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
扫码直接下载
和文化大革命时候搞的“映射史学”有什么不同呢?
副标题写的真直白。 新月何发此言?
一言难尽。
确实恶心,作者太浅薄。
望文生义,读过再评价不迟。恶心?浅薄?随口说出这几个词的反省下吧: 刘绪贻,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1913年5月13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罗家冲,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38年下半年起在西南联大师从陈达、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学习社会学,1940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在当时国民政府机关任职,194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1947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旋升教授,是我国早期的社会学家之一。1949年作为进步教授,担任武汉大学协助接管委员会主席,参与了武汉大学的接管。解放后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创建了全国两个美国史研究室之一。他著作等身,史论结合,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反响,蜚声世界,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就是与杨生茂共同主编的六卷本《美国通史》,被誉为“美国通”。美国总统老布什曾致函感谢他“为增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了解所作的努力”。
囧" “刘绪贻,当代。。。。。。”这一大顶帽子啊。 还不是冲着这顶帽子拿来读这本书的? 可惜作者的思路太官话了,默默之中就使我有一种在读教科书的厌恶感。
我在清华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学社会学的,开始研究美国史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希望并且计划以做学问作为自己终身职业。为此,除主观条件外,还必须有客观条件。那就是要中国民富国强,社会安定。前提条件是中国必须发扬科学与民主,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之故,探索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研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力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失败的原因,就成为我学术活动的主流。1944年底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后来,我通过硕士论文的写作,发现两千余年的儒学统治,是阻碍中国社会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这篇论文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得到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中、美学者的赞同。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王进及其中学同学叶巍读此论文后,认为它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并且提出了一个批判儒学的崭新视角,于是花了两年时间将它译为中文本,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及该社李艳辉编审的支持下,以专著形式出版,全书18.5万字,题为《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该书出版后,受到开明学术界的好评。 == 年轻吧
ls经典了! 44年写的, 90年初翻译, 10年读到,,,
应该是45年前后写的吧
具体不知了,貌似回忆录可能会讲到。类似胡适、梁漱溟什么文人的,那个年代都喜欢大问题大角度。
大问题大角度也不错么,总比大问题没角度强~
见此公自我介绍末尾一句“该书出版后,受到开明学术界的好评”,已觉颇为滑稽。原来对此书的批评已一率被作者划入“不开明”“专制”之列,唯有歌颂自己的才属“开明”,一哂。自欺欺人,以至于此?
> 去中国的儒学统治的论坛
刘绪贻: 我研究美国史的经历(悟仁)
副标题写的真直白。
新月何发此言?
一言难尽。
确实恶心,作者太浅薄。
望文生义,读过再评价不迟。恶心?浅薄?随口说出这几个词的反省下吧:
刘绪贻,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历史学家。1913年5月13日出生于湖北省黄陂县罗家冲,1936年考入清华大学,1938年下半年起在西南联大师从陈达、潘光旦、吴文藻、费孝通等学习社会学,1940年获清华大学学士学位,在当时国民政府机关任职,1944年考取公费赴美留学,1947年获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副教授,旋升教授,是我国早期的社会学家之一。1949年作为进步教授,担任武汉大学协助接管委员会主席,参与了武汉大学的接管。解放后主要从事美国史研究,创建了全国两个美国史研究室之一。他著作等身,史论结合,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反响,蜚声世界,其中意义最为深远的就是与杨生茂共同主编的六卷本《美国通史》,被誉为“美国通”。美国总统老布什曾致函感谢他“为增进中美两国之间的了解所作的努力”。
囧"
“刘绪贻,当代。。。。。。”这一大顶帽子啊。
还不是冲着这顶帽子拿来读这本书的?
可惜作者的思路太官话了,默默之中就使我有一种在读教科书的厌恶感。
我在清华大学和美国芝加哥大学是学社会学的,开始研究美国史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我从中学时代起,就希望并且计划以做学问作为自己终身职业。为此,除主观条件外,还必须有客观条件。那就是要中国民富国强,社会安定。前提条件是中国必须发扬科学与民主,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使中华民族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之故,探索中国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研究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仁人志士前仆后继力图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失败的原因,就成为我学术活动的主流。1944年底去美国芝加哥大学学习,也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后来,我通过硕士论文的写作,发现两千余年的儒学统治,是阻碍中国社会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极其重要的原因。这篇论文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得到一些思想比较开明的中、美学者的赞同。上世纪90年代初,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王进及其中学同学叶巍读此论文后,认为它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并且提出了一个批判儒学的崭新视角,于是花了两年时间将它译为中文本,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及该社李艳辉编审的支持下,以专著形式出版,全书18.5万字,题为《中国的儒学统治——既得利益抵制社会变革的典型事例》。该书出版后,受到开明学术界的好评。
==
年轻吧
ls经典了!
44年写的,
90年初翻译,
10年读到,,,
应该是45年前后写的吧
具体不知了,貌似回忆录可能会讲到。类似胡适、梁漱溟什么文人的,那个年代都喜欢大问题大角度。
大问题大角度也不错么,总比大问题没角度强~
见此公自我介绍末尾一句“该书出版后,受到开明学术界的好评”,已觉颇为滑稽。原来对此书的批评已一率被作者划入“不开明”“专制”之列,唯有歌颂自己的才属“开明”,一哂。自欺欺人,以至于此?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