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屏风上 短评

热门
  • 8 艾弗砷 2012-12-16 18:05:06

    的确是隔着一层屏风,他站在屏风的这边,中国那边他看得模糊。其实他都没有写中国,也没体验中国式的生活,他写的是“英国人在北京”。

  • 2 琴酒 2011-01-14 21:35:32

    对于毛姆,有个评价总是合适而中肯的,那就是好看。而且这个人在挖苦冷嘲的时候最好看,微微悲悯的时候最让人心动,而留有余地的旁观时最让人敬重。因而中国屏风这一书,纵然有《江中号子》那样的人道主义,有《大班》那样短短两页内自欺欺人却最终泄露的命运,有传教士的身心两分,有着迷于文字的汉学家,有形形色色的女人、领事,有点像英国人在中国的意思——也就是在屏风上的真正意蕴,活在这之上,而不是这中国屏风本身。而毛姆也不能看到这个屏风遮蔽的部分。所以,他依然犀利非凡,如《刀锋》里几句就洞悉了真相,只是学聪明了,在散文里他会时而将自己隐去——他的个人体现在他观看世界的方式里。散文中将自我意识的剥夺和压制比起小说有时真是更美妙。不过还是爱客厅里的绅士。

  • 1 Adiósardour 2011-01-25 20:57:57

    踏上中国国土的毛姆也隔着历史的薄纱看中国。在当时满目疮痍的中国土地上,最让毛姆感兴趣的正是那暮色里消逝的东方神奇与奥秘,也就是用那种衰落的豪华寄予着自己的怀古忧思。现实与历史在毛姆那里是永远的矛盾。历史的辉煌渐已逝去,只残留着一点点痕迹依稀可辨。他笔下的那个汉学家只借助印刷的纸张去认识真实。莲花的悲剧性华美只有供奉在李白诗篇中,才能感动他,而端庄的中国女孩的笑声,也只有在化为完美又精雕细琢的绝句时,才会激动他,引起他的兴趣。他觉得下雨天最适合读个人主义的庄子,也认为在中国,可悲的衰微都归咎于个人主义。毛姆心目中的中国戏是京戏,所谓象征手法和思想性是他认为京戏中所特有而为当时欧洲舞台剧所缺少的。他自己写惯了写实的舞台剧,当然对中国京戏那种表面上简单而又经过提炼的手法羡慕万分。

  • 1 野次馬 2010-03-28 19:53:53

    我是无法理解书中毛姆对中国究竟是抱有一种什么样的看法的。辜鸿铭那篇现在看来还是很有意思。

  • 1 shininglove 2011-03-04 23:46:17

    第一部看毛姆的书,居然是游记= =

  • 0 俞晓之 2009-07-26 16:48:35

    喜欢他的文字

  • 0 時代抗疫totoro 2011-09-16 22:36:17

    英伦岛上的人嘲讽其他人的时候,真是刻薄又隐晦,不显山不露水的,学习毛姆收集素材的方法,看一个小说家会对怎样的现实人物产生兴趣,又如何将他一笔一笔勾勒生动。。。

  • 0 陶陶四 2011-12-02 10:05:43

    我爱毛姆!!!

  • 0 半隐 2007-04-26 16:28:49

    喜欢这本书 充满了历史感 与人文的气息

  • 0 Ex 2010-05-13 13:49:30

    毛姆老爷子过于苛刻了……

  • 0 张翔武 2012-06-10 22:25:59

    曾写过一篇书评,不记得了。

  • 0 witch 2011-09-01 19:15:54

    辜鸿铭的诗还未被背叛时是什么样子?

  • 0 芥川川 2007-04-23 18:07:09

    叙事的高手。

  • 0 黑色金属 2008-12-31 20:52:54

    一个外国学者眼中的中国形象

  • 0 咪咩 2010-03-03 22:41:02

    小素材汇总。可是想听你多说一点。

  • 0 abby 2010-12-12 00:15:10

    堵车有的时候其实也不全是坏事,比如今天就在来来回回的公车上读完了这本书,虽然搞得有点头晕恶心。。。。。毛姆跟我似的,哦,应该是我跟毛姆似的,爱旅行,爱在旅行的过程中记录一些所看所想的片断,只是我如今旅行归来之后越来越懒得整理了。不过只要有这些白纸黑字的记录在,以后回忆也就不会全无凭据啦,嗯,我想以后总会有回忆往事那一天的

  • 0 2009-10-06 00:26:56

    无限丰富的毛姆的眼睛。。

  • 0 陈抟老祖 2010-02-05 17:18:54

    毛姆,年轻时太多情了

<< 首页 < 前页 后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