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宋代历史文化研究 (沙门)
- 科举学精华录 (立花道雪)
- 某项研究 (xxx)
- jcy (阿亚)
- 宋代文学研究的金花们 (昆山抱玉)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订阅关于宋代科举与文学考论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清心寡欲展三水 2014-11-29 15:26:28
对宋代科举考辨的比较清楚了,可惜因为该书讨论的是科举与文学而非科举制度专论,故未涉及武举和宗子试,对宋代学校制度也较少研究。
1 有用 Adiósardour 2015-01-17 18:30:15
关于政治思潮、哲学思想对科场学风、文风的影响,探讨了四个时期的不同表现:仁宗时代的“太学体”;北宋中后期的“道德性命之学”;南宋前期的“乾(道)淳(熙)太学体”;南宋后期的科举理学化。宋宁宗嘉定特别是理宗以后,理学成为官学,逐渐控制了科举考试,并深度影响了元、明、清三代。以“科名前定”为核心的社会心态,是科举制度变革即糊名、誊录普遍实施的结果,因为糊名、誊录制造了许多悬念,其中隐含了太多必然、偶然... 关于政治思潮、哲学思想对科场学风、文风的影响,探讨了四个时期的不同表现:仁宗时代的“太学体”;北宋中后期的“道德性命之学”;南宋前期的“乾(道)淳(熙)太学体”;南宋后期的科举理学化。宋宁宗嘉定特别是理宗以后,理学成为官学,逐渐控制了科举考试,并深度影响了元、明、清三代。以“科名前定”为核心的社会心态,是科举制度变革即糊名、誊录普遍实施的结果,因为糊名、誊录制造了许多悬念,其中隐含了太多必然、偶然或显性、隐性的制约因素,不仅使人无法把握,也让人难以捉摸,而“前定论”正好给出了最简捷而又不容究诘的答案,故在宋代极为流行,其影响也延伸到明、清。三是对宋代科举与文学关系的研究。科举对文学的发展究竟是“促进”还是“促退”?学术界的看法不一,认为促进、促退的都有。 (展开)
0 有用 蓝田 2010-09-24 08:06:16
南宋古文评点缘起发覆
0 有用 二止 2023-08-17 22:50:26 福建
去掉“考论”二字就是祝尚书先生的新书,从目录上看,两本书只有些许差异。这本书的篇章排列很有意思,由浅到深,既有整体介绍,又有专题研讨,适合各取所需式的选读。祝先生很少对引用的材料进行白话复述,所以就逼着你去看完大段大段的史料😂
0 有用 Livia 2011-06-24 16:08:05
研究科举必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