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黑格尔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原作名: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译者: 王造时
出版年: 2006-3
页数: 514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ISBN: 9787806784754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原作名: Vorlesungen über die Philosophie der Weltgeschichte
译者: 王造时
出版年: 2006-3
页数: 514
定价: 4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
ISBN: 9787806784754
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汇辑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柏林大学的多次演讲记录,由其高足爱德华德・干斯教授整理而成。自问世以来,学术界公认为进入和研究黑格尔哲学系统的入门书籍;又因原为对应一般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而表述,故体例格式不必谨严深奥的高头讲章,照搬《哲学的传记史》作者鲁维斯所言,此书乃其“生平所读这类著作中最愉快的一部”,而占据全书篇幅甚多的例证解释,对于研究哲学不深的读者也是很熟悉的。其另一个重要价值,就是用一个截然新颖的观点来论列“历史”上各种主要事实,从而使人可能比较顺利地把握住黑格尔哲学的主导概念,再由此带动对该系统各个方面的深入认知。王造时先生的译述,复以平实雅正、忠实本义而著闻。名著名译,洵为一切从事哲学和哲学史研究者的必备经典。
作者简介 · · · · · ·
格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德国哲学家,出生于今天德国西南部符腾堡州首府斯图加特。1801年,30岁的黑格尔任教于耶拿大学。直到1829年,就任柏林大学校长,其哲学思想才最终被定为普鲁士国家的钦定学说。因此,说他大器晚成毫不过分。1831年在德国柏林去世。
目录 · · · · · ·
重印说明
英译者序言
干斯博士为原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
查理·黑格尔博士为原书第二版所作的序言
绪论
第一部 东方世界
第一篇 中国
第二篇 印度
第二篇(续) 印度-佛教
第三篇 波斯
第二部 希腊世界
第一篇 希腊精神的元素
第二篇 美的个性形态
第三篇 希腊精神的衰落
第三部 罗马世界
第一篇 从罗马开国到第二次普尼克战争
第二篇 从第二次普尼克战争到皇帝当政时期
第三篇
第一章 皇帝专政时期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第四部 日尔曼世界
第一篇 基督教日尔曼世界的元素
第二篇 中古时代
第三篇 现代
附录一 重要词语对照表
附录二 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地名对照表
附录四 引用书名对照表
附录五 其他固有名词对照表
· · · · · · (收起)
英译者序言
干斯博士为原书第一版所作的序言
查理·黑格尔博士为原书第二版所作的序言
绪论
第一部 东方世界
第一篇 中国
第二篇 印度
第二篇(续) 印度-佛教
第三篇 波斯
第二部 希腊世界
第一篇 希腊精神的元素
第二篇 美的个性形态
第三篇 希腊精神的衰落
第三部 罗马世界
第一篇 从罗马开国到第二次普尼克战争
第二篇 从第二次普尼克战争到皇帝当政时期
第三篇
第一章 皇帝专政时期
第二章 基督教
第三章 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
第四部 日尔曼世界
第一篇 基督教日尔曼世界的元素
第二篇 中古时代
第三篇 现代
附录一 重要词语对照表
附录二 人名对照表
附录三 地名对照表
附录四 引用书名对照表
附录五 其他固有名词对照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儿没有一种自由的、理想的、精神的王国。能够称之为科学的,仅仅属于经验的性质,而且是绝对地以国家的“实用”为主——专门适应国家和个人的需要。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5页 -
做皇帝的却须担任那个不断行动、永远警醒和自然活泼的“灵魂”。假如皇帝的个性竟不是上述的那一流一一就是,彻底地道德的、辛勤的、既不失掉他的威仪而又充满了精力的一一那末,一切都将废弛,政府全部解体,变成麻木不仁的状态。因为除了天子的监督、审察以外,就没有其他合法权力或者机关的存在。政府官吏们的尽职,并非出于他们自己的良知或者自己的荣誉心,而是一种外界的命令和严厉的制裁,政府就靠这个来维持它自己。如当十七世纪中叶的革命的时候,明朝最后的那位皇帝是很温和、很光荣的;但是因为他个性柔顺,政府的纲纪废弛了。国内的骚乱便难以遏止。叛党引了满洲人进来。那位皇帝即行自杀,以免陷入敌手,临死的时候,他还蘸血作书,在他女儿的裙边写了几行字,深恨他臣民的不义。一位随从的官吏掩埋了他,然后也在他的墓前自杀系。皇后和宫女们也跟着自杀了。明朝的末了一位皇子,被围困在一个遥远的省份,终久被敌人擒获处死。其他切侍从宫监也都纷纷自裁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篇 中国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共259册),
这套丛书还有
《理性和革命》《中国史纲》《批判施塔姆勒》《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国民经济学原理》
等
。
喜欢读"历史哲学"的人也喜欢 · · · · · ·
历史哲学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转】张瑞臣、庄振华:黑格尔“历史终结论”考诠
来源:《哲学研究》2012年第10期。 黑格尔认为,世界历史有其起点,又有比较确定的行程;自由是世界历史的目的,这个目的的另一个名称就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认识”。但这些说法只是一个大的原则。对于历史终点的问题,黑格尔原本就交待得不够清楚,加上《历史哲学》各版本差异较...
(展开)

【转】丁三东:论黑格尔自由生活与世界历史进程思想
【作者简介】丁三东,武汉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教于四川大学,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德国观念论、实践哲学、科学哲学。译有:托马斯·里德《论人的行动能力》、约翰·麦凯《伦理学:发明对与错》、斯蒂芬·霍尔盖特《黑格尔导论:自由、真理与历史》、亨利·E...
(展开)

《历史哲学》绪论读书笔记
按语:为了补充神义论、自由与必然性二律背反的知识背景,对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绪论做一个潦草的笔记。黑格尔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其调和哲学对主观性与客观性、自由与必然性等张力很大的概念进行调和、统一,但正如洛维特所考察到基尔克果和马克思又分别撕裂了调和而奔向两极,...
(展开)

【转】庄振华:历史的逻辑性与逻辑的历史性——论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学基础
作者简介:庄振华,男,湖北汉川人,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副教授。 (本文原刊于《江汉学术》2017年第3期:第94-105页) 摘要:要理解黑格尔的历史哲学为何以逻辑学为基础,首先要尝试放下现代思想对于有限性和切己性的偏爱,真正站在黑格尔的立场上同情地理解...
(展开)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1 )
-
Dover Publications (2004)暂无评分 10人读过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1)8.3分 230人读过
-
九州出版社 (2011)7.7分 84人读过
-
限时抢
-
商务印书馆 (2015)9.1分 7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世纪人文】系列之“世纪文库·西学部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彼岸)
- 木心先生推荐书目 (Live_Evil)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文库——外国部分 (爱玛·包法利)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历史哲学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蝉 2014-01-07 15:33:35
: K01/6342-1
1 有用 坏人瓦卡卡卡卡 2015-01-16 15:21:12
很难读,还要再读。
2 有用 当木 2011-12-28 20:11:54
挺好的一书, 写中国的部分有点儿操蛋. 不公允..很显然, 他不知道中国还有王阳明. 在王那, 精神已经认识到只有从人的主体性中才能找到永恒..
14 有用 Juri 2012-10-31 22:15:45
“中国历史虽然长期存在,却无任何进展”
18 有用 墨息墨息 2017-06-01 00:24:35
翻译令人哭泣,诚挚地提醒同学们,能看德文的看德文,实在不行的找本英译本。《历史哲学》里结论颇多争议也颇多,不了解黑格尔体系和主要概念看《历史哲学》只能赚点谈资。打两星因为翻译里和黑格尔主要概念以及基本哲学概念牛头不对马嘴的地方实在太多……黑格尔原记录稿非常精彩
0 有用 河蚌翔 2023-01-25 22:59:07 北京
重要的是黑格尔的历史方法,最不重要的也是这个。
0 有用 乔伊波伊 2023-01-18 20:43:09 河南
精神/作为西方对立面的东方/影响了马克思
0 有用 2023 2023-01-15 19:06:29 湖南
感谢读书会小伙伴们!
0 有用 SIOUL 2023-01-04 09:41:07 上海
翻译不行
1 有用 GrootJiang 2022-12-29 23:48:16 北京
此书应是黑格尔著作中较为浅显易读的书,由此可以以一种精神先行的唯心但历史的观念串联起欧洲大陆上广域的历史,虽然有相当多的偏见和误读,但是黑格尔的判断往往会得到某种犀利的呈现。例如我很喜欢“人类与其说是从奴隶制度下解放出来,不如说是经过了奴隶制度才得到解放”这句话。黑格尔的思考是卓有借鉴意义的,对其思想的“颠倒”看起来是物质与精神的先行性颠倒,但我觉得一个更现实的路径是个体与社会的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