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ay Huang
出版社: M. E. Sharpe
副标题: A Macro History
出版年: 1996-11-1
页数: 335
定价: USD 25.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1563247316
出版社: M. E. Sharpe
副标题: A Macro History
出版年: 1996-11-1
页数: 335
定价: USD 25.95
装帧: Paperback
ISBN: 9781563247316
China: A Macro History的创作者
· · · · · ·
-
黄仁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黄仁宇,生于湖南长沙,1936年入天津南开大学电机工程系就读。抗日战争爆发后,先在长沙《抗日战报》工作,后来进入国民党成都中央军校,1950年退伍。其后赴美攻读历史,获学士、硕士、博士学位。曾任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副教授及哈佛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参与《明代名人传》及《剑桥中国史》的集体研究工作。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僚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1页 -
此外另有一种气象上的因素也促成中央集权的 发展。虽说在某一地各年的雨量可以相差极大,但是 全中国的平均雨量却有定型。这现象不难解释,带着 湿气的热风,愈吹入内地,被蒸发的程度也愈为增高。 而且沿海下雨就已减少了空中的湿气。此中值得注意 的是所谓“15英寸等雨线”。这线从中国东北向西南, 当中的一段与长城大致符合,更西而南则使青海与西 藏和中国本部分隔。这等雨线之东南,平均每年至少 15英 寸 的 雨量 是 常 态,符 合 拉铁 摩 尔 (Owen Lattimore)所说,“中原农业茂盛,人口繁殖”。提 及线之西及北,他则说:“几千英里内人类全然不事 农桑,他们不直接的倚赖土地上的植物为生,而在他中国大历史 们自己及植物之间加入一种机械作用。” 中国的农民和塞外的牧人连亘了两千年的斗争 纪录,回顾起来,欣喜的成分少,仇恨的成分多。尤 其是气候不利的时候,马背上的剽窃者就不由自主地 打算袭取种田人,后者通常有半年的积蓄。零星的侵 略可能扩大为战事,防守者则企图报复,有时也全面 出击以图先发制人。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China: A Macro History"的人也喜欢 · · · · · ·
China: A Macro History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65 条 )



结构决定论下的“黄仁宇模型”
有人觉得黄仁宇的书写历史故作玄虚,不够实在、详尽和严谨。但我以为看一本书是不是好书,除了它能不能告诉你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能不能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就是提供了一种看历史的思路,足以引发我们的思考。如果说《万历十五年》是从微观角度看...
(展开)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7)8.2分 36840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8.6分 1623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8.1分 730人读过
-
聯經 (1993年11月01日)8.2分 25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舊 國 (L.C.)
- Social Change (苍麒麟)
- 黃仁宇(Ray Huang) (helloo)
- 流放地·字·2011 (蜡树orsay)
- Yuan读:英文书书单 (一杯水)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4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China: A Macro History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蜡树orsay 2011-09-24 00:54:57
中文版的怎么读都不过瘾,还是他写的英文比较本心。 图书馆的书好破,教授把她的借给我了~~~读中~
0 有用 倏逝波 2019-04-08 22:00:12
至少饶有兴趣地读完了。中国集权制的传统,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轻易大兴土木工程,但军事和经济就要差一些了。(这本书里还是写了不少KMT和文/革的,中文版不清楚怎样……)
0 有用 山止 2020-08-29 23:35:35
世纪之交版,比联经版多几篇
0 有用 酸黄瓜 2010-02-14 14:24:27
opened my eyes. brand new view of china after this book. worth reading 2, 3, 5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