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龚志成
出版年: 2006-8
页数: 236
定价: 1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名著文库
ISBN: 9787532740109
内容简介 · · · · · ·
《蝇王》描述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
作者简介 · · · · · ·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彻·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彻·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 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小说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战后人们从那场旷古灾难中引发的对人性思考,旨在呼吁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随书书评 -
哲学家黎鸣所说:“自知者莫过于知己之人性,自胜者莫过于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抑制自己人性中潜在的恶念。” 应当怎样认识人性?哲学家告诉我们,人性在本来不可分的意义上统合以下三重属性。即: 1. 人性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 2. 人性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而有之; 3. 人性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 人的生物性层次的恶,主要表现为恶的潜意识,任何人在这个层次上都具有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倾向,即任何人都自然地有作恶的潜在性或倾向性。在社会生活中只要人们缺乏外部的压力,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就会变成显在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真实的恶意识,乃至恶行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原恶”。人的社会性层次的恶,则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恶,以及表现为行为的恶,如诈骗、强奸、盗窃、抢劫、杀人等。《蝇王》就是对人性恶的最好的诠释。拉尔夫身处邪恶的环境,他逐渐认识到,人类内心的恶在威胁着和吞噬着人性,自己和同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杰克和他领导的那帮孩子不断作恶,形同走兽,但最终却是这伙走兽摧垮并吞噬了每一个人,使孩子们丧失人性,与之为伍。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在光面堂皇的幌子下无限制地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而它留给人们的就只有恐惧、敌意和仇视,生活于是演变成为一场无法无天的权力之争。这就从开始表现的人的生物性层次的恶过渡到了社会性层次的恶。 诗人北岛所说:“卑鄙诗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随书书评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蝇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蝇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蝇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8 条 )
-
hweeken (找自己。)
小说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战后人们从那场旷古灾难中引发的对人性思考,旨在呼吁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 书评来自李光炜的<认识你自己--读蝇王>。 书评在阅书后再读才会有恍然大悟的启发或共鸣感,此书评甚是精彩,附在流传的mobi版书中。 为什么认识人性,此中讲述得很好。人性里的阴暗深藏我们体内,我们难以自知,难道非要到战争屠杀...2012-08-10 14:55 3人喜欢
小说比较典型地代表了战后人们从那场旷古灾难中引发的对人性思考,旨在呼吁正视“人自身的残酷和贪婪的可悲事实”,医治“人对自我本性的惊人的无知”,从而建立起足够的对于人性恶的防范意识。 引自 随书书评 书评来自李光炜的<认识你自己--读蝇王>。 书评在阅书后再读才会有恍然大悟的启发或共鸣感,此书评甚是精彩,附在流传的mobi版书中。 为什么认识人性,此中讲述得很好。人性里的阴暗深藏我们体内,我们难以自知,难道非要到战争屠杀或真实地经历过书中的荒岛野蛮才醒悟?那这时已深受其害了。人性左右着我们生活里处事思考的一切,孩子玩玩具突然会无缘无故发狠砸玩具,看着别人取得成绩满心不服,我们少去追想为何如此,利弊在哪。而往往只有时间会告诉你命运埋下的恶果,追溯起来,那一切又与生命规律那么的吻合,个体的恶与置身集体时的利益争执,这些的博弈当局者迷,旁观者也未必清,都是年岁与阅历让人慢慢窥探着人性里的善恶,最后看破淡泊时垂垂老矣。 书中的角色行为,事态发展,李拆解分析,很是精彩,"如果不是及时得救,他的头也将像野猪一样被插在木桩上",那书中罗杰最后削尖了两头的木棍,险些呼应最初暴力的生长,挂着拉尔夫的头颅。
哲学家黎鸣所说:“自知者莫过于知己之人性,自胜者莫过于克服自己人性的弱点、抑制自己人性中潜在的恶念。” 应当怎样认识人性?哲学家告诉我们,人性在本来不可分的意义上统合以下三重属性。即: 1. 人性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 2. 人性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而有之; 3. 人性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 人的生物性层次的恶,主要表现为恶的潜意识,任何人在这个层次上都具有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倾向,即任何人都自然地有作恶的潜在性或倾向性。在社会生活中只要人们缺乏外部的压力,这种潜在的可能性就会变成显在的可能性,从而产生真实的恶意识,乃至恶行为。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原恶”。人的社会性层次的恶,则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恶,以及表现为行为的恶,如诈骗、强奸、盗窃、抢劫、杀人等。《蝇王》就是对人性恶的最好的诠释。拉尔夫身处邪恶的环境,他逐渐认识到,人类内心的恶在威胁着和吞噬着人性,自己和同伴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杰克和他领导的那帮孩子不断作恶,形同走兽,但最终却是这伙走兽摧垮并吞噬了每一个人,使孩子们丧失人性,与之为伍。人类内心中的原始冲动在光面堂皇的幌子下无限制地发展并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可,而它留给人们的就只有恐惧、敌意和仇视,生活于是演变成为一场无法无天的权力之争。这就从开始表现的人的生物性层次的恶过渡到了社会性层次的恶。 诗人北岛所说:“卑鄙诗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引自 随书书评 回应 2012-08-10 14:55 -
NAGI (your gravitation)
猪崽子引申着说,“事情总有科学性的一面。再过一两年战争就会结束,人们就会到火星上旅行去,再从那儿回来。我知道并没有野兽——没那种带爪子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也根本没什么可害怕的。” 猪崽子停了一停。 “除非——”不安的拉尔夫动弹了一下。 “除非什么?” “除非咱们害怕的是人。”2013-08-08 04:20 3人喜欢
-
此部分都是摘自《蝇王》开篇的导言,因为我看的是电子书,不知道翻译者是谁,谁写的评论和介绍,所以不能把译者和导读者名字列出,因为对于《蝇王》的剖析很好,虽然有一些观点我不同意,比如说认为“海螺”是民主的象征,我觉得海螺倒是权力的象征,但是这种象征性的权杖却起不到引导和镇压的作用,它随时可以被毁灭,所以它更多的是一种迷惑的统治工具。因为写的很好,所以摘录出来,当做导读材料。 一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 (1回应)
2011-05-11 13:10 2人喜欢
此部分都是摘自《蝇王》开篇的导言,因为我看的是电子书,不知道翻译者是谁,谁写的评论和介绍,所以不能把译者和导读者名字列出,因为对于《蝇王》的剖析很好,虽然有一些观点我不同意,比如说认为“海螺”是民主的象征,我觉得海螺倒是权力的象征,但是这种象征性的权杖却起不到引导和镇压的作用,它随时可以被毁灭,所以它更多的是一种迷惑的统治工具。因为写的很好,所以摘录出来,当做导读材料。 一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代。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因遭到袭击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群孩子暂时脱离了文明世界。飞机没有了,大人没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海岛上的环境很恶劣,对侥幸生存下来的孩子们构成威胁,然而——最大的危险竟然来自于这些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自身。 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孩子们开始了岛上的生活。12岁的拉尔夫是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他优雅举止,乐观自信,为脱离大人的管制获得自由而欣喜若。他吹响了一只螺号,将分散在岛上各处的孩子组织起来,在全体会议上当选为领袖。孩子们在拉尔夫的领导下搭帐篷,采野果,点起篝火等待求援。起初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和睦相处,到也其乐融融,但随着“野兽”的出现,小岛上的安宁和谐被打破,孩子们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拉尔夫为代表,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点、遇事开会并举手发言、海滩上始终燃起一堆火作为求援信号等。另一派是以唱诗班领队杰克为代表,他们对这些文明的、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而崇尚人性中的原恶,以及破坏、毁灭的本能。杰克自命不凡,对拉尔夫当选领袖十分不满。他被分配去打猎,便把猎来的野猪头插在一个尖木桩上,又逼着其他孩子仿效野蛮人将脸部涂抹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野猪头狂欢,却任凭救命的篝火熄灭,从而失去了得救的宝贵机会。可怕的是,越到后来,后一种倾向就越占据上风,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这群人当中。在远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之后,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使他们渐渐步入“罪恶”的深渊。为了夺取领袖地位,杰克带人袭击了拉尔夫的住所,在激烈争斗中,拉尔夫最要好的朋友猪崽仔在混战中坠崖死去,西蒙被乱棍打死,拉尔夫自己也陷入重围。男孩们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这群男孩最终彻底毁灭了这里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紧急关头,一艘英国军舰发现了岛上的大火,及时赶来,拉尔夫幸免于难。 拉尔夫最终实现了他被拯救的愿望,但他却感到异常悲痛,为同伴们人性的沦丧而不停地哭泣…… 二 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号召力和领导才干。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争取获救,手持的海螺成为民主的象征物。但他拥有的的权力却非常脆弱,脆弱到难以维持一个求生的火堆。拉尔夫的内心同样有着阴影和黑暗,在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他不由自主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终也未能把握住局势,把这个孤岛上的群体引向光明,眼睁睁地看着猪崽仔被杀,自己也被追得无处可逃,差一点死于非命。代表科学的眼镜和代表民主的海螺也在争夺中被摔得粉碎。就这样,文明被野蛮轻易地征服,理性被非理性压倒,建立在社会理性基础上的民主在专制和暴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疲弱无力。 猪崽仔是一个出身低微、有严重的哮喘病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戴眼镜的胖子,爱思考问题,这个形象让我们想到了知识分子。他的眼镜是唯一在物质上对他人有用的东西,因为眼镜可以聚光生火,但人们仍旧只是将他当成嘲弄的对象,甚至包括拉尔夫。火使他们可以向远方发出求救信号,很快成为孩子们争夺的焦点,但同时火也导致了他们的分裂。猪崽仔最后是因为他的眼镜死的,而且他是抱着海螺死的,说明他至死都坚信民主的力量的强大。在猪崽仔身上,我们看到了专制社会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没有权势但却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敢于藐视专制权力,自尊但又自卑,他们往往被专制权力轻而易举地扼杀而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 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于探索真理。其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则喜欢子然独处,冥思苦想。在戈尔丁的笔下,西蒙犹如基督教的先知。他痴人说梦似的时常同“蝇王”对话,也同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对话。他的自觉认识最终赋予他崇高的道德良知,这是其他孩子所不能比拟的。他谙熟人类内心的黑暗,同时认识到同伴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深藏在他们心中的罪恶和死亡的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反抗。他意识到所谓的野兽不过是人自身,这当然得不到众人的理解。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在一个气候恶劣的天气里,他独自一人去丛林深处探索究竟,书中有一段描写他与蝇王的意识对白,剖析了人性的黑暗,也预示这位先知的可悲命运。事实上人群中确实存在着无数个像西蒙这样的先觉者,在历史上,他们大都落得悲惨的结局。 最后一个主角名叫杰克,这是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人物,代表着人性的恶、兽性和非理性。他原是教会唱诗班的领队,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始终都在争夺小岛的领导权。当拉尔夫被确立为海岛领袖时,他虽然不满但也一时无法剥夺拉尔夫的“合法”权力。权力先天没有划分清楚的后遗症,初时被摆脱了大人世界的新鲜感所掩盖,但当孩子们因看管篝火和打猎发生争执时,杰克与拉尔夫之间的矛盾突然激化。杰克认为:打猎可以吃肉,而在所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时候,吃肉就代表了某种特权。这种特权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力量,而拉尔夫却根本无法展现他的力量。他所追求的被拯救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相比之下,可以吃上肉,过上小康生活的诱惑对其他孩子显然更大一些。 杰克一旦察觉到自己拥有的的力量,便迅速地摆脱了拉尔夫的控制,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没有大人的环境里,孩子们象是疯长的野草,而杰克是其中最疯狂的一棵。在“野兽”的威胁下,他成功地掠夺了领导权,实行了专制统治。崇尚本能的专制派最终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在无意识地杀死了西蒙和猪崽仔之后,杰克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为追杀拉尔夫而不惜烧毁了整座海岛。 三 “野兽”是《蝇王》中的主要象征意象,代表的是孩子们心中的邪恶。“野兽”首先以蛇的形式出现在一个有胎痣的小孩的梦中,孩子们显然非常害怕面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拉尔夫作为首领也没有采取积极态度对待它,只是空洞地强调“这里没有野兽”,拒绝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于是,蛇在岛上成了一种禁忌。正是由于这种“鸵鸟”心理导致了他们日后巨大的悲剧。 在第五章《兽从水中来》中,小男孩帕西佛尔又说“野兽从海里来”,这是野兽在人的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反映。当这消息传出去后,除了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西蒙,其他孩子们都没有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首先认识到人类 “原罪”的西蒙受到了孩子们的围攻谩骂,他们不愿正视内心深处的“暗影”,尽量回避它,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错误越来越大,危机一步步地逼近。 在第六章,“一个信号从成人世界飘扬而下,虽然当时孩子们都睡着了,谁也没注意到……一个人影垂荡着摇晃的四肢,正在迅速下降。”这具落在山顶上的尸体成为了孩子们惧怕的“野兽”。这具尸体既在地理上限制了他们,也从心理上威胁着他们,使其陷入自设的陷阱之中。只有西蒙觉得有些怀疑。“不管西蒙怎么想象那头野兽,在他内心里浮现的却总是这样一幅图片: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是满面病容的人。” 孩子们内心的恶的一面在缺乏制约的环境里迅速膨胀,他们成群结队地捕杀野猪,甚至还用人扮作“野兽”玩打猎游戏。“宰了他!宰了他!”孩子们尖声叫着,狂蹦乱跳,拼命挣扎,声音越来越响,像是举行什么仪式,连拉尔夫也忍不住去“拧一把此刻没有防卫能力的褐色的肉,紧拧和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 这时候,他们人格最底层、最兽性的“暗影”通过这仪式宣泄出来。“猎物”满足了他们的嗜血欲,他们俨然都成了“野蛮人”。此后,这群孩子就再也不去考虑能否得救了,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打猎中,热衷于“杀野猪、割喉咙、放它的血”。这其中部分是出于生存的需要,部分是出于嗜血的动物性本能,从血腥的猎杀活动中得到满足。 一心要弄清事实真相的西蒙进入森林探寻究竟,在回来的途中遇见了那个被杰克他们插在木桩上的猪头,那上面已经爬满了黑乎乎的苍蝇。这就是“蝇王”。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突然间,那猪头开始对杰克说起话来: ‘你独自一人到这儿来干什么?难道你不怕我?’ 西蒙战栗着。 ‘没人会帮你的忙,只有我。而我是野兽。’ 西蒙费力得动了动嘴巴,勉强听得出这样的话语: ‘木桩上的猪头。’ ‘别以为野兽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猪头说道。有一阵子,森林和其他模模糊糊的地方回响起一阵滑稽的笑声。 ‘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过来,过来点!我就是事情没有进展的原因吗?为什么事情会搞成这副样子呢?’ 那笑声又颤抖着响了起来……” 在这次对话中,蝇王还预言了西蒙的不幸结局:“杰克、罗杰、莫里斯、罗伯特、比尔、猪崽仔,还有拉尔夫会要你的命。” 在这里,西蒙很明确的发觉,其实真正的“野兽”在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的原恶、原罪的表象。当他得知山顶上一直被误认的“野兽”其实是飞行员的尸体后,坚持要下山把这一真相告诉大家。但没有人听得进去他的话。他在一次原始野蛮的狂舞中被当作野兽活活打死了。每个人,包括拉尔夫都参加了那次疯狂的行动。 对西蒙的谋杀,是孩子们心中的“暗影”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他们道德良知的毁灭。在他们看来,蛇、水中怪兽、空中来的怪兽,甚至他们追逐的野猪,都是“野兽”,他们甚至把已经变得邪恶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兽,所以他们毫不顾忌地将西蒙杀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堕落和独立人格的丧失使这群孩子经受了最为深重的打击,野兽”的预言得到了证明。 由于把罪恶只是看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外界的事物,而自己承担的却是“神圣”的使命,是为“正义”而战,于是内心的邪恶迅速演变成暴力行动,惨烈的搏斗发生在一群十几岁孩子中间。暴力一旦蔓延,便无法抑制,总要血流“够”了才算完成整个荒谬的过程。很快,猪崽仔也成了四方祭坛上的“祭品”,同样的命运也差点降临在拉尔夫身上,如果不是及时得救,他的头也将像野猪一样被插在木桩上。 短短的时间里,本来应是一座“乐园”的世外小岛变成了“地狱”,而造成这场灾难的却是孩子们自己。 可见,书中扮演那个重要角色的“野兽”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象征了人类本能的恐惧和邪恶而已。 1.人性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 2.人性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而有之; 3.人性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
1回应 2011-05-11 13:10 -
Henrietta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在中国古代,甚至今天,说人性本恶,或人生来就自私是绝不会受欢迎的。杨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一语道破天机,但这样的观点遭2000年的唾骂,也决不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墨子讲“兼爱”,孟子斥之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中国人好讲假话,好讲漂亮话、好讲面子,还要理直气壮地讲,其实早从孔孟时代就开始了。试想,在一个由原恶的人组成的社会中宣扬“克己复礼”、“清心寡欲”、“上智下愚”,会... (6回应)2011-10-02 10:58 8人喜欢
在中国古代,甚至今天,说人性本恶,或人生来就自私是绝不会受欢迎的。杨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一语道破天机,但这样的观点遭2000年的唾骂,也决不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墨子讲“兼爱”,孟子斥之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中国人好讲假话,好讲漂亮话、好讲面子,还要理直气壮地讲,其实早从孔孟时代就开始了。试想,在一个由原恶的人组成的社会中宣扬“克己复礼”、“清心寡欲”、“上智下愚”,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只能是恶人当道,好人受气,甚至有生命之忧。正如诗人北岛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语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圣人们被历代中国人捧到了天上,顶礼膜拜两千年,但正是由他们开创的文化只不过被统治者当作作恶的为所欲为的遮羞布而已。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鼓吹“新儒家”,要让自己的孩子们继续“读经”,真是撞了南墙还死不回头,没救了。 引自第1页 6回应 2011-10-02 10:58
-
强权让人臣服,让人疯狂而失去本性。不能说谁是恶的,只能说全是恶的,放纵就是恶本身,这样一个无规则的世界将会自毁其身。战争如此。 圣经说末后时期,如果上帝不制止,人就会自己走向灭亡。 在诺亚方舟时代,上帝后悔造人,因为人终日思想的尽都是恶。 小说里的正义如此无力,在海军来时,想开个玩笑一样,谢幕。只是在读的过程中,真是挣扎呀。
2021-03-02 20:25
-
恩格斯说过:“人来源于动物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程度上的差异。”(《反杜林论》)人类的前途无疑是光明的,但通向光明的道路上不见得没有黑之蔽日的时候;人类的未来是可以乐观的,但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不见得比认真的悲观主义者更高明。至少在提醒人们警惕和防止一部分人“兽性”大发作这点上,读读《蝇王》也许会有所启示。
2021-02-15 15:03
论坛 · · · · · ·
细思极恐 不寒而栗 | 来自凤花丽华 | 2021-02-19 | |
威廉戈尔丁有说过这段话?朋友圈今天传疯了 | 来自醒着醉👿 | 3 回应 | 2021-01-25 |
孩子才能最显示人类的本性 | 来自西西弗假面 | 2 回应 | 2021-01-21 |
千万不要看序言... | 来自银河潜者 | 2 回应 | 2021-01-21 |
杰克很容易让人想到老毛 | 来自走出马孔多 | 14 回应 | 2021-01-21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0 )
-
Perigee (1959)8.6分 1444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9)8.1分 3882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4天到货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7.8分 1590人读过
-
暂时无货, 14天前曾上架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4)7.6分 939人读过
-
暂时无货,预计2天到货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蝇王的评论:
feed: rss 2.0
16 有用 钟螺 2015-01-24
你问我这书为什么能得诺贝尔,个么我只能想出一个理由就是写得早。二十一世纪了啊,朋友们,珊瑚岛早就不流行了啊,连珊瑚岛上的死光都没人记得了啊!某种意义上是近年来的青春反乌托邦小说类型的前驱,改个电影什么的可能还能卖一卖。写作技巧也是比较粗糙,有一点象征的运用,但实际上也是弱。结尾煞得太快。我觉得,奥斯维辛之后再写这种作品,确实是对人类抱有太大期望。
13 有用 哼哼.floweray 2018-05-28
把本书归类为反乌托邦或者科幻作品其实是有待商榷的,毕竟其科学意味和色彩不足,更多的是政治和文化乃至人性层面的扭力。 同阿婆的暴雪山庄模式一样,我更喜欢把它同《鲁滨逊》和《荒岛余生》乃至《大逃杀》等同审,暂且称作“荒岛人性模式”。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区域,由一个文明社会倒退为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再在短期内层层进化,把人类的文明史演绎一遍。 其实可以和很多社科类著作对比阅读,如说烂的《乌合之众》,《狂热... 把本书归类为反乌托邦或者科幻作品其实是有待商榷的,毕竟其科学意味和色彩不足,更多的是政治和文化乃至人性层面的扭力。 同阿婆的暴雪山庄模式一样,我更喜欢把它同《鲁滨逊》和《荒岛余生》乃至《大逃杀》等同审,暂且称作“荒岛人性模式”。 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区域,由一个文明社会倒退为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再在短期内层层进化,把人类的文明史演绎一遍。 其实可以和很多社科类著作对比阅读,如说烂的《乌合之众》,《狂热分子》,以社科解构文学,以文学反衬社科。 最大的感悟无非还是人性本恶,同《鼠疫》,《失明症漫记》等诺贝尔级别作品一样,把“恶”的觉醒,渗透,扩展,毁灭层层递进。只不过这次的主角成了一群乳臭未干的孩子,但孩子的设定似乎更能证明人类同路西法的可怕契约。 如果再深入,就要说到文明,契约,社团太多太多 (展开)
12 有用 Fornever 2012-03-31
组团荒岛求生最后一定会变成大逃杀
23 有用 拔刀诀 2016-03-28
你们都是英国孩子吧,本以为你们能做得更好点呢。结尾这句真是意味深长……
9 有用 Blade King 2013-02-15
不喜欢寓言小说,太刻意了,尤其是以小孩为主题的,如格列佛游记。
0 有用 Drizzled 2021-03-06
猪崽子这个人物……真的发自内心的看的我五味杂陈,真想知道他的名字。拉尔夫也是。
0 有用 陈呈 2021-03-05
这么多小孩子聚在一起简直就是噩梦,我强忍着想揍人的冲动看完的...好吧,牛的牛的
0 有用 凫小羽 2021-03-05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人性的凐灭与兽性爆发,可怕。
0 有用 DANTE 2021-03-05
无数荒岛类漫画与小说的源流。经常看漫画的朋友读这本书一定会有超强既视感,大部分荒岛求生,荒岛大逃杀这种小说漫画的设定和大量套路都在《蝇王》里出现了。戈尔丁自己也没想到吧。
0 有用 明日派对 2021-03-04
上译版……前言直接给我剧透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