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里谈到“知识”,思路很是简明。他认为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对于知识的理解归根到底无非两种:一种认为知识的唯一功能是自知之明,即人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另一种认为知识的目的是使掌握知识的人知道说什么和怎样说,从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前者把知识当作走向启蒙和智慧的途径;
后者把知识当作逻辑、语法和修辞,取得世间成功的方式。传统的知识概念,要么用于自我完善,要么用于社会调适,从来不包括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德鲁克说,从18世纪初开始,知识发生了三次根本性的转变。第一次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随着掌握机器技能的需要,把个体经验传授方式改变成标准化技术培训,技能转化成了技术知识;第二次是在生产力革命的背景下,对于工作效益的追求,导致知识再由单纯技术转向系统运作;第三次是在管理革命、信息化革命的背景下,知识作为生产诸要...
美国的管理学家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里谈到“知识”,思路很是简明。他认为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传统的对于知识的理解归根到底无非两种:一种认为知识的唯一功能是自知之明,即人的智力、道德和精神的发展。另一种认为知识的目的是使掌握知识的人知道说什么和怎样说,从而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前者把知识当作走向启蒙和智慧的途径;
后者把知识当作逻辑、语法和修辞,取得世间成功的方式。传统的知识概念,要么用于自我完善,要么用于社会调适,从来不包括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德鲁克说,从18世纪初开始,知识发生了三次根本性的转变。第一次是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随着掌握机器技能的需要,把个体经验传授方式改变成标准化技术培训,技能转化成了技术知识;第二次是在生产力革命的背景下,对于工作效益的追求,导致知识再由单纯技术转向系统运作;第三次是在管理革命、信息化革命的背景下,知识作为生产诸要素里最关键的资源,知识正在被应用于知识,以知识寻求知识。他把即将到来的社会称为“学科社会”,主张赋予专门化知识以权力。以专门化的知识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基础。德鲁克对知识的看法很有代表性。这足以引起我们对“知识形态”的反思。
德鲁克用线性的描述说明知识形态的演化,有可能使人们忽略了现代知识形态的复杂性。通过知识获得解放,是启蒙运动的理想。这个理想照耀人类走出迷信的阴霾,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文明。但是人文知识传统是否就此应当退出历史舞台呢?我们就拿大学教育来说。在18世纪30年代以前,大学从寺院式的宗教修行教育转变到人文教育,也称博雅教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谈吐风雅、才学广博的上流社会绅士。大学的功能在于保持古代的文化,而不是创立和推展新知识。这是英美牛津、剑桥、哈佛早期的宗旨。即便社会当时已经处在工业革命中,对于新知识的要求十分迫切,大学还是高高在上,和社会需求相脱离。随着工业革命推进,出现了德国的哥廷根、柏林大学、英国的伦敦大学、美国的霍普金斯大学等一批以研究新知识为目标的大学。等到达尔文主义在剑桥诞生,新型的科学知识形态同传统的人文知识形态之间的尖锐对立就转到了大学的象牙塔内部。1959年,在剑桥,科学导向的期诺与人文导向的李维士就两种文化的优劣,以及何者应当占据大学的主导地位发生了激烈论争。(论争情况可看期诺所作《两种文化》)接着,科学知识向技术应用层面的转化,又使知识的竞技场上,从二人角斗变成了三人角斗:老态龙钟的人文、举止斯文的科学和跳踉喧嚣的技术。政府和社会都对有直接效用性的知识特别青睐,原因很简单,知识生产的投入-产出规律、资源交换规律、市场价值规律发生了决定性作用。知识对于人的意义已经和启蒙时代不同了。1933年的哈佛大学校长康纳德提出大学要搞“通识教育”,教育的宗旨是培养知识自由人,培养有民主独立的精神、现代科学知识的文化精英。这个新人文主义教育理想,对民国时代的清华研究院、北京大学的新式教育影响很大。20世纪50年代以后,世界上的大学渐渐从文化精英的摇篮蜕变成知识生产的“企业”。知识分化,信息爆炸,使知识界从个人的博雅境界走向追求片面的卓越和整体协同。国家和市场的直接需求从二战期间起就开始支配大学的知识生产。教授奔波游说于政府、基金会和企业之间,向它们推销知识、吸纳投资。教授成了“学术企业家”,研究指导即老板,大学以学术帝国的身份走向对社会市场的征服。
在今天的大学里仍然有两种知识文化,科技型知识和人文型知识文化。这两种文化犹如两个信奉不同的图腾、掌握不同的符号语言的部落,共处在大学空间里。这两个部落竞争着话语权力和资源,它们的知识活动完全不同。前者是知识生产,后者是知识生活。
我们现在可以更加清晰地辨别这两种知识部落的种种不同,而两种文化的分野和比例失衡,也正在引起大学教育向职业教育演变。发达国家的大学通过研究生教育和本专科的分层,将大学教育的高级层面转向所谓“知识生产”,将低级层面转向“知识普及”。大学教育通过一整套的社会机制(招生、培训、就业)服从于职业导向。人文知识的边缘化、不景气几乎无法改变。这种知识传授方式的倾倚,造成了所谓“人文知识群”的生存危机。
科技知识与管理权力的结合,形成了对于人文知识创造活动的高度控制。规划课题、量化指标、评奖机制、动态监控、规范评估,这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正在把人文知识部落彻底改造成话语工厂,人文知识分子普遍感到在表面的学术繁荣之下,智慧和独立精神受到前所未有的压抑。事实上,科技知识正在将它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变成普遍的知识标准,从而形成思想统治的霸权。在这一整套管理体制中,对于思想的控制不是以直接的知识形式出现,而是通过强制的资源分配机制完成。
人文知识活动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地依赖于社会资源的权力分配。在很久以前,人文知识占据着统治地位,直到社会被迂腐和怨恨拖入泥潭。科技知识从普世原则(美其名曰国际化)堂而皇之地登上权力宝座,多从利用、控制、秩序的方面对待人性和人的环境。我们也很遗憾地发现,从优越地位一落千丈的人文知识,却转向更多的从怀疑、批判、反思、怨恨的方面对待人性和人的环境。或许这是一种人性所要求的知识的平衡。如果有意地打破这个平衡,将一切知识都纳入到社会控制的体系,无疑于强迫理性退出人性的王国,使这个王国再次回到阴霾当中。(摘自新浪读书)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大师,毋庸多言。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基于种种固有的局限性,人们更喜欢“术”而忽略“道”。其实,道才是能给我们带来突破的根本和强大力量。如果我们清晰地知道,知识社会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什么样的变革,正在或者将要朝着哪个方向行进,那么,我们就能更准确地做出与大趋势相匹配的决策,我们的行为就会不自觉地进行调整以更好地顺势而为。彼得.德鲁克先生所著的《知识社会》,就是一本能够帮助我们认清大环境,更好地指导我们行为的佳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推荐序三(时寒冰) -
美国的拜登政府正推动大幅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来增加这些人的收入。但是,这样做的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它将加快机器人替代普通人力的步伐,或者,促使一些效益不太好的企业尤其是传统的服务性的企业进一步裁员,从而,导致底层工作者的生活境况变得更加艰难。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推荐序三(时寒冰)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也喜欢 · · · · · ·
后资本主义社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6 条 )

后资本主义社会已经来临

知识的力量,改变世界的力量

知识社会的几个关键词:沟通、学习、解决问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从社会和国家不断变迁下,人们对知识和知识社会的理解与认知的演化。第三章着重讲了知识社会下,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变迁和可能的发展走向。 摘录几段启发较大的内容及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分享之。 - 1 - 沟通的重要性 “ 以信息为基础的组织,要求每名成员必须为组织的目标,... (展开)
运用平台,发挥自身知识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你是否是为了逃避社会工作而进入校园? 或为了社会公认的文凭而学习? 这个过程都不会让你感到很快乐吧。 在德鲁克1992年完成的《知识社会》一书,时隔29年后的今天仍然能引起读者深深的思考。 德鲁克说:“学生的基本学科知识可能还比不上持续学习能力及其动机重要。终身学习... (展开)
重新理解知识和我们所处的时代

浅谈什么是知识社会?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读完彼得德鲁克老爷子的《知识社会》,最大的感慨是: 很庆幸能生活在这个知识社会的年代。 恶魔奶爸讲过一个道格拉斯亚当斯三大定律: 1、任何在我出生时已经有的科技和社会秩序都是稀松平常的世界本来秩序的一部分。 2、任何在我15-35岁之间诞生的科技和社会秩序都是将会改变... (展开)
“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配不上“人文”“通识”与“教育”这些高尚的字眼,德鲁克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都没有将专业知识融入教育体系,所以也就配不上“人文”“通识”与“教育”这些高尚的字眼。它们连教育最基本的任务(建立人与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都完不成,而缺乏这种相互理解,建立未来的新型文明将只会是一种奢望。在... (展开)> 更多书评 16篇
论坛 · · · · · ·
大师的杰作 | 来自两只口袋 | 2010-06-12 11:55:00 | |
评价 | 来自ppboy123456 | 2009-02-27 09:26:5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 )
-
东方出版社 (2009)8.9分 139人读过
-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1)8.1分 127人读过
-
Harper Paperbacks (199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
時報出版 (1994)暂无评分 5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历史, 经济(商业) 政治 (1) (IVAN)
- SHEF好书推荐 (PKU_SHEF)
- 文学顽童张大春的书架 (冰蓝辰光)
- 王成策略投资推荐图书 (我不是发哥)
- 全球战后史/当代史/比较政治经济商业 (RainyLan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roman 2015-11-12 16:41:21
1后社会核心要素是知识 2早期经济大国通过在新经济领域领先崛起 2企业组织的核心在于知识的流动 4学以致用融会贯通才能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
0 有用 linnnzQ 2020-09-07 11:29:46
啃了两个月终于啃完了 不得不说虽然讽刺了马克思主义 但其中提到的关于知识 关于组织的思想发人深省
0 有用 长虹剑 2014-02-23 16:11:21
工业社会向技术社会转变,知识作为资本,大批量技术知识人的产生
0 有用 John Wayne 2012-12-28 03:45:19
在知识社会中
0 有用 神经浪游者 2014-07-22 20:39:34
事后诸葛亮:二十年后,经历了金融危机,再读此书,有种很残破的感觉,觉得作者对政治和历史的讨论肤浅,简陋,随意,尤其体现在“民族国家”和“知识论”这两个论题上,全书简单化的标签比比皆是,作者在字里行间还经常流露出一种美国式的自大,俨然高级版的弗里德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