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作者简介 · · · · · ·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目录 · · · · · ·
序 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 葛兆光
第一章 (1921—1939)
我的祖上没有名人
三民主义的少年兵
“一二?九”见闻
上学记?甲
1.力矫时弊,以古为则?
2.无故乱翻书
3.天籁幻想
鬼子来了
恋恋故乡情
返乡
湖南印象
上学记?乙
1.中央大学附中
2.西方教科书
3.逃离“修道院”
第二章 (1939—1946)
上学记?丙:迁徙的堡垒
1.自由散漫的作风
2.三个大学从来都“联”得很好
3.自由,学术之生命
4.逃课、凑学分与窗外的聆听
5.图书馆不是藏珍楼
6.茶馆听吹牛,里根挂二牌
7.兼职做教师
8.恋爱?
9.“天人交感”下的人生观转变
几个难忘的人
1.一包热情的闻一多
2.民主人士张奚若
3.战国派雷海宗
4.吴晗印象
5.冯友兰先生
6.金岳霖先生
7.中国通温德,白俄噶邦福
8.曾昭抡先生
9.数学系
10.物理系
战火芬芳
“一二?一”运动
1.“打倒孔祥熙!”
2.一多先生被刺
3.一个人的政治底线
五柳读书记
忆同窗
1.“科里红”何佶(吕荧)
2.殷福生(殷海光)印象
3.大才子王浩
4.因言获罪的陈良璧
5.老友郑林生
6.高干子弟?
第三章 (1946--1950)
教书台湾
日日江楼坐翠微
上学记?丁:革大学习
零敲碎打
后记:把名字写在水上 文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巴金的文章我也不欣赏,一直到老我都不欣赏,觉着那些东西缺乏思想深度,得不到什么启发。可是鲁迅先生辛辣、讽刺的笔触却打动了我,我对他那么冷酷无情地鞭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深有同感。解放以后大概我们的评论家们认为应该鼓舞中国人的士气,不能妄自菲薄总说泄气的话,所以对民族劣根性方面不再提及,一提就是光荣伟大、勤劳勇敢,一直到今天都有这个问题。不好的时候自卑自贱,好的时候就跳到另一个极端自高自大,动不动把老祖宗搬出来,这不和阿Q心理一样?这是没出息的表示。我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才能真正进步,否则徒然助长虚骄之气,是没有好处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我的家在北沟沿,现在改作赵登禹路,对门有个小商店,卖油盐酱醋和青菜,一个掌柜、两个学徒,总共就三个人。因为就在我家对面,所以我时常经过那个铺子,而且常到那里买东西。当时那条路还是土路,常有赶大车的人从乡间来,就在小商店的门前停下来歇脚。那些是真正的下层劳动人民,你从他们的装束就能看出来。一进门掏出两个铜板,往柜台上一放,说:“掌柜的,来两口酒。”掌柜就用一个小瓷杯倒上白酒递给他,并拿出一些花生放在他面前,客人就一边吃着花生,一边喝酒,一边跟掌柜的聊天,一副很悠闲的样子。其实两个人并不相识,谈的都是山南海北的琐事,然而非常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东拉西扯地聊个十多二十分钟,说声“回见”,就上路了。这个场景一次次出现在我记忆里,让我感觉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现在是不可得而再了,现代化节奏的生活中再也看不到往昔的那种人情味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58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上学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上学记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上学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80 条 )
-
Julyj (克制,耐心,专注)
P8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P8以前人们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国民党是跟着西方走的,其实国民党的体制是学苏联的专政模式,与西方的民主模式完全不一样。西方政党不是革命的党,没有说某个政党有自己军队的,只能通过和平手段,通过竞选取得政权,西方的领袖更不可能要求党员对他个人宣誓效忠。然而国民党自我认同是个“革命的”党,...2012-06-07 13:22 37人喜欢
P8幸福最重要的就在于对未来的美好的希望,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P8以前人们常有一种错觉,以为国民党是跟着西方走的,其实国民党的体制是学苏联的专政模式,与西方的民主模式完全不一样。西方政党不是革命的党,没有说某个政党有自己军队的,只能通过和平手段,通过竞选取得政权,西方的领袖更不可能要求党员对他个人宣誓效忠。然而国民党自我认同是个“革命的”党,蒋介石讲话时张口闭口总是“我们革命军人”如何如何,党拥有自己的武装、自己的军队,要用武力夺取政权,另行一套体制,所以它必然是个专政的党,必然有一套与之相配的意识形态的统治,领袖尊严神圣不容冒犯。 P9其实,一种意识形态究竟能否成功,并不在于它口头上所强调的,如果不能在实践中经受考验,无论理论多么冠冕堂皇,都没有意义。 P10国民党有意识形态的灌输,开口三民主义、闭口三民主义,但在这之前完全不是这样,北洋军阀没有意识形态的统治,这是和国民党时期最大的一点不同。 P28传统文化是融化在你的血液里面、渗透在你的骨髓里边的,这是你天然的优势所在,所以一定要学好。你别跟外国人一比,英语比不上他,你对中国文化又不懂,那是不行的。 P30对一个学人应该有两种评价,或者说有两种标准,一个是学术研究方面,看他是不是有贡献,另外一个标准就是他对时代的影响。有很多人对时代的影响太大了,包括梁启超、胡适,他们影响了整个一个时代的风气,就不宜单从专业的角度来衡量。他们在某一个专业的研究上可以未必有多大贡献,可是他们对于整个时代的影响实在太大了,包括郭沫若在自传里都讲,他们那个时代的青年几乎没有不受梁启超影响的。 P31我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才能真正进步,否则徒然助长虚骄之气,是没有好处的。 P35可以说,我在年轻的时候既受了唯物论也受了唯心论的影响,后来始终也没有排除一种杂驳的思想。 P42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我想信仰宗教的人大概也有这种感情,这是不能用理智来论证的。我们的科学仅限于逻辑推论的范围之内,其实在纯理范围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还另有一个精神世界,就像《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的朋友Horatio说的话:“这个广大的世界不是你那可怜的哲学所能想象得到的。” P46包括现在也是这样,我们总有一种落后的农民意识,老想着拼命,强调“吃大苦,耐大劳”,可是进步不能光靠这个,不然整个人类文化能进步多少? P47想要做出成绩总得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天赋,这点不能强求,每个人天赋不一样,这没什么可丢脸的,二是环境,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的,第三就是个人的努力,但个人的努力应该得法,不能只讲拼体力,老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那是不行的。读书也一样,书读得好坏跟你拼不拚命没关系,天天开夜车,我不认为那是一条正路。当然,一个字都不看,那成文盲了,也不行,你好好地做了就是,像吃饭一样,不吃饭不行,那饿死了,但也并不是吃得越多身体越好,吃多了没有用的。 P58 因为周末放假,心情非常轻松,到了那里一次可以借五本书,非常方便,这就是一个星期的精神食粮。每个社会的文化总有两种,一种是上层的高雅文化,一种是民间的俗文化。 P60历史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不是由失败者写的。 第二,历史都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真正下层群众写的历史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流传。所以我们所看的历史都是正史,什么二十四史、二十五史,都是官方写的,只代表高雅的上层,而不代表下层。 P67如果放学回家做完功课,能一边听着窗外的雨声,一边躺在床上看小说,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如果看完小说还能吃一顿油煎饺子,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了。 P72所以离开北京的那个早晨,弥漫在火车站里的那种亡国的惨痛给我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寂静得近乎恐怖,好像空气都凝固了。 P78如果单纯从物质上说,你比我快,或者比我安全,这就是你的幸福。可是从另外一方面说,虽然我慢,可是我一路上的美好感受是你享受不到的,或者我的费事是你的那个省事所享受不到的,我虽然费事,可是精神上多兴奋呢,到你那儿就变成平淡无奇了。 P87二战的时候有一个有名的英国记者,驻柏林的,他在德国时间长了,英文慢慢生疏,写文章时就先读《格里佛游记》,然后才能写出漂亮的英文。 P91当我们的思想解释不通的时候,就得另换一个坐标,不能死硬地按原来的模式去套。我想历史上、学术上、思想上的重大突破大概都需要坐标的转换,有些用原来的坐标解释不通了,却仍在那里生搬硬套,那是行不通的。文革的时候,我们有一个非常严格的坐标,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两个阶级间你死我活的斗争,结果什么都往上面套,这是非常可笑的。 P96自由有一个好处,可以做你喜欢做的事,比如自己喜欢看的书才看,喜欢听的课才听,不喜欢的就不看、不听。这种作风非常符合我的胃口。 P97我以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 P100冯文潜先生教西方哲学史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感觉到,真正理解历史一定要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不然只知道姓名、知道年代,你可以知道很多很多零碎的知识,但不一定就意味着你理解了历史。 P108大学入学考试的题目也没有标准一说,倒是解放以后,全国有统一的规定、统一的模式,有标准教科书,考试还必须按“标准答案”。不过我想还是应该没有“标准”,包括自然科学,我认为也不需要有个标准,如果大家都按一个思路想,科学怎么进步? P109学术自由非常重要,或者说,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不然每人发一本标准教科书,自己看去就是了,老师照本宣读成了播音员,而且还没有播音员抑扬顿挫有味道,学生也不会得到真正的启发。比如学习历史,孔子是哪一年生、哪一年死,怎么周游列国等等,每本教科书上都有,根本用不着老师讲,而老师的作用正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与学生交流。 P110老师各讲各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讲,至少比死盯着一个角度要好得多。学生思路开阔了,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不一定非要同意老师的观点,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而且可以公开反对。 P111再比如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里面很多见解我不同意,不但现在不同意,当时就不同意。钱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太深厚了,总觉得那些东西非常之好,有点像情人眼里出西施,只看到它美好的一面,而对它不怎么美好的另一面绝口不谈。 可是在我看来,中国近代历史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参与了世界,这时候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任务是如何近代化、与近代世界合拍,所以闭关的政策行不通了,一定要开放,包括我们的思想认识,要有世界的眼光。 P117可惜我们现在看过去的人总是带着谅解的眼光,只看到融洽的一面,没有看到他们彼此之间相互看不起的那一面,没有能把人与人之间的一些矛盾真正揭发出来。 P122图书馆是为传播知识设立的,着眼点不应当是建多少高楼、收藏多少图书,而应当是怎么才能让这些书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P129我想这些地方反而是一个年轻人必备的品质,要想超越前人,必得先看出前人的不足,要是拜倒在他的脚下,那就永远也超不过他。自惭形秽的人,如我,大概永远不是有为的。 P137王浩本科是学数学的,哲学念得也非常好,他认为,学哲学只有两条路走,一条路是从自然科学入手,特别是从数理科学入手,不然只能走伦理说教的路,比如孔孟之道,仁者爱人,但这些不是哲学,真正讲哲学一定要从自然科学入手。另一条路,就是得到一点哲学的熏陶,从哲学的背景改行搞文学。他这一点说得非常有理,西方的大哲学家大都科学家出身,像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茨,当代的怀特海、罗素,还有列宁批判过的马赫、彭加勒,都是第一流的科学家。 P139在我看来,读书最大的乐趣在于自己精神上的满足,这比什么都重要,而不在于是不是得到一种世俗的荣誉。 P144我们所说的专政和马克思的无产阶级专政有一点很大的不同,马克思所说的专政是政治意义上的,是在政治上剥夺资产阶级的权力,而我们则是所谓思想专政,“在思想上对资产阶级进行全面的专政”,这与马克思的原意似乎不吻合。 P149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里提出一种理论,认为文明和人的成长一样,也有一个生命周期:列国时期、战国时期、大一统帝国、蛮族入侵、文明灭亡,例如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莫不如此, P161 20世纪以后西方哲学主要有两大分支,一派是大陆哲学,重点在人生哲学,包括对生命的体验、生命的价值等等。 20世纪西方的另一派哲学是分析哲学,专门讲逻辑分析、语言分析。数理逻辑,那时候也叫符号逻辑,SymbolicLogic,或者MathematicalLogic,所以你可以说它是哲学,也可以说是数学。 P167过去人们常常认为,中国历史上真正能够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明代的王阳明,他是文学家、哲学家,讲究修养,而且敉平了江西宁王宸濠的叛变,被封为“新建伯”。另一个就是曾国藩。曾国藩讲“理学”,讲“养气”,这是“立德”,平太平天国他立了大功,而且网罗了一大批最优秀的学者做他的智囊团,那时候叫“幕府”,所以曾国藩被认为是个三不朽的人物。 P199你要把政治作为职业的话,就得有长远的眼光,不能仅凭当时的一股热情,毕竟爱国之后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都是想不到的。 P201我以为,读书也是这样。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在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标准来衡量的。 P204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实的人生是多元的,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脸谱化。 P206 Spinoza(斯宾诺莎)也讲上帝的存在,而他的“上帝”就是大自然。有人问爱因斯坦是否相信上帝,爱因斯坦回答说:我相信上帝,但我的“上帝”是斯宾诺莎的“上帝”。所以这就看如何理解了。如果说上帝是个白胡子老头,手里拿着根棍子,当然也可以这么理解,但这种上帝大概是不存在的。如果认为上帝就是大自然的奥秘,那完全有可能存在。 P209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来抹杀普遍的价值。 当然,每人有每人的个性,每个集团、每个民族也有它自己的个性,我们不会都一样,而且肯定有不同。可是在这之上,毕竟有个共同的标准尺度,而且,普世标准才是第一位的,个性、特色则是第二位。 P211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就把它一笔勾销,毕竟还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否则就没有希望了。理论和理想还是有价值的,也许人类的进步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慢慢逐步前进,只是不要过于天真。 P214我想,任何一种学术如果真能成立,而且能有影响的话,里边一定有某些合理的成分。杜甫诗云“转益多师是吾师”,就是说,我的老师并不限定是这一个或者那一个,而应该请教很多的老师。人类的文化也应该是这样,不能独尊一家,其余的都一棍子打死,那就太简单化了。 P248毕竟台湾已经被日本统治了五十年,跟大陆完全隔绝,国民党政权去了以后又很腐败,引起台湾民众的不满,但里面也包括反大陆的情绪,种下了台独的种子,这一点不应该被我们忽略。所以从某种程度讲,台湾一步步走到今天确实也有我们的失误,政治上实用主义总是免不了的,可是过于实用主义的话,从长远上看,“民无信不立”,总是会吃亏的。
回应 2012-06-07 13:22 -
Nokinafrc (个人努力,历史行程)
巴金的文章我也不欣赏,一直到老我都不欣赏,觉着那些东西缺乏思想深度,得不到什么启发。可是鲁迅先生辛辣、讽刺的笔触却打动了我,我对他那么冷酷无情地鞭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深有同感。解放以后大概我们的评论家们认为应该鼓舞中国人的士气,不能妄自菲薄总说泄气的话,所以对民族劣根性方面不再提及,一提就是光荣伟大、勤劳勇敢,一直到今天都有这个问题。不好的时候自卑自贱,好的时候就跳到另一个极端自高自大,动不动把...2012-05-22 23:03 11人喜欢
巴金的文章我也不欣赏,一直到老我都不欣赏,觉着那些东西缺乏思想深度,得不到什么启发。可是鲁迅先生辛辣、讽刺的笔触却打动了我,我对他那么冷酷无情地鞭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深有同感。解放以后大概我们的评论家们认为应该鼓舞中国人的士气,不能妄自菲薄总说泄气的话,所以对民族劣根性方面不再提及,一提就是光荣伟大、勤劳勇敢,一直到今天都有这个问题。不好的时候自卑自贱,好的时候就跳到另一个极端自高自大,动不动把老祖宗搬出来,这不和阿Q心理一样?这是没出息的表示。我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才能真正进步,否则徒然助长虚骄之气,是没有好处的。 引自 无故乱翻书 回应 2012-05-22 23:03 -
Nokinafrc (个人努力,历史行程)
我的家在北沟沿,现在改作赵登禹路,对门有个小商店,卖油盐酱醋和青菜,一个掌柜、两个学徒,总共就三个人。因为就在我家对面,所以我时常经过那个铺子,而且常到那里买东西。当时那条路还是土路,常有赶大车的人从乡间来,就在小商店的门前停下来歇脚。那些是真正的下层劳动人民,你从他们的装束就能看出来。一进门掏出两个铜板,往柜台上一放,说:“掌柜的,来两口酒。”掌柜就用一个小瓷杯倒上白酒递给他,并拿出一些花生...2012-05-22 23:07 8人喜欢
我的家在北沟沿,现在改作赵登禹路,对门有个小商店,卖油盐酱醋和青菜,一个掌柜、两个学徒,总共就三个人。因为就在我家对面,所以我时常经过那个铺子,而且常到那里买东西。当时那条路还是土路,常有赶大车的人从乡间来,就在小商店的门前停下来歇脚。那些是真正的下层劳动人民,你从他们的装束就能看出来。一进门掏出两个铜板,往柜台上一放,说:“掌柜的,来两口酒。”掌柜就用一个小瓷杯倒上白酒递给他,并拿出一些花生放在他面前,客人就一边吃着花生,一边喝酒,一边跟掌柜的聊天,一副很悠闲的样子。其实两个人并不相识,谈的都是山南海北的琐事,然而非常亲切,就像老朋友一样。东拉西扯地聊个十多二十分钟,说声“回见”,就上路了。这个场景一次次出现在我记忆里,让我感觉到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脉脉温情,现在是不可得而再了,现代化节奏的生活中再也看不到往昔的那种人情味了。 引自 恋恋故乡情 回应 2012-05-22 23:07 -
珺泽June (The power of less!)
"严格地说,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都不存在,百分之百地实现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大是小?是朝着那个方向走,能有几分做到,还是根本就是骗人的?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就把它一笔勾销,毕竟还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uze就没有希望了。理想好比人的健康,你要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人可以达到80%、90%, 甚至99%的健康,仔细检查的花,总能找出点毛...2015-04-05 14:03 4人喜欢
"严格地说,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都不存在,百分之百地实现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理想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大是小?是朝着那个方向走,能有几分做到,还是根本就是骗人的?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就把它一笔勾销,毕竟还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uze就没有希望了。理想好比人的健康,你要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人可以达到80%、90%, 甚至99%的健康,仔细检查的花,总能找出点毛病来。绝对的健康是没有的,但健康总比不健康好,90%的健康总比10%的健康好,大家还要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能因为实现不了就把健康的目标取消了。所以,理论和理想还是有价值的,也许人类的进步正式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慢慢逐步前进,只是不要过于天真,像我们年轻时那样,理所当然地就认为理想总是能实现的,或者一种理论是正确的,就可以完全地付诸于实践,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在现实面前就要碰的头破血流。 "
回应 2015-04-05 14:03
-
枣树下 (fighting for life!)
一直认为腾讯的“大师”系列节目,做的真不错,它让我们有了一次次对大师直接的敬仰机会,而每一个或是年过古稀,抑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上,都有着精神上的无上光辉,是那样的真实,可以让我们后辈循迹探路;更是那样的令人感动,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受到最华丽的洗礼。 而本次节目是讲:何兆武老先生,他那爽朗的笑声,及虽已是90高龄,却口齿清晰,思维明快,让我感动不已。。。而他的口述《上学记》,特别想阅读。那一代人的... (2回应)2011-03-15 00:13 5人喜欢
一直认为腾讯的“大师”系列节目,做的真不错,它让我们有了一次次对大师直接的敬仰机会,而每一个或是年过古稀,抑或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身上,都有着精神上的无上光辉,是那样的真实,可以让我们后辈循迹探路;更是那样的令人感动,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受到最华丽的洗礼。 而本次节目是讲:何兆武老先生,他那爽朗的笑声,及虽已是90高龄,却口齿清晰,思维明快,让我感动不已。。。而他的口述《上学记》,特别想阅读。那一代人的历史,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甚至可以拿来做我们现代人人生的借鉴和对照,因为他们受过的苦和对自身信仰的坚持让我们永世敬仰! 向大师们致敬!!! 另附:腾讯对何兆武大师的采访:http://news.qq.com/zt2011/master/master_34.htm
2回应 2011-03-15 00:13 -
《社会契约论》里开篇第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宪章都这样讲。但同时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由平等,不是这个阶级压迫那个阶级,就是那个阶级压迫这个阶级。听起来好像很矛盾,不过我想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筒夹门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谈自由。一个是从“当然”或者“法理”的层面讲,人当然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从”实然“或者”事实“的层面上讲,人确实从来没有自由过。比如法律规...
2011-05-19 11:38
《社会契约论》里开篇第一句话:人是生而自由的。美国独立宣言,法国人权宣言和联合国宪章都这样讲。但同时可以说:从来就没有什么自由平等,不是这个阶级压迫那个阶级,就是那个阶级压迫这个阶级。听起来好像很矛盾,不过我想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因为筒夹门是在两个不同的层面上谈自由。一个是从“当然”或者“法理”的层面讲,人当然应该是自由的;但是从”实然“或者”事实“的层面上讲,人确实从来没有自由过。比如法律规定,混音要以双方的感情为基础,不问年龄、财产、社会地位等等,这是从法理上讲,但事实上没有人不考虑条件的,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18世纪天赋人权的“天赋”是天然的意思,人天生就是自由的,可是我们把他翻译成天所赐予打的,有点类似天子受命于天,正好背离了这个词语原来的意思。后来19世纪的历史学派讽刺天赋人权派:什么天赋人权,从来就没有过。如果从历史事实上考据,当然从来就没有过人的自由和平等,这是事实,但问题是:事实上不存在,呢鞥不能用来否定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正像人们的混音一样,事实上都是讲条件的,但是法理上却要规定人的婚姻自由....所以说法理的自由与事实的自由属于两个不同的层次,他们可以并行不悖,不能什么都混为一谈,斗则就算吵翻天,谁也说不服谁。 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来抹杀普世价值。中国有没有特色?有特色,但是这个特色你不必强调....真理放之四海而皆准,有写东西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比如自由、平等,应该对任何时代、任何民族都适用....普世标准是第一位的,个性特色是第二位....自由总有一个普遍的标准,不能说你有你的自由我有我的自由。民主也一样,不能说各有各的民主,不然都按自己的标准起步乱套了。 严格的说绝对的平等自由民主是不存在的,百分之百实现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时间之间的差距是小还是大?、朝哪个方向走,能有几分做到,还是根本就是骗人的?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就一笔勾销,毕竟还要朝这个方向前进,否则就没有希望了。理想好比人的身体健康...健康总比不健康好,90%的健康总比10%的健康好,不能因为实现不了100%的健康就把健康的目标取消了。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济慈 不管你如何奋力,如何着意,还是如何漫不经心,结果都是一样的,名字一边写,一边随流水消逝了。 这应该是我最喜欢的一句了。 我想,幸福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你觉得整个社会,整个世界会越来越美好,一是你觉得自己的未来会越来越美好。 这两个条件我上学的时候恰好同事都有, 当时正好四战争年代,但正因为打仗,所以好像直觉的、模糊的,可是又非常肯定地认为,战争一定会胜利, 胜利以后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世界,一定能过上非常美好的生活。 幸福是圣洁,是日高日远的觉悟,是不断拷问与扬弃,是一种“dunch leiden, freude(通过苦恼的欢欣),而不是简单的信仰。 ” 人总是靠希望活着,甚至于很小的希望,比如我想发点小财,想改善一下生活,如果没有任何一点希望可以寄托的话,人就活不下去了。二战的时候,我们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一个繁荣富足的世界,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这种信心对全世界的人民也是一种鼓舞。不知道人们是不是太容易受骗了,二战以后,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让我们大失所望,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曲折。 考试制度就加给中国知识分子的负担,大概也称得上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悠久传统了,深有同感阿!!! 传统文化是融在你的血液里面、渗透在你的骨髓里边的,这时你天然的优势所在,所以一定要学好。别跟外国人一比,英语比不上他,你对中国文化又不懂,那是不行的。 人生就像游览阿尔卑斯山,要经历无数的艰难险阻,我们应该好好的欣赏 “方便的假设论”,即我们所有的科学观念都只是方便的假设,比如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个“方便的假设”,因为他没有证明,是个公理,你用这个最方便你就这么假设。当然别人也可以不这么假设,非欧几何就不承认两点间直线最短,也可以另外推出一套几何学。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我想信仰宗教的人大概也有这种情感,这是不能用理智来论证的。我们的科学仅限于洛伊推论的范围之内,其实在纯理范围之外还有广阔的天地,还另有一个精神世界,就像《王子复仇记》中哈姆雷特的朋友Horatio说的话:“这个广大的世界有许多东西不是你那可怜的哲学所能想象得到的。” 想要做出成绩总的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天赋,这点不能强求,每个人天赋不一样,这没什么可丢脸的;二是环境,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的;第三就是个人的努力,但个人的努力应该得法,不能只讲拼体力,老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那是不行的。读书也是一样,书读得好坏跟你拼不拼命没关系,天天开夜车,我不认为那是一条路。当然,一个字也不看,那成文盲了,也不行,你好好的做了就是,像吃饭一样,不吃饭不行,那饿死了,但也并不是吃得越多身体越好,吃多了没有用的。 学术的生命力就在于它的自由 老师的作用正是在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启发学生,与学生交流。 我想一个人的思想到二十多岁就基本定型了,当然你可以进步,但思维方式不会在有根本的改变。 当时我就在想,一定要在高中三年让自己越来越丰富 百家争鸣此能有进步 古往今来真正达到纯粹美的境界的,只有雪莱、济慈和肖邦三个人,其余的都不够。 我们从事历史研究的人往往有一个缺点,或者说是一个优点,总能把一个小问题钻得很深,许多人因此而成名。但历史毕竟整体上是宏观的,上下几千年,东西几万里,如果不能放眼整个世界的大局而直盯着某一点,恐怕不呢宫缩时真正理解了历史。 1945年8月,日本投降。 写历史最重要的也是把“精神”写出来,对多少资料也堆不出活生生的人。 这件事情本身自由他感情上的价值,而不在成功与否,不能说成功了才有价值,不成功既是浪费时间。我认为,读书也是这样。读书不一定非要有个目的,而且最好是没有任何目的,读书本身就是目的。读书本身带来内心的满足,好比一次精神上的漫游,自别人看来,游山玩水跑了一天,什么价值都没有,但对我来说,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价值,那是不能用功利的标准来衡量的。 人生,尤其是人生中最难以捕捉的爱情,是不可言喻的,甚至是不可传达的,所以只能借某些外在的迹象去猜测、去摸索。两个人一直在追求、摸索,心灵渴求而又无从把握,此其所以称为艺术的绝唱。 在评《红楼》 中国文化传统是道德本位、伦理挂帅的人生观,政治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伦理道德是政治的扩大,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就是从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眼光评判人,是非常简单的二分法。 理想和金钱的角逐究竟谁胜谁负还难预言,而对历史作任何语言大概都是危险的。因为历史是自由人的自由事业,所以就不完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仅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句话本身而言,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哲学家需要具备的三个条件:一是intellectual skepticism(智识上的怀疑主义),否则无以成其深;二是spiritual affirmation(精神上的肯定),否则无以成其高;三是要有一句格言。所谓格言就是信条,各人不同,但足以反映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诗人大概可分为四等,一般吟风弄月或别愁离恨,是低等的,即所谓的rhymer(打油诗人)。李白的诗天马行空、睥睨一世的气魄更高一等,而杜诗则历尽沧桑,感慨深沉,似乎又在高一等。至于那些说出了人生中不可说、不能说的恍惚迷离,乃至肠断魂销、心肝破碎的愁苦和哀怨,因该是诗中最高的境界。 几位要看一看他们的书 济慈,雪莱,朱光潜,昆德拉,卢梭《社会契约论》
回应 2011-05-19 11:38 -
記得在人教版的近代史教科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是描述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后的一段,意思是說:自此,台灣人民進行了長達50年的反抗。那就來看看這50年的“反抗”結果。何兆武先生去看望隨國民黨接收台灣的母親的時候提到,“台北還很荒涼,這一點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台灣已經非常之日本化,文字是日本的,建築、服裝、習慣也多是日式,連街上招牌都是日文的就像去了日本一樣,這一點讓我很反感。無論如何日本人統治了台灣五十一...
2011-11-24 17:30 1人喜欢
記得在人教版的近代史教科書中有這麼一段話,是描述甲午戰爭簽訂馬關條約后的一段,意思是說:自此,台灣人民進行了長達50年的反抗。那就來看看這50年的“反抗”結果。何兆武先生去看望隨國民黨接收台灣的母親的時候提到,“台北還很荒涼,這一點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台灣已經非常之日本化,文字是日本的,建築、服裝、習慣也多是日式,連街上招牌都是日文的就像去了日本一樣,這一點讓我很反感。無論如何日本人統治了台灣五十一年,甚至於兩代人,日本要把他們都“皇民化”,變成天皇治下的皇民,其實就是日本化,包括台灣現在的“總統府”,那就是原來的日本總統府,不過是改裝了一下。再比如李登輝,雖然他的血統是台灣,但是他從小就學習日本文化,後來在日本留學并從軍,實際上他的思想、他的意識已經完全日本化了,你要要求他愛國,他就去愛日本,已經完全不是中國人了。我剛去的時候,台灣報紙還是兩版,一版漢文,一版日文,後來才逐漸把日文版取消。” 不能否認,日本的基礎設施建設有多麼普及。《太平天國》里有這麼一個情節,主人公的弟弟就在日本人的工廠裡,這正暗示了多種文化認同之一。鐵路,郵局,通信,鋼鐵,農業等等無一不是在日據時期建設起來的。還記得黃冠華老師最後一課上看過的《許金玉的故事》,這個以二·二八故事為背景的紀錄片,講述了郵政局也就是今天的中華郵政在易主時的情景。當員工們滿心期望”黨的政策亞克西“而興高采烈地去火車站迎接來自所謂“母親”的懷抱時,得到的卻是一瓢冷水,潑得是人人自危。一來,國民黨向來敏感的神經到了這裡更是被扯得緊,屁股還沒坐熱就要剿匪,搞得民眾摸不著頭腦,這也和中國始終無法擺脫的封建性大有關係,屠城好像成為了佔據高地的下馬威,也是洗腦的第一步,可見當時的國民黨多麼愚蠢,不知道迎接軍隊的都是熱臀部啊;二來,民族認同這個東西一定要生就帶來,否則見到個女人就叫媽,真是出現了判斷錯誤,當然這就牽扯得更遠了,天知道爲什麽這片沃土沒有被同經度關注。 更為遺憾的是國民黨的腐敗到哪裡都沒有割愛,更是將這個優良傳統廣泛移植到了紅色大地并發揚光大。1947年春天,易主剛過一年半,二·二八就來了。第一,日本人佔領的時候沒有打仗,所以情形好一些,可是他們一去接收,把人民生活搞得比日本時候還不如,就引起了普遍的不滿。第二,國民黨到了台灣的時候大陸人並不多,雙方都害怕,所以就高壓統治,可是你越高壓,別人對你越反感。第三,無論日本人去了,或者後來國民黨去了,都帶著一種征服者和勝利者的姿態,比如喜歡發號施令什麽都得聽我的,然而地下的人不服,更何況國民黨政府是一個腐敗的政府,結果造成和當地人之間感情上的隔膜。不得不說,當時的國民黨確實愚蠢,乃至到了草木皆兵的狀態,許金玉便是生生被關押成了真正的共產主義者,如今她還活著,或者說如果沒有當時的白色恐怖,國民黨也不會親自培植出這麼“忠誠”的民主人士。 勇敢可以說是台灣的一種民族精神,崇崇老師最愛在上課提問且沒人舉手的時候用,第一次聽還以為是模仿娛樂節目增加氣氛罷了,但在瞭解了二·二八的白色恐怖后我想他們真的是勇敢的。可惜的是,這一點卻沒能和腐敗精神一樣移植到紅色大地,更不要說發揚光大了。台北總統府的街道對面就是紀念公園,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原高雄市政府)的對面也是紀念公園,他們每個人的名字都被清楚地登記在冊。這一點,又不得不說國民黨是聰明的,或許正是這個打擊讓雙方的矛盾得以緩和。 國民黨的政治沒有搞好,所以許多台灣人對大陸在感情上並不認同,“把日本人趕走了,我們團聚了”,好像一般台灣人並沒有這種感情,反而是一種敵對的態度。何兆武先生說,台灣問題一直延續到今天主要是兩個原因:一是朝鮮戰爭,這是個偶然的事情,如果不是這件事,台灣可能早都解放了。第二,解放以後近三十年大陸幾步的速度太慢了,假設我們大陸今天的GDP是台灣的15倍,大概所謂”台獨“就會自行消亡了。而我還有一個軟性的觀點,就是台灣始終沒有民族歸屬感,即使強調千萬遍她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可是她真的是自古以來就是後娘在養,且不說哪個娘對她好了。再看《海角七號》,就真的能理解爲什麽他能使票房成為“海角七億”了,那種小鎮風光,台語夾雜客家話,以及日據時代的美好記憶,才真正是衝擊台灣觀眾心裡防線的催淚彈,民族認同的缺失,讓他們和我們也越隔越遠。 以上廢話讀何兆武先生《上學記》+黃冠華老師課+觀光有感,但求不要和諧。附圖一張,没有褒贬,攝於二零一一年正月十六高雄燈會。
回应 2011-11-24 17:30 -
唯墨 (I've never been down for long)
我以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如果大家都只会念经、背经,开口都说一样的话,那是不可能出任何成果的。当然,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但在这个范围之内,个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我读到了傅雷先生译A.Maurois(莫罗阿)的Meipe,中译名为《恋爱与牺牲》。傅先生的译笔极佳,简直是我...2012-12-14 19:19 1人喜欢
我以为,一个所谓好的体制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允许人的自由。没有求知的自由,没有思想的自由,没有个性的发展,就没有个人的创造力,而个人的独创能力实际上才是真正的第一生产力。如果大家都只会念经、背经,开口都说一样的话,那是不可能出任何成果的。当然,绝对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但在这个范围之内,个人的自由越大越好。 我读到了傅雷先生译A.Maurois(莫罗阿)的Meipe,中译名为《恋爱与牺牲》。傅先生的译笔极佳,简直是我们翻译的典范。 作者Maurois是20世纪上半叶新兴的传记文学作家,与英国的Strachey(斯特雷奇)、德国的Ludwig(路德维希)齐名,但我觉得Strachey和Ludwig都不如Maurois那么灵心善感。《恋爱与牺牲》是我读到他的第一本书,非常之欣赏,因为它改变了我们通常对人生的看法,仿佛为我开辟了一个新世界。 中国的文化传统是道德本位、伦理挂帅的人生观,政治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伦理道德是政治的扩大,所谓“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就是从善恶分明、忠奸立判的眼光评判人,是非常简单的二分法。 但Maurois几乎同情每一个人,甚至一切人都是可爱的,一切不幸都是必然,当我们对一切人和事都以宽厚同情的眼光来看待,整个世界便以另一种面貌出现在我们面前,一个温情脉脉、处处值得我们怜悯和同情的世界。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真实的人生是多元的,远非我们想象的那样脸谱化。 可是现在想起来,学习语言没有基本的文法训练是不行的,可是当年没有学好。 希腊文是一门很古老的文字,除非你立志将来就干这一行,比如搞古希腊哲学,那也是做学问的一条路。做学问可以有各种不同的路径,并不是规定死了一定要这样或者那样走,何况我从来不想做学者或专家,能旁观世界和人生就满足了。 任何学术都应该,而且必然后胜于前,尤其对于那些有才华的人,他的眼界应该比前人更高,假如只能亦步亦趋地跟在老师背后,那是没出息的表示。 我想这些地方反而是一个年轻人必备的品质,要想超越前人,必得先看出前人的不足,要是拜倒在他的脚下,那就永远也超不过他。 历史有两个特点,第一,所有的历史都是由胜利者写的,不是由失败者写的。比如秦朝,秦始皇、项羽、刘邦三股力量最大,最后是刘邦取得天下,建立汉朝,所以汉朝人写历史必然都是拥护刘邦的,把另两个人都贬成反面人物,这是必然的。假如我们想象秦始皇也能一统天下三五百年,那么这三五百年写的东西就都会是拥护秦始皇、美化这位太祖高皇帝的了。历史都是由当权者写的,谁当权就写谁,谁垮台就没谁的戏了。所以我们读历史的时候得打折扣,打胜利者的折扣,这一点古今如出一辙。 第二,历史都是高雅的上层阶级写的,真正下层群众写的历史几乎没有,也不可能流传。所以我们所看的历史都是正史,什么二十四史、二十五史,都是官方写的,只代表高雅的上层,而不代表下层。你要是真看了下层的历史,你就会知道,广大人民真是太悲惨了,又穷困,又愚昧,而且地位卑贱得连起码的人格尊严也丧失了,用卢梭的话来说,根本就配不上“人”这个称号。像《红楼梦》里写的,主子一骂下人,下人就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完全成为一个奴才,一点做人的尊严都不存在。在这一点上应该有一点唯物论:必须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比如必须自己有饭吃,才可以不受外界的压迫,如果没有饭吃,就只能低三下四,但求苟全性命。...“人”到了如此悲惨的地步,以致丧失了起码的做人的尊严,你一骂他,他马上就承认是自己有罪,没有一个敢据理力争,这一点使人思之不免黯然。 生命中的确有一些不是用说理、逻辑就能够表达的。是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就不存在?我们看不见空气,可是它存在,我们看得见彩虹,可是它不存在。因为上帝everywhere and nowhere,不是人所能理解的那种存在。Spinoza的上帝是大自然,爱因斯坦的上帝也是大自然。 《王子复仇记》Horatio:“这个广大的世界有许多东西不是你那可怜的哲学所能想象得到的。”许多东西我们无从用常识表达,只能在更高的层面上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如果我们强用通常的语言表达,那就把它非常之简单化了 人类总有一些价值是永恒的、普世的,不能以强调自己的特色来抹杀的普遍的价值。中国有没有特色?有特色,但是这特色你不必强调。解放前民主运动,国民党政府干涉时有个借口:民主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于是《大公报》上有一篇社论《贵适潮流,不贵适国情》,提出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而不是强调我们国情的特色。自由、平等,应该是任何时代、对任何民族都适用。普世的价值终究是第一位的,个性、特色则是第二位的,不能以特色来否定普世的价值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注文:诗人济慈的墓志铭:Here lies one whose name was writ in water.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 一个人的精神生活,不仅仅是逻辑的、理智的,不仅仅是科学的,还有另外一个天地,同样给人以精神和思想上的满足。可是,这种精神生活需要从小开始,让它成为心底的基石,而不是到了成年以后,再经由一阵风似的恶补,贴在脸面上挂作招牌。 引自 零碎的 回应 2012-12-14 19:19
-
人总得靠希望活着,甚至于很小的希望,比如我想发点小财,想改一下生活,如果没有任何一点希望可以寄托的话,人就活不下去了。二战的时候,我们真诚地相信未来会是一个光明的、美好的世界,一个自由的、民主的世界,个繁荣富足的世界,好像对这些完全没有疑问。这种信心对全世界的人民也是一种鼓舞。不知道人们是不是太容易受骗了,二战以后,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让我们大失所望,没有想到会有那么多的曲折。
2020-11-17 13:31
-
1949年解放,全国一片欢腾,我想大部分是真诚的,虽然有的是随大流,但大部分还是欢欣鼓舞的。因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一直到1949年,这一百零九年里内忧外患,穷困,天灾,人祸,不断的战争,不断的失败。旧的历史书上描貨罹乱之后的情景,“天下喁喁望治”,全天下就像鱼张着嘴吃食一样,希望能够安定下来,“人民始有生趣”,自此才有了生活的乐趣。其实1945年日本人投降的时候,也是全国一片欢腾,第一,战争结束了,终于可以...
2020-11-17 13:29
-
严格地说,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都不存在,百分之百地实现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大是小?是朝着那个方向走,能有几分做到,还是根本就是骗人的?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就把它一笔勾销,毕竟还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否则就没有希望了。理想好比人的健康,你要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达到80%、90%,甚至99%的健康,仔细检查的话,总能找出点毛病...
2020-11-17 12:32
严格地说,绝对的平等、绝对的自由、绝对的民主都不存在,百分之百地实现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是大是小?是朝着那个方向走,能有几分做到,还是根本就是骗人的?我们不能因为理想的不可实现就把它一笔勾销,毕竟还要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否则就没有希望了。理想好比人的健康,你要找一个完全健康的人,恐怕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人可以达到80%、90%,甚至99%的健康,仔细检查的话,总能找出点毛病来。绝对的健康是没有的,但健康总比不健康好,90%的健康总比10%的健康好,大家还要尽量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能因为实现不了就把健康的目标取消了。所以,理论和理想还是有价值的,也许人类的进步正是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慢慢逐步前进,只是不要过于天真,像我们年轻时那样,理所当然地就认为理想总是能实现的,或者一种理论是正确的,就可以完全地付诸于实践,那就想得太简单了,在现实面前就要碰得头破血流。 引自 五柳读书记 回应 2020-11-17 12:32 -
当然,那时候的想法很天真,以为只要理想好,就一定能实现,现在年纪大了,想法又慢慢在变化。古今中外的任何时代,理论与实践,或者理想与现实之间总会有差距,而且往往是巨大的差距。过去我们想得很简单,现在想来,不但目前实现不了,恐怕千秋万世之后也难以实现,就是最伟大的实践主义者也做不到。
2020-11-17 12:3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9.0分 3088人读过
-
暂时无货, 4天前曾上架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9.2分 1233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9.3分 952人读过
-
【Q4AVZU】新人(满64-15包邮)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9)8.9分 15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南方周末实习生参考书目 (苏更生)
- 推荐给妹妹的书 (船山顶上草)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一边生活,一边读书;一边物质,一边灵魂 (大鸟在旅行)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上学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6 有用 #𝙰zeril# 2012-11-01
一部个人版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从废科举立新学 到民国教育体系 到抗战时期亲历西南联大 再到内战时在两岸的漂泊 那些口述的生活与过往里 闪现又隐没了太多我们所能触及的文字里所抽象的人物 但在作者的眼中 那不是符号 而是他的老师 朋友与同学 是他的经历 他的岁月 他的人生。
5 有用 GreyDust 2012-03-04
读得泪水涟涟,想如今,“时无英雄,使得竖子成名”啊!
118 有用 fwb 2007-01-25
拿那时的学习、大学状态跟今天做对比,难过、尴尬、辛酸地,不知该从何说起。他老人家说了很多实话,虽然都是些小心翼翼的实话,不过,已经很不容易了。
11 有用 苏大美김유리 2009-10-27
看完就觉得自己没上过学。
17 有用 abing 2007-11-09
大学应该是这样的!
0 有用 songwilliam 2021-01-13
强烈推荐。在读过电子版后,再买了纸质书又读一遍。
0 有用 来了来了啦啦啦 2021-01-10
非常非常好,真实,亲切,有感情,也很有理性的提领。胡适,陈寅恪,沈从文,钱钟书,刘文典,梅贻琦....每个名字扔出来都砸的我金星乱冒,花痴般的对西南联大产生无比的神往,真是战争年代的天堂。物质艰苦,精神却空前的丰富和自由,羡慕嫉妒恨。。。
0 有用 MaybeLost 2021-01-09
“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把名字写在水上。” Here lies the man whose name was writ on water
0 有用 阿伦·艾弗瑞 2021-01-08
高三的记忆 倒提醒我了可以捡起再读
0 有用 轻叶独悠悠 2021-01-06
挺惭愧的是,去云南旅游的时候曾经在联大旧址和一二·一大街徘徊参观过,自以为知道的历史不过是一些朽木般的雕刻,历史应当是在个人身上活过来的,却忘记那些隐藏在时间河流后的感情。联大往事让我唏嘘不已也向往不已,“峥嵘岁月”这样的词用来表述联大八年的岁月再合适不过。 最近也在读何先生翻译的《西方哲学史》,虽然他在书里总说自己没有做出成绩,但他的翻译不也造福了我们这些小辈么。“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述,不必非得... 挺惭愧的是,去云南旅游的时候曾经在联大旧址和一二·一大街徘徊参观过,自以为知道的历史不过是一些朽木般的雕刻,历史应当是在个人身上活过来的,却忘记那些隐藏在时间河流后的感情。联大往事让我唏嘘不已也向往不已,“峥嵘岁月”这样的词用来表述联大八年的岁月再合适不过。 最近也在读何先生翻译的《西方哲学史》,虽然他在书里总说自己没有做出成绩,但他的翻译不也造福了我们这些小辈么。“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述,不必非得用原来的模式”他说的,我都看到了,没有说的,合上书的时候我也明白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