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的原文摘录

  • 除了说胡惟庸想搞政变之外,有人举出了各种不同的理由来解释这次大清洗。一个理由是经济方面的。在 1380年后的 14年中,有40000 多人可能丧失了生命。大多数人是有产者,他们的田地可被国家轻易地没收。 (查看原文)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1回复 2012-08-20 22:57:16
    —— 引自第95页
  • 在财政方面,建文朝廷也制定了一些新措施,以减轻前朝某些过重的税收。其中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江南的过度的土地税,尤其是减少了富庶的苏州和松江这两个府的土地重税。 …… 但是即令如此,这里的土地税仍然过于沉重。例如在 1393年,仅苏州一地就得全年交纳281万石粮米,这就是帝国2940万石全部土地赋税的 9.5%。这样是太不平等了:苏州仅占帝国登记在册的耕地的1/88。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26页
  • 1413年再次发出邀请,宗喀巴派了他的主要弟子之一释迦也失代替他前往南京。他从 1414年至 1416年留在南京,随即获准带了丰厚的礼物回藏。格鲁派继续与明朝朝廷交换礼物并派去使团,直至 15世纪30 年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67页
  • (嘉靖)皇帝一般赞成修建边墙和防御工事,愿意将大笔款项拨给这类项目。这些措施顶多不过使蒙古人的入侵更加困难和代价更大;但它们不能消除入侵的原因。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4页
  • 东林运动的成员有一种共同的思想上的假定:一个学者-官员真正的毕生事业是修养他的品性。……在个人道德和公共道德之间没有做出区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3页
  • 被免职的所有东林或反东林的主要人物,都被想方设法地贴上不道德和没有节操的标签;没有一人被说成在职务的本分方面不够坚毅或缺乏专门技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3页
  • 他们被迫去职的事实意味着邪恶势力在进行统治,他们必须想办法通过谋略和发表议论以 “救正”局势和恢复职位。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3页
  • 东林支持者抵制任何基本制度上的或财政上的改革观点:他们认为技术性的解决办法过去不成功,也不可能成功。因为他们偏爱行政改革的空想,他们的运动在体制意义上可以被认为是倒退了一大步,是从高拱和张居正所采取的立场的重大的退却。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33页
  • 皇帝(洪武)在这里(指《大诰》)指出,地方官员经常利用社学肥己,为害人民。他指责说,只有富人才能使子弟上学。官员们也从家有三、四口纳税男子之户敲诈钱财,强迫他们为他们的子弟购买豁免徭役的凭证。皇帝也详细胪举了粮长种种违法的事端,这些人是被委任从农家集运粮课的富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1页
  • 明政府并不编制综合的预算;它对国家财政和财政管理采取零敲碎打的方法。某一项目的收入指定用于某一项目的支出。此外,不同税赋份额的数字不过是相对的指数,因为除了这些税收外,国家还得到征用劳动力和军屯形式的无偿服务,还不定期地向平民索要粮食和建筑材料。平民以不同的方式弥补进行中的项目的任何经营亏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明成祖的遗产提及
  • 永乐帝留给明代后来的君主们一项复杂的遗产。他们继承了一个对远方诸国负有义务的帝国、一条沿着北方边境的漫长的防线、一个具有许多非常规形式的复杂的文官官僚机构和军事组织、一个需要大规模的漕运体制以供它生存的宏伟的北京。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明成祖的遗产
  • 1426 年,明朝要求处女和宦官以充实皇帝的后宫,还要求女厨师以满足皇帝对朝鲜佳肴的爱好。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90页
  • 永乐帝曾说服一批儒家的老师自愿净身,而王振就是其中之一 (查看原文)
    麻烦你,我要鱼丸粗面。 1回复 2016-10-26 16:22:42
    —— 引自第193页
  • 但是,不应把永乐帝统治以后的这种总的退化看成王朝开始全面衰落的迹象。它不如说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造成的结果,这种传统的根子是国家的农业结构;也不如说是特殊类型的军队——农民军队——造成的结果,它们的士兵更多地被视为徭役劳动者而不是当作职业士兵,更多地被视为征募兵而不是当作志愿兵,而且在这种军队中甚至包括被判去服兵役的罪犯。这样的士兵从全国各地轮流调往北方边境,在条件很差的环境中生活,以致丧失了战斗意志。一有机会,他们宁愿开小差而返回故乡,或者逃往南方各省去寻找新的生活,甚至到中国官府势力所不能及的蒙古人定居地去避难。他们的军官也一样;他们十分热衷于贪污应付给那些开小差或潜逃的士兵的饷银和口粮,从中大饱私囊。整个军事体系产生于对待军队的一种主要的官僚主义态度。因此,15 世纪中期的形势不是产生于王朝的衰落,而是产生于中国的社会组织结构和经济状况中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和实践。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01页
  • 1521年6月1日,皇帝继位以后的第五天,他命令礼部的负责官员们提出适合于他父亲的大礼和称号的意见。大学时杨廷和指示礼部尚书依据两个先例作出他的回答:汉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继位。他又说,谁不同意谁就是奸贼,应被处死。 杨廷和挑选了两个不寻常而又有争论的事例。…… 定陶王事件只不过证明皇帝最终能够为所欲为。…… 英宗事件中,皇帝和他的顾问们终于达成了他们的目的;皇帝承认他的亲生父母,并制定了对他们的祭祀制度。但是,南宋的思想家们强烈反对这种安排,并写了反对的意见。哲学家程颐(1033-1107)草拟了最有影响的反对意见(“为人后者,谓所后为父母,而谓所生为伯、叔父母,此人生之大论也。然所生之义,至尊至大,宜别立殊称。曰皇伯、叔父某国大王,则正统既明,而所生亦尊崇极矣。”),大学士杨廷和向皇帝送呈这个先例供他考虑时,附上了程颐对这个事例的议论。 明代朝廷上的这次争论的焦点在于辨别“统”(王朝世系的合法继承)和“嗣”(家族惯例的血统继承或过继继承)。大学士们为之辩护的观点,认为继承某人的人应是某人之子,这是家族惯例的一个基本原则。因此,年幼的嘉靖皇帝受到敦促,要把他的伯母和伯父当作他的父母对待,把父母当作叔、婶对待。但是对方指出,在这个事件中皇帝从未入继或被他的前任立为太子,进行统治的家族的合法继承和家族惯例的平常的常规有明显的区别,过去从未制定皇帝继承的规定和条款。 …… 关于正当的大礼的争论围绕着一种没有说出的忧虑:嘉靖皇帝谋求创立的礼仪准则将开危险的先例。这种准则认可在继位的合法顺序中建立皇室的一个旁支,这个旁支在其他情况下是无入选资格的。……争论的不是孝道和君权;争论的问题是皇帝世系的稳定性。 …… 大学士杨廷和不能实现他的方针或影响皇帝,于1524年3月致仕。 …… 1524年8月14日,两百多个朝廷官员在早朝以后拒绝散去,仍然跪伏阙下,抗议皇帝的诏令。皇帝于朝见后在靠... (查看原文)
    鬼脸蟹 2019-05-13 22:23:08
    —— 引自第430页
  • 1530年12月,皇帝在南郊新的圆形祭坛主持了首次对天的献祭;1531年6月,在北郊新的方形祭坛主持了对地的献祭。1531年8月张璁被免职。他由于不肯在这个方案中合作,失去了皇帝的恩宠。 对孔子(他于738年获得了王的身份)的献祭和封号于1530年11月改定。皇帝要停止用帝王对天献祭的礼仪来献祭孔子,他还要废除所有曾经授予孔子及其门徒的贵族的荣誉和称号。他不喜欢当他在孔庙主持仪式时,不得不在孔子像前行礼;他认为皇帝在王前下跪是不适当的。他再次一意孤行。对孔子的献祭简化了,完全和帝王的献祭分开,孔子的爵位被取消。1530年晚期,他把对以前的帝王的献祭和皇帝对天的献祭分开,并为这种典礼建立了专庙。这些以及其他的改变,由于使皇帝的献祭和其他一切典礼在性质上有了差别,全都提高了皇帝的身份。 皇帝于1532年停止主持对地的献祭,于1533年停止主持对天的献祭。在他统治的随后33年中,他再也没有参加这两种献祭。…… 1534年9月,他又提出了重新布置北京的太庙问题。南京的太庙在8月焚毁,接着朝廷奉命讨论应办事宜。夏言知道皇帝想的是什么。他建议重新安排和太庙有关的所有位次,放弃重建南京太庙的想法,在北京举行所有重要的祖先献祭。(注1:皇帝曾经于1531年批准停止南京的皇帝献祭,这样就确定了此后大礼只能在北京,在他的监督下进行。)在这个新的安排中,每个皇帝都将有一座单独的庙。新建筑群的工程于1535年春开始,九个新庙于1536年12月完工。开国皇帝和他的祖先的神主留在中央向南的庙里,而其他皇帝的神主被安放在较小的庙里,这些庙排列在中央那座庙的前面,向东和向西。他在10月已经更改了他父亲的庙的名称,他父亲的庙仍然和这些庙分开,以便符合用于新的太庙建筑群的名称。他现在只需把他父亲的神主送入太庙了。 (查看原文)
    鬼脸蟹 2019-05-16 21:34:19
    —— 引自第444页
  • 在紫禁城的几座主要朝觐大殿和南边的门楼于1557年5月被焚毁以后,情况变得更加严重。它们必须马上重建,而宫殿的修建费用很大。(1596年至1598年间重建紫禁城内两座主要寝宫花费的银子超过73万两。)这次,工程进行了五年,宫殿和大门1562年才完工。而在1561年,当这项大规模的建筑工程正在进行时,皇帝在皇城西苑的寝宫又被焚毁。 ……这座寝宫也必须立即重建。由于利用搜集来的修建皇帝朝觐大殿的物料,这座寝宫只用四个月便完工了。所有这些工程都是在建筑师徐杲的指导下完成的,徐杲在名义上拥有工部尚书的身份。 (查看原文)
    鬼脸蟹 2019-06-03 19:20:30
    —— 引自第472页
  • 在皇帝面前苦谏的官员们的拼死的正直,是明代所特有的,表明了对人生目的的同样理想化了的态度。宋代的新儒家学者已经解释过,所有这种道德上的训导和实践都和他们所认为的天理是一致的。赴义所隐含的吸引力满足了那些东林追随者,他们喜欢这个在失败和挫折的时代不公正地被迫害的高尚的运动。 (查看原文)
    鬼脸蟹 2019-06-14 16:11:13
    —— 引自第517页
  • 在文职官僚机构这个巨大的文人-官员汇集的部门内,由他们著作中无数次提到的他们闲暇生活的范围看,未加利用的精力其总量一定是相当大的,这在袁宏道的著作中尤其明显。在张居正以后,大部分官僚再次处于没有多少事可做的状态。他们很少有机会通过行政机构的经历获得成就和声誉。……在这种情况下,给予受迫害者的褒扬有其不平常的吸引力量。 和这种才能的浪费一道,存在没有投资的财富。出售珍品如象牙和犀牛角的过高价格,以及铸造用具和埋在地下的贵金属(同时代的人常常报道的一种现象)的总量,作为例子证明了资金可能被冻结而不能产生经济价值的习俗。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便产生了一个过于讲究的、虚饰的时代,这可以从有些学者在他们自己身上挥霍他们的财富的方式略窥一斑。 (查看原文)
    鬼脸蟹 2019-06-14 16:49:32
    —— 引自第527页
  • 中国使节从1595年5月到1596年7月,先是滞留在汉城(在中国占领之下),然后是在釜山(在日本占领之下超过一年)。应该转交给日本那位霸主的皇帝的册文和绸袍变得很脏,以致都不再合用,必须从北京赶紧送来新的。在谈判期间,主要的中国使者担心他的性命,放弃使命并逃走了。他的职位只好由他的副手填补,只是在日本军的主力渡过朝鲜海峡以后,他才渡过朝鲜海峡到了日本。釜山的侵略者还是留下了一小支驻军。 1596年10月丰臣秀吉应允的对明使节的接见,是所有时代最大的外交大错之一。这个日本霸主认为自己在战争中是胜利者,愤怒地发现他将被置于向中国皇帝承担纳贡义务的附庸地位,并将保证决不再进行对朝鲜的另一次侵略。他曾指望分割朝鲜,送来一个朝鲜王子作为人质,和与一个明公主结婚。只要这样说就够了:日本已经发展得不适合于中国的世界秩序挂念,以及它的从天朝京师放射到边缘地区的突出的文化影响。不难理解,谁都不敢把这一新的发展上报万历皇帝。 (查看原文)
    鬼脸蟹 2019-07-04 17:24:28
    —— 引自第551页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