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龚志成
出版年: 2006-8
页数: 236
定价: 13.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名著文库
ISBN: 9787532740109
内容简介 · · · · · ·
《蝇王》描述在一场未来的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孩子从本土飞到南方疏散。飞机被击落,孩子们乘坐的机舱落到一座世外桃源般的、荒无人烟的珊瑚岛上。起初孩子们齐心协力,后来由于害怕所谓的“野兽”分裂成两派,以崇尚本能的专制派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而告终。
作者简介 · · · · · ·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彻·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
威廉·戈尔丁(William Golding,1911~1994)英国小说家。生于英格兰康沃尔郡一个知识分子家庭,自小爱好文学。1930年遵父命入牛津大学学习自然科学,两年后转攻文学。1934年发表了处女作——一本包括29首小诗的诗集(麦克米伦当代诗丛之一)。1935年毕业于牛津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此后在一家小剧团里当过编导和演员。 194o年参加皇家海军,亲身投入了当时的战争。 1945年退役,到学校教授英国文学,并坚持业余写作。1954年发表了长篇小说《蝇王》,获得巨大的声誉。1955年成为皇家文学会成员。1961年获牛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同年辞去教职,专门从事写作。
戈尔丁是个多产作家,继《蝇王》之后,他发表的长篇小说有《继承者》(1955)、《品彻·马丁)(1956)、《自由堕落》(1959)、《塔尖》(1964)、《金字塔》(1967)、《看得见的黑暗》(1979)、《航程祭典》(1980)、《纸人》(1984)、《近方位)(1987)、《巧语》(1995)等。其中《航行祭典》获布克·麦克内尔图书奖。此外,他还写过剧本、散文和短篇小说,并于1982 年出版了文学评论集《活动的靶子》。
戈尔丁在西方被称为“寓言编撰家”,他运用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编写寓言神话,承袭西方伦理学的传统,着力表现“人心的黑暗”这一主题,表现出作家对人类未来的关切。由于他的小说“具有清晰的现实主义叙述技巧以及虚构故事的多样性与普遍性,阐述了今日世界人类的状况”,198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丛书信息
喜欢读"蝇王"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蝇王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蝇王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06 条 )
> 更多书评206篇
-
NAGI (your gravitation)
猪崽子引申着说,“事情总有科学性的一面。再过一两年战争就会结束,人们就会到火星上旅行去,再从那儿回来。我知道并没有野兽——没那种带爪子的东西,我的意思是——我知道,也根本没什么可害怕的。” 猪崽子停了一停。 “除非——”不安的拉尔夫动弹了一下。 “除非什么?” “除非咱们害怕的是人。”2013-08-08 04:20 2人喜欢
-
此部分都是摘自《蝇王》开篇的导言,因为我看的是电子书,不知道翻译者是谁,谁写的评论和介绍,所以不能把译者和导读者名字列出,因为对于《蝇王》的剖析很好,虽然有一些观点我不同意,比如说认为“海螺”是民主的象征,我觉得海螺倒是权力的象征,但是这种象征性的权杖却起不到引导和镇压的作用,它随时可以被毁灭,所以它更多的是一种迷惑的统治工具。因为写的很好,所以摘录出来,当做导读材料。 一 故事发生在... (1回应)
2011-05-11 13:10 2人喜欢
此部分都是摘自《蝇王》开篇的导言,因为我看的是电子书,不知道翻译者是谁,谁写的评论和介绍,所以不能把译者和导读者名字列出,因为对于《蝇王》的剖析很好,虽然有一些观点我不同意,比如说认为“海螺”是民主的象征,我觉得海螺倒是权力的象征,但是这种象征性的权杖却起不到引导和镇压的作用,它随时可以被毁灭,所以它更多的是一种迷惑的统治工具。因为写的很好,所以摘录出来,当做导读材料。 一 故事发生在遥远的未来时代。在一次核战争中,一架飞机带着一群男孩从英国本土飞向南方疏散。飞机因遭到袭击而迫降在太平洋的一座荒无人烟的珊瑚小岛上。这群孩子暂时脱离了文明世界。飞机没有了,大人没有了,人类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危在旦夕。海岛上的环境很恶劣,对侥幸生存下来的孩子们构成威胁,然而——最大的危险竟然来自于这些原本天真烂漫的孩子自身。 在没有大人的情况下,孩子们开始了岛上的生活。12岁的拉尔夫是英国海军司令的儿子,他优雅举止,乐观自信,为脱离大人的管制获得自由而欣喜若。他吹响了一只螺号,将分散在岛上各处的孩子组织起来,在全体会议上当选为领袖。孩子们在拉尔夫的领导下搭帐篷,采野果,点起篝火等待求援。起初孩子们在与世隔绝的小岛上和睦相处,到也其乐融融,但随着“野兽”的出现,小岛上的安宁和谐被打破,孩子们很快分成了两派:一派以拉尔夫为代表,坚持在岛上建立文明的社会秩序,比如要求大小便在指定地点、遇事开会并举手发言、海滩上始终燃起一堆火作为求援信号等。另一派是以唱诗班领队杰克为代表,他们对这些文明的、民主的做法嗤之以鼻,而崇尚人性中的原恶,以及破坏、毁灭的本能。杰克自命不凡,对拉尔夫当选领袖十分不满。他被分配去打猎,便把猎来的野猪头插在一个尖木桩上,又逼着其他孩子仿效野蛮人将脸部涂抹成五颜六色,围着落满苍蝇的野猪头狂欢,却任凭救命的篝火熄灭,从而失去了得救的宝贵机会。可怕的是,越到后来,后一种倾向就越占据上风,更多的孩子加入了这群人当中。在远离了人类文明及其规范制约之后,人性恶得到了空前的释放,使他们渐渐步入“罪恶”的深渊。为了夺取领袖地位,杰克带人袭击了拉尔夫的住所,在激烈争斗中,拉尔夫最要好的朋友猪崽仔在混战中坠崖死去,西蒙被乱棍打死,拉尔夫自己也陷入重围。男孩们自相残杀,整个小岛陷于恐怖之中。这群男孩最终彻底毁灭了这里的一切,整个海岛在熊熊大火中燃烧起来。紧急关头,一艘英国军舰发现了岛上的大火,及时赶来,拉尔夫幸免于难。 拉尔夫最终实现了他被拯救的愿望,但他却感到异常悲痛,为同伴们人性的沦丧而不停地哭泣…… 二 拉尔夫是书中的主角,理性而勇敢,有号召力和领导才干。他力主保存小火堆以争取获救,手持的海螺成为民主的象征物。但他拥有的的权力却非常脆弱,脆弱到难以维持一个求生的火堆。拉尔夫的内心同样有着阴影和黑暗,在一个风雨、雷电交加的夜晚,他不由自主地参与了对西蒙的迫害,而且他最终也未能把握住局势,把这个孤岛上的群体引向光明,眼睁睁地看着猪崽仔被杀,自己也被追得无处可逃,差一点死于非命。代表科学的眼镜和代表民主的海螺也在争夺中被摔得粉碎。就这样,文明被野蛮轻易地征服,理性被非理性压倒,建立在社会理性基础上的民主在专制和暴力面前显得是那么的疲弱无力。 猪崽仔是一个出身低微、有严重的哮喘病而无法从事体力劳动的戴眼镜的胖子,爱思考问题,这个形象让我们想到了知识分子。他的眼镜是唯一在物质上对他人有用的东西,因为眼镜可以聚光生火,但人们仍旧只是将他当成嘲弄的对象,甚至包括拉尔夫。火使他们可以向远方发出求救信号,很快成为孩子们争夺的焦点,但同时火也导致了他们的分裂。猪崽仔最后是因为他的眼镜死的,而且他是抱着海螺死的,说明他至死都坚信民主的力量的强大。在猪崽仔身上,我们看到了专制社会中知识分子命运的缩影:没有权势但却比任何人都相信人性的存在,敢于藐视专制权力,自尊但又自卑,他们往往被专制权力轻而易举地扼杀而毫无保护自己的能力。 西蒙扮演的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角色,有着非凡的洞察力和正直的人格,敢于探索真理。其他孩子群起群居,而他则喜欢子然独处,冥思苦想。在戈尔丁的笔下,西蒙犹如基督教的先知。他痴人说梦似的时常同“蝇王”对话,也同自己内心深处的原始冲动对话。他的自觉认识最终赋予他崇高的道德良知,这是其他孩子所不能比拟的。他谙熟人类内心的黑暗,同时认识到同伴的恐惧实际上是对深藏在他们心中的罪恶和死亡的一种本能的抵制和反抗。他意识到所谓的野兽不过是人自身,这当然得不到众人的理解。为了证明自己的判断,在一个气候恶劣的天气里,他独自一人去丛林深处探索究竟,书中有一段描写他与蝇王的意识对白,剖析了人性的黑暗,也预示这位先知的可悲命运。事实上人群中确实存在着无数个像西蒙这样的先觉者,在历史上,他们大都落得悲惨的结局。 最后一个主角名叫杰克,这是一个与前三者对立的人物,代表着人性的恶、兽性和非理性。他原是教会唱诗班的领队,有着极强的权力欲,始终都在争夺小岛的领导权。当拉尔夫被确立为海岛领袖时,他虽然不满但也一时无法剥夺拉尔夫的“合法”权力。权力先天没有划分清楚的后遗症,初时被摆脱了大人世界的新鲜感所掩盖,但当孩子们因看管篝火和打猎发生争执时,杰克与拉尔夫之间的矛盾突然激化。杰克认为:打猎可以吃肉,而在所有的人只能吃素的时候,吃肉就代表了某种特权。这种特权在这个特定的时候就成为一种力量,而拉尔夫却根本无法展现他的力量。他所追求的被拯救的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渺茫。相比之下,可以吃上肉,过上小康生活的诱惑对其他孩子显然更大一些。 杰克一旦察觉到自己拥有的的力量,便迅速地摆脱了拉尔夫的控制,决定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没有大人的环境里,孩子们象是疯长的野草,而杰克是其中最疯狂的一棵。在“野兽”的威胁下,他成功地掠夺了领导权,实行了专制统治。崇尚本能的专制派最终压倒了讲究理智的民主派。在无意识地杀死了西蒙和猪崽仔之后,杰克泯灭了最后一丝人性,为追杀拉尔夫而不惜烧毁了整座海岛。 三 “野兽”是《蝇王》中的主要象征意象,代表的是孩子们心中的邪恶。“野兽”首先以蛇的形式出现在一个有胎痣的小孩的梦中,孩子们显然非常害怕面对这个敏感的问题,拉尔夫作为首领也没有采取积极态度对待它,只是空洞地强调“这里没有野兽”,拒绝针对这一话题展开讨论。于是,蛇在岛上成了一种禁忌。正是由于这种“鸵鸟”心理导致了他们日后巨大的悲剧。 在第五章《兽从水中来》中,小男孩帕西佛尔又说“野兽从海里来”,这是野兽在人的内心深处潜意识的反映。当这消息传出去后,除了具有敏锐观察力的西蒙,其他孩子们都没有认识到这问题的严重性。首先认识到人类 “原罪”的西蒙受到了孩子们的围攻谩骂,他们不愿正视内心深处的“暗影”,尽量回避它,于是在不知不觉中,错误越来越大,危机一步步地逼近。 在第六章,“一个信号从成人世界飘扬而下,虽然当时孩子们都睡着了,谁也没注意到……一个人影垂荡着摇晃的四肢,正在迅速下降。”这具落在山顶上的尸体成为了孩子们惧怕的“野兽”。这具尸体既在地理上限制了他们,也从心理上威胁着他们,使其陷入自设的陷阱之中。只有西蒙觉得有些怀疑。“不管西蒙怎么想象那头野兽,在他内心里浮现的却总是这样一幅图片:一个既有英雄气概又是满面病容的人。” 孩子们内心的恶的一面在缺乏制约的环境里迅速膨胀,他们成群结队地捕杀野猪,甚至还用人扮作“野兽”玩打猎游戏。“宰了他!宰了他!”孩子们尖声叫着,狂蹦乱跳,拼命挣扎,声音越来越响,像是举行什么仪式,连拉尔夫也忍不住去“拧一把此刻没有防卫能力的褐色的肉,紧拧和加以伤害的欲望主宰了一切。” 这时候,他们人格最底层、最兽性的“暗影”通过这仪式宣泄出来。“猎物”满足了他们的嗜血欲,他们俨然都成了“野蛮人”。此后,这群孩子就再也不去考虑能否得救了,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打猎中,热衷于“杀野猪、割喉咙、放它的血”。这其中部分是出于生存的需要,部分是出于嗜血的动物性本能,从血腥的猎杀活动中得到满足。 一心要弄清事实真相的西蒙进入森林探寻究竟,在回来的途中遇见了那个被杰克他们插在木桩上的猪头,那上面已经爬满了黑乎乎的苍蝇。这就是“蝇王”。书中是这样描写的: “突然间,那猪头开始对杰克说起话来: ‘你独自一人到这儿来干什么?难道你不怕我?’ 西蒙战栗着。 ‘没人会帮你的忙,只有我。而我是野兽。’ 西蒙费力得动了动嘴巴,勉强听得出这样的话语: ‘木桩上的猪头。’ ‘别以为野兽是你们可以捕捉和杀死的东西!’猪头说道。有一阵子,森林和其他模模糊糊的地方回响起一阵滑稽的笑声。 ‘你心中有数,是不是?我就是你的一部分。过来,过来点!我就是事情没有进展的原因吗?为什么事情会搞成这副样子呢?’ 那笑声又颤抖着响了起来……” 在这次对话中,蝇王还预言了西蒙的不幸结局:“杰克、罗杰、莫里斯、罗伯特、比尔、猪崽仔,还有拉尔夫会要你的命。” 在这里,西蒙很明确的发觉,其实真正的“野兽”在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的原恶、原罪的表象。当他得知山顶上一直被误认的“野兽”其实是飞行员的尸体后,坚持要下山把这一真相告诉大家。但没有人听得进去他的话。他在一次原始野蛮的狂舞中被当作野兽活活打死了。每个人,包括拉尔夫都参加了那次疯狂的行动。 对西蒙的谋杀,是孩子们心中的“暗影”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标志着他们道德良知的毁灭。在他们看来,蛇、水中怪兽、空中来的怪兽,甚至他们追逐的野猪,都是“野兽”,他们甚至把已经变得邪恶了的目光投射到西蒙身上,把他也看作是野兽,所以他们毫不顾忌地将西蒙杀死而不感到任何良心的不安。人性的堕落和独立人格的丧失使这群孩子经受了最为深重的打击,野兽”的预言得到了证明。 由于把罪恶只是看成发生在别人身上的或外界的事物,而自己承担的却是“神圣”的使命,是为“正义”而战,于是内心的邪恶迅速演变成暴力行动,惨烈的搏斗发生在一群十几岁孩子中间。暴力一旦蔓延,便无法抑制,总要血流“够”了才算完成整个荒谬的过程。很快,猪崽仔也成了四方祭坛上的“祭品”,同样的命运也差点降临在拉尔夫身上,如果不是及时得救,他的头也将像野猪一样被插在木桩上。 短短的时间里,本来应是一座“乐园”的世外小岛变成了“地狱”,而造成这场灾难的却是孩子们自己。 可见,书中扮演那个重要角色的“野兽”到底是什么其实并不重要,它只是象征了人类本能的恐惧和邪恶而已。 1.人性第一层:生物性,偏于恶; 2.人性第二层:社会性,善恶兼而有之; 3.人性第三层:精神性,偏于善。1回应 2011-05-11 13:10 -
Henrietta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
在中国古代,甚至今天,说人性本恶,或人生来就自私是绝不会受欢迎的。杨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一语道破天机,但这样的观点遭2000年的唾骂,也决不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墨子讲“兼爱”,孟子斥之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中国人好讲假话,好讲漂亮话、好讲面子,还要理直气壮地讲,其实早从孔孟时代就开始了。试想,在一个由原恶的人组成的社会中宣扬“克己复礼”、“清心寡欲”、“上智下愚”,会是个... (5回应)2011-10-02 10:58 8人喜欢
在中国古代,甚至今天,说人性本恶,或人生来就自私是绝不会受欢迎的。杨朱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本来一语道破天机,但这样的观点遭2000年的唾骂,也决不会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墨子讲“兼爱”,孟子斥之为“无父”、“无君”,是“禽兽”。中国人好讲假话,好讲漂亮话、好讲面子,还要理直气壮地讲,其实早从孔孟时代就开始了。试想,在一个由原恶的人组成的社会中宣扬“克己复礼”、“清心寡欲”、“上智下愚”,会是个什么样的结局?只能是恶人当道,好人受气,甚至有生命之忧。正如诗人北岛所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一语道出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征。圣人们被历代中国人捧到了天上,顶礼膜拜两千年,但正是由他们开创的文化只不过被统治者当作作恶的为所欲为的遮羞布而已。一直到现在还有人在鼓吹“新儒家”,要让自己的孩子们继续“读经”,真是撞了南墙还死不回头,没救了。
5回应 2011-10-02 10:58
-
“小家伙”其实正是普通社会里的普通人。他们乐于服从权威,对“政治”并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喜欢被大集体紧紧包裹着的感觉,早已习惯了生活中的各种不适,一切自主的活动都显得“漫无目标、毫无意义”。 「年纪小的孩子都被统统称为“小家伙”。从拉尔夫以下,个个身材都逐渐瘦小了。大孩子和小家伙活动范围泾渭分明,只有西门、罗伯特和莫里斯介于两者之间。那些六岁左右真正的小家伙,过着一种独特而又紧张的生活。他们一天...
2018-10-20 19:20
“小家伙”其实正是普通社会里的普通人。他们乐于服从权威,对“政治”并没有很强的参与意识,喜欢被大集体紧紧包裹着的感觉,早已习惯了生活中的各种不适,一切自主的活动都显得“漫无目标、毫无意义”。
「年纪小的孩子都被统统称为“小家伙”。从拉尔夫以下,个个身材都逐渐瘦小了。大孩子和小家伙活动范围泾渭分明,只有西门、罗伯特和莫里斯介于两者之间。那些六岁左右真正的小家伙,过着一种独特而又紧张的生活。他们一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吃,把够得着的果子摘下来,不在乎它是否熟透可口。他们已习惯于肚痛和慢性腹泻。在黑夜中,他们担惊受怕,挤成一团,以求安慰。除了吃睡之外,他们有时间在粼粼海水边缘的白色沙滩上漫无目标、毫无意义地玩着。出乎意料的是,他们倒没有那么经常地哭着要妈妈。他们已经晒得全身黝黑,肮脏不堪。他们服从螺号的召唤,部分因为是拉尔夫吹的,他有成年人的身材,足以与成人世界的权威相联系,部分是因为他们喜欢集会,把集会看成一种乐趣。但是,除此之外,他们很少过问大孩子们的事情,自己过着富于强烈情感色彩的群体生活。」
回应 2018-10-20 19:20 -
戈尔丁的创作其实是观念先行。在戈尔丁之前,有个儿童作家巴兰坦(R. M. Ballantyne)写过一本小说,叫《珊瑚岛》(The Coral Island)。这本小说里写了三个流落孤岛的英国男孩,他们机智勇敢,跟海盗和食人族作斗争,还发展了一名当地妇女皈依基督教。戈尔丁的《蝇王》是有意反对巴兰坦的这种甜得发腻的理想主义的。在戈尔丁看来,人性是恶的,没有文明制度的约束,孩子们内心中的野蛮天性就会占上风,甚至会演变为自相残杀。
2018-07-06 00:16
-
都说作家善于观察生活,可是戈尔丁犯了好多错误。在小说里,他讲到孩子们用眼镜聚光取火,这个眼镜是从一个外号叫“猪崽”的男孩那里抢过来的。可是“猪崽”是近视眼,学过中学物理学的朋友都知道,近视眼镜是凹透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光线是要发散的。理论上讲,只有老花镜才能当放大镜用,把光线聚在一点上点着火。戈尔丁还写到,上了岛之后,孩子们分成了两群,一群是大孩子,一群是小孩子。大孩子跟大孩子玩,小孩跟小...
2018-07-06 00:16
论坛 · · · · · ·
杰克很容易让人想到老毛 | 来自周南 | 9 回应 | 2018-12-17 |
我一直想为什么没有女孩 | 来自回到当下的旅程 | 10 回应 | 2018-11-04 |
威廉戈尔丁有说过这段话?朋友圈今天传疯了 | 来自各种乱869 | 1 回应 | 2018-09-04 |
想看《蝇王》好久了,请问哪个译本好些? | 来自Youbet | 24 回应 | 2018-08-29 |
眼镜是否可以生火? | 来自乌龟居士 | 9 回应 | 2018-08-27 |
> 浏览更多话题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 )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文库 (Iris)
- 译文名著文库——有这样一套书可以爱不释手 (爱玛·包法利)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 (Josephine)
- 文学专业本科外国文学必读书目 (大理寺卿)
- 英国《卫报》评选“人生必读的100本书” (比从前更好)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蝇王的评论:
feed: rss 2.0
15 有用 大-燕-威-王 2012-06-09
那句话怎么说的来着:既然蝇王都能得诺贝尔文学奖,那大逃杀也就没什么变态的。但说真的,就我个人而言,并不是很喜欢这种小说。
8 有用 ◆鱼阿白@白◆ 2013-08-24
很不喜欢这个翻译,看得涩嘴。 当然,故事本身也很涩。
15 有用 袁牧 2016-01-18
故事进展到最顶点时,戛然而止,进入结尾。按照通俗故事的理论,会感觉少了一幕,但如会拘泥于规则也不是诺贝尔奖作家的手笔了,当一群儿童在小岛上从文明遁入野蛮时,叙事安排别具深意,最早成为狂热群众攻击对象的孩子,一个是为经常陷入幻觉,为同类处境感到悲哀的西蒙(象征先知?基督?),一个是戴眼镜,爱思考的猪仔(象征人类知识分子?),戈尔丁显然知道当人类执意作恶时,什么人能够阻挡这种浪潮,反过来,什么样人会最... 故事进展到最顶点时,戛然而止,进入结尾。按照通俗故事的理论,会感觉少了一幕,但如会拘泥于规则也不是诺贝尔奖作家的手笔了,当一群儿童在小岛上从文明遁入野蛮时,叙事安排别具深意,最早成为狂热群众攻击对象的孩子,一个是为经常陷入幻觉,为同类处境感到悲哀的西蒙(象征先知?基督?),一个是戴眼镜,爱思考的猪仔(象征人类知识分子?),戈尔丁显然知道当人类执意作恶时,什么人能够阻挡这种浪潮,反过来,什么样人会最先成为祭品。 (展开)
161 有用 Otaku_MA 2013-01-30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3 有用 JOJOORC/Z 2012-08-27
结尾太泻了
0 有用 HXC 2019-02-21
理解水平不够,读来有些困难
0 有用 Whxan 2019-02-20
整本书都带着一种磕磕绊绊的理所应当,前半段进行得很流畅,直到杰克流着泪远离大部队也体现着一种小孩子的幼稚和赌气,虽然不止如此。不太赞同把拉尔夫和杰克完全对立开来,前半段是民主与暴力交织,恶的暴露显得有点突然。但结尾,海军对着绝望的拉尔夫和一群野蛮人说“是在闹着玩吧?”的时候,历史的必然的荒诞感还是很强烈。
0 有用 耳朵的秀秀 2019-02-17
所有伟大的作品都不能脱离时代来评价。
0 有用 西瓜Juice 2019-02-16
即便开始交代的不是很清楚,结尾也有点突然。 不过这丝毫不影响这书的伟大。人的黑暗或许与生俱来,在没有道德和各种约束下,回归各种恐怖历史也不无可能。有时候,仅仅做好自己或许真的还不够...你不能保证周围是怎么想
0 有用 梦一场 2019-02-16
政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