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是德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一部名著。作者摘取歌德与青年时代的恋人在魏玛重逢这一段史实,既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也描写了这位伟人的渺小一面。
歌德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两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这份爱;他只得怅然离去。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促使歌德以绿蒂为原型写下了震撼几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同歌德阔别44年后,绿蒂携女儿来到魏玛,这座曾给她带来欢乐和痛苦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蜂拥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风采。可是上了年纪的歌德对绿蒂十分冷淡,不愿过多追忆往事,这使绿蒂非常不快,一连几周闭门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戏,回家途中两人同坐一辆马车,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都向对方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对往日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小说再现了男...
本书是德国大文豪、诺贝尔奖获得者托马斯·曼的一部名著。作者摘取歌德与青年时代的恋人在魏玛重逢这一段史实,既塑造了歌德的伟大形象,也描写了这位伟人的渺小一面。
歌德年轻时狂热地爱上了美丽的少女绿蒂,两人情投意合,可是姑娘已名花有主,不能接受这份爱;他只得怅然离去。这段不寻常的经历促使歌德以绿蒂为原型写下了震撼几代青年人的不朽的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在同歌德阔别44年后,绿蒂携女儿来到魏玛,这座曾给她带来欢乐和痛苦的小城顿时沸腾起来,人们蜂拥而至,想一睹歌德昔日心上人的风采。可是上了年纪的歌德对绿蒂十分冷淡,不愿过多追忆往事,这使绿蒂非常不快,一连几周闭门不出。一天歌德邀她看戏,回家途中两人同坐一辆马车,此情此景似曾相识,不禁勾起他们对往事的回忆,都向对方倾诉了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况,对往日的怀念之情溢于言表。
小说再现了男女主人公当年缠绵悱恻的爱情和当时绚烂多姿的社会风貌;被认为是《少年维特的烦恼》的补充和接续。
绿蒂在魏玛的创作者
· · · · · ·
-
托马斯·曼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托马斯·曼(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894年发表处女作《堕落》。1901年长篇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问世,奠定他在文坛的地位。以后发表《特里斯坦》(1903)、《托尼奥·克勒格尔》(1903)和《威尼斯之死》(1912)等。1924年因表长篇小说《魔山》闻名全球。1930年发表中篇《马奥与魔术师》。1939年发长篇《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的前三部以及《绿蒂魏玛》等。1947年长篇小说《浮士德博士》问世。1955年8月12日,在80寿辰后,结束了他“史诗性的,而非戏剧性的生命”。
1929年,由于他在文学艺术领域的杰出贡献“主要是由于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它作为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地位一年比一年巩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你使用了一个对我来说十分亲切、十分熟悉的比喻,它长久以来一直占据我的灵魂: 我是指那个关于飞蛾和那致命的引诱的灯火的比喻。如果你愿意接受的话,那我要说,我就是灯火,飞蛾自己渴望地扑进火力; 然而在事物的变动中和互换中,我也是那点燃的蜡烛,掉进火里---- 一切牺牲的征象,身体转变成灵魂,生命转变成精神。亲爱的孩子般的年老的灵魂啊,我始终都是一个牺牲品-----我又是那把它贡献出来的人。以前我燃烧了你,我永远燃烧你,把你变成精神,变成光。要知道"变形"是你朋友最亲爱的最内心的东西,是他的巨大的希望,最深的渴望; 变化的游戏,变化的容颜 ......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98页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绿蒂在魏玛"的人也喜欢 · · · · · ·
绿蒂在魏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歌德是大众的不幸(转)

爱情的受阻与“仅仅是一个”

消解了《少年维特的烦恼》的意难平

读书笔记2197:绿蒂在魏玛
> 更多书评 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7.5分 354人读过
-
CALIFORNIA U.P. (1990)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7.7分 110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暂无评分 11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绿蒂在魏玛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悲欣交集 2012-07-28 15:53:48
看完就想立刻看点魔幻主义的来换换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