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其实特佩服作者展示出出穷尽而极致的对话和心理描写,但我读起来特别犯困和尴尬,没有让我感受到文学含蓄的魅力,比如刻画卢仁这位“未婚夫”,他在陷害索尼娅之前,他完全是一个正常、很世俗的人,意淫一位心仪未婚妻的形象很正常吧,罗辑也干过,可能很多男同志也有过一丝丝像卢仁一样邪恶的念头,但毕竟卢仁在行为上除了抠门不负责之外,也没有像作者评价这个人这样的可恶。自诩学问也还能让人接受,最多让人引起不适,无端臆测写信给拉斯柯尔尼科夫母亲制造不和也仅仅是添油加醋的妇女八卦,谁看了自己的大舅子糟蹋母亲的钱救助一面之缘的人也会忍不住说上几句,毕竟卢仁登门拜访拉斯柯尔尼科夫,那真可憋屈的......可能是翻译的问题(我看的岳麟译),可能我比较喜欢那种很少被评头论足、多将其体现在客观的细节描写中的人物吧。
另外各种鬼魅的形容词我真无法感同身受,读着就犯尴尬症了。
最赞回应
主角的行为我认为是很典型的,一点也不幼稚,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典型的自命不凡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像卢仁一样生活顺风顺水的人,是不会、也无法停下来像主人公一样思考问题的。就像一个极其务实只向钱看齐的实业家,读的书都是成功学之类的浅薄实用的东西,和一个满腹经纶怀才不遇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读的想的都是关于善与恶、关于信仰等这些关乎去全人类的大问题。这两者绝对水火不相容,话不投机半句多。另外,如果你怀才不遇、或者曾经干过坏事、思考过善与恶、思考过信仰问题、或者被社会鞭打过、对社会和现实有很强烈的不满、甚至抑郁等这些心理斗争的经历的话,可能会更有共鸣一点吧。
我最近很空,有大部分时间思考人生,想那些有的没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发现不难读,反而很顺畅,很多时候像是在读自己的心一样。是的,感觉自己在读自己的心。
我读完了,但是跟你的感觉一样,get不到。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陀氏小说,也是带着敬畏之心翻开的。但也不知道为什么,通篇都不能代入。
首先吧,一个大学生去杀一个老太太,没有看到太充分的理由。需要钱?想做拿破仑式的“英雄”?觉得自己为民除害?杀了人又没有享受到不义之财,而是胆小的藏了起来。
他的一些行为看上去既矛盾又无义意,他既没有成为英雄也不是一个小人,就是一个纠结在自己内心无尽的内耗中然后偶尔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反应的懵逼和悲具,类似于动不动就把全部家当拿出来帮助别人,类似于不想让妹妹嫁给卢人,可是见到卢仁后的反应又差强人意。最后的自首,认罪,都不是很顺理成章。读到最后这个男主的形象也没有成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仍然面目模糊。
看过太久情节已经忘了,可能细节对不上,但是感受就是这种感受。觉得主角的行为,反应,想法,都不是很典型。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与现在相比也相差太大,而难以切身理解,感同身受。
如果不从故事而从写作手法看,这种絮叨和过多细节的叙述方式也相当劝退。
相比特别难以专注的去看完全篇男主人个的心理斗争和幼稚的思考,反而《卡拉马佐夫兄弟》倒是一读了开头就被吸引了,可能是心理描写较少,哲学思考比较多的原因?
俄国文学嘛...何况是翻译过来的,难以与书中人物共情很正常。拉斯科尼科夫的挣扎是理想主义者特有的痛苦,这个亲身体会过就很好懂。
同感啊!!!!找到队友了!俺也一样!
我读完了,但是跟你的感觉一样,get不到。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陀氏小说,也是带着敬畏之心翻开的。但也不知道为什么,通篇都不能代入。
首先吧,一个大学生去杀一个老太太,没有看到太充分的理由。需要钱?想做拿破仑式的“英雄”?觉得自己为民除害?杀了人又没有享受到不义之财,而是胆小的藏了起来。
他的一些行为看上去既矛盾又无义意,他既没有成为英雄也不是一个小人,就是一个纠结在自己内心无尽的内耗中然后偶尔做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反应的懵逼和悲具,类似于动不动就把全部家当拿出来帮助别人,类似于不想让妹妹嫁给卢人,可是见到卢仁后的反应又差强人意。最后的自首,认罪,都不是很顺理成章。读到最后这个男主的形象也没有成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仍然面目模糊。
看过太久情节已经忘了,可能细节对不上,但是感受就是这种感受。觉得主角的行为,反应,想法,都不是很典型。当时的社会文化,风气与现在相比也相差太大,而难以切身理解,感同身受。
如果不从故事而从写作手法看,这种絮叨和过多细节的叙述方式也相当劝退。
相比特别难以专注的去看完全篇男主人个的心理斗争和幼稚的思考,反而《卡拉马佐夫兄弟》倒是一读了开头就被吸引了,可能是心理描写较少,哲学思考比较多的原因?
可能是这版翻译不大众化
我最近很空,有大部分时间思考人生,想那些有的没的东西。
这个时候我发现不难读,反而很顺畅,很多时候像是在读自己的心一样。是的,感觉自己在读自己的心。
其实读外国作品读原文最好了,但是咱又看不懂俄文哈哈。外国作品和中国作品差异很大,读不进去也正常
我和你相反😂,兄弟确实好,但有点太豁达了
同感啊!!!!找到队友了!俺也一样!
主角的行为我认为是很典型的,一点也不幼稚,典型的知识分子的“心比天高 命比纸薄”,典型的自命不凡的理想主义者。一个像卢仁一样生活顺风顺水的人,是不会、也无法停下来像主人公一样思考问题的。就像一个极其务实只向钱看齐的实业家,读的书都是成功学之类的浅薄实用的东西,和一个满腹经纶怀才不遇心怀天下的知识分子,读的想的都是关于善与恶、关于信仰等这些关乎去全人类的大问题。这两者绝对水火不相容,话不投机半句多。另外,如果你怀才不遇、或者曾经干过坏事、思考过善与恶、思考过信仰问题、或者被社会鞭打过、对社会和现实有很强烈的不满、甚至抑郁等这些心理斗争的经历的话,可能会更有共鸣一点吧。
我也看不下去
可能这本书琐碎的描写特别多吧。但是我觉得还是能看下去的,里面有些描写我也觉得很感动。
俄国文学嘛...何况是翻译过来的,难以与书中人物共情很正常。拉斯科尼科夫的挣扎是理想主义者特有的痛苦,这个亲身体会过就很好懂。
我败在了认不清人名这一环节哈哈哈哈
同感,长长的拗口的人名和地名…很快就丧失了读下去的欲望
专门下载了一张人名图,不然真不知道人物关系,不知道也记不住谁是谁
没有令人确信的杀人的理由,甚至大学生自己都分析不出来,这也是一种状态。就好比就是想辞职,我就是想辞职,多待一刻都不行。有时候理由其实并不是那么充分与可信的,但内心就有这么一种深刻且不受控制的渴望。
先读卡拉马佐夫兄弟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笑死
才读到第二章,真是不想再读了,想着来豆瓣看看是不是有和我一样感受的
一来可能是翻译有问题,二来是根本理解不了主人公还有满篇如废话般的心理描写,让人感觉他就是精神不正常
真是不知道该不该再坚持读下去
目前读了第一本,还有第二本没读。第一本确实感觉读不太进去,多少有些冗长,还有人名脸盲了,剧情并没有吸引人心的跌宕起伏,心情浮躁基本读不进去,光是看完3章,我都是花了3个月。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