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你和我一樣是個大學生,或許你已經畢業曾經是個大學生,又或許你即將是個大學生,那麽請你回答我一個問題——你會讀大學嗎?遼寧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胡適選專業——大師們的大學生活》可以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本書收集了包括馮友蘭、梁實秋、汪曾祺、蔣夢麟、胡適、費孝通等十四位學術大師的十六篇文章,它們能告訴我們這些大師的大學生活是什麽樣的。在這些成績斐然的大師面前,我不敢胡説八道。所以,今天只用引述的方式給大家做一個展示,一方面展示大學生活,一方面展示如何選專業——
馮友蘭如是説:“一九一五年九月初,我到北京大學參加開學典禮。……英文門教授辜鴻銘(湯生)從主席臺上站起來發言。……他的發言很長,感情也很激動,主要的是罵當時的政府和一些社會上的新事物,大意是說,現在做官的人,都是爲了保持他們的飯碗,他們的飯碗跟咱們的飯碗不同,他們的飯碗大得很,裏邊可以裝汽車、姨太太。又說,現在人作文章都不通,所用的名詞就不通,譬如說‘改良’吧,以前的人都說‘從良’,沒有說‘改良’的,既然已經是‘良’了,你還改什麽?你要改‘良’為‘娼’嗎?……總之,凡是封建的東西,他認爲都是好的。”“當時中國文學門的名教授是黃侃(季剛)。……他在堂上講書,講到一個要緊的地方,就說,這裡有個秘密,專靠北大這幾百塊錢的薪水,我還不能講,你們要我說,得另外請我吃飯。”“在中國哲學門裏,有一位受同學尊敬的教授,叫陳介石(黼宸),……據説,他是繼承浙江永嘉學派的人,講歷史為韓侂冑翻案,……他就以筆代口,先把講稿印發出來,上課的時候,登上講臺,一言不發,就用粉筆在黑板上寫,寫得非常快,學生們抄都來不及。下堂鈴一響,他把粉筆一扔就走了。”“那時候的北大,……是一個‘自由王國’。……戯可以對臺唱,爲什麽學術上不可以對堂講呢?至於學生們,那就更自由了。他可以上本系的課,也可以上別系的課。你上什麽課,不上什麽課,沒人管;你上課不上課也沒人管。只到考試的時候你去參加就行。”——這就是當年的北大!
胡適如是説:“目前(一九五八年)很多學生選擇科系時,……都不免帶有短見,傾向於功利主義方面。”“記得四十八年前,我考取了官費出洋,我的哥哥特地從東三省趕到上海為我送行,臨行時對我說,……你出國要學些有用之學,千萬不要學些沒用的文學、哲學之類沒飯吃的東西。……當時康奈爾大學有全美國最好的農學院,於是就決定進去學科學的農學。”“學了一年,成績還不錯,成績都在八十五分以上。第二年我就可以多選兩個學分,於是我就選種果學,即種蘋果學。……自己問自己學這個有什麽用?……那些蘋果在我國的煙臺也沒有,青島也沒有,安徽也沒有……我認爲科學的農學無用了,於是決定改行。”“那末,轉系要以什麽為標準呢?……在定主意的時候,便要依著自我的興趣了——即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我的興趣在什麽地方?與我性質相近的是什麽?問我能做什麽?對什麽感興趣?我便照著這個標準轉到了文學院了。”“不要有短見,十八九嵗的青年仍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前途、職業。進大學後第一年到處去摸、去看、探險去,不知道的我偏要去學。如在中學時候的數學不好,現在我偏要去學,中學時不感興趣,也許是老師不好。現在去聼最好的教授的講課,也許會提起你的興趣。好的先生會指導你走上一個好的方向,第一二年甚至於第三年還來得及,只要依著自己‘性之所近,力之所能’的做去。”“社會上需要什麽,不要管它,家裏的爸爸、媽媽、哥哥、朋友等,要你做律師、做醫生,你也不要管他們,不要聼他們的話,只要跟著自己的興趣走。”——這真是千古的真理!
由於篇幅所限,只能引述兩段。管中窺豹,見其一斑,我們也能從中得到不少啓示——特別是對於即將讀大學的朋友們。
獻給大學生:《胡適選專業——大師們的大學生活》
|
顶一下!
顶一下!
谢一下!
> 我来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