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书和人一样,是要讲缘份的。
一本好书,一本深入浅出、精简而全面的佛教通论……
作者是一位出色的老师,秉承藏传佛教里最优良的传承和教育,享誉世界,他以自己的浅白文字和编选度,将佛教扼要地作出说明。
对佛教的义理、历史和各种传承有一个精确的综观。
既适合初学者,也能使资源的佛教学者感到惊心动魄、充满挑战;非佛教徒的读者,看了也可以激动荡脑力。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宗萨钦哲仁波切,九岁时即被萨迦法王认证是宗萨蒋扬钦哲秋吉罗爵的转世,噶玛巴(即大宝法王)亦加认可,由顶果钦哲法王为其举行升座典礼。生于不丹。
目录 · · · · · ·
译者前言
序 自我的观点
第一章 正确的见地
第一节 见地
第二节 两种见地
第三节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第四节 空性
第五节 四圣谛
第六节 佛性
第七节 业力
第八节 转世再生
第九节 轮回与涅槃
第十节 见与道
第二章 道
第一节 道的选择
第二节 出离与虔诚
第三节 善知识
第四节 心的训练
第五节 禅修
第六节 止观
第七节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第八节 金刚乘
第九节 上师、灌顶及象征
第十节 次第与证悟
· · · · · · (收起)
序 自我的观点
第一章 正确的见地
第一节 见地
第二节 两种见地
第三节 自我及自我的见地是错误的概念
第四节 空性
第五节 四圣谛
第六节 佛性
第七节 业力
第八节 转世再生
第九节 轮回与涅槃
第十节 见与道
第二章 道
第一节 道的选择
第二节 出离与虔诚
第三节 善知识
第四节 心的训练
第五节 禅修
第六节 止观
第七节 慈、悲、菩提心以及菩萨道的善巧方便
第八节 金刚乘
第九节 上师、灌顶及象征
第十节 次第与证悟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你爱别人时,也发挥了同样的机制。通常对于爱的定义是:你深切地关怀对方,慷慨地付出自己的爱。但实际上,爱只是“自我”寻求证明自己的另一种方法。“自我”只爱自己不爱他人,它充满着自己,根本没有空间留下来爱别人。由于“自我”太专注于它自己,因此它并未真正注意到其他人,它专心致志地修持着(很讽刺地,自我有它自己的修持系统)自己的需求、欲望以及期待;它关心所爱的人,以那个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和需要来决定。特别是当外表上牺牲自己、愿意为所爱的人放弃自己的需要时,这种情况就更加真实了。当你说“我爱你”的时候,你的意思并不是这样,而是在问“你爱我吗”,或者是“我想拥有你”,或“我要你让我快乐”。你所能讲出的最诚实的一句话就是:“我爱你几乎和爱自己一样多。”我们所说的爱,通常是不折不扣的自私——从日后关系的发展结果,就可以看出这个道理。 只有当你不再被这个榨取所有时间、精力和注意力,而且无休止地试图满足自己,却永不满足的“自我”所奴役的时候,真正的爱才有可能。只有在你不再一心一意关怀自己的时候,才能真正滴关怀别人。 这一切烦恼的火焰——爱、恨、嫉妒等,都和真爱相反,而且只是“自我”对安全和真实身份的追寻。这些烦恼是“我执”的一部分,我执就是执著于有个真实存在的自我。为什么要了解“自我只是一种幻觉,无可执取”是这么困难呢?因为我们太执著于“自我”是真实的这种观念,所以抗拒去发现它只是个幻觉;相反的,却努力捕捉一切幻觉所生的形相,甚至包括了让人非常痛苦的幻相,目的就是在维持自我实存的“信仰”。 根据佛法,我们要拒绝的是“自我执著”,而不是“自我”。帝洛巴曾说:“并不是现象迷惑了你,迷惑你的是对现象的执著。”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2页 -
干净与肮脏都不是衣服的真实本性,两者都是无明迷惑,正如贪、嗔、痴与无贪、无嗔、无痴都同样是迷惑。 然而对于我们这些相对层次修行道上的人来说,拿干净的衣服来作为真实衣服的模型,要比脏衣服来得适切。一旦除去了在相对层次上遮蔽衣服真正本性的污染之后,就不再有衣服与污染的二元分别,剩下的就只有衣服。就算在平常的想法中,当你买新衣服的时候,由于衣服是那么新,那么平滑,你甚至不会去想它是干净的还是脏的。等你穿过一阵子之后,衣服变脏,变皱了,似乎不那么好了。你用干净的衣服作为全新衣服的模型,但新衣服是超越脏与净的。 因此惑与不惑都不是佛性,佛性超越惑与不惑。但是我们仍然能看着自己说:“我是多么的愚痴,我必须得到一些智慧才行!我是多么地执着自我,我一定要了悟到无我才行”就如同干净的衣服一样,不惑比迷惑更加接近究竟实相的模式。 不要忘记不惑也是个模式,真正的佛性不是由任何东西产生的,它不是任何东西的结果,它超越了因和果。虽然说“我要修行直至成佛”是完全可以接受的,但正确地讲,这就好比说“我要云走开太阳才能出来”一样错误——不管有没有云遮挡,太阳都在那里,云不能影响太阳,但是却能阻止你看到太阳——这是非常重要的观点。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的人也喜欢 · · · · · ·
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8 条 )
> 更多书评 8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新星出版社 (2016)9.2分 1707人读过
-
新星出版社 (2010)9.2分 2196人读过
-
探索 (20040320)9.1分 77人读过
-
商周出版 (2007)9.4分 2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评分9.0~9.7(1000+人参与评价) (第五顾尘ᕦ)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以心灵成长为主 (laoshan)
- 自如书系【灵修体悟】 (一合)
- 豆瓣读书评分9分以上榜单 (无人的冬夜)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佛教的见地与修道的评论:
feed: rss 2.0
7 有用 菇菇不明白 2012-02-25 19:35:33
2012.2.25四法印: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诸受是哭,涅槃寂静。痛苦的原因是“自我”,破除我执就得到涅槃。
6 有用 丹青 2010-05-03 10:35:40
如同一把找了很久的钥匙。
38 有用 大島 2015-05-15 11:31:52
需要缘分才可以读到的一本书。
3 有用 Dhamma Geek 2014-07-30 09:05:22
对于学术脑,这本书比《西藏生死书》那些神神叨叨的叙述好太多。同样是讲基础概念,深入浅出,透着合理主义者的冷彻见地。一些观点能够助人梳理脑子里那堆乱糟糟的情报(对世人把苦颠倒成乐的例子一来就自然联想到《百喻经》: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另一些观点很发人深省(如对“全知”概念的非二元对立解释——所谓的全知是知道一些东西的反面。如果... 对于学术脑,这本书比《西藏生死书》那些神神叨叨的叙述好太多。同样是讲基础概念,深入浅出,透着合理主义者的冷彻见地。一些观点能够助人梳理脑子里那堆乱糟糟的情报(对世人把苦颠倒成乐的例子一来就自然联想到《百喻经》:犹如衣食,遮故名乐,于辛苦中横生乐想。诸佛说言:「三界无安,皆是大苦。」凡夫倒惑,横生乐想。),另一些观点很发人深省(如对“全知”概念的非二元对立解释——所谓的全知是知道一些东西的反面。如果你知道什么就会产生二元分别;因为有个知道者,有个被知道者,而你永远觉得世界上有成千上万个事物需要被知道。明白事物的无二本性与知道一切并不相同,因为一切指很多东西,而一切的本质并非很多东西,它超越了数字与计算,无可言喻。)作者觉得大乘很危险哈哈哈不能同意更多,修金刚乘没上师也悬,还是踏踏实实修小乘吧。 (展开)
1 有用 启明君 2018-02-05 22:35:41
涉及超自然的时候有种诡辩的感觉,作为介绍还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