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1976年因出版《自私的基因》而聲名大噪的動物學大師道金斯,一生矢志達爾文原理中幾近無限的力量。本書依然延續作者一貫的研究使命,提出最新的驚奇觀點:基因是最自私的,所有生命的繁衍、演化,都是基因為了自求生存而發生的結果,人,不過是機器的化身,主宰「人」這部機器的,正是基因!基因的河流,流過三十億年,產生千萬種製造生命的方式;未來,複製現象仍可能繼續朝時間之河推進,非主宰者的人類,更應了解物種遺傳的遊戲規則。
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 牛津大学教授,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有“达尔文的斗犬”之称的进化生物学家,“无神论四骑士”之一,“第三种文化”推动者。
● 今天仍然活跃在文坛的杰出“非虚构类”作家,创作了《自私的基因》《盲眼钟表匠》《道金斯传》等多部畅销作品。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达尔文则在另一种动物的帮助下放弃了信仰。他写道:“我实在无法说服自己,慈悲为怀、神通广大的神会有计划地创造出姬蜂,并令其蓄意在活生生的毛虫体内进食。” 达尔文关于姬蜂的文字成为一段格言。他提到的那种令人毛骨悚然的习性,在姬蜂的表亲泥蜂身上也存在。雌性泥蜂不仅将卵产在毛虫、蟋蟀或蜜蜂的体内,以便幼虫直接食用,而且据法布尔等人研究发现,雌蜂还会小心翼翼地将刺插入猎物中央神经系统的每一个神经节,在保证猎物存活的情况下将其麻痹,以此来保证这块肉食的新鲜。我们不知道这种麻痹作用是像医疗麻醉一样,还是像箭毒那样,只是限制了猎物的活动能力。如果是后者,那么猎物很可能会意识到,自己被泥蜂幼虫从肚子里面一口口吃掉而无能为力,根本动弹不得。这种事听起来既野蛮又残忍,但我们随后会了解到,大自然并不是残忍,只不过是无动于衷罢了。这是人类需要去领悟的难度最大的道理之一,因为我们无法承认,诸事不分好坏,没有残忍或善良,就是冷漠到底,对所有的痛苦煎熬都无动于衷,没有任何目的。 (查看原文) -
这样一个宇宙,其初衷既不邪恶,也不美好。这样的宇宙不具备任何类型的初衷。在充满盲目物理作用力和遗传复制的宇宙中,注定有些人会受到伤害,有些人会走好运,你无法从中找到规律或原因,更没有公平可言。我们所观察到的这个宇宙,仅拥有我们期望的特质,那就是毫无设计、毫无目的、毫无邪恶、毫无美好,只有盲目而无情的冷漠。正如那位不幸的诗人豪斯曼(A.E.Housman)所言: 因为自然,那没心没肺、无情无智的自然, 并不知晓,更不在意。 DNA并不知晓,更不在意。DNA就是这样存在着,我们的舞步,要合着它的节拍。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7 条 )




大自然并不是残忍,只不过是无动于衷罢了
达尔文在一种动物的帮助下放弃了信仰。他写道:“我实在无法说服自己,慈悲为怀、神通广大的神会有计划地创造出姬蜂,并令其蓄意在活生生的毛虫体内进食。”实际上,达尔文逐渐丧失宗教信仰有着更为复杂的原因。他也因为担心会惹恼虔诚信教的妻子艾玛,而不愿提及有关信仰的话...
(展开)

自然对众生的痛苦毫无兴趣,除非痛苦会影响到DNA的生存
以下内容摘自本书籍 在《自私的基因》一书中,道金斯引入“生存机器”一词,用以讲述(终有一死)的生物个体与(可能永生不朽的)基因之间的角色与关系。他提出,“在更替的过程中,基因不会被毁灭,它们会不断向前进,变化的只不过是身边的同伴,基因是复制因子,而我们是它们...
(展开)

> 更多书评 2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9)7.8分 543人读过
-
Basic Books (1996)8.3分 33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8年)8.2分 315人读过
-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2)8.2分 29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6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伊甸園外的生命長河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razyLion 2006-08-08 12:36:12
從 http://greenisland.csie.nctu.edu.tw/wp/2006/08/07/819/看到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