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史记(汉)(精装)》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它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可以确保其文字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史记(汉)(精装)》删除古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史记》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史记(汉)(精装)》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可以说,《史记(汉)(精装)》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史记》这部巨著。
史记的创作者
· · · · · ·
-
司马迁 作者
目录 · · · · · ·
史记卷一 五帝本纪第一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苟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 · · · · (收起)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苟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中华经典普及文库(共15册),
这套丛书还有
《佛教十三经》《经史百家杂钞》《汉书》《徐霞客游记》《四书五经》
等
。
喜欢读"史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史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9 条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3 )
-
中华书局 (1982)9.6分 41279人读过
-
岳麓书社 (1988)9.4分 2933人读过
-
中华书局 (2014)9.7分 1043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2)9.6分 59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非实体收集01 (36.4℃)
- 书单 | 千评9分书 (Sheryl)
- 《大学语文》 参考书目 (普珉)
- 中國古典文學研習綱要<中級:上> (L.C.)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史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2 有用 江绪林 2014-10-18 18:37:13
终于读玩了一遍。
389 有用 于老板helio 2012-04-21 23:00:23
其实我就看过两页,但一样会告诉别人我看过《史记》,装逼必备
10 有用 〢 2017-01-19 16:58:14
八千裡外吊民殘
12 有用 Azeril 2016-07-22 22:44:45
中华书局的这个本子还不错 哪怕没有注释 略去了原本里的表和书 于阅读无碍 也好在相对轻薄。司马迁的文笔真好 为这样一部巨著名篇能留存至今 倍感高兴。
15 有用 自在娇莺恰恰恰 2009-03-27 00:58:35
该老头剪裁停当,有激情。
0 有用 见南 2023-09-27 10:44:00 北京
太史公书的浪漫在于,作者从提笔的一刻起就将后世每一名读者想象了遍,这不是一部聊以自娱的作品,而是与后人的深沉对话。史迁笔下的世界,变化中又有稳定,似乎时人对汉初国家结构的理解,与三代并无泾渭完全分明,仍是一以天子之国为尊的共主联盟,也即纵向的权力分级并未完全排斥横向的国别分野。不过,对于人的生命权趋向重视则是明显的,先汉时,一切生命似乎都是廉价的,无论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这一局面在汉制确立后才得到... 太史公书的浪漫在于,作者从提笔的一刻起就将后世每一名读者想象了遍,这不是一部聊以自娱的作品,而是与后人的深沉对话。史迁笔下的世界,变化中又有稳定,似乎时人对汉初国家结构的理解,与三代并无泾渭完全分明,仍是一以天子之国为尊的共主联盟,也即纵向的权力分级并未完全排斥横向的国别分野。不过,对于人的生命权趋向重视则是明显的,先汉时,一切生命似乎都是廉价的,无论是他人的还是自己的,这一局面在汉制确立后才得到改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可贵之处了。另,太史公在多处揭示了其史料来源,多有出人意料之处,谁能想到荆轲刺秦现场情形的流传者是那个投出药包的夏无且呢。 (展开)
0 有用 无情剑客多情剑 2023-09-17 21:25:10 北京
这次终于把史记读完了,没有看史家三传的译注版,那实在篇幅太长了,根本没有耐心看完。再翻看司马迁专门列举的攻打匈奴的若干将军的一段段简历时,体会到了“当年明月”所说的,历史的冷酷就在于,即使是当时的精英,留下来的也只有一段话、甚至一句话。“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0 有用 拖延者费边 2023-09-17 15:22:20 北京
春秋之笔法,无韵之离骚。
0 有用 无人监考 2023-07-12 12:10:51 山东
吧历史当故事读,才好“玩”!
0 有用 刀之舞 2023-07-02 02:15:45 江苏
初中时读的,不下三遍(虽然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就记得一些狗血情节😏),当初比较憨,是当故事书看的,就记得有些故事很像爽文(比如陈平,比如张良),有些则凄恻动人。搞得我一时春心(误)大作,以为自己是爽文主角,人生马上就要开挂;一时惨惨戚戚,泪洒春衫,以为命不久矣。此外,还学到了不少成语典故的原文出处,那个“父一人耳,人尽夫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本书里的,左右不是这本就是《资治通鉴》,看到那个故事的时候我老... 初中时读的,不下三遍(虽然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就记得一些狗血情节😏),当初比较憨,是当故事书看的,就记得有些故事很像爽文(比如陈平,比如张良),有些则凄恻动人。搞得我一时春心(误)大作,以为自己是爽文主角,人生马上就要开挂;一时惨惨戚戚,泪洒春衫,以为命不久矣。此外,还学到了不少成语典故的原文出处,那个“父一人耳,人尽夫也”不知道是不是这本书里的,左右不是这本就是《资治通鉴》,看到那个故事的时候我老震惊了,没想到古人也会有这么“开放”的思想,为了权势不择手段,不惜让女儿做寡妇。唯一的美中不足是司马老头儿写的批语,那道德说教味儿老重了,真受不了。当然,他确实三观比较正,虽然……有点恐同(?不过说真的,蒲松龄才是真的恐同,《聊斋》里好多“毒舌”的话,是本直女看了也要咋舌的程度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