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书评 (10)

于是 2006-09-04 02:21:30

多声部和音

入世的苦恼也有很多。现代最普遍的一种大抵就是抑郁。抑郁的人尚且有胆量活下去,却完全不知道怎样才算活得好,或是活得像自己。事业有点成功、家庭有点幸福、自我有点满足,却恰恰是这样的时候,不可名状的阴郁如霏霏之雨,折磨得你什么也做不好、什么也不想做。你无法开怀,...  (展开)
巫塔 2006-10-17 22:43:29

三天时间驯服你的焦虑

原载:新闻晨报 http://www.jfdaily.com/gb/jfxww/ ... ject1ai1454469.html 弗朗索瓦·威尔冈是个奢侈的法国人,七年光阴,“三天”就玩完了。 别误会,我可没打算讲什么魔法故事,只是想告诉你,作家弗朗索瓦·威尔冈写了本小说《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薄薄的,居然花了七年...  (展开)
任明煬 2006-12-27 23:29:44

一部符合“当代标准”的法国小说

读这本小说的时候,几个作家、作品的名字就在我的脑海中若隐若现了:《追忆死水年华》、杜拉斯、《变》…… 同样的漫不经心,同样的慢条斯理,同样的…… 絮絮叨叨的“私密自白”随着意识的流动四处散落……20世纪以来的法国文学,不知从何时起,似乎已经形成了某种传统...  (展开)
清心·薄荷 2006-09-24 15:47:40

"布里当的驴子"

很快读完,也很快过滤记忆,剩下的印象有四:结构,片断,注解,母亲。 嵌套式的小说结构并不稀奇,只是搞不好就形式大于内容,读来费力自讨没趣。《在我母亲家的三天》架子还不坏。刚看了开头,觉得不入正题,就往后翻,发现后半部藏了个“匣子”,装了小说的书稿,索性由此...  (展开)
乱看书 2015-02-22 05:16:43

纷纭而沉重地生活

“我裹着斗篷, 骑着马, 从阴沉沉的乡村走过, 风在哀鸣, 没有阳光照耀我。” 这是置于书前的引文(其实我真不知道这叫啥)。 读完全书,再看这几句话,似乎这就是这本书的写照。 似乎,这也是我们人生的写照。 当然,这是一本近于自传体的小说,作者佛朗索瓦·威尔冈在这...  (展开)
无心柳 2007-10-30 08:39:03

中国引进小说的一个特色:中年危机

市面上那么多法国小说、美国小说……whatever哪国小说,随便拿起一本,哦也!又是中年男子危机小说。滔滔不绝地说他的童年性受挫,中年猎艳,内心痛苦,家庭抚慰囧。 好吧,我承认中年危机的痛苦同样是痛苦,没有哪一种痛苦应该被轻视被低估。 但这个引进图书的比例是否太高...  (展开)
drunkdoggy 2008-01-22 23:56:59

七年太久

这是一本很多人都想写的小说。如果光看题目的话。 但得知作者为它耗费了七年时光,而排版疏散的中译本也不过不足200页的时候,它的分量莫名地重了。 让我们来看看它与我们想要在游戏中急急写过的那本书有什么不同。 首先,书中的“母亲”已是九十几岁的老妇。 其次,如你所...  (展开)
丁勇 2006-09-08 09:15:57

无题

前天下午把《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看完,不知道该怎么描述这本小册子。说实话,这本书完全不是我理解的那种小说类型。这并不是说它四层嵌套的写法,这种写法其实并非很罕见。《三天》描写的其实只是种"状态",使这种"状态"连贯起来的是"《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这本书的写作",而不...  (展开)
老戴 2007-04-09 17:58:47

被拖延的愿景

有点明白《在我母亲家的三天》这本小说的意思了。 那天读的时候没有搞明白,到底弗朗索瓦·威尔冈是想说什么。今天安排自己的计划,发现大大小小计划要做的事中,有很多都是一直以来自己打算要做而且是条件具备马上可以做但是终归没有开始去做的。究竟要拖延到什么时候呢,可...  (展开)
东海小童 2009-11-07 15:08:02

写不出来,就不要写

好不耐烦阅完这本小书,掩卷就想说:如果你实在写不出来,那么就请你,或者求你,不要写! 查阅该书的写作背景和评论,竟皆饰美之词,一叹。文学本是有感而发,退求其次,便是一件商品,也当予人愉快的消遣,有吗?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为人间谋衣食者提供了一份工作外,产...  (展开)

订阅在我母亲家的三天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