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急流时代的中国命运——鲁迅与左联》的修订版,收录了著名学者王宏志先生有关鲁迅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论文共13篇。作者运用了大量史料,以平实、客观及缜密的态度进行考证及分析,对这个20世纪30年代现代中国文学以及政治史上最重要的课题作了深入和全面的探讨。在一些深具争议性的问题上,包括鲁迅在“左联”所扮演的角色、鲁迅与“左联”瓴导人的关系和矛盾等,提供了独到见急解,讲述了一个不同的鲁迅与“左联”的故事。 附录的两篇文章处理了过去被视为敏感的课题:鲁迅死后的评价问题以及鲁迅翻译的评价问题。
作者简介 · · · · · ·
王宏志,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院院长 、中文及翻译研究教授、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系教授、翻译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及博导。主要研究领域为: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中国翻译史、香港文化研。
丛书信息
喜欢读"鲁迅与左联"的人也喜欢 · · · · · ·
鲁迅与左联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鲁迅与左联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孤獨的領袖:魯迅在左聯
> 更多书评 3篇
-
梁实秋: 看鲁迅先生的翻译,就如同看地图一般,要伸着手来寻找句法的线索位置。 余光中: 这是典型的"的的不休"病,得治! 迅哥儿: 你们越反感我用"的",我就偏要用给你们看。 翻译研究学者: 乍一看这句好像译得是不好。但现在让我们试着从德里达的角度分析吧……(以下省略一万字)
2020-04-18 18:47
-
霄河 (《In My Spirit》)
较准确的看法是:那时候,创造社和太阳社对小资产阶级作家(他们认为鲁迅可以作为代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因此,我们要考究的,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对小资产阶级作家进行批判? 先谈创造社。毫无疑问,他们是受了日共福本主义的影响。(2]福本主义是指日共领袖福本和夫的思想。关于福本主义的内容,艾晓明曾经作过简要的概括:第一,福本和夫把无产阶级自我意识、阶级自觉的重要性提到了突出的位置;第二,以意识斗争来获得自觉意识,“...2018-02-03 14:20
较准确的看法是:那时候,创造社和太阳社对小资产阶级作家(他们认为鲁迅可以作为代表)发动了猛烈的攻击。因此,我们要考究的,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对小资产阶级作家进行批判? 先谈创造社。毫无疑问,他们是受了日共福本主义的影响。(2]福本主义是指日共领袖福本和夫的思想。关于福本主义的内容,艾晓明曾经作过简要的概括:第一,福本和夫把无产阶级自我意识、阶级自觉的重要性提到了突出的位置;第二,以意识斗争来获得自觉意识,“无产阶级这个观念和无产阶级 都是斗争过程的产物”,意识斗争(即理论斗争、思想斗争)完 等同于阶级斗争,在斗争过程中居首要位置;第三,为了开展 识斗争,福本提出了“分离结合”的组织理论,“必须在联 前,首先彻底地分裂”,意思是要建立一个其有纯粹阶级意识的 政党,必须先实行内部阵营的分裂,清除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恩 想。(1 概括来说,福本主义的两个中心论点就是“理论斗争”和 分离结合”,可以肯定地说,这两个论点是造成中国1928年 革命文学”论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了福本主义影响的创造社成员,为了加强阶级意识的觉 醒,要求进行理论的斗争,斗争的战线非常广泛,如《文化批判 创刊号的《祝词》所说,“政治、经济、社会、哲学、科学、文艺及其余各个的分野皆将从《文化批判》明了自己的意义”,〔〔2)可见他们的野心是很大的;文学方面,福本主义对创造社新成员的影响,“其具体表现为一一将马克思主义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无产阶级文学与五四文学、新作家与旧作家、文学的阶级性与文学的自身性不容调和地对立起来”。(3 福本主义以外,创造社成员还受到中共当时对革命形势的理解的影响,因而不加分析地把资产阶级以及小资产阶级一并作为斗争的对象。
回应 2018-02-03 14:20 -
霄河 (《In My Spirit》)
政治方面: 相对来说,鲁迅的确没有那些“革命文学家”那样“前进”,他的作品的确是充满黑暗的,(2)而且,在1928年初,他确实还没有“转换方向”,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前途,他十分悲观,特别是在广州目睹国民党的清党行动后,他甚至感到“恐怖”,面对着“血的游戏”,他根本完全无法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他坦白承认自己是落伍的,〔3)他只能诉说“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4不过,暂时不能理解政治形势,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治,...2018-02-03 14:39
政治方面: 相对来说,鲁迅的确没有那些“革命文学家”那样“前进”,他的作品的确是充满黑暗的,(2)而且,在1928年初,他确实还没有“转换方向”,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前途,他十分悲观,特别是在广州目睹国民党的清党行动后,他甚至感到“恐怖”,面对着“血的游戏”,他根本完全无法理解当前的政治形势,他坦白承认自己是落伍的,〔3)他只能诉说“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4不过,暂时不能理解政治形势,并不代表他不关心政治,也不是说他永远也不能理解。在这阶段,鲁迅和“革命文学派”的确存在着分歧,这可分政治和文学两方面来看。 先说政治方面的分歧。很明显,鲁迅对于所谓革命形势的看法,并不如“革命文学派”般乐观。尽管鲁迅说过革命并不稀奇,〔5)但一般来说,他对革命一一无论是哪一种革命,都一直抱有怀疑的态度的。他在《〈自选集)〉自序》中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6)这里说的虽然是“文学革命”时期,但仍不失为他在国民党清党后的感受的写照,这点从他的一段杂感可以证明 革命,反革命,不革命。 文艺方面: 此外,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也是“革命文学”论争爆发的一个主要因素,然而这也跟政治有紧密的关系。 < 第一个分歧是在文学的定义方面。“革命文学派”提出“革命文学”一个必需的任务,便是重新界定文学的定义,从而配合“革命文学”的要求。正如李初梨所说,“我们要知道革命文学 ……… 正如钱杏邨说,“我们认定文艺是和政治分不开 的……文艺是离不开时代的”;(1)不仅离不开时代,而且是领 导时代、超越时代。他说:“伟大的创作是没有一部离开了它的 时代的。不但不离开时代,有时还要超越时代,创造时代,永远 的站在时代前面”。(2)可是,对于这个问题,鲁迅的意见却正好相反。虽然鲁迅在日本“弃医学文”,是因为相信文学可以救治 人们的灵魂。这也是一种文学的功利主义,跟“革命文学”派的文学观其实是有相近之处的,但在广州的时候,他说因为在北京所得的经验,已开始改变这个信念。上引他在黄埔军校的演讲,便强调过文学是毫无力量的: 文学文学,是最不中用的,没有力量的人讲的,有实力的人并不开口,就杀人;被压迫的人讲几句话,写几个字,就要被杀,即使幸而不被杀,但天天呐喊,叫苦,鸣不平,而有实力的人仍然压迫,虐待,杀戮,没有方法对付他们,这文学于人们又有什么么益处呢?〔3 他也强调用来宣传和煽动的文章是无力的,不是真正的革命人勉强挂起“革命文学”的题目,肯定写不出好作品来。(4 鲁迅抵达上海后,他还说过相类的话,最有代表性的是另一次演讲,题目叫《文艺与政治之歧途》。在讲话里,他差不多完全重复了在广州黄埔军校演讲的内容,重申他不相信革命期间会有文学的出现,又坚持革命文学家和革命家是不同的,文学在面原文开始> 对政治时是无力的。〔1)就是在论争开展以后,鲁迅批判对手的 时候,也经常提到一点,就是他们只能有“艺术的武器”,而“最 高的艺术”一“武器的艺术”一却是在“那边”“非革命武学 家”的手里。(2) 既然文艺的力量是这么薄弱,它便没有可能影响革命,这是鲁迅在这时期一个十分坚定的信念。上面提到鲁迅所说的革命与文学关系的“三阶段论”,也只是说革命影响文学,而不是文学影响革命。在一封公开的通信里,他说得更清楚:“我是不相信文艺的旋乾转坤坤的力量的”。〔3)对于“革命文学家”说文学是超时代的,鲁迅认为这只是一种“逃避”,是没有正视现实的必然结果,〔4)他讽刺革命文学家不敢正视社会现象,变得婆婆妈妈,“欢迎喜鹊,憎厌枭鸣,只捡一点吉祥之兆来陶醉自自己,于是就算超出了时代。”〔5 鲁迅与“革命文学派”在文艺观上的第二个分歧是关乎文学的技巧问题。既然革命文学家把宣传看做文学的首要任务, 自然便不会看重技巧。我们在上面已指出过,他们认为在批评 个文学作品时,首先应梳理它的社会思想,文学技巧是不值一提的,专门注意技巧的批评,甚至是“一种最大的错误 1 但鲁迅认为,先挂起题目来作革命文学,是与八股无异的。很明显,这是作为一个作家、文学家,而不是政治家的鲁迅对作为文学的一种的革命文学的要求。即使他也承认一切文艺都是宣传,但也不会否定技巧的重要,他认为不必忙于挂招牌,应当先追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下面是一段最常为人征引的文字 但我以为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 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我将白也算作色) 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 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文艺者,就因为它是 文艺。〔2 在“革命文学”论争中,他经常批判革命文学家的技巧低劣,说是“拙劣到连报章记事都不如”。受他点名攻击过的,除了较稚嫩的如冯乃超外,就是早有名气的如王独清和郭沫若也逃不运的嘲讽。〔3 <原文开始>宣传一种“集体主义”的思想。在强调集体意识的时候,“革命文学家”攻击了鲁迅的“个人主义”。他们把鲁迅判定为小资产阶级的发言人后,便认定他只会表达个人主义思想。钱杳邨说鲁迅“始终是一个个人主义者 他的出发点,不是集体,而是个人,他的反抗,只是为他个人的反抗”,鲁迅是任性的行动是没有集体化的;他质问鲁迅,“他的心目中,何曾有群众?”(1 还有文学的黑暗面问题。我们在上面已讨论过创造社和太阳社怎样攻击鲁迅,认为他的作品灰暗,这除了是因为这些革命作家把革命形势看得过于乐观外,也由于他们认定了文学是斗争工具的缘故。在他们的心目中,这斗争应该是导致阶级斗争的胜利,因此,文学应该是有光明,表现这胜利的一面的。钱钱杏邨清楚说明文学家不应该专走消极的路,“还要创造社会的未来的光明”,“文学不但要认识生活,还要创造生活。文学是有他它〕的社会的使命的的。……光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创造的,文学也有它的创造光明的责任”。(2)他指出,革命文学家并不反对暴露黑暗,但这所谓暴露,并不是盲目的暴露,而是要注意这暴露“给与革命的利益为何如”。〔〔3 ………… 毫无疑问,鲁迅清楚地告诉读者,这些“革命文学家”并不是他心目中的“革命人”。他认为无产阶级文学其实是应该由无产阶级来创作的,但在工农大众还没有觉醒的时候,不可能有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这点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表现得最清楚: 在现在,有人以平民一一工人农民一一为材料,做小说做诗,我们也称之为平民文学,其实这不是平民文学,因为平民还没有开口。…现在的文学家都都是读书人,如果工人农民不解放,工人农民的思想,仍然是读书人的思想,必待工人农民得到真正的解放,然后才有真正的平民文学。(2 <原文开始> 不过,经过了这样的一场激烈争论后,鲁迅跟“革命文学派”的距离的确逐渐缩短了,一方面是“革命文学派”接到中共中央的指令,停止对鲁迅的批评。由于创造社和太阳社主要成员在1928年的后半年差不多已全部入党,纵使他们对鲁迅仍有不满,但也不得不接受组织指令。另一方面,鲁迅自己也努力尝试阅读和翻译马列理论著作,开始了转向的过程一一这是他说自己给创造社“挤”看了马列著作后,“明白了先前的文学史家们说了一大堆,还是纠缠不清的疑问”的意思……… 在决定加入左翼的阵营后,鲁迅便马上与创造社及太阳社的成员携手,在革命文学的问题上跟新月派的梁实秋展开骂战,他所写其中的一篇文章《“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4〕据说就是为了支持冯乃超而写的。(5)当然还有那篇著名的长文《“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毫不含糊地说:“文学不借人,也无以表示“性’,一用人,而且还在阶级社会里,即即断不能免掉所属的阶级性”。〔6)这充分显示他不但同意有“革命文学”出现的可能,而且更认同了阶级文学。
回应 2018-02-03 14:39 -
梁实秋: 看鲁迅先生的翻译,就如同看地图一般,要伸着手来寻找句法的线索位置。 余光中: 这是典型的"的的不休"病,得治! 迅哥儿: 你们越反感我用"的",我就偏要用给你们看。 翻译研究学者: 乍一看这句好像译得是不好。但现在让我们试着从德里达的角度分析吧……(以下省略一万字)
2020-04-18 18:47
-
梁实秋: 看鲁迅先生的翻译,就如同看地图一般,要伸着手来寻找句法的线索位置。 余光中: 这是典型的"的的不休"病,得治! 迅哥儿: 你们越反感我用"的",我就偏要用给你们看。 翻译研究学者: 乍一看这句好像译得是不好。但现在让我们试着从德里达的角度分析吧……(以下省略一万字)
2020-04-18 18:47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风云时代出版公司 (1991)暂无评分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新星图书*学术 (玻璃软糖)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 鲁迅传记以及相关史料 (花衣云影)
- 左翼文学 (小海绵)
- 中生代思想书系 (RMR)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鲁迅与左联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冰凉 2010-10-14
搅合进权利圈儿就会变质,越看清越乱
0 有用 企鹅不是庞德 2018-11-13
很见功力的梳理和考证
0 有用 王狗熊不想说 2019-07-11
左翼撕逼,鲁撕左左撕撸,四个汉子,两个口号,鲁的生前身后,鲁与胡。尿壶。真是替他们心累。
0 有用 鱿鱼斑斑 2010-09-25
如果当代再出鲁迅,或者就左联那样的人,我就对中国有希望了。
0 有用 林鹿儿 2012-12-10
背景介紹及簡單推理分析
0 有用 红色之子 2020-12-26
过誉了……
0 有用 矮圆圆 2020-12-11
了解左翼文学30年代思潮很好的作品
0 有用 春山 2020-12-05
论文集子,尽管诸篇论文内容上多有重合之处,但单独看任何一篇都感叹王老师学问做得真好,精彩。史料丰富、论证严密、环环相扣,深入到历史最细微之处时,偶尔会有读探案小说一般的感觉。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唏嘘感,比如说左联自建立之初就隐藏着的分裂;在1933年后不断扩大化的矛盾;比如说牢不可破的组织原则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张力;又比如说鲁迅本人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当中展现的激情与有些难解的偏执… 印象最深刻的是附... 论文集子,尽管诸篇论文内容上多有重合之处,但单独看任何一篇都感叹王老师学问做得真好,精彩。史料丰富、论证严密、环环相扣,深入到历史最细微之处时,偶尔会有读探案小说一般的感觉。读的过程中会有很多唏嘘感,比如说左联自建立之初就隐藏着的分裂;在1933年后不断扩大化的矛盾;比如说牢不可破的组织原则与个人情感之间的微妙张力;又比如说鲁迅本人在风起云涌的历史当中展现的激情与有些难解的偏执… 印象最深刻的是附录中的《一个伟人之死:鲁迅的生前死后》,读得感慨万分不能自已。他立下遗嘱,嘱咐众人万勿在他死后以他作论,而于今天回望文学史,事实与嘱咐之前的差距已不仅仅是南辕北辙。 尤其是看到许广平在后来的回忆录中亲手写下的文字,对于冯雪峰、胡风、周扬近乎是字字泣血般的控告。个中滋味,难以言明。 (展开)
0 有用 Sternnacht 2020-04-18
附录里收录了许广平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涉及冯雪峰的文字。挺珍贵的史料。遗憾的是,许广平六八年去世了。如果她能活到八十年代,想必还能写出更多既带感情又识时务的回忆文字。的确是不能苛责她,那个大环境下,难免要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不过她对冯雪峰的不满应该是早就有了。即使以前还不便明说,但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到了条件允许可以光明正大发起人身攻击的时候,她自然是绝不会浪费机会的。妻子关心丈夫的... 附录里收录了许广平在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涉及冯雪峰的文字。挺珍贵的史料。遗憾的是,许广平六八年去世了。如果她能活到八十年代,想必还能写出更多既带感情又识时务的回忆文字。的确是不能苛责她,那个大环境下,难免要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不过她对冯雪峰的不满应该是早就有了。即使以前还不便明说,但字里行间还是能看出些端倪的。到了条件允许可以光明正大发起人身攻击的时候,她自然是绝不会浪费机会的。妻子关心丈夫的身体健康是人之常情,但像许广平女士那样能关心到割肉疗亲的程度,相信还是超出了大多数鲁迅读者们的想象。自从知道了这件事后,每次再读《两地书》,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别扭。 (展开)
0 有用 女孩和三文鱼 2020-02-24
帮我理清了很多头绪,另外,作者的论述实在是非常有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