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三千年左右的历史,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读中国历史,不能不读《史记》。《史记(汉)(精装)》是为了满足现代广大读者阅读这部巨著的需求推出的白文普及本。首先,它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可以确保其文字的准确性、可靠性;其次,《史记(汉)(精装)》删除古注,只保留原文,从而保证阅读的连贯性;第三,《史记》中涉及大量古代的人名、地名,不加注明是很难读懂的,因此《史记(汉)(精装)》保留了原点校本人名、地名下加专名线,书名下加波浪线的做法,使读者一目了然。因此,可以说,《史记(汉)(精装)》非常适合普通读者阅读、收藏《史记》这部巨著。
目录 · · · · · ·
史记卷二 夏本纪第二
史记卷三 殷本纪第三
史记卷四 周本纪第四
史记卷五 秦本纪第五
史记卷六 秦始皇本纪第六
史记卷七 项羽本纪第七
史记卷八 高祖本纪第八
史记卷九 吕太后本纪第九
史记卷十 孝文本纪第十
史记卷十一 孝景本纪第十一
史记卷十二 孝武本纪第十二
史记卷十三 三代世表第一
史记卷十四 十二诸侯年表第二
史记卷十五 六国年表第三
史记卷十六 秦楚之际月表第四
史记卷十七 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第五
史记卷十八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史记卷十九 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史记卷二十 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史记卷二十一 建元以来王子候者年表第九
史记卷二十二 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史记卷二十三 礼书第一
史记卷二十四 乐书第二
史记卷二十五 律书第三
史记卷二十六 历书第四
史记卷二十七 天官书第五
史记卷二十八 禅书第六
史记卷二十九 河渠书第七
史记卷三十 平准书第八
史记卷三十一 吴太伯世家第一
史记卷三十二 齐太公世家第二
史记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
史记卷三十四 燕召公世家第四
史记卷三十五 管蔡世家第五
史记卷三十六 陈杞世家第六
史记卷三十七 卫康叔世家第七
史记卷三十八 宋微子世家第八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史记卷四十 楚世家第十
史记卷四十一 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史记卷四十二 郑世家第十二
史记卷四十三 赵世家第十三
史记卷四十四 魏世家第十四
史记卷四十五 韩世家第十五
史记卷四十六 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史记卷四十七 孔子世家第十七
史记卷四十八 陈涉世家第十八
史记卷四十九 外戚世家第十九
史记卷五十 楚元王世家第二十
史记卷五十一 荆燕世家第二十一
史记卷五十二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
史记卷五十三 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
史记卷五十四 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史记卷五十五 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史记卷五十六 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史记卷五十七 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
史记卷五十八 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史记卷五十九 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史记卷六十 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卷六十一 伯夷列传第一
史记卷六十二 管晏列传第二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史记卷六十四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史记卷六十五 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史记卷六十六 伍子胥列传第六
史记卷六十七 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史记卷六十八 商君列传第八
史记卷六十九 苏秦列传第九
史记卷七十 张仪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一 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
史记卷七十二 穰侯列传第十二
史记卷七十三 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史记卷七十四 孟子苟卿列传第十四
史记卷七十五 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史记卷七十六 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史记卷七十七 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史记卷七十八 春申君列传第十八
史记卷七十九 范雎蔡泽列传第十九
史记卷八十 乐毅列传第二十
史记卷八十一 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史记卷八十二 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史记卷八十三 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
史记卷八十四 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
史记卷八十五 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史记卷八十六 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史记卷八十七 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史记卷八十八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史记卷八十九 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史记卷九十 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
史记卷九十一 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史记卷九十二 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史记卷九十三 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史记卷九十四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
史记卷九十五 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史记卷九十六 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史记卷九十七 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史记卷九十八 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史记卷九十九 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史记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史记卷一百一 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 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史记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史记卷一百四 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史记卷一百五 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史记卷一百六 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史记卷一百七 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
史记卷一百八 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史记卷一百九 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史记卷一百十 匈奴列传第五十
史记卷一百一十一 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史记卷一百一十二 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
史记卷一百一十三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史记卷一百一十四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史记卷一百一十五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史记卷一百一十六 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史记卷一百一十七 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史记卷一百一十八 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史记卷一百一十九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史记卷一百二十 汲郑列传第六十
史记卷一百二十一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史记卷一百二十二 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史记卷一百二十三 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史记卷一百二十四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史记卷一百二十五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史记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史记卷一百二十七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
史记卷一百二十八 龟策列传第六十八
史记卷一百二十九 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史记卷一百三十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史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史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史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14 条 )
-
笑笑 (我是我的NO.1)
以前在我心中秦始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不施仁政,不爱子民,焚书坑儒,权利欲强,暴虐无比,他自以为自己创的基业会子孙万世,没想到他死后各地就揭竿而起,然后庞大的秦王朝瞬间崩塌。 读完史记--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真担得起后人对他的千古一帝的称号。 秦王政13岁登基,22岁亲政。亲政后即面临嫪毐叛乱,首先灭嫪毐,罢秦相吕不韦,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将国内各种势力为自己所用。秦王的仁慈体现在一些小事中,... (17回应)2012-02-23 14:20 47人喜欢
以前在我心中秦始皇是个不折不扣的暴君,他不施仁政,不爱子民,焚书坑儒,权利欲强,暴虐无比,他自以为自己创的基业会子孙万世,没想到他死后各地就揭竿而起,然后庞大的秦王朝瞬间崩塌。 读完史记--秦始皇本纪,我觉得秦始皇真担得起后人对他的千古一帝的称号。 秦王政13岁登基,22岁亲政。亲政后即面临嫪毐叛乱,首先灭嫪毐,罢秦相吕不韦,将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将国内各种势力为自己所用。秦王的仁慈体现在一些小事中,在处理各类风波时,他只是处理那些与制造事件有密切相关的人,而不会连累太多无辜的人。后世历史中动不动就灭九族,实在是残忍,请问襁褓中的小孩又有什么罪了。从嫪毐事件中就可以看出,因为嫪毐是吕不韦推荐的,所以嫪毐叛乱后,秦王罢了吕不韦的相位,李斯是吕不韦的门客,但是这件事和他没有任何关系,所以秦王就继续任用李斯。也正是因为嫪毐事件,让秦王下了逐客令,即驱逐在秦国的非秦国人士,如果这个政策执行了,也许就没有后来的统一六国了。这时,李斯上书,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秦王遂收回命令,从而可见秦王是一个能听劝的人。 其后,秦王在李斯的建议下,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连横的策略,发动秦灭六国之战。先后于30岁(前230年)灭韩、32岁(前228年)灭赵、35岁(前225年)灭魏、37岁(前223年)灭楚、38岁(前222年)灭燕、39岁(前221年)灭齐。秦始皇在其39岁完成统一六国大业。请注意,被称为暴君的秦始皇在统一战争中并未有屠城现象发生,并不像西汉贾谊写的“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秦灭六国,是花费了很小的代价,取得了最大的成功。要知道,那个时候,战国七雄,连年征战,哪次战争不是鲜血淋漓,冷兵器时代,基本是谁人多,谁就胜利,基本每次战争双方都会攒足劲儿相互乱砍,不是你死就是我活。秦王发动战争是为了平息战乱,只有统一了,才不会相互对掐。从这点上来说,始皇是一个优秀的政治家、战略思想家。 始皇灭六国后,并没有将六国贵族全部杀死,而是将它们换了个地方重新生活,这也为以后秦王朝灭亡埋下隐患,并不是你对对方仁慈,对方就会感恩。项羽就是楚国名将项燕的孙子,他们家在楚国世代为贵族。张良祖先五代相韩,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可笑的是就是被称为暴君的秦始皇只是下令在全国大肆搜捕凶手10天不得,后来不了了之(可是后世一直说秦朝实施的是酷法,要知道前面也有人刺杀,也是不了了之)。可见,这些贵族至少生活无忧。秦始皇称帝后,建立皇帝制度,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地方废除封建制,代以郡县制。然后实施了“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等一系列政策。统一文字,这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这也为促进各地交流起到重要作用。其后,为了保证所建基业不被外来人士侵犯,始皇南平百越,北击匈奴,还为我们留下了万里长城。 至于焚书坑儒,始皇所焚书籍是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为了防止文人以古非今,要知道当时,还有很大一批人是赞成封建制的,他们并不赞同郡县制,始皇没有去杀这些对朝政非议的官员,而只是采取了焚书(这也成为后世骂他的把柄,大家并没搞清楚他为什么焚书,焚的是什么书,),这相当于文化革命。后世,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算是次文化革命,如今的文化革命就不提了。焚书这件事客观来说,是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分裂国家,并且所焚书籍皆有副本保存,只不过最后被项羽一把火真正毁了。 坑儒就更冤屈了,秦始皇坑的是骗他的术士,当时秦始皇为了长生不老,养了很多术士,并给予极高的待遇。可吹牛骗人总是不能长久啊,眼看就到了交“仙丹”的时候了,带头的几个术士就先跑了。跑就跑吧,可他们临跑前还召开技术谈论会,非议秦王,最后得出“因为秦始皇暴戾无德,所以才炼不出仙丹”的结论(这些话语也缺乏史事根据,他们俩只是私议,司马迁完全是想象的,可见在史记中司马迁一直在打压始皇)!因此秦始皇暴怒,下令彻查,看看都是谁在谤毁他的名声,最后将牵连到的460多个术士全部坑之。我花了钱,养了很多人帮我做事,这帮人不仅骗我、不帮我做事,还造谣诽谤我,相互勾结,这是想闹哪样,秦始皇当时一定是很愤怒很愤怒,所以下了命令将这些人皆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坑儒这种做法确实残暴了点,但是谁知道如果在那个位置的是你时,当时会怎么反应。 当然秦始皇也有败笔,大修阿房,相信鬼神,求不死仙药(也许今天看来很可笑,可那是几千年前啊)。宽容点吧,少骂点秦始皇,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始皇驾崩,秦朝灭亡,它订的那些制度,汉朝可都是原封不动的照搬了啊。尽管秦始皇从称帝后其王朝仅仅延续了15年,但秦始皇确立的统治模式却一直延续下去。 秦始皇对中国的统一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做了许多前无古人的业绩,将影响较大的几项罗列如下: ⒈统一文字,使其成为一个民族的基础,并延用至今; ⒉废分封,立郡县,成为以后中国统一后管理的标准模式,历时数千年之久; 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在商业上大大便利国内交流.; ⒋车同轨,道同距,修建秦直道大大便利国内交通; ⒌焚六国史书,客观来讲统一了思想,避免因为历史问题而导致国家分裂;但是毁掉的各国古籍都有副本保存,其后被毁是由于项羽火烧秦都造成的; ⒍修建灵渠,加强了对珠江流域的控制,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 ⒎修建长城,抵御北方胡族侵略的重要防线,长城长期成为国界; ⒏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 ⒐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在中国饱受争议的秦始皇,却在西方得到了很高的名气,事实上,秦始皇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更是世界史上的“千古一帝”。
17回应 2012-02-23 14:20 -
长脸方 (移动你的脚步)
来看看孔子是肿么样学习的。《史记》中有孔子学琴的记载,孔子向卫国乐官师襄学琴。师襄擅击磬,也称击磬襄(这样想来,我也可以叫敲码圆:),亦称师襄子。 孔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同一首曲子, 于是师襄受不鸟了,“换首曲子吧!是个人都会审美疲劳的!” 孔子很淡定,“熟悉是熟悉了,但我感脚这个指法还不够完善耶!” 又过几天,师襄果断表扬起孔子的指法,心想这会可以换一首了吧。 孔子皱皱眉,“指法是学会了,但还没体会到... (1回应)2012-09-02 09:14 11人喜欢
来看看孔子是肿么样学习的。《史记》中有孔子学琴的记载,孔子向卫国乐官师襄学琴。师襄擅击磬,也称击磬襄(这样想来,我也可以叫敲码圆:),亦称师襄子。 孔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同一首曲子, 于是师襄受不鸟了,“换首曲子吧!是个人都会审美疲劳的!” 孔子很淡定,“熟悉是熟悉了,但我感脚这个指法还不够完善耶!” 又过几天,师襄果断表扬起孔子的指法,心想这会可以换一首了吧。 孔子皱皱眉,“指法是学会了,但还没体会到乐曲中包含的感情,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一个认真的人。” 又过了几天,师襄发现即使不在孔子身边,也会听到孔子弹的乐曲,“难道我幻听了?可以换首曲子了。” 孔子皱起额头上的三条事业线,“我还没理解作者的为人,没办法,我就是这样一个思想深邃的人。” 偶尔,孔子会严肃地思考,会在“意淫”自己的远大志向。师襄觉得这人不会是在装逼吧?! 孔子终于破译作者的性别,可惜是个男的,而且很久以前就死了。“作者是一名统治四方的王者,一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的圣人,非周文王莫属。” 师襄离席而拜,“这首曲子其实就是《文王操》。” 翻译有大量杜撰的成分,仅供参考。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 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 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 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 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引自 卷四十七·孔子世家第十七 从中我们至看出一点,学习需要细心深入,不断思考,温故知新。古人尚且需要这样,而现在的我们呢?这里引一篇博客:http://www.cnblogs.com/ytaozhao/archive/2012/07/31/2616998.html
1回应 2012-09-02 09:14 -
核呸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可以因此生活)
以前对项羽大概得印象就是“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或者“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文学印象。 读了史记这样平铺直叙式的正史,真乃气势磅礴荡气回肠。 三年起兵而拥天下,五年兵败而自刎垓下,仿佛这八年只是一场梦。 李清照拿霸王影射南宋国败君庸的诗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描绘了一幅可歌可泣的末路英雄。 项羽在常人的世界谱写一曲鬼神的史诗,完全满足了一个男子汉对英雄主义的强烈向往。 西楚霸王...2012-05-03 07:30 11人喜欢
-
吴起是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军事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脱离周朝的控制,并且相互攻击争夺地盘,一时间战争纷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孙武,孙膑等著名军事家脱颖而出,这其中就包括吴起。 吴起是在卫国长大,在鲁国向曾子学习,拿到“绿卡”后为鲁国政府工作。就在这时,齐国来攻打鲁国,鲁国派吴起还击,吴起三下五除二地打败了齐军。这一下让整个政府机关对他刮目相看。有些人妒忌他,就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了...
2021-04-22 08:07
吴起是位在春秋战国时期声名显赫的军事家。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逐渐脱离周朝的控制,并且相互攻击争夺地盘,一时间战争纷起。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孙武,孙膑等著名军事家脱颖而出,这其中就包括吴起。 吴起是在卫国长大,在鲁国向曾子学习,拿到“绿卡”后为鲁国政府工作。就在这时,齐国来攻打鲁国,鲁国派吴起还击,吴起三下五除二地打败了齐军。这一下让整个政府机关对他刮目相看。有些人妒忌他,就诋毁吴起,说“吴起为了能在鲁国工作,母亲死都不回家看,为了撇清与齐国的关系,还杀了生长于齐国的妻子”。更致命的是有人向鲁国国君说,鲁国是个小国,一个小国打败了大国齐国,这引起了其它诸侯大国的注意,枪打出头鸟,鲁国留着吴起,总有一天会有灭顶之灾。于是乎,鲁国国君开始怀疑吴起,并最终开除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来到了魏国,魏国国君知道吴起这人会打战,就任命他为西河太守,监视秦国和韩国的一举一动。在当时那个环境下,吴起在西河一再立功,并进入魏国政府核心。因为吴起是外来的,所以魏国朝野上下始终不相信吴起。但当时魏国的国相田文了解吴起,所以吴起也就安稳地留在魏国。然而田文死后,新任魏相公叔却害怕吴起,用计将吴起逼走。 吴起来到楚国,开始第三次“创业”。楚王久仰吴起大名,任命吴起为宰相。这下子吴起终于可以大展身手了。 明法审令,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彊兵,破驰说之言从横者。於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卻三晋;西伐秦。引自 卷六十五·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回应 2021-04-22 08:07 -
孙子门下,孙膑庞涓互相残杀,趋于小利;鬼谷门下,张仪苏秦互相仰慕互相激励,纵横天下。 5国相印的张仪的确比苏秦厉害,不过也对苏秦曾经的帮助给予回报:只要苏秦在赵国一天,我张仪决不动赵国。同门兄弟,血浓于水。 要使国家富强起来一定要拓宽国土,要使军队强大起来一定要使百姓富裕,要想成就王业一定要广施恩德。
2021-04-22 08:07
-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 “愚”和“智”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智者”与“愚者”之间并没有绝缘的界限。量变会引起质变:虽然是智者,对成千上万的事物都发表看法也从会有不正确的时候;虽然是愚者,偶尔出一条主意也可能是正确的.因为任何判断都有一定的出错几率,不论是谁,判断多了总会碰到判断失误的时候;判断正确几率小的人,判断进行多了以后也总会碰到判断正确的时候.
2021-04-22 08:05
-
礼和仪: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人情后天的,人性先天的。(注,这句话有人认为是互文,依照人情人情制定礼仪,我觉得应该是分开的) 孔子论政治:必先正其名分。这个观点跟钱穆很像。 礼的历史:周依照上古为蓝图制定,周末礼崩,孔子时代已经崩了很久了。秦搜集六国礼,择其善者而用。汉初,叔孙通增减秦礼,大体沿袭下来。 礼就是养的意思。礼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欲望收到“辩”限制,不一样的人养的程度不同。所以礼带...
2021-04-22 08:04
礼和仪: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人情后天的,人性先天的。(注,这句话有人认为是互文,依照人情人情制定礼仪,我觉得应该是分开的) 孔子论政治:必先正其名分。这个观点跟钱穆很像。 礼的历史:周依照上古为蓝图制定,周末礼崩,孔子时代已经崩了很久了。秦搜集六国礼,择其善者而用。汉初,叔孙通增减秦礼,大体沿袭下来。 礼就是养的意思。礼使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欲望收到“辩”限制,不一样的人养的程度不同。所以礼带有阶级色彩。 礼要用文采修饰(我认为是为了满足名正言顺) 礼包括:君臣等朝廷中的尊卑贵贱秩序,黎民百姓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的等级,天子称号,僚佐和宫殿、官名,历法,服色,封祭,制定宗庙、百官礼仪。这些只是礼书罗列的一部分,由此可见“礼”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回应 2021-04-22 08:04
论坛 · · · · · ·
这个版本全吗 | 来自逍遥师者 | 3 回应 | 2021-02-15 |
家里有一本《史记》但是看不懂文言文版本 | 来自light | 2020-06-01 | |
这本书怎么会有人不给五星评价 | 来自Jenn | 5 回应 | 2019-10-10 |
夏本纪 | 来自点分十进制 | 1 回应 | 2018-02-20 |
郑世家 | 来自BuddhaLike | 2018-01-08 |
> 浏览更多话题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23日0点来领300-50可叠加优惠券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1 )
-
中华书局 (1982)9.5分 30735人读过
-
23日0点来领300-50可叠加优惠券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
-
岳麓书社 (1988)9.4分 2823人读过
-
岳麓书社 (2012)9.6分 472人读过
-
23日0点来领300-50可叠加优惠券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
-
岳麓书社 (2001)9.5分 62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史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42 有用 夜楼 2015-11-21
花了10个月的时间读完的一本书。史记是一首描叙帝国少年时期的史诗,文明在飘渺悠远的传说中蕴生,在五百年的杀伐征乱中成长,在历经项羽、刘邦、张良、陈平、韩信等等英雄豪杰的血的浸润后,终于在北击匈奴南并百越的辉煌中长大。从此再也不见白虹贯日之怒,彗星袭月之愤,这些青春的词句一去而不复返。
10 有用 大头绿豆 2017-03-03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虽然花了近一个月,但阅读过程是很酣畅痛快的。书中多感遇,掩卷辄长吁。所获值得耐心整理,万事俱备,只等拖延症痊愈了(距离上次下此决心已经过去十个月)。
61 有用 千里东风 2013-07-07
我是司马迁的脑残粉,这绝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对后世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文笔精美,读来激荡人心,精彩的不像历史,但是相信司马迁的严谨性。感觉司马迁以后的史学家是很悲哀的,他们顶多只能写出仅次于司马迁的作品,写的再好还能比史记更好吗?史记中带有浓重的悲剧意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屡见不鲜,好人不长命额人活百岁更是家常便饭。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很多,但是司马迁能把他们的悲剧写的有层次感和分寸感,通过不断的推动来深化... 我是司马迁的脑残粉,这绝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对后世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文笔精美,读来激荡人心,精彩的不像历史,但是相信司马迁的严谨性。感觉司马迁以后的史学家是很悲哀的,他们顶多只能写出仅次于司马迁的作品,写的再好还能比史记更好吗?史记中带有浓重的悲剧意识,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屡见不鲜,好人不长命额人活百岁更是家常便饭。历史上的悲剧人物很多,但是司马迁能把他们的悲剧写的有层次感和分寸感,通过不断的推动来深化这种情绪,最后实现了情绪的总爆发。古者富贵而名摩灭者不可胜计,但是司马迁通过这样一部史书,足矣令所有人鞠躬致敬。 (展开)
12 有用 自在娇莺恰恰恰 2009-03-27
该老头剪裁停当,有激情。
131 有用 金刚大笑 2013-12-02
每日中午以此佐餐,终于粗略读完。最喜欢的人物有:信陵君、范蠡、蔺相如、豫让、聂政、荆轲、毛遂、贯高、万石君、直不疑、田叔、李广、石奢、卫青、汲黯。
0 有用 z. 2021-04-21
每日中午以此佐餐,终于粗略读完。籍此机会标一下一直不知道怎么标的《史记》,三家注的纸质版还放在书架上吃着维特根斯坦的灰,这次读的是韩兆琦的注释本,佐之以钱锺书《管锥编》里关于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的笔记,当然还有顾颉刚的白本定本。我是司马迁的脑残粉,这绝不仅仅是一本史书,对后世的启发是多方面的。文笔精美,读来激荡人心,精彩的不像历史,但是相信司马迁的严谨性。
0 有用 释然了 2021-04-21
小时候看的连环画版 真tm太好看了👍
1 有用 是十月吗 2021-04-21
感受历史变迁
0 有用 Maybe 2021-04-21
多少人的历史,多少人的情怀
0 有用 豆友188459496 2021-04-21
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