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一个时代的文学风格是由极其复杂的因素构成的,在传统与个人独创的互动和互补之间,文学才逐渐显示出它的多样化。本书中作者在分析六朝诗歌之时,选择了“表现”和“描写”这两个文学因素,来作为检验个别诗人风格的参照点,主要因为在80年代初期的美国文学批评界中,“描写”正是许多批评家所探讨的重点。在逐渐走向后现代的趋势中,人们开始对视觉经验的诸多含义产生了格外的关注。而这种关注也就直接促成了文学研究者对“描写”的兴趣。传统与个人创造的相互作用是本书关注的中心,书中所论及的五位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都寻求将自己的抒情与过去的典范联系在一起。
作者简介 · · · · · ·
美国著名华裔汉学家。1944年生于北京,1946年随家人迁往台湾,1968年移居美国。1978年获普林斯顿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现任耶鲁大学东亚语文系文学教授,并为该系两任系主任。曾获美国人文学科的多项荣誉奖金,著有多种英文学术专著和中文著作。2004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的邀请,与美国汉学家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共同主编《剑桥中国文学史》,此研究项目预计于2008年完成。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六朝诗歌中特别引人注目的重大发展,是对美丽的自然越来越感兴趣。这反映了诗人们的一种冲动——扩张“自我”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注视中心。 诗歌本身渐渐地形象化了,往往对自然作详细的关照,把自然看成是抒情诗范围内的一个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视觉残象的一端,站着一个个性化了的对于感情的“抒发”(expression),而在另一端,站着一个触目可见的对于自然现象的“描写”(description)。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都寻求将自己的抒情与过去的诗歌典范联系在一起。在诗人表现自我的冲动与遵循传统的冷静之间,存在着一种恒久的辩证法。 希望得到后人理解的想法,正是中国文学复兴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抒情与描写"的人也喜欢 · · · · · ·
抒情与描写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抒情与描写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 条 )
> 更多书评 2篇
-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形似”的技艺与他的气质绝无矛盾,且在事实上部分地满足了他的创造本能——换句话说,满足了他对视觉刺激和直接写实的喜爱。 他写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诗歌之前,他必须花一定时间去学习如何运用常规诗体。 P95 他将旧有的写作手法和自己革新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P99 他对变幻着的景物所能提供的隐喻义更有兴趣,光、色、动作,都赋予他的视觉探求以想象力。 P106 从汉代起,这些“咏物赋”就被视为与“山水赋”平行发展的文体;...2018-04-26 11:23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正如刘勰所指出的那样,诗人们“窥情风景之上”而“钻貌草木之中”。因此,那日益增长着的在诗中精心结撰、描写“自然”的作风,不过反映了当时典型的观赏风景的新方式。 P63 这位旅游者很容易对旧的景观产生厌倦。其继续进行的欲望是如此地不可抗拒,以致于不肯悠闲地步行,而宁可采用更刺激的旅行方式——乘坐小舟。 P68 谢灵运的诗大抵有一种公式,开始是叙述某次旅行,然后转向描写山水景观。而读者则受此公式引导,准备看...2018-04-25 18:43
正如刘勰所指出的那样,诗人们“窥情风景之上”而“钻貌草木之中”。因此,那日益增长着的在诗中精心结撰、描写“自然”的作风,不过反映了当时典型的观赏风景的新方式。 引自 谢灵运 P63
这位旅游者很容易对旧的景观产生厌倦。其继续进行的欲望是如此地不可抗拒,以致于不肯悠闲地步行,而宁可采用更刺激的旅行方式——乘坐小舟。 引自 谢灵运 P68
谢灵运的诗大抵有一种公式,开始是叙述某次旅行,然后转向描写山水景观。而读者则受此公式引导,准备看到在其诗的中段发生一次转变——从情节为主(action-oriented)的叙述转为对象为主(object-oriented)的描写。 引自 谢灵运 P69
谢诗中的风景描写,可以称作“同时的描写”(synchronic description)。它最成功地传达了中国人的一种认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并列而互补的。 一切事物都被当做对立的相关物看待而加以并置。 引自 谢灵运 P70
中国人认为“对应”(parallelism)是宇宙间天生的法则。诗人试图发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对立关系,以便将这些对立关系组织起来,铸造为诗中的“对仗”。 引自 谢灵运 P73
从谢灵运的对仗句法中可以看出,他喜欢按照因果推论去解释事物。 引自 谢灵运 P74
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经常使用“巧”这个字眼,去谈论与工匠技艺性质相似的对仗技法。 引自 谢灵运 P77
他那极度的现实主义确定是前此中国传统的赋里所没有的——他不但考虑到了审美价值,同时还对地理形势细辨入微。 引自 谢灵运 P79
谢灵运赋里的描写并不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而在他的诗里却有某种对于自然之瞬间“感觉”(perception)的强调。 引自 谢灵运 P85
“美”存在于感知自然的“即刻”之中,存在于构成“即刻”的情感之中。 从一个美的持续瞬间“跳”到另一个美的持续瞬间,而不是“移动”。 引自 谢灵运 回应 2018-04-25 18:43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桃花源”不是对于任何特殊时代、特殊地点的参照,而是诗人为了“自我认知”的目的而设立的一个想象世界,这使得《桃花源》诗具备了自传式诗歌的性质。 P45 陶渊明在欣赏自然之美时并没有脱离自我,因为他不再是一个置身其外的旁观者。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诗人用融合自我的眼光观照外部世界的所有侧面。 这就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唐以后的文学批评家们要用“情景交融”这个术语去形容陶渊明诗的特质。2018-04-25 18:33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六朝诗歌中特别引人注目的重大发展,是对美丽的自然越来越感兴趣。这反映了诗人们的一种冲动——扩张“自我”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注视中心。 诗歌本身渐渐地形象化了,往往对自然作详细的关照,把自然看成是抒情诗范围内的一个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视觉残象的一端,站着一个个性化了的对于感情的“抒发”(expression),而在另一端,站着一个触目可见的对于自然现象的“描写”(description)。 P4 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2018-04-25 16:02
六朝诗歌中特别引人注目的重大发展,是对美丽的自然越来越感兴趣。这反映了诗人们的一种冲动——扩张“自我”以进入一个更广阔的注视中心。 诗歌本身渐渐地形象化了,往往对自然作详细的关照,把自然看成是抒情诗范围内的一个较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视觉残象的一端,站着一个个性化了的对于感情的“抒发”(expression),而在另一端,站着一个触目可见的对于自然现象的“描写”(description)。 引自 绪论 P4
诗人在发展自己的个人风格时,都寻求将自己的抒情与过去的诗歌典范联系在一起。在诗人表现自我的冲动与遵循传统的冷静之间,存在着一种恒久的辩证法。 希望得到后人理解的想法,正是中国文学复兴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引自 绪论 回应 2018-04-25 16:02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桃花源”不是对于任何特殊时代、特殊地点的参照,而是诗人为了“自我认知”的目的而设立的一个想象世界,这使得《桃花源》诗具备了自传式诗歌的性质。 P45 陶渊明在欣赏自然之美时并没有脱离自我,因为他不再是一个置身其外的旁观者。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诗人用融合自我的眼光观照外部世界的所有侧面。 这就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唐以后的文学批评家们要用“情景交融”这个术语去形容陶渊明诗的特质。2018-04-25 18:33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正如刘勰所指出的那样,诗人们“窥情风景之上”而“钻貌草木之中”。因此,那日益增长着的在诗中精心结撰、描写“自然”的作风,不过反映了当时典型的观赏风景的新方式。 P63 这位旅游者很容易对旧的景观产生厌倦。其继续进行的欲望是如此地不可抗拒,以致于不肯悠闲地步行,而宁可采用更刺激的旅行方式——乘坐小舟。 P68 谢灵运的诗大抵有一种公式,开始是叙述某次旅行,然后转向描写山水景观。而读者则受此公式引导,准备看...2018-04-25 18:43
正如刘勰所指出的那样,诗人们“窥情风景之上”而“钻貌草木之中”。因此,那日益增长着的在诗中精心结撰、描写“自然”的作风,不过反映了当时典型的观赏风景的新方式。 引自 谢灵运 P63
这位旅游者很容易对旧的景观产生厌倦。其继续进行的欲望是如此地不可抗拒,以致于不肯悠闲地步行,而宁可采用更刺激的旅行方式——乘坐小舟。 引自 谢灵运 P68
谢灵运的诗大抵有一种公式,开始是叙述某次旅行,然后转向描写山水景观。而读者则受此公式引导,准备看到在其诗的中段发生一次转变——从情节为主(action-oriented)的叙述转为对象为主(object-oriented)的描写。 引自 谢灵运 P69
谢诗中的风景描写,可以称作“同时的描写”(synchronic description)。它最成功地传达了中国人的一种认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并列而互补的。 一切事物都被当做对立的相关物看待而加以并置。 引自 谢灵运 P70
中国人认为“对应”(parallelism)是宇宙间天生的法则。诗人试图发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对立关系,以便将这些对立关系组织起来,铸造为诗中的“对仗”。 引自 谢灵运 P73
从谢灵运的对仗句法中可以看出,他喜欢按照因果推论去解释事物。 引自 谢灵运 P74
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经常使用“巧”这个字眼,去谈论与工匠技艺性质相似的对仗技法。 引自 谢灵运 P77
他那极度的现实主义确定是前此中国传统的赋里所没有的——他不但考虑到了审美价值,同时还对地理形势细辨入微。 引自 谢灵运 P79
谢灵运赋里的描写并不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而在他的诗里却有某种对于自然之瞬间“感觉”(perception)的强调。 引自 谢灵运 P85
“美”存在于感知自然的“即刻”之中,存在于构成“即刻”的情感之中。 从一个美的持续瞬间“跳”到另一个美的持续瞬间,而不是“移动”。 引自 谢灵运 回应 2018-04-25 18:43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形似”的技艺与他的气质绝无矛盾,且在事实上部分地满足了他的创造本能——换句话说,满足了他对视觉刺激和直接写实的喜爱。 他写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诗歌之前,他必须花一定时间去学习如何运用常规诗体。 P95 他将旧有的写作手法和自己革新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P99 他对变幻着的景物所能提供的隐喻义更有兴趣,光、色、动作,都赋予他的视觉探求以想象力。 P106 从汉代起,这些“咏物赋”就被视为与“山水赋”平行发展的文体;...2018-04-26 11:23
-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形似”的技艺与他的气质绝无矛盾,且在事实上部分地满足了他的创造本能——换句话说,满足了他对视觉刺激和直接写实的喜爱。 他写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诗歌之前,他必须花一定时间去学习如何运用常规诗体。 P95 他将旧有的写作手法和自己革新的想象力结合起来, P99 他对变幻着的景物所能提供的隐喻义更有兴趣,光、色、动作,都赋予他的视觉探求以想象力。 P106 从汉代起,这些“咏物赋”就被视为与“山水赋”平行发展的文体;...2018-04-26 11:23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正如刘勰所指出的那样,诗人们“窥情风景之上”而“钻貌草木之中”。因此,那日益增长着的在诗中精心结撰、描写“自然”的作风,不过反映了当时典型的观赏风景的新方式。 P63 这位旅游者很容易对旧的景观产生厌倦。其继续进行的欲望是如此地不可抗拒,以致于不肯悠闲地步行,而宁可采用更刺激的旅行方式——乘坐小舟。 P68 谢灵运的诗大抵有一种公式,开始是叙述某次旅行,然后转向描写山水景观。而读者则受此公式引导,准备看...2018-04-25 18:43
正如刘勰所指出的那样,诗人们“窥情风景之上”而“钻貌草木之中”。因此,那日益增长着的在诗中精心结撰、描写“自然”的作风,不过反映了当时典型的观赏风景的新方式。 引自 谢灵运 P63
这位旅游者很容易对旧的景观产生厌倦。其继续进行的欲望是如此地不可抗拒,以致于不肯悠闲地步行,而宁可采用更刺激的旅行方式——乘坐小舟。 引自 谢灵运 P68
谢灵运的诗大抵有一种公式,开始是叙述某次旅行,然后转向描写山水景观。而读者则受此公式引导,准备看到在其诗的中段发生一次转变——从情节为主(action-oriented)的叙述转为对象为主(object-oriented)的描写。 引自 谢灵运 P69
谢诗中的风景描写,可以称作“同时的描写”(synchronic description)。它最成功地传达了中国人的一种认识——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并列而互补的。 一切事物都被当做对立的相关物看待而加以并置。 引自 谢灵运 P70
中国人认为“对应”(parallelism)是宇宙间天生的法则。诗人试图发现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对立关系,以便将这些对立关系组织起来,铸造为诗中的“对仗”。 引自 谢灵运 P73
从谢灵运的对仗句法中可以看出,他喜欢按照因果推论去解释事物。 引自 谢灵运 P74
中国的文学批评家们经常使用“巧”这个字眼,去谈论与工匠技艺性质相似的对仗技法。 引自 谢灵运 P77
他那极度的现实主义确定是前此中国传统的赋里所没有的——他不但考虑到了审美价值,同时还对地理形势细辨入微。 引自 谢灵运 P79
谢灵运赋里的描写并不带有个人的主观色彩,而在他的诗里却有某种对于自然之瞬间“感觉”(perception)的强调。 引自 谢灵运 P85
“美”存在于感知自然的“即刻”之中,存在于构成“即刻”的情感之中。 从一个美的持续瞬间“跳”到另一个美的持续瞬间,而不是“移动”。 引自 谢灵运 回应 2018-04-25 18:43 -
钊歌夜弦 (钊歌夜弦)
“桃花源”不是对于任何特殊时代、特殊地点的参照,而是诗人为了“自我认知”的目的而设立的一个想象世界,这使得《桃花源》诗具备了自传式诗歌的性质。 P45 陶渊明在欣赏自然之美时并没有脱离自我,因为他不再是一个置身其外的旁观者。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诗人用融合自我的眼光观照外部世界的所有侧面。 这就解释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唐以后的文学批评家们要用“情景交融”这个术语去形容陶渊明诗的特质。2018-04-25 18:33
0 有用 kevin 2012-07-28
无需多言
0 有用 钊歌夜弦 2018-04-26
文本分析校宇文所安、高友工或是程抱一来说还略有差,对于陶渊明、谢灵运等大家的作品还是发现了不少亮点,但是对于之后的庾信,重心就渐渐转变到了关于作者的身份中去了。
0 有用 僧哲洛默 2017-06-25
不夠,但可以作為六朝詩的入門讀物
0 有用 MyLibrary 2008-05-14
孙康宜这本书写得好,钟振振也译得好,所阐述的问题更值得当代诗人们思考和借鑑。汉学中的灰姑娘。大概是因为六朝诗歌较少人去注意,事实上像这样一本书应更受注意才对。
0 有用 summer lily 2012-01-08
题目倒是说到点子上了。
0 有用 黄克思 2020-12-06
真的不知道好在哪(
0 有用 zxy 2020-08-14
大小谢两篇印象很深。
0 有用 dfwmf 2019-10-28
毕业倒计时!快毕业吧,我真的不适合看这些书了,看完只记得一句“苏轼说自己是陶渊明的转世”。
0 有用 隨涯閣主 2019-09-16
所論內容大多放在今日基本上已成常識,深入研討者大有人在,也多可與傳統詩學商榷,不過對八十年代的西方漢學界甚至是正在復興的中國學術界應是佳作。對漢學家而言基礎錯誤不多,藝術分析技巧也比較充分,相當難能可貴。Expression和Description以及所用其他概念沒有在中國詩學傳統中顯出來生搬硬套,能夠作為比較視野使用,對self在詩歌結構和藝術呈現上尤有啟發,謝朓一章最為精彩。奈何總體上還是閱讀... 所論內容大多放在今日基本上已成常識,深入研討者大有人在,也多可與傳統詩學商榷,不過對八十年代的西方漢學界甚至是正在復興的中國學術界應是佳作。對漢學家而言基礎錯誤不多,藝術分析技巧也比較充分,相當難能可貴。Expression和Description以及所用其他概念沒有在中國詩學傳統中顯出來生搬硬套,能夠作為比較視野使用,對self在詩歌結構和藝術呈現上尤有啟發,謝朓一章最為精彩。奈何總體上還是閱讀價值不高。 (展开)
0 有用 有絮 2019-08-08
六朝诗人研究。比那些生造四字的赏析式研究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