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何兆武教授的这部口述浓缩了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它叙述的尽管只是1920年代-1940年代末不足30年间他学生时期的陈年往事,却蕴含着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对整个20世纪历史的反思,对我们重新认识过往、观察现在以及展望未来都有着重要的启迪,这大概是这本书能够激起读者广泛共鸣的原因。这本书同时又是很个性化的,何先生不惮于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忌讳议论先贤的道德文章,既树立了理性的尊严,又使自己的性情展露无遗。在目前这个功利滔滔的的世界上,何先生对知识与真理的热诚仿佛一股清泉,可以冲洗那些被免得熏染的心灵,使其复现润泽。这也是老一代知识分子风范的存照。任何津津乐道于名人八卦消息的解读,都大大偏离了何先生的志趣。久已厌倦标签化历史著作的读者,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鲜活的历史体验,特别是今天“上学者”和“治学者”,或可藉此思考一下,学应该如何上、如何治。
——中华读书报
作者简介 · · · · · ·
何兆武,1921年生于北京,原籍湖南,西南联大历史系毕业。曾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德国马堡大学客座教授。多年致力于中国思想史、西方思想史、历史哲学的教学与研究。译述康德、卢梭、罗素、帕斯卡、孔多塞等西方思想家的学术经典20余种。论著先后结集为《历史与历史学》(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历史理性批判论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中西文化交流史论》(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等。
目录 · · · · · ·
序 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幸福和自由 葛兆光
第一章 (1921—1939)
我的祖上没有名人
三民主义的少年兵
“一二?九”见闻
上学记?甲
1.力矫时弊,以古为则?
2.无故乱翻书
3.天籁幻想
鬼子来了
恋恋故乡情
返乡
湖南印象
上学记?乙
1.中央大学附中
2.西方教科书
3.逃离“修道院”
第二章 (1939—1946)
上学记?丙:迁徙的堡垒
1.自由散漫的作风
2.三个大学从来都“联”得很好
3.自由,学术之生命
4.逃课、凑学分与窗外的聆听
5.图书馆不是藏珍楼
6.茶馆听吹牛,里根挂二牌
7.兼职做教师
8.恋爱?
9.“天人交感”下的人生观转变
几个难忘的人
1.一包热情的闻一多
2.民主人士张奚若
3.战国派雷海宗
4.吴晗印象
5.冯友兰先生
6.金岳霖先生
7.中国通温德,白俄噶邦福
8.曾昭抡先生
9.数学系
10.物理系
战火芬芳
“一二?一”运动
1.“打倒孔祥熙!”
2.一多先生被刺
3.一个人的政治底线
五柳读书记
忆同窗
1.“科里红”何佶(吕荧)
2.殷福生(殷海光)印象
3.大才子王浩
4.因言获罪的陈良璧
5.老友郑林生
6.高干子弟?
第三章 (1946--1950)
教书台湾
日日江楼坐翠微
上学记?丁:革大学习
零敲碎打
后记:把名字写在水上 文靖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巴金的文章我也不欣赏,一直到老我都不欣赏,觉着那些东西缺乏思想深度,得不到什么启发。可是鲁迅先生辛辣、讽刺的笔触却打动了我,我对他那么冷酷无情地鞭挞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深有同感。解放以后大概我们的评论家们认为应该鼓舞中国人的士气,不能妄自菲薄总说泄气的话,所以对民族劣根性方面不再提及,一提就是光荣伟大、勤劳勇敢,一直到今天都有这个问题。不好的时候自卑自贱,好的时候就跳到另一个极端自高自大,动不动把老祖宗搬出来,这不和阿Q心理一样?这是没出息的表示。我认为,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完善都需要正视自己的缺点,惟有如此才能真正鼓舞士气,才能真正进步,否则徒然助长虚骄之气,是没有好处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1页 -
我小时候读书不是很卖力,不过成绩还说得过去,所以上大学最先考的是工科。其他同学的情况不尽如此,确实有开早车、开夜车的,或者既开早车又开夜车,不过那是死读书,成绩也并不一定很好。我想,这和我们的传统观念有关。过去我们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总想着怎么起早贪黑,天不亮就去干,干到夜里不收工。我们在干校的时候,两个星期才放一天假,而且来不来就夜战,白天干不完晚上干,其实也没干出多少成绩。成绩不是靠体力拼出来的,要是这样干的话,撑死了也翻不了一番,更提不上翻两番、翻三番。一个人一天二十四小时,你不能干四十八小时的活儿,要这样拼的话,爱因斯坦做出那么大的成绩,他一天得干多少小时? 包括现在也是这样。我们总有一种落后的农民意识,老想着拼命,强调“吃大苦,耐大劳”,可是进步不能光靠这个,不然整个人类文化能进步多少?前些年我们还提过“超英赶美”,为什么要超它?不就是它比你先进。可它为什么先进?难道英国人、美国人晚上都不睡觉?“满面流汗,终生荆棘”,这是《圣经》里的话。“面朝黄土,背朝天”,中国人干了五千年,可英国历史才一千年,美国连五百年都没有,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才五百年,它们为什么先进?我们中国人口是英国人口的二十倍,英国才六千万人,我们十三亿,要论起早贪黑开夜车的话,我们不知道应该比它高明多少。可是近代的伟大开创者,像牛顿、达尔文,包括马克思(1849年起定居伦敦),都是出自英国,而不是在中国,为什么?是我们中国人懒惰?不能那么说。李政道二十九岁就得诺贝尔,论读书,我八十多岁了,肯定看得比他多,怎么人家得的了诺贝尔,我得不了?其实并不那么简单。 想要出成绩,总得有三个方面的条件。一是天赋,这点不能强求,每个人天赋不一样,这没什么可丢脸的。二是环境,这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争取到的。第三就是个人的努力。但个人的努力应该得法,不能只讲拼体力,老是延长劳动时间、增加劳动强度,那是不行的。读书也一样,书...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上学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上学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560 条 )
论坛 · · · · · ·
另一部《上班记》什么时候会出? | 来自torn | 28 回应 | 2022-07-04 15:25:48 |
书中提到的翟孟生的《欧洲文学史》 | 来自眯眯眼(。◝‿◜。) | 2021-11-08 10:48:14 | |
《上班记》在港出版 | 来自豆瓣逗你妹 | 2021-11-05 11:45:22 | |
和汪曾祺的《人生漫笔》内容好像~ | 来自湛卢 | 5 回应 | 2021-08-15 21:53:15 |
何兆武:能思想的苇草 | 来自zilong | 1 回应 | 2021-07-11 15:38:47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9.1分 5095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9.3分 2778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3)9.2分 1409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8)9.4分 57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五颗星经典系列|图书|非小说类| (蜜蜂)
- 南方周末实习生参考书目 (苏更生)
- 豆瓣高分书2700本:千人打分不低于8分 (偶就是那个鬼)
- 推荐给妹妹的书 (船山顶上草)
- 一边生活,一边读书;一边物质,一边灵魂 (大鸟在旅行)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上学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7 有用 子东文 2010-10-18 12:31:13
“毕生追求真理/折衷人文关怀/毫无先入成见/永远从善如流//忆昔朱颜缔交/纵论海阔天空/追忆微言大义/负荷千古闲愁”——何先生赠王浩的这段话,同样适于概括他的一生言行。
10 有用 Azeril 2012-11-01 09:41:14
一部个人版的中国现代教育发展史。从废科举立新学 到民国教育体系 到抗战时期亲历西南联大 再到内战时在两岸的漂泊 那些口述的生活与过往里 闪现又隐没了太多我们所能触及的文字里所抽象的人物 但在作者的眼中 那不是符号 而是他的老师 朋友与同学 是他的经历 他的岁月 他的人生。
15 有用 容安 2010-05-11 22:07:51
何老实在太得我心了。
16 有用 启风 2012-08-26 17:18:04
真好
13 有用 水獭先森🌊 2013-05-29 14:23:27
看的时候一直在想…那个时候的学生和老师们思考的和所做的…对比现在我们所思考所做的所超生的变化…是不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经之路…那个时代的人因为特殊的背景所涵养出的素质大概如流星不会再现了吧…
0 有用 大烧杯 2023-05-31 23:59:17 北京
唉,老先生要多么豁达才能在经历过民主和自由以后,再去忍受那些黑暗和肮脏的东西。。
0 有用 多云 2023-05-30 23:02:58 北京
这一代人的梦做了太久,醒时便格外痛。
0 有用 一生带来的奇异 2023-05-28 00:52:22 江苏
时隔四年重新拾起,终于读完,中间一度有落泪的冲动,何老先生的求学经历就好像翻书页一样,干脆而分明。小时候看报纸借古书听音乐逛书肆;在西南联大的七年正值内外交困的战乱年代,但那一代学人心意相通,坚信社会前景终将光明,物质贫乏而学术自由,所以那段学习时光无比幸福——无论左倾右倾,都可以自由地讨论,当面提出质疑,甚至骂骂不喜欢的老师;对冯友兰、胡适、吴晗等人所流露出的微词也颇为真实有趣。 一卷直率平和的... 时隔四年重新拾起,终于读完,中间一度有落泪的冲动,何老先生的求学经历就好像翻书页一样,干脆而分明。小时候看报纸借古书听音乐逛书肆;在西南联大的七年正值内外交困的战乱年代,但那一代学人心意相通,坚信社会前景终将光明,物质贫乏而学术自由,所以那段学习时光无比幸福——无论左倾右倾,都可以自由地讨论,当面提出质疑,甚至骂骂不喜欢的老师;对冯友兰、胡适、吴晗等人所流露出的微词也颇为真实有趣。 一卷直率平和的口述史,史实背后依旧复现出先生所抱持的批判精神。反思前后的政治斗争,将其所暗含的深刻道理朴素告之以读者,尽显学者的铮铮风骨。只是这代价过于高昂,不免使人伤感。 「幸福的条件有两个······」 「Here lies the man whose name was writ on water.」 (展开)
0 有用 bell 2023-05-22 12:44:16 上海
大抵我们这一代大学生要惭愧地低下头了
0 有用 文盲进豆瓣 2023-05-14 14:52:34 福建
何兆武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流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