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收到老范的书《活在美国》,新新的泛着墨香,捧在手里,感慨良多,甚至有一刻有点百感交集的意思,好象这书是自己出的一般。
按说我不是第一次收到朋友(主要是网友)的书了,翻一翻我的书架,有一溜:有三糊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陷阱》、流水成溪的《花大少正传》、张辉的《人性论》和《世界论》、鄢烈山的历史随笔《毁誉之辨》、李贵仁老先生的文集《人道主义――文学的灵魂》、笑蜀的《历史的先声》,近日还将收到www.com的大作。
但收到老范的书,却最令人感慨。翻一翻目录,收录的数百篇文章中,俺虽不曾全部读到,但在猫眼读到过相当大一部分,如今这些熟悉的文章标题从显示器上走到纸面上,有种强烈的虚拟与现实对接的感觉。
翻开书页,差不多每一篇文章的起头,都有猫眼诸网友的数句点评,凝练而富有睿智,当是老范从各文章的跟帖中摘录出的精华。这些数量众多的网友,喝过酒的、骂过架的、熟知但不相识的,占了相当大部分。他们的点评和他们的网名一样,或深刻或搞笑或激荡或平和,充满个体的活力和自由的张性。
一部来自互联网的书,一个群体参与的表达集合,并不高深,但充满平民色彩,它在技术上归功于互联网,但在精神上源自人性、权利与尊严。
老范在封底有一段话:“我能够说的,就是一些亲身经历的,不起眼的小故事。有的朋友把这些小故事称为细节启蒙,实在是过奖了。”其实,老范过谦了。老范的这本书,以及网友们的那些跟帖,无一不是争取自由的一小步。
争取自由的一小步--感慨范学德的书
|
> 去活在美国的论坛
我的感觉是“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尤其是其中网友的评点,大有深意,令人击节。
这就是为什么我爱上猫眼,在思想的碰撞中,发现本我,一窥世界。
有美国人(或其他外国人)因为生活在中国写些小文,变成书,然后卖钱?
有没有人写些三十年前的中国生活和当前的中国生活?
同时有没有美国人写些三十年前的美国生活和当前的美国生活?
这样说的意思,纵向比中国的变化,很多了-比如60年大庆;横向比较中国的变化,也很多了-比如《活在美国》,《近距离看美国》,《民主的细节》等。有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比较?从而使中国不仅是赶上美国,更可以避免美国的毛病?
> 我来回应