命运不济。” 引自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原文引自《哈姆雷特》,I took thee for thy better指的是“我还以为是你上头那个人”,指哈姆雷特以为是国王却误杀了波洛涅斯。
回应 2012-10-18 22:06:54
-
他们看到了城市的扩张,却无视贫民窟的增多,他们为人口普查的统计数字感到振奋,却无视生存空间的拥挤不堪;他们自豪地强调着增长,却无视农民或未同化的移民在四处飘泊。为了使工业迅猛发展,他们不计后果地耗费自己的自然资源,他们组建巨型大公司,全然不顾产业关系的协调。他们成长为地球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根本不打算采取什么措施、甚至根本就非个不想摆脱孤立。他们在毫无精神和物质准备的情况下跌进了这次世界大战,...
2022-05-02 19:12:55
-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首先指出那些妨碍他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简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2022-04-20 12:13:18
-
emmalee (nothing to introduce)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首先指出那些妨碍他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剪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现在网络上的消息都是碎片化的,无论是文字类的信息,还是短视频。信息的趋短化在某种程度上是...2022-03-27 15:39:40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应当首先指出那些妨碍他们接近事实真相的主要因素。它们就是人为的审查制度,社会交往受到的限制,每天能够用以关注公共事务的时间比较匮乏,由于不得不压缩成剪短的消息而对事件造成的歪曲报道,用琐细的语汇表现复杂世界所面临的的困难,以及最后,面对那些似乎威胁人们既定生活方式的事实真相时所产生的忧虑。 引自 第一章 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景象 现在网络上的消息都是碎片化的,无论是文字类的信息,还是短视频。信息的趋短化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信息的过于繁杂,以及人们读取这些信息所花的时间也更短和更碎片化了。同时,为了控制舆论,网络上的信息都是被严格管控和限制过得,这就会使得人们在读取了片面的信息之后,进入了自己大脑内脑补的虚拟世界,并对此深信不疑,做出一系列在现实生活中造成影响的反应,网暴、谣言等都是这一系列的外化。像当下疫情大环境下,大家通过网络上获取的碎片化、被筛选后的信息中,对一些谣言深信不疑,导致社会混乱的现状屡见不鲜。
回应 2022-03-27 15:39:40 -
emmalee (nothing to introduce)
在和平安定的时期,这些舆论的象征易于受到牵制、比较和褒贬。 在几乎所有其他时候,甚至在战争的僵持阶段,足够广大的范围内的感情才能被激发起来,以确认冲突、选择、由于和妥协。舆论的象征通常都会带有——我们将会看到——这种利益平衡的标志。 舆论对社会的作用,主要在社会大环境不是很稳定的情况下更加突显,主要目的是为了制衡在不稳定的环境下各个冲突者的利益均衡化?2022-03-27 14:00:20
论坛 · · · · · ·
切斯特顿先生说 | 来自suffolk | 2021-05-21 08:14:29 | |
那位有这本书的电子版,请发个地址 | 来自忧伤的胖子 | 3 回应 | 2020-08-31 22:13:28 |
请问你们觉得李普曼在这本书里提出的最经典的理论... | 来自ƪ(ړײ)ƪ | 1 回应 | 2020-04-24 07:25:25 |
这本书的翻译好差 | 来自北极燕鸥 | 37 回应 | 2019-03-06 15:08:15 |
由常江教授所翻译新版的《舆论》已出,附翻译对比 | 来自无涯 | 2018-06-05 11:46:50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9.2分 7070人读过
-
Free Press (1997)9.2分 88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8.4分 390人读过
-
华夏出版社 (1989年)8.3分 209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公众舆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96 有用 容安 2009-03-27 12:29:01
我无话可说了。他就像领着我绕地球走了一圈回到了起点,可这起点已经如此不同。
5 有用 AllenGY 2010-04-23 22:17:59
写专栏的,终归不是写书的。
8 有用 eakey 2011-11-06 20:08:18
第一章就读的我云里来雾里去的
1 有用 苏格拉底大王 2015-02-15 10:05:51
第一章是亮点,其余太散。另外,讲故事很啰嗦。
39 有用 mlln 2017-10-09 20:56:56
书是好书,翻译略显粗糙,当然,这也和李普曼那个时代的语言风格有关。有机会想重新译一个版本,但目测未来一年没时间了。
0 有用 日尼禾尔 2022-04-21 01:50:25
人们对于公共事务的观点往往并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刻板印象”的结果。因此,民主社会的良性运转就不能依靠舆论,而要依靠社会精英。这说的不正是上海团长吗,也可以说能力越大,责任越大。
0 有用 圈星星 2022-04-20 15:48:14
在当下读这本写于整整百年之前的书,依旧很有意义。
0 有用 陈须弥 2022-04-16 21:56:52
门外汉表示,看不下去……
0 有用 列文不信仰 2022-04-15 15:23:30
对我来说有点深奥,语言比较晦涩。没有了解到内部的逻辑,只是个别句子让我觉得很受教。意见、舆论、成见、感情。以我的了解,公众舆论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这是整个关于传播,甚至社会科学的大著作。
0 有用 只是睡着而已 2022-04-02 23:59:15
成见是一个有序的、多少和谐的世界景象,面对这一景象,我们的习惯、偏爱、能力、安逸和希望都会进行自我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